-
糖尿病足创面铜绿假单胞菌三型分泌系统和生物膜特点及与抗生素耐药性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糖尿病足(diabetic foot, DF)创面中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三型分泌系统、生物膜特点,分析其与抗生素耐药性的关系。方法:收集2018年2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天津医科大学朱宪彝纪念医院糖尿病足科住院DF患者创面中铜绿假单胞菌33株,作为DF组,同时收集非糖尿病创面中铜绿假单胞菌13株,作为对照组。做抗生素敏感试验,检测铜绿假单胞菌三型分泌系统毒力基因exoS、exoU及生物膜形成能力。分析其特点及与抗生素敏感性的关系和临床转归情况。结果:两组均以携带exoS的铜绿假单胞菌为主。DF组占90.9%,对照组占84.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54, P=0.46)。携带exoS的多重耐药菌株在DF组占16.7%,对照组占18.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18, P=0.83)。携带exoU的铜绿假单胞菌共5株,DF组3株,1株多重耐药,对照组2株,无多重耐药株。DF组中生物膜增强的铜绿假单胞菌占57.6%,多重耐药株生物膜增强的占83.3%。两种铜绿假单胞菌产生的生物膜耐药性不同,但均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无效。产生生物膜的DF创面清创次数更多( P<0.01),抗生素使用时间更长( P<0.01),但愈合率在75%~90%。 结论:DF创面中以分泌exoS铜绿假单胞菌为主。DF创面中铜绿假单胞菌产生生物膜是其产生耐药的原因之一,通过多次清创联合敏感抗生素治疗是清除生物膜的有效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胰腺癌细胞外泌体微小RNA-210-3p对血管生成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胰腺癌细胞来源外泌体miR-210-3p对胰腺癌血管生成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通过基因表达数据库(GEO)数据集GSE43796筛选胰腺癌组织中差异表达微小RNA,于胰腺癌细胞系及2020年12月至2022年12月收集的来自南通大学附属医院肝胆胰脾外科胰腺癌与癌旁组织( n=22)标本中验证。同时在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分析其与胰腺癌临床特征及血管生成相关性。然后,将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分为mimic NC、miR-210-3p mimic组,检测血管生成能力。接着将高表达miR-210-3p胰腺癌细胞外泌体与HUVECs共培养,分为空白组、PANC-1 Exos、CFPAC-1 Exos、HPDE6-C7 Exos组,检测对HUVECs血管生成及对miR-210-3p表达的影响。单组间比较采用Student’ 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Two-way ANOVA方法统计分析。 结果:数据集GSE43796中miR-210在胰腺癌高表达,其中miR-210-3p在PANC-1、CFPAC-1中表达高于HPDE6-C7组(2.37±0.37、2.34±0.29比1.02±0.25, t=5.317、5.544, P<0.05),胰腺癌组高于癌旁组(6.99±2.31, t=2.592, P<0.05),与胰腺癌患者生存期相关( P<0.05),且与血管生成相关分子VEGFA、ANG、ANGPTL4表达呈正相关( r=0.519、0.274、0.258, P<0.001)。HUVECs中过表达miR-210-3p后小管形成能力在miR-210-3p mimic组高于mimic NC组,小管节点数(112.2±20.5比26.4±10.2, t=8.912, P<0.001)、增殖(1.812±0.100比1.364±0.184、 t=5.303、 P<0.001)与迁移(737.8±131.3比545.5±77.5、 t=3.091、 P<0.05)。PANC-1、CFPAC-1外泌体使HUVECs小管形成能力增强及miR-210-3p表达增加,在PANC-1 Exo、CFPAC-1 Exo组高于磷酸盐缓冲液(PBS)组,小管节点数(192.80±28.32、200.40±36.02比134.40±34.09, t=2.975、2.946, P<0.05)、增殖(1.764±0.077、1.904±0.068比0.981±0.094, t=23.420、26.450, P<0.001)与迁移(544.20±77.44、615.20±94.62比301.50±91.16, t=4.970、5.848, P<0.001),miR-210-3p表达(2.56±0.38、1.92±0.22比1.03±0.29, t=5.560、4.230, P<0.05)。而HPDE6-C7外泌体对HUVECs小管形成无明显作用,HPDE6-C7 Exo组比PBS组,小管节点数(145.40±33.71比134.40±34.09, t=0.513, P>0.05)、增殖(1.206±0.086比0.981±0.094, t=6.667, P<0.001)与迁移(374.80±101.10比301.50±91.16, t=1.320, P>0.05),miR-210-3p表达(1.52±0.16比1.03±0.29, t=2.100, P>0.05)。 结论:胰腺癌细胞来源外泌体miR-210-3p促进血管形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外泌体修复骺板缺损的机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SD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来源外泌体(Exos)修复骺板缺损的相关机制。方法:通过超离心提取鼠BMSCs来源的Exos,制备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负载的Exos(PLGA-Exos)支架,扫描电镜对支架进行表征。提取鼠软骨细胞,探究PLGA-Exos/RAW264.7细胞/软骨细胞共培养体系中巨噬细胞及软骨细胞相关基因的表达。将24只SD大鼠随机均分为A、B、C 3组,构建胫骨近端骺板缺损模型,将PLGA负载的BMSCs-Exos缓释棒(A组)及无Exos负载的PLGA棒(B组)分别填塞于骺板缺损区,C组为对照组(无填塞)。术后6周获取鼠胫骨标本,通过影像学X线分析、苏木精-伊红(HE)染色、甲苯胺蓝染色、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巨噬细胞表型蛋白[M1型: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M2型:Arg-1]染色,评估骺板缺损的修复效果。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 结果:PLGAs支架为三维多孔结构,孔隙分布均匀,具有较高的连通性。Exos被成功加载至PLGA中。PCR结果发现,在炎症微环境中,与对照组比较,BMSCs-Exos调控巨噬细胞高表达M2表型蛋白Arg-1(7.12±1.01比1.00±0.03, t=10.47, P<0.01),且促进软骨细胞COL-2及Sox9基因mRNA表达(8.25±0.74比1.00±0.12, t=16.84, P<0.01;4.64±0.16比1.00±0.01, t=38.64, P<0.01)。术后6周胫骨标本影像学及组织学分析显示,A组骺板缺损区可见结构致密、与正常骺板结构及功能相似新生透明软骨组织,B组骺板缺损区新生组织由大量的纤维组织及少量的透明软骨组成,C组骺板缺损区骨桥形成。骺板损伤区巨噬细胞相关的表型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A组M2型巨噬细胞表型蛋白Arg-1染色呈阳性显色反应,M1型巨噬细胞表型蛋白iNOS染色为阴性;B组少量细胞质基质被Arg-1抗体染为弱阳性,iNOS染色为阴性;C组Arg-1抗体染色为阴性,而iNOS染色呈阳性反应。 结论:在炎症微环境中,BMSCs-Exos调控巨噬细胞向M2型编程,促进骺板缺损修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对小鼠RAW264.7细胞的炎症反应和小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愈合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SC)外泌体对小鼠RAW264.7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和小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取2020年6—9月于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腹部手术的3例女性患者(10~25岁)废弃脂肪组织,采用Ⅰ型胶原酶消化法提取ADSC,采用流式细胞术进行鉴定。使用差速超高速离心法提取人ADSC外泌体,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形态,纳米颗粒跟踪分析仪检测粒径,蛋白质印迹法检测CD9、CD63、肿瘤易感基因101(TSG101)和β肌动蛋白的蛋白表达。将人ADSC外泌体与RAW264.7细胞共培养12 h后,观察RAW264.7细胞对人ADSC外泌体的吞噬情况。将RAW264.7细胞分为采用磷酸盐缓冲液(PBS)刺激适宜时间的PBS组及内毒素/脂多糖(LPS)刺激相应时间点的LPS刺激2 h组、LPS刺激4 h组、LPS刺激6 h组、LPS刺激12 h组、LPS刺激24 h组,每组3孔,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RT-PCR)法检测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6及IL-10的mRNA表达。将RAW264.7细胞分为PBS组、单纯LPS组、LPS+ADSC外泌体组,每组3孔,按前一实验筛选的时间进行相应刺激,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IL-1β、TNF-α、IL-6、IL-10、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mRNA表达,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精氨酸酶1(Arg1)的蛋白表达。取24只8周龄雄性BALB/c小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DSC外泌体组和PBS组,每组12只,在背部造成1 cm×1 cm的全层皮肤缺损创面。伤后即刻,2组小鼠创面分别进行相应的处理。伤后1 d,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血清中IL-1β和TNF-α的浓度,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创面组织IL-1β、TNF-α及IL-6的mRNA表达。伤后3、6、9、12、15 d观察创面愈合情况,并计算创面未愈合率;伤后15 d,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和Masson染色,分别检测创面皮肤附件缺损长度及胶原容积分数(CVF);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创面CD31表达及血管新生情况;免疫荧光法检测创面Ki67阳性细胞比、iNOS和Arg1双阳性细胞比、iNOS阳性细胞和Arg1阳性细胞的比值及两者的荧光强度。动物实验中样本数均为6。对数据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独立样本 t检验。 结果:培养12 h,细胞呈典型梭形结构,经流式细胞术鉴定为ADSC。外泌体呈囊泡状,粒径29~178 nm,表达CD9、CD63及TSG101而不表达β肌动蛋白。共培养12 h后,人ADSC外泌体成功被RAW264.7细胞吞入细胞质。LPS刺激2 h组、LPS刺激4 h组、LPS刺激6 h组、LPS刺激12 h组、LPS刺激24 h组RAW264.7细胞IL-1β、TNF-α、IL-6、IL-10 mRNA表达均明显高于PBS组( t值分别为39.10、14.55、28.80、4.74,48.80、22.97、13.25、36.34,23.12、18.71、29.19、41.08,11.68、18.06、8.54、43.45,62.31、22.52、21.51、37.13, P<0.01),选择各种炎症因子表达均高表达的刺激12 h作为后续实验时间点。刺激12 h后,单纯LPS组RAW264.7细胞IL-1β、TNF-α、IL-6、IL-10 mRNA表达均明显高于PBS组( t值分别为44.20、51.26、14.71、8.54, P<0.01);LPS+ADSC外泌体组RAW264.7细胞IL-1β、TNF-α、IL-6 mRNA表达均明显低于单纯LPS组( t值分别为22.89、25.51、8.03, P<0.01),而IL-10、TGF-β和VEGF mRNA表达均明显高于单纯LPS组( t值分别9.89、13.12、7.14, P<0.01)。刺激12 h后,单纯LPS组RAW264.7细胞iNOS的蛋白表达明显高于PBS组和LPS+ADSC外泌体组( t值分别为11.20、5.06, P<0.05或 P<0.01),Arg1蛋白表达明显低于LPS+ADSC外泌体组( t=15.01, P<0.01)。伤后1 d,ADSC外泌体组小鼠血清中IL-1β和TNF-α浓度及创面组织中IL-1β、TNF-α、IL-6 mRNA表达均明显低于PBS组( t值分别为15.44、12.24,9.24、7.12、10.62, P<0.01)。伤后3、6、9、12、15 d,ADSC外泌体组小鼠创面未愈合率分别为(73.2±4.1)%、(53.8±3.8)%、(42.1±5.1)%、(24.1±2.8)%、0,均分别明显低于PBS组的(82.5±3.8)%、(71.2±4.6)%、(52.9±4.1)%、(41.5±3.6)%、(14.8±2.5)%( t值分别为4.77、8.93、5.54、7.63、7.59, P<0.01)。伤后15 d,PBS组小鼠创面皮肤附件缺损长度明显长于ADSC外泌体组( t=9.50, P<0.01),CVF明显低于ADSC外泌体组( t=9.15, P<0.01)。伤后15 d,ADSC外泌体组小鼠创面组织CD31阳性表达和新生血管数( t=12.99, P<0.01)明显多于PBS组,Ki67阳性细胞比明显高于PBS组( t=7.52, P<0.01)。伤后15 d,PBS组小鼠创面组织iNOS和Arg1双阳性细胞比为(12.33±1.97)%,明显高于ADSC外泌体组的(1.78±0.29)%( t=13.04, P<0.01),且iNOS荧光强度明显强于ADSC外泌体组,Arg1荧光强度明显强于ADSC外泌体组,iNOS阳性细胞和Arg1阳性细胞的比值明显高于ADSC外泌体组( t=35.16, P<0.01)。 结论:人ADSC外泌体可以减轻小鼠RAW264.7细胞的炎症反应,在小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中减少巨噬细胞浸润和促炎性细胞因子分泌,增加抗炎细胞因子分泌,促进新生血管形成,增强创面细胞增殖,加速创面愈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构建多功能外泌体用于治疗未分化甲状腺癌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观察 131I标记、内化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多肽(iRGD)靶向的多功能外泌体(iRGD-Exo- 131I)对未分化甲状腺癌(ATC)细胞的杀伤作用。 方法:蛋白印迹检测Hth7、Cal-62(购自上海生命科学院细胞所)两种ATC细胞中整合素αvβ3的表达;设计包含酪氨酸、iRGD肽段及外泌体膜蛋白(Lamp2b)基因的质粒,将其转染HEK-293T(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细胞后利用超高速离心法得到靶向外泌体(iRGD-Exo);共聚焦显微镜观察Hth7细胞对靶向及无靶向外泌体的摄取情况;氯胺T法制备iRGD-Exo- 131I;细胞毒性实验验证iRGD-Exo的细胞安全性,并比较 131I标记的靶向及无靶向外泌体对Hth7细胞的毒性;构建Hth 7荷瘤鼠模型,当瘤体直径约8 mm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每组5只),分别尾静脉注射磷酸盐缓冲液、无靶向外泌体(blank-Exos)、blank-Exos- 131I或iRGD-Exos- 131I溶液,在注射后不同时间点(0、3、6、9、12、15、18 d)记录瘤体体积及荷瘤鼠体重。采用两样本 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统计数据。 结果:整合素αvβ3在Hth7、Cal-62细胞中明显高表达。共聚焦实验显示外泌体经iRGD修饰后可增强Hth7细胞对其的摄取能力。iRGD-Exo- 131I的标记率为(50.16±4.21)%,放化纯>95%。共孵育48 h后,131I标记的靶向与无靶向外泌体组Hth7细胞存活率均显著低于游离Na131I组[靶向组:(40.97±6.55)%比(83.80±5.21)%, t=12.531, P<0.05;无靶向组:(67.32±8.92)%比(83.80±5.21)%, t=3.912, P<0.05];且无靶向组高于靶向组[(67.32±8.92)%比(40.97±6.55)%, t=5.833, P<0.05];动物实验亦证实iRGD-Exo- 131I能更有效地抑制ATC细胞的增殖。 结论:成功制备iRGD-Exo- 131I,且该标志物较稳定,靶向性良好;体外及体内实验证实其能有效杀伤ATC细胞。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毒力基因的表达与耐药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3周前
目的 探讨临床检测的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中Ⅲ型分泌系统(T3SS)4种毒力基因(exoT、exoY、exoS、exoU)的表达情况及其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方法 收集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安庆第一人民医院2022-2023年临床检测的各种来源的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87株,采用Vitek2-Compact仪器对菌株进行鉴定,并且进行药敏试验,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对T3SS的4种毒力基因(exoT、exoY、exoS、exoU)进行检测,比较不同毒力基因型组合与抗菌药物耐药性之间的关系.结果 87株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表达exoT与exoY基因的阳性率均为100.00%(87/87),exoS基因阳性率为77.01%(67/87),exoU基因阳性率为27.59%(24/87).共检出4种类型的T3SS毒力基因型组合,以exoT+/exoY+/exoS+/exoU-基因型组合为主,阳性率为71.26%(62/87),其次是exoT+/exoY+/exoS-/exoU+基因型组合,阳性率为21.84%(19/87).药敏试验结果显示,exoT+/exoY+/exoS-/exoU+基因型组合对大部分常见抗菌药物,如阿米卡星、妥布霉素、头孢吡肟、头孢他啶、头孢哌酮/舒巴坦、环丙沙星、哌拉西林的耐药率均明显高于exoT+/exoY+/ex-oS+/exoU-基因型组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该院检出的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携带表达的T3SS毒力基因主要以exoT+/exoY+/exoS+/exoU-基因型组合为主,不同毒力基因型组合的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对常见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存在差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癌相关成纤维细胞来源的外泌体miR-625-3p对卵巢癌细胞SKOV3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及其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 探讨癌相关成纤维细胞(CAFs)分泌的外泌体(exos)miR-625-3p对卵巢癌细胞SKOV3 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选取 2021 年 5 月至 12 月于衡水市人民医院接受手术的卵巢癌患者的癌组织和邻近的非癌组织(5 对).从卵巢癌组织和相邻的正常组织中分离出CAFs和正常成纤维细胞(NFs).采用Western blot评估NFs和CAFs中α-SMA和vimentin的蛋白表达,利用外泌体提取试剂盒从NFs和CAFs培养基中获得NFs-/CAFs-exos.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纳米颗粒跟踪分析(NTA)和Western blot评估NFs-/CAFs-exos的形状、粒径以及表面marker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CFAs、CAFs-exos和 SKOV3 中miR-625-3p和癌细胞侵袭抑制因子(SCAI)的表达.Tran-swell试验检测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确定miR-625-3p和SCAI的相互作用.最后,通过功能挽救实验确定SCAI对SKOV3 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结果 Western blot结果显示,α-SMA和vimentin在NFs和CFAs中阳性表达.TEM观察下,NFs-/CAFs-exos均呈杯状形态,粒径大约 100 nm,且CD63、HSP70、CD81 在NFs-/CAFs-exos中阳性表达.与NFs相比,CAFs中α-SMA高表达(P<0.05).与NFs-exo相比,CAFs-exo能够上调SKOV3 细胞中miR-625-3p表达并且在功能上促进细胞迁移和侵袭(P<0.05).然而,抑制CAFs-exos miR-625-3p表达能够显著降低SKOV3 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P<0.05).报告基因显示,miR-625-3p能够直接靶向SCAI mRNA的 3′-UTR区.挽救实验显示,过表达SCAI可有效逆转CAFs-exo miR-625-3p对卵巢癌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结论 CAF-exos miR-625-3p能够通过抑制SCAI表达促进卵巢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海南省桶装饮用水中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T3SS毒力基因分布与同源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2/3
目的 对海南省桶装饮用水中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及Ⅲ型分泌系统(typeⅢsecretion system,T3SS)毒力基因携带情况进行调查,在菌株核糖体分型基础上探讨其与样品来源及毒力基因之间的关系,为桶装饮用水的安全监管、污染溯源调查及耐药菌临床治疗提供数据基础.方法 使用VITEK 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药敏系统对分离得到的55株铜绿假单胞菌进行耐药性分析,通过PCR法扩增T3SS毒力基因ExoU、ExoS、ExoT、ExoY,并应用RiboPrinter全自动微生物基因指纹鉴定系统对分离菌株进行鉴定分型及聚类同源性分析.结果 药敏结果显示,桶装饮用水中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菌株处于较低耐药水平,但仍然发现1株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环丙沙星、头孢吡肟均耐药.T3SS毒力基因分布表现为4种基因型组合,分别为ExoT+/ExoY+/ExoS+/ExoU-(45.45%,25/55)、ExoT+/ExoY+/ExoS-/ExoU+(34.55%,19/55)、ExoT+/ExoY-/ExoS-/ExoU+(18.18%,10/55)、ExoY+/ExoY+/ExoS+/ExoU+(1.82%,1/55).菌株核糖体分型共分为6个亚型,各亚型包含菌株数分别为24、1、25、1、3、1,占比分别为43.64%、1.82%、45.45%、1.82%、5.45%和1.82%,以亚型Ⅰ和亚型Ⅲ的菌株占主要优势,亚型Ⅰ菌株主要的T3SS基因型为ExoT+/ExoY+/ExoS-/ExoU+,占比66.67%(16/24),亚型Ⅲ菌株主要的T3SS基因型则为ExoT+/ExoY+/ExoS+/ExoU-,占比88%(22/25).结论 T3SS分泌系统呈现多个毒力基因协同表达的特点,各菌株亚型与毒力基因型存在一定的关联性,通过对两者之间的关系探讨对桶装饮用水铜绿假单胞菌污染溯源、生产控制、临床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初步积累了本地桶装饮用水中铜绿假单胞菌株库及药敏数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外泌体调节大鼠肝细胞凋亡的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4/1/6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释放大量外泌体,关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外泌体对肝细胞凋亡的影响以及具体机制还没有完全阐明.目的:探索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外泌体所携带的miR-21-5p对大鼠肝脏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分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将miR-21-5p NC或miR-21-5p inhibitor转染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采用超速离心法提取外泌体,命名为(BMSCs+miR-21-5p NC)-Exos,(BMSCs+miR-21-5p inhibitor)-Exos,将外泌体与BRL大鼠肝细胞共培养,观察抑制 miR-21-5p表达后对大鼠肝细胞凋亡的影响.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验证外泌体中miR-21-5p和PIK3R1之间的靶向关系;TUNEL检测外泌体中miR-21-5p直接靶向PIK3R1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对BRL大鼠肝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与结论:①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证实,PI3KR1野生型载体与 miR-21-5p mimics共转染293T细胞时的荧光素酶活性显著低于PI3KR1突变型载体共转染组,表明miR-21-5p可靶向结合PIK3R1;②TUNEL检测结果显示:相比于(BMSCs+miR-21-5p NC)-Exos组,(BMSCs+miR-21-5p inhibitor)-Exos处理后BRL肝细胞凋亡率显著增加;与(BMSCs+miR-21-5p NC)-Exos组相比,加入AKT抑制剂LY294002之后,细胞凋亡率显著增加;③结果提示:外泌体可能通过miR-21-5p直接靶向PIK3R1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抑制BRL大鼠肝细胞凋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6
-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LncRNA H19修复软骨损伤的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4/1/6
背景: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已被证明对软骨损伤有治疗作用,外泌体是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内发挥治疗作用的主要载体.课题组前期发现LncRNA H19是介导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调控软骨细胞活性的重要活性分子,LncRNA H19可以吸附miR-29b-3p从而促进软骨细胞的增殖再生,但是其下游机制仍未清楚.目的:从外泌体和LncRNAs角度揭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软骨损伤的具体机制,为软骨损伤的治疗提供新的靶点.方法:构建稳定过表达LncRNA H19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采用超速离心提取外泌体(H19-Exos);采用透射电镜、纳米颗粒跟踪分析、Western blot和外泌体摄取实验鉴定外泌体;通过Western blot、qPCR和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检测miR-29b-3p过表达和沉默对TGF-β1/Smad3通路的影响;通过特异性TGF-β1/Smad3抑制剂在体内外反向验证H19-Exos对软骨再生的生物学作用.结果与结论:①H19-Exos在电镜下为典型的杯状,粒径在130 nm左右,均表达CD63、CD81和TSG1010特性蛋白;②过表达miR-29b-3p可以同时下调TGF-β1、Smad3的mRNA和蛋白水平,而沉默miR-29b-3p后,TGF-β1、Smad3的mRNA和蛋白水平上调;③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检测发现miR-29b-3p对下游靶基因TGF-β1和Smad3活性影响有显著差异;④膝关节腔内注射Ⅱ型胶原酶成功建立大鼠骨关节炎模型,H19-Exos可显著促进软骨再生,且特异性TGF-β1/Smad3抑制剂SB-431542在体内外均可阻断H19-Exos对软骨再生的生物学作用;⑤该研究系统论证了高表达LncRNA H19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外泌体对软骨再生的促进作用,具体机制为LncRNA H19通过靶向miR-29b-3p/TGF-β1/Smad3通路促进软骨再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