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智慧树+腾讯课堂"的人体解剖学线上教学实践与思考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结合临床"5+3"一体化学生特点和课程内容,在解剖学理论教学中运用智慧树与腾讯课堂构建了"课前—课中—课后"高效、精准、互动的线上翻转智慧课堂。将ARCS[注意力(atention)、相关性(relevance)、自信心(confidence)、满足感(satisfaction)]动机模型引入教学设计中,助力翻转课堂的有效进行。课前通过智慧树发布教学资源,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课中应用腾讯课堂直播教学,针对性地讲解重难点内容,答疑讨论;课后应用智慧树发布习题测试与作业。实践表明,该模式的线上教学受到了学生的广泛认可;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实施多元化形成性考核;为疫情之后开展混合式教学奠定了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疫情防控背景下口腔医学线上教学的实践探索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背景下,南京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依托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结合多元化网络平台开展线上教学。2020年7月,通过比较2个年级学生考试成绩和问卷调查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五年制学生中,2016级学生口腔种植学成绩高于2015级学生[(87.47±7.67)分比(84.76±5.16)分],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5+3一体化培养学生中,2016级学生口腔外科学等成绩均高于2015级学生[(80.73±4.52)分比(73.94±10.63)分],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1)。问卷调查结果表明,线上教学内容和形式受到了学生的普遍认可,学生专业课程掌握程度较好、满意度较高;同时,学生对线上教学也反馈了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南京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线上教学实践为口腔医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式的综合应用提供了一定的思路和经验,也为未来口腔医学教育模式提出了新的思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5+3"一体化临床医学生局部解剖学说课设计:以"颈部"教学为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本文以颈部教学说课设计为例,展现"5+3"一体化临床医学生的局部解剖学教学;秉承"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以小组为单位,开展"以问题为中心的讨论式"理论教学和"主刀负责制"实验教学;并将感恩"志友"人文教育贯穿于理论课与实验课的全过程。该教学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感恩意识与人文素养、自主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沟通与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为培养新时代医学人才奠定了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儿科学专业“5+3”单循环器官系统整合课程教学效果研究:以《神经系统与疾病》为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通过分析儿科学专业“5+3”单循环器官系统整合课程《神经系统与疾病》的教学效果,引导整合课程教学实践,促进儿科教育教学改革。方法:选取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56名2019级儿科学专业“5+3”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循环器官系统整合课程教学。以《神经系统与疾病》课程为例,通过测评成绩及调查问卷,从课程基本情况、课程成绩、学生满意度、专家督导情况等方面进行儿科学专业单循环器官系统课程教学效果研究。采用SPSS 22.0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神经系统与疾病》课程整合了11个相关学科内容,课程成绩为(74.60±7.52)分;学生对课程内容、教学模式、教学资源、教学效果和课程总体满意度得分分别为(4.71±0.54)、(4.35±0.81)、(4.50±0.69)、(4.50±0.72)、(4.30±0.66);专家督导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得分分别为(26.38±2.06)、(26.52±2.03),得分率有待提高。结论:单循环器官系统整合课程建设为儿科学专业课程改革提供了思路,但是需要完善体制机制建设,探索师资协同发展,加强深度融合和学生引导,进而提升儿科学专业整合课程教学效果,推动儿科医学人才的培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以科研案例为引导的《实验中医学》教学改革实践与思考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实验中医学作为中医学新兴发展的一门学科,其教、学、研工作对培养中医药创新型人才起着重要作用。随着国家中医药事业快速发展及其新的定位要求,结合当前大学生认知特点,研究者对《实验中医学》教材进行了修订与再版,其中突出特色是采用科研案例引导相关知识点,并应用至上海中医药大学2013级"5+3"培养模式下的本科生授课中。课后问卷调查显示,学生认为以科研案例为引导的教学,既有助于培养自身采用当代实验方法研究和发展中医药的素质与能力,又可普及当代中医药研究的重大成果,还有利于增强自身对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的责任感。研究者建议在普通高等中医药院校推广开设《实验中医学》课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农村订单定向医学毕业生工作场所患者源暴力、职业倦怠与离职意向的关系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6/15
背景 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项目是缓解农村地区基层医生匮乏、提升基层医疗卫生队伍整体素质和技术水平的重要举措.目前,完成"5+3"培养模式的农村订单定向医学毕业生(以下简称定向毕业生)逐步履约进入基层工作,其基层工作现状及服务期满后留任意愿受到高度关注.目的 探讨职业倦怠和工作场所患者源暴力对离职意向的影响,为稳定全科医生队伍提供政策建议.方法 于 2021 年 12 月—2022 年 2 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 9 个省份,在各省卫生健康委科教处的协助下向定向毕业生开展电子问卷调查.定向毕业生的职业倦怠采用职业倦怠量表-服务行业版(MBI-HSS)评估,工作场所患者源暴力涉及语言暴力和躯体暴力,离职意向的测量问题为"服务期满后,您是否愿意继续服务基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定向毕业生的职业倦怠和工作场所患者源暴力对离职意向的影响.结果 3 615 份定向毕业生的问卷被有效回收.87.77%(3 173/3 615)的定向毕业生服务期满后不愿意/不确定是否留任.17.46%(631/3 615)的定向毕业生遭受过躯体暴力,60.33%(2 181/3 615)的毕业生遭受过语言暴力.定向毕业生的职业倦怠检出率为 55.82%(2 018/3 615),其中,60.80%(2 198/3 615)的定向毕业生处于中度/重度情感耗竭,去个性化和个人低成就感的占比分别为 67.55%(2 442/3 615)和 83.76%(3 028/3 61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控制了性别、职称、个人月收入等社会经济学因素后,处于职业倦怠的定向毕业生有4.92倍[95%CI(3.87~6.25)]的风险离职,1.92倍[95%CI(1.50~2.46)]的风险不确定是否留任(P<0.05);遭受语言暴力和躯体暴力的定向毕业生分别有1.46倍[95%CI(1.12~1.91)]和0.38倍[95%CI(0.27~0.52)]的风险会在服务期满后离职(P<0.05).结论 目前,定向毕业生的离职意向较高,预计服务期满后基层全科人才流失较多.职业倦怠是离职意向的核心影响因素,我国定向毕业生职业倦怠状况不容乐观,应从多个层面加强对工作的调节,缓解员工负面情绪,从而稳定全科医生队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5
-
基于能力培养导向临床实习轮转模式的应用意义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 结合国家执业医师考试及全国大学生医学技术技能大赛的考试要求,探讨基于能力导向临床实习轮转模式改革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实习的 2017 级临床医学"5+3"一体化儿科及临床专业实习生各 90 名,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 90 人.试验组采用调整后实习轮转计划,对照组采用传统实习轮转计划,应用综合考评得分、个人综合能力、自我超越、职业抱负、教学满意度评分量表进行统计比较.结果 试验组综合考评、个人综合能力、岗位胜任能力、自我超越、职业抱负、教学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实习模式改革有助于提高医学生的整体素质,改善医学生的学习环境,激发医学生的临床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增强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提高医学生的满意度,同时提升国家执业医师考试通过率以及为全国大学生医学技术技能大赛培养优秀赛手,值得继续深入探索和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近30年广东省全科医学教育发展历程与发展现况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26
在国家和地方政策的大力扶持下,全科医学教育体系建设及人才培养在广东省发展近 30 年.1996 年迄今,广东省全科医学教育先后经历探索起步、蓬勃成长、发展完善及全面发展 4 个阶段.以广州医科大学为代表的广东省各高校,在国内较早探索并创建了多层次、多途径、多形式、多目标的院校教育、转岗(岗位)培训、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研究生学位教育、继续教育相互衔接的医防融合型全科医学教育体系,基本构建了以"5+3"学制为主的全科医师规范化培养模式.全科医学培训学员省级培训证书考核通过率达到 85%以上.2020 年广东省每万居民拥有全科医生 4 名,达到了国家"2020 年每万居民拥有 3 名全科医生"的要求.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广东省全科医学教育发展现状,全面总结全科医学学科建设和教育培训的经验教训,拓宽提升全科医学人才培养质量的模式和路径,探索性地提出相关建议,从而为将来广东省乃至我国全科医学教育的快速发展提供政策思路和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26
-
"临床+检验"教学模式在提升传染病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素养中的意义探讨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临床技能训练是"5+3+X"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的核心目标[1]. 传染病学与医学病原学、分子生物学、病理学和药理学等基础学科联系非常紧密,但目前实行的培养方案主要针对临床专业知识进行培训,基本不涉及检验科相关内容. 为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素养,笔者在通过强化临床-检验交流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方面进行了探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5+3"医学生培养模式下"医学免疫学"理论课的教学设计与实践
编辑人员丨2023/8/6
"5+3"一体化培养模式是为加快构建标准化规范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而设立的新型培养方式,其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备较强的临床思维、临床实践能力,以及一定的临床科学研究和临床教学能力,能独立、规范地承担本专业和相关专业的常见多发病的预防和诊治工作的高水平高素质临床医师.为此,我们以学生的总体培养目标为导向,在" 医学免疫学"理论课教学中设计和尝试了以"免疫疾病机制分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旨在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自我学习和团队协作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