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药物相关性分子靶标检测在儿童恶性实体肿瘤个体化治疗中的初步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药物相关性分子靶标检测对儿童恶性实体肿瘤个体化治疗的指导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9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40例恶性实体肿瘤患儿的临床资料。应用免疫组织化学、聚合酶链反应及测序方法对相关的肿瘤药物分子靶标的表达量及突变进行测定,比较不同靶标所对应的抗肿瘤药物对实体肿瘤的化疗有效率及毒副反应发生率。结果:40份肿瘤组织样本中,共检测出4个肿瘤药物相关靶点,分别为DNA拓扑异构酶-ⅡA(TOPOⅡA)、β 3-微管蛋白(Tubulinβ 3)、DNA拓扑异构酶-Ⅰ(TOPOⅠ)和二氢叶酸还原酶基因位点多态性[DHFR (C829T)]。铂类、甲氨喋呤、伊立替康、长春碱类和蒽环类化疗药物对儿童恶性实体肿瘤的化疗有效率分别为90.0% (36/40)、85.0% (34/40)、70.0% (28/40)、67.5% (27/40)、62.5% (25/40)。伊立替康、甲氨蝶呤、长春碱类对间叶源性肿瘤的化疗有效率分别为68.9%(20/29)、62.1%(18/29)、68.9%(20/29),显著高于非间叶源性肿瘤的18.2%(2/11)、36.4%(4/11)、36.4%(4/1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5.487、15.345、17.278,均 P<0.05),铂类药物对非间叶源性肿瘤的化疗有效率为72.3%(8/11),显著高于间叶源性肿瘤的58.6%(17/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11.231, P<0.05)。毒副反应强度从大到小依次为蒽环类>铂类>甲氨喋呤>长春碱>伊立替康。 结论:对不同肿瘤药物相关分子靶标、不同源性肿瘤对同一抗肿瘤药物的敏感性及毒副反应进行了预测,为个体化治疗儿童恶性肿瘤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与临床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致关节感染皮疽诺卡菌的耐药表型及全基因组测序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对临床分离的致关节感染的两株皮疽诺卡菌( Nocardia farcinica)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并分析其耐药性。 方法:2020年1月收集两株导致老年患者膝关节感染的皮疽诺卡菌菌株,采用全基因组测序对细菌进行鉴定,根据CLSI M24推荐的微量肉汤稀释法和E-test法进行药物敏感性分析,通过ABRicate工具比对获得性耐药和毒力基因,Snippy等生物信息学工具进行同源性等基因特征分析。结果:本研究的临床分离株均为皮疽诺卡菌,对头孢曲松、头孢吡肟、头孢噻肟、甲氧苄氨嘧啶/磺胺甲噁唑(TMP/SMX)耐药,对亚胺培南、利奈唑胺和含有酶抑制剂类抗生素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敏感。携带A类β内酰胺酶基因 far-1、RNA聚合酶结合蛋白基因 RbpA、多耐药外排泵转录激活因子基因 MtrA和调节转录因子基因 vanR-O,分别介导对β内酰胺抗生素、利福平、大环内酯类药物和万古霉素的耐药性。不含有获得性TMP/SMX耐药基因,二氢叶酸还原酶家族基因存在多个错义突变,均携带与结核分枝杆菌同源的 icl、 mbtH、 phoP、 relA毒力基因,SNP同源分析表明两株皮疽诺卡菌具有很近的亲缘关系,两株菌仅存在10个SNP位点、6个复合基因和1段基因缺失变异。 结论:全基因测序技术有助于研究诺卡菌的分子特征和耐药机制;皮疽诺卡菌对TMP/SMX耐药现象需要重视,参与二氢叶酸代谢途径的酶基因突变有可能是TMP/SMX耐药的原因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复发难治外周T细胞淋巴瘤治疗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是一组起源于胸腺后T细胞或成熟自然杀伤(NK)细胞的异质性疾病。随着医疗技术的革新,PTCL患者的预后明显改善,但是仍有一部分患者出现复发、难治、预后较差的情况。近年来,二线化疗方案、造血干细胞移植、部分新药(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二氢叶酸还原酶抑制剂、极光激酶A抑制剂、磷脂酰肌醇3-激酶抑制剂、靶向治疗等)的应用在复发难治PTCL患者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移植方案的选择及以新药为骨架的方案之间的联合也成为研究的热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西达本胺靶向P21调控DHFR表达逆转T淋巴细胞白血病甲氨蝶呤耐药的初步探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探究西达本胺(CDM)靶向P21调控二氢叶酸还原酶(DHFR)表达逆转T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甲氨蝶呤(MTX)的耐药机制,为T-ALL靶向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将过表达载体(ov-DHFR)转染T-ALL细胞系Jurkat细胞,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DHFR蛋白表达水平.将转染ov-DHFR载体的Jurkat细胞采用不同浓度(5、25和 40 μmol/L)的 MTX 处理、0.5 μ mol/L CDM 处理以及不同浓度(5、25 和 40 μmol/L)的 MTX 联合 0.5 μmol/L CDM 进行处理.采用25 μmol/L MTX、0.5 μmol/L CDM和25 μmol/L MTX+0.5 μmol/L CDM联合处理进行增殖、周期和蛋白检测.MTS实验检测转染ov-DHFR载体的Jurkat细胞对MTX耐药增殖,并计算相应的半抑制浓度(IC50)值.MTS、流式细胞和Western blot实验分别检测CDM+MTX处理对过表达DHFR的Jurkat细胞的增殖、周期及细胞中耐药蛋白和周期蛋白表达的影响.在MTX+CDM处理的过表达DHFR的Jurkat细胞增加P21抑制剂处理,MTS、流式细胞和Western blot实验分别检测CDM+MTX+P21抑制剂处理对过表达DHFR的Jurkat细胞的增殖、周期及细胞中耐药蛋白和周期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 与转染阴性对照载体(ov-NC)组细胞MTX IC50值相比,转染ov-DHFR组Jurkat细胞的MTX IC50值变大.不同浓度的MTX和CDM处理发现25和40 μmol/L MTX+CDM组的治疗能够最显著地抑制过表达DHFR的Jurkat细胞的增殖,而且这两组治疗效果相似,因此后续采用25 μmol/L MTX+CDM组进行分析.与cell组相比,MTX组、CDM组和MTX+CDM组的过表达DHFR的Jurkat细胞在24、48、72 h这3个时间点,细胞的吸光度值均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40.180、378.900、510.700,P均<0.001).G1期的细胞比例均显著上升,而MTX+CDM组中表现最显著(F=7.419,P<0.001).Cyclin D、p-GP、BCRP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下调,且在MTX+CDM组细胞中表现最显著;此外,P21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增加,且在MTX+CDM组细胞中表现最显著.与MTX+CDM+PBS组相比,MTX+CDM+P21抑制剂组ov-DHFR-Jurkat细胞在48、72 h这2个时间点,细胞的吸光度值均显著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66.690、68.400,P均<0.001).与MTX+CDM+PBS组相比,MTX+CDM+P21抑制剂组ov-DHFR-Jurkat细胞中Gl期的细胞比例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细胞中cyclin D、p-GP、BCRP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上调.结论 CDM靶向P21调控DHFR表达逆转T-ALL的MTX耐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实验验证探讨二氢杨梅素治疗炎症性肠病的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和体外实验预测并验证二氢杨梅素(DHM)治疗炎症性肠病(IBD)的潜在靶点及作用机制.[方法]使用Pubchem数据库获取DHM作用靶点,通过GeneCards、OMIM、TTD、PharmGKB、Drugbank数据库获取IBD疾病靶点,获取药物与疾病的交集靶点.利用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互作(PPI)网络并使用Cytoscape可视化筛选核心靶点.运用R语言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分析和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体外实验验证DHM的抗炎作用及可能机制.[结果]DHM作用靶点与IBD疾病靶点相交共得到42个交集靶点,并筛选出5个核心靶点凝血因子Ⅱ(F2)、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3(NOS3)、丝氨酸羟甲基转移酶1(SHMT1)、造血细胞激酶(HCK)、二氢叶酸还原酶(DHFR).GO功能分析和KEGG富集分析显示DHM可能通过黏附连接、趋化因子、Ras信号通路等发挥作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显示DHM能抑制脂多糖(LPS)诱导的HT-29细胞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18(IL-18)mRNA水平升高.RT-PCR提示在LPS诱导后靶点NOS3、HCK mRNA表达水平升高,而DHM干预后其表达水平下降.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显示DHM能有效恢复LPS诱导的HT-29细胞连接蛋白的下调.[结论]研究揭示了 DHM通过多通路、多靶点治疗IBD,并可能通过恢复细胞间连接改善屏障功能受损有效治疗结肠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艾拉普林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抗菌药物耐药性已成为全球面临的主要健康威胁,临床迫切需要新的抗菌药物以应对革兰氏阳性耐药菌感染.艾拉普林(英文名iclaprim)是Arpida公司开发的抗革兰氏阳性菌新药,是一种二氢叶酸还原酶抑制剂,现已获批用于治疗革兰氏阳性菌的皮肤、软组织感染和院内获得性肺炎的临床试验,目前已完成III期临床试验.研究表明,艾拉普林具有良好的组织分布,在体内、体外均有良好的抗菌活性,抗革兰氏阳性菌活性非劣效万古霉素,不良反应发生率与万古霉素类似,无肾毒性,抗菌谱包括全部革兰氏阳性菌、部分革兰氏阴性菌、非典型病原体、卡氏肺孢子.艾拉普林因体内分布广、蛋白结合率高、肺内浓度、药物不良反应少、良好耐受性等特点,有望成为治疗革兰氏阳性耐药菌感染的治疗药物.本研究综述了艾拉普林药理学、抗病原微生物活性、抗菌活性、药代动力学等各方面的研究进展,旨在为开发和治疗革兰氏阳性耐药菌感染的新兴治疗药物提供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2010-2018年云南中缅边境地区恶性疟原虫抗磺胺多辛-乙胺嘧啶药物基因多态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6/22
目的 分析云南中缅边境地区恶性疟原虫抗叶酸类药物磺胺多辛-乙胺嘧啶抗性基因的多态性和抗性回复突变趋势.方法 收集2010-2018年中缅边境恶性疟病例滤纸血样品,巢式PCR扩增恶性疟原虫二氢叶酸还原酶(pfdhfr)基因和恶性疟原虫二氢蝶酸合酶(pfdhps)基因,采用Geneious Prime软件比对测序结果,Microsoft Excel 2016和GraphPad prism 8.0.2软件分析突变频率和单体型分布差异,卡方检验分析抗性相关基因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特征和不同年份单体型分布差异,Haploview软件分析pfdhfr和pfdhps基因连锁不平衡情况.结果 共收集中缅边境地区190份恶性疟样品,PCR扩增出pfdhfr180份、pfdhps 178份.测序结果显示,pfdhfr和pfdhps均出现等位基因的多重感染,其中pfdhfr检出17个多重感染,突变位点分别位于第51、59、108、164位氨基酸密码子,其表型为511/59R/108N/164L;pfdhps检出4个多重感染,突变位点分别位于第436、437、540、581位氨基酸密码子,其表型为436A/437A/540E\N/581G("\"表示并列关系).pfdhfr第N51I、C59R、S108N、I164L位点的突变率分别为 57.8%(108/187)、90.1%(172/191)、93.3%(168/180)、59.6%(109/183);pfdhps第 S436A\C、A437G、K540E\N、A581G 位点抗性突变率分别为 54.7%(99/181)、86.5%(154/178)、84.9%(152/177)、28.7%(51/178).pfdhfr单体型主要集中在三点、四点突变型(51I59R108N/59R108N164L、51I59R108N164L),分别占44.9%(84/187)和36.9%(69/187).pfdhfr和pfdhps野生型在2010年均未检出.2011年的pfdhfr三点、四点突变单体型(同上)分布频率分别为 35.9%(23/64)、37.5%(24/64),均小于 2010 年的 46.2%(30/65)、49.23%(32/65)(P<0.05),与 2014-2018 年的 53.4%(32/58)、22.4%(13/5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14-2018年的pfdhps三点突变单体型(436A\C437G540E\N,437G540E\N581G)分布频率为62.1%(36/58),小于2010年的82.3%(51/62)和2011年的78.7%(48/61)(均P<0.05).连锁不平衡分析显示,pfdhfr C59R与S108N基因关联性强(D'=1,r2=0.8),pfdhps S436A 与 A581G 关联性强(D'=1,r2=0.6),且 S108N 与 K540E 存在较强关联性(D'=0.8,r2=0.2).结论 云南中缅边境恶性疟原虫pfdhfr和pfdhps基因的抗性分子突变单体型仍是优势基因,且随着停药时间延长突变频率逐渐降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深圳市2022-2023年输入性恶性疟原虫耐药基因突变情况
编辑人员丨2024/5/25
目的 分析了解深圳市输入性恶性疟原虫耐药基因突变情况,帮助评估抗疟药的疗效和指导有效用药.方法 收集2022-2023年从境外输入深圳市的恶性疟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阳性的样本85例,提取基因组DNA,使用巢式PCR扩增耐药基因:恶性疟原虫Kelch螺旋体蛋白基因(Plasmodium falciparum Kelch 13,PfK13)、多药耐药基因 1(multidrug resistance 1,Pfmdr1)、氯喹抗性转运基因(chloroquine resistance transporter,Pfcrt)、二氢叶酸还原酶基因(dihydrofolate reductase,Pfdhfr)和二氢蝶酸合成酶基因(dihydropteroate synthase,Pfdhps),并进行双向测序,使用MEGA11.06软件分析这些耐药基因突变情况.结果 研究发现PfK13错义突变(S549P)1例,同义突变4例.Pfmdr1 62.69%样本存在Y184F突变,未检测到N86Y突变体.Pfcrt基因中,未检测到72和73位点的突变,M74I、N75E和K76T突变分别占17.46%、15.87%和15.87%.Pfcrt基因野生型占主导(82.54%,52例),其次是I74E75T76三重突变体(15.87%,10例).Pfdhfr最常见的突变型为I51R59N108(91.78%,67例),其次是野生型(2.74%,2例).Pfdhps野生型占60.32%(38例),单突变K540E为最常见突变类型,检测到S436A、G437A、K540E、A581G、A613S、I431V、G556K、G579E位点突变.Pfdhfr-Pfdhps组合突变中,I51R59N108-E540是频率最高的组合突变(11.48%),59.02%样本为Pfdhfr单独突变体.结论 在本研究中,PfK13突变率低,且无报导的耐药突变,Y184F成为Pfmdr1突变主导,未发现有N86Y.Pfcrt野生型为主,其次为I74E75T76三重突变体,Pfdhfr I51R59N108三重突变非常普遍,本研究并未发现Pfdhfr-Pfdhps完全抗性和超抗性突变体,但有其他的五重七重突变型.在未来的工作中,需要继续加强疟原虫耐药基因的监测,同时进一步结合体内疗效的监测来有效指导临床用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25
-
河南省自赤道几内亚输入的恶性疟原虫抗药性基因多态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目的 分析河南省自赤道几内亚输入性恶性疟原虫抗药性基因多态性,了解恶性疟原虫基因突变情况,评估其流行特征.方法 收集河南省2012-2019年自赤道几内亚输入性恶性疟病例信息和外周血样,提取血样中恶性疟原虫基因组DNA,巢式PCR扩增恶性疟原虫Kelch 13螺旋体(PfK13)基因、恶性疟原虫氯喹抗性转运蛋白(Pfcrt)基因、恶性疟原虫多药物抗性基因1(Pfmdr1)、恶性疟原虫二氢叶酸还原酶(Pfdhfr)基因和恶性疟原虫二氢蝶酸合酶(Pfdhps)基因,琼脂糖凝胶电泳后进行双向测序.获得的基因序列通过MEGA7软件与参考基因组进行比较获得突变位点信息,参考基因组来自GenBank的恶性疟原虫3D7野生虫株(GenBank登录号分别为 PF3D7_1343700、PF3D7_0709000、PF3D7_0523000、PF3D7_0417200 和 PF3D7_1324800).使用 SPPS 21.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012-2019年,河南省共报告输入性疟疾病例1 522例,其中自赤道几内亚输入病例117例,包括恶性疟病例97例、卵形疟病例16例、间日疟和三日疟病例各1例、恶性疟原虫/三日疟原虫混合感染和恶性疟原虫/卵形疟原虫混合感染病例各1例.测序获得91份恶性疟原虫样品的PfK1 3基因序列,基因突变率为8.8%(8/91);突变样品中共检测出7个非同义突变位点和3个同义突变位点,其中非同义突变位点分别为M476I混合型(混)、A481V混、A564E混、P574L混、A578S、V589I和N609I混,同义突变位点分别为G625G、N664N和C469C.测序获得91份恶性疟原虫样品的Pfcrt基因序列,基因突变率为18.7%(17/91);检测出 3 种Pfcrt 基因型,分别为野生型 C72V73M74N75K76(81.3%,74/91)、突变型 C72V73I74E75T76(12.1%,11/91)和混合型C72V73M/I74N/E75K/T76(6.6%,6/91).测序获得92份恶性疟原虫样品的Pfmdr1基因序列,基因突变率为77.2%(71/92);检测出 3 个突变位点,分别为 N86Y(41.3%,38/92)、Y184F(75.0%,69/92)和 D1246Y(1.1%,1/92),其中 N86Y 突变率从2012年的 68.8%(11/16)下降到 2016年的 11.1%(1/9)(x2=11.58,P<0.05);检测出5种Pfmdr1基因型,分别为野生型N86Y184D1246(22.8%,21/92),单基因突变型Y86Y184D1246(1.1%,1/92)、N86F184D1246(34.8%,32/92)、N86Y184Y1246(1.1%,1/92)和双重突变型Y86F184D1246(40.2%,37/92).测序获得90份恶性疟原虫样品的Pfdhfr基因序列,基因突变率为96.7%(87/90);检测出3个突变位点,分别为N51I(91.1%,82/90)、C59R(93.3%,84/90)和S108N(96.7%,87/90);检测出 5种Pfdhfr基因型,分别为野生型N51C59S108(3.3%,3/90),单基因突变型 N51C59N108(2.2%,2/90),双重突变型 I51C59N108(1.1%,2/90)、N51R59N108(3.3%,3/90)和三重突变型I51R59N108(90.0%,81/90).测序获得90份恶性疟原虫样品的Pfdhps基因序列,基因突变率为97.8%(88/90);检测出 6个突变位点,分别为 1431V(8.9%,8/90)、S436A(27.8%,25/90)、A437G(92.2%,83/90)、K540E(3.3%,3/90)、A581G(1.1%,1/90)和 A613S(2.2%,2/90);检测出 8 种Pfdhps基因型,分别为野生型I431S436A437K540A581A613(2.2%,2/90),单基因突变型 I436A436A43(5.6%,5/90)、I431S436G437K540A581A613(66.7%,60/90),双重突变型 I431A436G437K540A581A613(10.0%,9/90)、I431S436G437E540A581A613(3.3%,3/90),三重突变型V431A436G437K540A581A613(8.9%,8/90)、I431A436G437K540G581A613(1.1%,1/90)和 I431A436G437K540A581S613(2.2%,2/90).89份恶性疟原虫样品的Pfdhfr和Pfdhps基因同时测序成功,其中84例(94.4%)同时发生双基因突变,四重突变体I51R59N108-G437占比最高(64.0%,57/89).结论 自赤道几内亚输入的恶性疟原虫样品中检出多个PfKI3基因突变位点,其中M476I和P574L已被证实与青蒿素类药物抗性相关;随着氯喹的停用,与青蒿素配伍药物抗性相关的Pfcrt和Pfmdr1基因突变率呈下降趋势;恶性疟原虫对磺胺多辛-乙胺嘧啶药物抗性水平多为"部分抗性",未检出"超级抗性"样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
联合用药对大剂量甲氨蝶呤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安全性影响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9/30
甲氨蝶呤是二氢叶酸还原酶抑制剂,临床上常用大剂量甲氨蝶呤冲击疗法预防性治疗髓外白血病.在临床中,大剂量甲氨蝶呤常与其他药物合用,如抗菌药物、质子泵抑制剂、非甾体抗炎药等,可能导致甲氨蝶呤体内药代动力学改变,影响甲氨蝶呤用药安全性.近年来多个案例报道甲氨蝶呤排泄延迟与联合用药有一定的相关性.该文对联合用药对大剂量甲氨蝶呤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安全性影响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