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童陈旧性枢椎齿突骨骺滑脱的手术治疗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儿童陈旧性枢椎齿突骨骺创伤性滑脱手术方法及适应证,并评价其治疗结果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7月至2016年10月共5例于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陈旧性齿突骨骺滑脱患儿资料,其中男1例,女4例;年龄(39.6±19.4)个月(范围:19~64个月);病程(87.0±95.1)d(范围:20~240 d)。所有患者术前均拍摄颈椎正侧位、动力位X线片,行枕颈区CT扫描及三维重建,并行枕颈区MR检查以评估分型和脊髓受压情况。分别采用前路松解联合后路固定融合术或后路松解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采用Frankel评分评价手术前后脊髓功能情况;术后随访拍摄颈椎正、侧位及动力位X线片了解植骨融合状况,必要时行CT扫描。结果:本组5例手术时间为(101.0±20.7)min(范围:75~145 min);术中出血量(70.0±21.2)ml(范围:50~100 ml);1例牵引复位欠佳患儿经前路松解后行后路C 1~2经侧块螺钉内固定,4例行单纯后路C 1~2经侧块螺钉内固定。5例随访时间(23.5±17.6)个月(范围:11~37个月)。术前2例合并神经损害表现者Frankel分级分别为C级和D级,术后3~6个月均恢复至E级。所有患儿枢椎齿突骨骺脱位获得完全复位2例,不完全复位2例,未复位1例。枢椎齿突骨骺脱位和植骨于术后(9.5±3.4)个月(范围:6~15个月)获得融合。颈椎生理曲度维持良好,无植骨吸收、脱落、骨不连、假关节形成及螺钉松动、断裂等现象。至末次随访已拆除内固定2例。 结论:儿童陈旧性枢椎齿突骨骺创伤性滑脱罕见,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系统评估病情,后路C 1-2经侧块螺钉内固定技术可以达到减压、重建和稳定脊柱序列的目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第二前磨牙先天缺失的病因及临床管理策略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先天性牙缺失是一类由于牙胚发育障碍导致牙齿数目减少的颌面部发育异常疾病。除第三磨牙外缺牙数目少于6颗称为个别牙缺失,其中第二前磨牙缺失最为常见。第二前磨牙缺失时,第二乳磨牙往往更易出现滞留、低位咬合、龋病甚至牙髓炎、根尖周炎等问题,若不及时进行恰当治疗,可对患者的牙齿排列、咬合功能、颌面部发育及后续修复治疗产生不利影响。本文总结了第二前磨牙缺失的病因、诊断特征,并以是否完全确诊第二前磨牙先天缺失为界,分别讨论无恒牙胚的第二乳磨牙保留或拔除的临床考量,以期为第二前磨牙牙胚缺失的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行后路截骨矫形术气管及气管导管位置变化的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经椎弓根截骨术(pedicle subtraction osteotomy, PSO)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 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手术前后门齿距气管隆突距离(length of incisors to carina, LIC)及气管隆突距气管导管尖端距离(length of carina to the tip of the tracheal catheter, LCT)的变化。方法:记录86例AS行PSO患者术前及术后的身高、颈椎活动度(cervical range of motion, CROM)、全脊柱最大Cobb角(global kyphosis, GK)以及颌眉角(chin-brow vertical angle, CBVA);分别在术前及术后于正中仰卧位下使用纤维支气管镜(fiberoptic bronchoscope, FOB)通过气管导管测量患者的LIC和LCT。结果:与术前比较,86例患者术后身高明显增高,术后GK、CBVA明显减小( P<0.05);患者术后CROM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86例患者术后LIC、LCT均较术前增长( P<0.05)。 结论:AS患者行后路截骨矫形手术后,气管导管尖端在气管内向声门方向移位,可适当延长气管插管深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情况下护航官兵口腔疾病诊治需求及应对措施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通过分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情况下护航行动期间官兵口腔疾病的诊治需求,了解海上口腔疾病处置特点,并分析应对措施,为后续护航口腔医疗保障人员提供参考、为提高海上口腔卫生保障能力提供依据。方法:记录并分类统计护航期间舰员的不同口腔疾病及处置措施。结果:护航期间就诊率最高的口腔疾病为牙结石阳性、龋病、溃疡、智齿冠周炎、楔状缺损、残根残冠;最多的海上口腔诊疗处置手段为牙体充填术、超声洁治术;引起海上口腔急诊的疾病主要是智齿冠周炎、急性牙髓炎、急性根尖周炎。结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情况下护航期间官兵口腔诊疗需求大,以龋病、牙周疾病、智齿冠周炎为主,需加强任务期与非任务期口腔卫生保障力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后路松解复位、固定融合术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远期疗效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后路松解复位、固定融合术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6年6月接受单纯后路松解复位、固定融合术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患者的病历资料,男13例、女18例,年龄为(39.1±13.5)岁(范围9~72岁)。临床评价指标为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和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影像学指标为寰齿前间距(atlantodental interval,ADI)、斜坡椎管角(clivus-canal angle,CCA)、延髓脊髓角(cervico-medullary angle,CMA),以及C 0~C 2角和C 2~C 7角评估颈椎序列的改善情况。对于合并颅底凹陷症患者,测量齿突尖至Chamberlain线和Wackenheim线的距离评估垂直方向的复位情况。记录植骨融合时间及术后并发症。 结果:随访时间为(82.7±26.4)个月(范围61~170个月)。NDI自术前43.41%±11.60%改善至术后6个月的12.19%±6.97%,末次随访时为9.45%±7.51%( F=89.56, P<0.001)。JOA评分自术前(9.48±2.41)分提高至术后6个月的(14.71±1.42)分,末次随访时为(14.97±1.47)分( F=52.89, P<0.001)。ADI由术前(9.16±2.32)mm减小至术后6个月的(1.39±1.04)mm,末次随访时为(1.29±1.08)mm( F=189.61, P<0.001)。CCA术前为113.68°±12.67°,术后6个月恢复至143.39°±7.38°,末次随访时为142.39°±7.13°( F=67.13, P<0.001)。CMA术前为115.71°±13.69°,术后6个月增加至146.23°±10.36°,末次随访时为145.58°±10.78°( F=41.44, P<0. 001)。齿突尖至Chamberlain线的距离术前为(11.15±4.35)mm,术后6个月为(2.03±2.83)mm,末次随访时为(2.15±3.02)mm( F=37.58, P<0.001)。齿突尖至Wackenheim线的距离术前为(6.81±2.57)mm,术后6个月为(-2.23±1.58)mm,末次随访时为(-2.27±1.58)mm( F=122.16, P<0. 001)。C 0~C 2角自术前1.94°±15.82°恢复至术后6个月的14.90°±6.55°,末次随访时为14.84°±6.45°( F=11.97, P<0.001)。C 2~C 7角自术前27.26°±8.49°恢复至术后6个月的19.10°±5.28°,末次随访时为19.26°±5.44°( F=11.13, P<0. 001)。所有患者均实现骨性融合,融合时间为(9.71±2.55)个月(范围5~15个月)。术后共发生并发症5例(脑脊液漏2例,切口深部组织感染1例,一过性神经功能损害1例,吞咽困难1例),给予对症支持治疗后均治愈。随访期间无一例发生内固定失败及再脱位。 结论:后路松解复位、固定融合术是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具有良好的远期随访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非融合固定与齿状突螺钉固定治疗Anderson-D'Alonzo Ⅱ型齿状突骨折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比较颈椎后路寰枢椎非融合固定与颈椎前路齿状突螺钉固定治疗齿状突Anderson-D'Alonzo Ⅱ型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1月河南省漯河市中心医院脊柱科收治的21例Anderson-D'Alonzo Ⅱ型齿状突骨折患者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后路组(采用后路寰枢椎非融合固定手术治疗)和前路组(采用前路齿状突螺钉固定)。后路组12例,男7例,女5例;年龄(42.2±11.8)岁。前路组9例,男5例,女4例;年龄(40.0±9.1)岁。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骨折愈合时间、颈椎总旋转度及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均成功置入内置物,术中骨折复位满意,未发生动静脉血管及脊髓损伤。所有患者术后随访(24.5±11.3)个月。所有患者均成功置入内置物,术中骨折复位满意,未发生动静脉血管及脊髓、神经损伤。前路组患者的手术时间[(108.5±15.9)min]、术中出血量[(48.3±12.2)mL]显著少于后路组患者[(153.9±34.2)min、(275.8±56.0)mL],前路组患者的术中透视次数[(13.0±2.1)次]显著多于后路组患者[(7.2±1.4)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间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间颈椎总旋转度、ND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后路寰枢椎非融合内固定技术能够保留颈椎旋转活动范围、降低颈椎功能障碍。前路螺钉固定手术时间短、出血少,但术中接受X线照射次数多。两种手术内固定方法个体化应用治疗齿状突Ⅱ型骨折,均可获得良好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前路枕骨髁螺钉钢板系统的生物力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通过对前路枕骨髁螺钉钢板系统在枕颈融合中的生物力学研究,来探讨该技术应用于单纯前路枕颈融合手术的可行性。方法:选取6具颈椎标本,男4具,女2具,死亡年龄(49±8)岁。对标本进行软组织剥离建立正常模型组,切除正常模型寰椎前弓、部分寰椎侧块、齿状突、齿突尖韧带、翼状韧带、寰椎横韧带,破坏关节囊,制作枕颈不稳模型,前路斜坡螺钉置钉建立斜坡螺钉固定模型,随后在原标本采用前路枕骨髁螺钉置钉建立枕骨髁螺钉固定模型。分别给予4组模型1.5 N·m的前屈、后伸、侧弯、旋转力矩,测量标本C 0-C 1与C 0-C 2的活动度(ROM)。最后进行拔出力试验,比较单双皮质固定对螺钉抗拔出力的影响。 结果:在C 0-C 1节段,斜坡螺钉组的前屈、后伸、侧弯及旋转活动度分别为6.46°±0.85°、5.14°±0.76°、2.73°±0.36°、1.12°±0.41°,枕骨髁螺钉组的活动度分别为5.92°±0.90°、4.16°±1.06°、2.86°±0.50°、1.05°±0.27°;在C 0-C 2节段,斜坡螺钉组的活动度分别为9.55°±1.99°、10.46°±2.03°、6.90°±1.29°、13.51°±1.37°,枕骨髁螺钉组的活动度分别为8.14°±1.38°、9.53°±1.55°、4.75°±1.06°、7.90°±1.68°,枕骨髁螺钉组较斜坡螺钉组的侧弯及旋转ROM明显下降,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均 P<0.05)。单皮质固定的枕骨髁螺钉最大拔出力为(408±28)N,双皮质固定最大拔出力为(439±33)N,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前路枕骨髁螺钉钢板系统能够提供有效的生物力学稳定性,且在抗侧弯和抗旋转性能上比前路斜坡螺钉更具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FAM83H突变导致牙釉质发育不全伴牙萌出异常的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通过分析FAM83H基因突变导致遗传性牙釉质发育不全(amelogenesis imperfecta,AI)病例的牙萌出异常特征,揭示FAM83H基因可能存在的新表型和新功能,为精准诊治AI等遗传性疾病奠定基础。方法:通过PubMed数据库检索已发表的FAM83H突变导致的AI病例,检索关键词为“(FAM83H)AND(amelogenesis imperfecta)”,文献发表时间为2008年1月1日至2023年2月28日。文献纳入标准为能够提供患者详细的影像学资料或牙萌出信息以及FAM83H基因突变资料。收集文献来源的每位患者的基本信息、牙齿表型特征和突变基因信息,分析和总结其牙萌出异常的部位和数量特征。结果:在检索到的45篇相关文献中,20篇符合纳入标准,并提供了50例具有影像学资料或牙萌出详细资料、携带FAM83H突变的AI患者的相关信息,共有12例(24%)患者出现了牙萌出异常,累计34颗患牙,其中85%(29/34)的患牙无任何萌出阻力,为埋伏牙[74%(25/34)]或部分萌出[12%(4/34)]。牙位分析发现,尖牙和第二磨牙萌出异常占比最高,均占38%(13/34)。结论:FAM83H基因突变导致AI的同时,还可引起特定牙位牙萌出异常。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肌激动器Activator双期矫治低角安氏Ⅱ 1错 畸形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儿,女,13岁。2011年7月因牙齿不整齐及上前牙突要求矫治。母亲有类似错 畸形,儿童时有咬下唇不良习惯。月经来潮4个月。低角面型,两侧基本对称,轻度开唇露齿;凸面型,鼻唇角略小,上唇位前,下颌后缩(图1);开口型、开口度正常,未发现颞下颌关节疼痛及弹响。恒牙列,牙列式17-27/37-47;前牙深覆 Ⅲ°,咬伤龈肉;覆盖10 mm;双侧磨牙远中尖对尖,双侧尖牙远中关系;下牙列轻度拥挤,4 mm,上前牙唇倾,上前牙散隙2.5 mm;上下中线基本一致(图2)。全口曲面断层片未见明显牙根及牙槽骨吸收,18、28、38、48牙胚可见;矫治前头颅侧位定位片及头影测量分析显示患儿为骨性Ⅱ类,低角,上前牙唇倾。颈椎骨龄判断为Cvs 4。诊断:凸面型;安氏Ⅱ 1类,功能性Ⅱ类(SNA83.7,SNB 79.2,ANB 4.5°,有咬下唇不良习惯),低角;深覆 Ⅲ°,深覆盖Ⅲ°,上牙列散在间隙,下牙列拥挤度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Xq13.1缺失致少汗性外胚层发育不良的表型及遗传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1例Xq13.1缺失致 EDA基因部分缺失的少汗性外胚层发育不良的临床表型及遗传学特点。 方法:分析1例少汗性外胚层发育不良患儿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染色体核型、家系全外显子组测序(trio-whole exome sequencing, trio-WES)、基因组拷贝数变异检查(copy number variations,CNV-seq),对分析得到的可疑致病位置进行父母验证,明确异常基因变异来源。结果:先证者,男,7岁8月龄。头发稀少卷曲,眉毛浅淡稀疏,皮肤干燥,自幼易发热,少汗/无汗,牙齿尖、稀疏/部分缺失,鞍状鼻,前额突出,耳廓内收,癫痫发作。先证者常规染色体核型检查、全外显组测序未见异常;基因组拷贝数变异检查结果显示Xq13.1q13.1 (chrX:g.68 796 566-69 138 468)位置存在约341.90 kb缺失,包含有 EDA基因部分片段。经验证缺失区域来自先证者母亲,其临床表型为毛发正常,皮肤稍干燥,牙齿稀疏、脱落、钉状牙,基因组拷贝数变异检查检测到Xq13.1q13.1(chrX:g.68 836 154-69 078 250)位置存在约242.10 kb杂合缺失。 结论:先证者及其母亲均存在Xq13.1缺失致 EDA基因部分片段缺失,母亲临床表型较轻,先证者临床症状较重,符合X连锁隐性遗传少汗性外胚层发育不良发病特点, EDA基因部分缺失很可能是导致先证者出现异常临床表型的原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