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细菌中 blaTEM耐药基因研究现状及展望
编辑人员丨5天前
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临床上广泛应用的一类抗生素,其抗菌机制是通过抑制细菌的细胞壁合成来达到杀菌的效果。然而,由于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在菌株间的广泛传播,导致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使用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其中, blaTEM耐药基因是β-内酰胺酶的主要编码基因之一,迄今已鉴定出243个 blaTEM亚型,其在抗生素耐药性研究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本文将从 blaTEM基因的发现、结构及启动子, blaTEM基因的分布和传播, blaTEM基因的耐药机制以及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旨在为细菌中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亚型的研究提供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新生儿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感染的防治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碳青霉烯类耐药已经逐渐成为中国新生儿重症监护室面临的严峻问题。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carbapenem-resistant enterobacteriaceae,CRE)通过产生碳青霉烯酶,水解包括碳青霉烯类在内的绝大部分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具有高度的耐药性。碳青霉烯酶根据Amber分类可分为A、B、D三类,不同碳青霉烯酶对特定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水解活性不同。目前,CRE在中国NICU住院新生儿中检出率高、病死率高、具有高度的传播性。CRE在新生儿的治疗非常困难,可选药物极其有限、药代/药效动力学数据匮乏、最佳剂量/用药间隔不确定、缺少联合用药研究等因素均给有效抗菌药物治疗带来巨大挑战。成人和儿童中针对CRE主要的抗菌药物包括碳青霉烯类、头孢他定/阿维巴坦、磷霉素、多黏菌素类、氨曲南等,但在新生儿中的使用鲜有研究。CRE一旦定植和感染,清除和治疗极其困难,因此在新生儿病房严格执行医院感染防控措施和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减少CRE产生、遏制传播、降低感染率是应对CRE流行的最重要措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mCIM和eCIM联合检测产碳青霉烯酶肠杆菌科细菌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改良碳青霉烯灭活试验(modified carbapenem inactivation method, mCIM)联合EDTA改良碳青霉烯灭活试验(EDTA-modified carbapenem inactivation method, eCIM)检测感染患者分离的耐碳青霉烯肠杆菌科细菌 (Carbapenem-resistant Enterobacteriaceae, CRE)碳青霉烯酶的方法对诊控CRE感染的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至12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临床感染患者分离的78株非重复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的肠杆菌科细菌的耐药情况,应用Vitek2 Compact全自动细菌鉴定仪鉴定至种并检测其对厄他培南和亚胺培南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用分子生物学PCR试验检测其碳青霉烯酶基因 blaKPC、 blaNDM、 blaIMP和 blaVIM,基因测序确定基因型作为金标准,同时采用mCIM联合eCIM试验对所收集的细菌进行碳青霉烯酶检测。以PCR结果为标准,计算mCIM和eCIM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Kappa值,进行mCIM和eCIM联合检测结果与PCR结果的一致性检验。 结果:78株碳青霉烯耐药肠杆菌科细菌应用PCR法检测出碳青霉烯酶基因阳性74株,阴性4株,其中 blaKPC-2阳性60株, blaNDM-1阳性2株, blaNDM-5阳性7株, blaNDM-9阳性3株, blaIMP-4阳性1株, blaKPC-2和 blaNDM-1同时阳性1株。mCIM检测碳青霉烯酶的敏感度为100%,特异度为100%, Kappa值为1.000;mCIM和eCIM联合检测丝氨酸碳青霉烯酶敏感度为100%,特异度为100%,Kappa值为1.000;联合检测金属碳青霉烯酶敏感度为92.9%,特异度为100%, Kappa值为0.955。 结论:采用mCIM、eCIM联合试验对CRE中的碳青霉烯酶进行检测,实用性强,结果易于判读,依据CRE细菌中基因型的不同,将为临床CRE诊断与抗菌药物精准治疗和感染控制提供重要诊断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社区相关性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流行现状及微生物学特征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是院内感染常见病原菌之一,也可导致社区相关性感染。社区相关性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CA-MRSA)与医院相关性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HA-MRSA)在很多方面存在差异,其对多数非β-内酰胺类抗菌药敏感,大多携带杀白细胞素,多为葡萄球菌染色体mec基因盒Ⅳ或Ⅴ型。CA-MRSA毒力更强,并不仅仅归因于杀白细胞素,α-毒素和α型酚溶调制蛋白等核心基因组编码的毒素也是其高毒力、高致病性的重要原因。金黄色葡萄球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主要是因为存在mecA基因,而对非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否耐药则取决于是否携带其他耐药基因。本文对CA-MRSA的流行病学、毒力因子、耐药基因以及与HA-MRSA的区别等作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2022年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细菌耐药性监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了解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2022年临床分离菌的分布及其耐药情况。方法:收集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2022年1至12月临床分离的非重复细菌7 253株,进行菌株鉴定和药敏试验。按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2021版标准判定药敏结果。采用WHONET 5.6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7 253株菌株中,革兰阳性菌1 364株,占18.8%,革兰阴性菌5 889株,占81.2%。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的检出率分别为25.0%(121/484)和73.0%(313/429)。未检测到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耐药的葡萄球菌。肠球菌属中屎肠球菌和粪肠球菌分别占36.4%(90/247)和60.7%(150/247),屎肠球菌对大部分抗菌药物的耐药率高于粪肠球菌,粪肠球菌对利奈唑胺的耐药率为4.7%。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株检出率分别为39.6%(549/1 386)和13.9%(215/1 543)。肠杆菌目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率较低,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及厄他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2.3%、7.1%和2.5%。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26.8%和24.9%,鲍曼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率高达45.0%以上。结论:临床常见耐药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目细菌检出率较低,但碳青霉烯类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分离率相对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重症监护病房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感染预测模型的构建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arbapenem-resistant Klebsiella pneumoniae,CRKP)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构建CRKP感染预测模型。 方法:收集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ICU的肺炎克雷伯菌感染患者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将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患者作为建模组( n=150),2022年1至12月收治的患者作为验证组( n=54),建模组基于对碳青霉烯类药物的敏感性分为CRKP组( n=59)和碳青霉烯类敏感肺炎克雷伯菌组(Carbapenem-sensitive Klebsiella pneumonia, CSKP, n=91),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CRKP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构建CRKP感染预测模型,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估模型预测价值,并通过验证组数据对上述模型进行验证。 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经验性使用β-内酰胺类药物( OR=6.985,95 % CI 1.658~29.423, P=0.008)、中心静脉置管( OR=7.486,95 % CI 2.776~20.186, P<0.001)和气管插管/切开( OR=10.695,95 % CI 2.701~42.351, P=0.001)为ICU患者CRKP感染的危险因素。CRKP感染预测模型回归方程=-4.851+经验性使用β-内酰胺类药物×1.944+中心静脉置管×2.013+气管插管/切开×2.370,该模型预测建模组CRKP感染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05,敏感度为79.7%,特异度为90.1%,预测验证组CRKP感染的AUC为0.881,敏感度为84.2%,特异度为85.7%。 结论:基于经验性使用β-内酰胺类药物、中心静脉置管和气管插管/切开构建的预测模型对ICU患者CRKP感染情况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单中心六年儿童脓毒性休克临床特点及耐药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儿童脓毒性休克临床特点及血培养阳性菌耐药性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至2021年8月湖南省儿童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127例脓毒性休克患儿的临床资料、血培养阳性菌株及药敏结果。结果:127例脓毒性休克患儿血培养标本共分离出134株细菌或真菌,以革兰阴性菌株为主,占67.16%(90/134)。革兰阴性菌中以流感嗜血杆菌和大肠埃希菌为主,分别占38.81%(52/134)和20.15%(27/134),而革兰阳性菌中以肺炎链球菌为主,占8.21%(11/134),真菌中以白色念珠菌为主,占10.45%(14/134)。患儿白细胞计数、血清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静脉血糖及动脉血乳酸较正常值均明显升高;革兰阳性菌感染时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较革兰阴性菌感染及真菌感染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降钙素原在革兰阴性菌感染时升高最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革兰阳性菌株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和利奈唑胺均敏感,但肺炎链球菌对青霉素的敏感率仅有50%。革兰阴性菌株的耐药性相对较高,其中肺炎克雷伯菌仅对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和左氧氟沙星耐药率高,达到50%;流感嗜血杆菌对头孢类及β-内酰胺酶类抗生素敏感率高,仅对氨苄西林、头孢呋辛、阿米卡星和复方磺胺甲 唑的耐药率为50%。真菌菌株不多,大部分抗真菌药物对血培养阳性真菌均有效。 结论:儿童脓毒性休克患儿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且对一般抗生素耐药性较高,经验性使用抗生素时要注意其耐药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肺炎链球菌StkP激酶胞外区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结合位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肺炎链球菌丝氨酸/苏氨酸激酶StkP胞外区(EC-StkP)基序(motif)在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结合中的作用。方法:分别将EC-StkP的3个motif(SXXK)依次和全部突变为AXXA,将突变后得到的质粒导入受体细胞进行克隆表达,SDS-PAGE联合凝胶图像分析系统检查目的重组突变蛋白(EC-rStkP)表达情况,Ni-NTA亲和层析法分别提纯突变蛋白。采用等温滴定量热法(ITC 200)和表面等离子共振法(Biacore t200)检测突变蛋白与青霉素(PCN)和头孢噻肟(CTX)结合能力。结果:PCN和CTX均不能与第1个、第3个以及3个motif均突变的蛋白质结合,但第2个motif突变后还能与CTX有较弱结合,而与PCN却不能结合。结论:肺炎链球菌StkP激酶胞外区的3个motif都能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结合,且以与第1个motif和第3个motif结合为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152例金黄色葡萄球菌血流感染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探讨金黄色葡萄球菌血流感染的临床特征及影响预后的主要危险因素,为临床预防和控制金黄色葡萄球菌血流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回顾性分析广东省人民医院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诊治的152例金黄色葡萄球菌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基础疾病、临床特点、危险因素、细菌耐药性、治疗药物及预后等临床因素,采用 χ2检验、 t检验等统计学方法对可能影响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血流感染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然后将单变量分析中 P<0.05的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其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显示,152例金黄色葡萄球菌血流感染患者中,检出MRSA 50例(32.89%),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检出102例(67.11%)。MRSA组留置导尿管、留置引流管、使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使用β-内酰胺酶抑制剂比率明显高于MSSA组( χ2分别为8.272、11.972、4.998、4.776, P均<0.05)。MRSA组血流感染预后不良发生率高于MSSA组(34.00% vs 13.73%)( χ2=8.495, P<0.05)。在纳入研究的MRSA血流感染患者中尚未发现与预后不良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除对利福平外,MRSA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高于MSSA( P<0.05),未发现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和奎奴普丁/达福普汀耐药株。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恶性实体肿瘤( OR=13.576、95% CI:3.352~54.977、 P<0.05)、机械通气( OR=7.468、95% CI:1.398~39.884、 P<0.05)是金黄色葡萄球菌血流感染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综上,MRSA血流感染的预后不良率高于MSSA。临床上应加强对相关危险因素的评估,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控干预措施,以改善金黄色葡萄球菌血流感染患者的预后,合理规范抗菌药物的使用,有效控制细菌感染和耐药性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致关节感染皮疽诺卡菌的耐药表型及全基因组测序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对临床分离的致关节感染的两株皮疽诺卡菌( Nocardia farcinica)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并分析其耐药性。 方法:2020年1月收集两株导致老年患者膝关节感染的皮疽诺卡菌菌株,采用全基因组测序对细菌进行鉴定,根据CLSI M24推荐的微量肉汤稀释法和E-test法进行药物敏感性分析,通过ABRicate工具比对获得性耐药和毒力基因,Snippy等生物信息学工具进行同源性等基因特征分析。结果:本研究的临床分离株均为皮疽诺卡菌,对头孢曲松、头孢吡肟、头孢噻肟、甲氧苄氨嘧啶/磺胺甲噁唑(TMP/SMX)耐药,对亚胺培南、利奈唑胺和含有酶抑制剂类抗生素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敏感。携带A类β内酰胺酶基因 far-1、RNA聚合酶结合蛋白基因 RbpA、多耐药外排泵转录激活因子基因 MtrA和调节转录因子基因 vanR-O,分别介导对β内酰胺抗生素、利福平、大环内酯类药物和万古霉素的耐药性。不含有获得性TMP/SMX耐药基因,二氢叶酸还原酶家族基因存在多个错义突变,均携带与结核分枝杆菌同源的 icl、 mbtH、 phoP、 relA毒力基因,SNP同源分析表明两株皮疽诺卡菌具有很近的亲缘关系,两株菌仅存在10个SNP位点、6个复合基因和1段基因缺失变异。 结论:全基因测序技术有助于研究诺卡菌的分子特征和耐药机制;皮疽诺卡菌对TMP/SMX耐药现象需要重视,参与二氢叶酸代谢途径的酶基因突变有可能是TMP/SMX耐药的原因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