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寰枢椎脱位外科治疗的技术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寰枢椎脱位病因复杂,病理形态多样。根据寰枢椎脱位的病理学解剖特点,结合临床技术制订合理的分类标准,并针对不同类别脱位制订相应的治疗策略,综合应用各种寰枢椎松解技术、复位技术、内固定技术和融合技术,才能取得外科治疗的满意效果。本文探讨了寰枢椎脱位的外科治疗技术的最新进展,详细讨论了基于不同寰枢椎脱位类型的治疗策略,分析了临床分型和治疗策略的实用性和有效性。后路寰枢椎关节松解融合技术在未来可能对传统分类和治疗策略带来的挑战,显微脊柱外科技术可能在改善手术技术和提高治疗效果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枢椎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椎板、峡部或棘突螺钉的有限元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通过有限元方法对比枢椎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椎板、峡部或棘突螺钉在寰枢和枕颈固定中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基于宁波市第六医院2022年1月就诊的1例成年男性志愿者颈椎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数据,其枢椎单侧枢椎椎弓根狭窄。构建枢椎单侧椎弓根细小畸形的上颈椎有限元模型,分别模拟寰椎及齿状突骨折,继而进行枕颈和寰枢固定。枢椎解剖正常侧采用椎弓根螺钉固定,变异侧分别采用椎板、峡部或棘突螺钉固定,其中棘突螺钉分别采用水平、垂直和斜向三种固定技术,并植入枕骨或寰枢螺钉完成枕颈和寰枢固定模型的建立。最后分别计算各组模型活动度(ROM)和应力分布情况。内固定模型ROM与完整模型ROM比较使用单样本 t检验。 结果:在枕颈固定中,各螺钉固定组在C0~C1、C1~C2节段ROM均低于完整组( P<0.05);在寰枢固定中,各螺钉固定组在C1~C2节段ROM均低于完整组( P<0.05)。与完整模型ROM比较,椎板螺钉组、峡部螺钉组、水平棘突螺钉组、垂直棘突螺钉组和斜向棘突螺钉组在C1~C2旋转方向ROM降幅均最大,在枕颈固定中分别下降98.47%、98.19%、97.30%、98.71%、98.95%,在寰枢固定模型中分别下降99.13%、98.81%、99.24%、99.06%、99.06%。 结论:枢椎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椎板、峡部或棘突螺钉在寰枢和枕颈固定中均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寰枢侧方关节撑开结合关节重塑技术治疗颅底凹陷合并寰枢椎脱位的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寰枢侧方关节间撑开结合关节重塑技术治疗颅底凹陷合并寰枢椎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至2021年9月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脊髓脊柱中心诊治的12例颅底凹陷合并寰枢椎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合并寰枕融合,斜坡枢椎角度均减小。术中均行关节间撑开松解侧方关节,再进行关节重塑,调整关节面的倾斜角度;然后置入融合器,使寰椎向上及向后方旋转移动,并进行固定。所有患者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评估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测量手术前后寰齿间距、齿状突超过钱氏线的距离、斜坡枢椎角度及延髓脊髓角度的变化,评估寰枢椎复位及齿状突成角移位的矫正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重塑关节面并置入螺钉,均行枕骨-枢椎内固定。手术时长为(191.7±46.9)min,术中出血量为(182.5±69.3)ml,无一例患者发生椎动脉及硬脊膜损伤。术后1周内,颈椎CT显示12例患者的寰枢椎脱位均获得复位,其中齿状突超过钱氏线的距离由术前的(10.0±3.5)mm减少至术后的(4.2±2.3)mm,寰齿间距由术前的(6.7±2.1)mm减少至术后的(1.4±0.8)mm;颈椎MRI显示,所有患者的齿状突成角移位均得到矫正,其中斜坡枢椎角度由术前的(136.9±5.1)°增加至术后的(150.2±3.5 )°,延髓脊髓角度由术前的(129.8±5.5)°增加至术后的(146.5±4.3)°。上述数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1)。术后影像学显示1例患者出现C 1下关节面塌陷,但无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出现。随访时间为(17.8±4.5)个月(12~25个月)。末次影像学随访,所有患者齿状突下移均保持矫正,可见寰枢侧方关节间骨性融合;未发生螺钉拔出、融合器移位等情况。末次临床随访,JOA评分由术前的(11.8±2.3)分提高至术后的(15.1±1.2 )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寰枢侧方关节撑开结合关节重塑技术可有效增加斜坡枢椎角度及延髓脊髓角度,减轻脑干腹侧压迫,有助于寰枢椎脱位的复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儿童陈旧性枢椎齿突骨骺滑脱的手术治疗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儿童陈旧性枢椎齿突骨骺创伤性滑脱手术方法及适应证,并评价其治疗结果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7月至2016年10月共5例于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陈旧性齿突骨骺滑脱患儿资料,其中男1例,女4例;年龄(39.6±19.4)个月(范围:19~64个月);病程(87.0±95.1)d(范围:20~240 d)。所有患者术前均拍摄颈椎正侧位、动力位X线片,行枕颈区CT扫描及三维重建,并行枕颈区MR检查以评估分型和脊髓受压情况。分别采用前路松解联合后路固定融合术或后路松解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采用Frankel评分评价手术前后脊髓功能情况;术后随访拍摄颈椎正、侧位及动力位X线片了解植骨融合状况,必要时行CT扫描。结果:本组5例手术时间为(101.0±20.7)min(范围:75~145 min);术中出血量(70.0±21.2)ml(范围:50~100 ml);1例牵引复位欠佳患儿经前路松解后行后路C 1~2经侧块螺钉内固定,4例行单纯后路C 1~2经侧块螺钉内固定。5例随访时间(23.5±17.6)个月(范围:11~37个月)。术前2例合并神经损害表现者Frankel分级分别为C级和D级,术后3~6个月均恢复至E级。所有患儿枢椎齿突骨骺脱位获得完全复位2例,不完全复位2例,未复位1例。枢椎齿突骨骺脱位和植骨于术后(9.5±3.4)个月(范围:6~15个月)获得融合。颈椎生理曲度维持良好,无植骨吸收、脱落、骨不连、假关节形成及螺钉松动、断裂等现象。至末次随访已拆除内固定2例。 结论:儿童陈旧性枢椎齿突骨骺创伤性滑脱罕见,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系统评估病情,后路C 1-2经侧块螺钉内固定技术可以达到减压、重建和稳定脊柱序列的目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三明治型"寰枢椎脱位的临床特点及其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三明治型"寰枢椎脱位的临床特点、手术方法、手术疗效及预后的特殊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至2018年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手术治疗的160例"三明治型"寰枢椎脱位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男80例、女80例,年龄(35.5±14.6)岁(范围5~77岁)。重点观察指标包括发病年龄、临床表现、合并畸形、手术入路选择、后路固定节段、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进行总结,影像学指标包括寰齿间距、齿突超Chamberlain线距离、延髓脊髓角。结果:"三明治型"寰枢椎脱位的症状包括四肢无力、麻木和笨拙(67.5%,108/160),步态不稳(30.0%,48/160)和眩晕(20.0%,32/160)。其中130例(81.3%,130/160)合并脊髓病,颈椎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为(13.5±2.5)分(范围4~16分);20例(12.5%)出现颅神经病变。影像学检查显示延脊髓压迫130例(81.3%),脊髓空洞症37例(23.1%),Chiari畸形30例(18.8%)。90例患者接受CTA检查,结果显示55例患者(61.0%)存在椎动脉畸形,5例患者(6.0%)存在颈内动脉内聚迂曲。术式包括后路枕颈融合术(可复位脱位,145例)、前路经口咽松解联合后路融合(不可复位脱位,15例)。160例中57例(35.6%)采用备用术式,即不对称的组合式固定。随访时间为(50.5±22.4)个月(范围24~120个月)。152例患者(95.0%)获得坚强骨性融合;6例患者(3.8%)术后影像学未见明显骨性融合,但动力位X线片未见明显寰枢椎不稳;2例患者(1.2%)出现内固定松动,脱位复发。脊髓病患者末次随访时JOA评分为(15.1±1.8)分(范围5~17分),改善率为42.9%±33.3%。术后9例(5.6%)患者出现并发症:包括4例脱位复发症状加重、2例螺钉松动、2例吞咽困难和1例切口感染。结论:"三明治型"寰枢椎脱位是寰枢椎脱位的一个亚型,具有特殊的临床特征,即发病年龄小,合并脊髓病比例高、病情程度重、预后较差;常合并严重的骨畸形和血管畸形,术中常需使用组合式固定,因此术前需规划备用技术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亚分型与临床治疗选择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制订难复性寰枢椎脱位临床分型亚分型,并探讨其可靠性。方法: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难复性寰枢椎脱位患者48例,男19例、女29例,年龄(39.2±13.3)岁(范围16~65岁)。根据全身麻醉后大重量牵引(1/6体重)状态下寰枢椎相对解剖位置的变化制订新的亚分型,即牵引松动型(寰椎枢椎角变化≥5°)和牵引稳固型(寰椎枢椎角变化<5°)。对牵引松动型不必行前路或后路软组织松解,直接采用后路钉棒复位固定融合术;对牵引稳固型先行经口咽软组织松解,再行经口咽前路寰枢椎复位钢板(transoral atlantoaxial reduction plate,TARP)固定融合术或后路钉棒复位固定融合术。观察指标包括寰齿间距(atlantodental interval,ADI)、寰椎枢椎角(atlantoaxial angle,AAA)评价复位效果;脊髓有效空间(space available for the spinal cord,SAC)评估脊髓压迫情况;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枕颈部疼痛程度;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评估脊髓神经功能;美国脊柱损伤协会脊髓损伤分级(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 impairment scale,AIS)评估脊髓损伤程度。术后1周、3、6、12个月及之后每年随访时均行X线、CT检查,以评价寰枢椎椎间复位稳定性、内固定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牵引松动型22例,16例行后路寰枢椎钉棒复位固定融合术、6例行枕颈复位融合固定术。牵引稳固型26例在经口咽前路松解后,24例行前路TARP复位融合固定术、2例行后路寰枢椎钉棒复位固定融合术。所有患者术后1周X线、CT及MRI均示寰枢椎复位良好,脊髓压迫解除。牵引松动型组和牵引稳固型组各有1例失访,余46例患者随访时间为(38.0±17.2)个月(范围6~72个月)。21例牵引松动型组患者ADI由术前(9.9±2.2)mm降至术后3个月的(2.3±0.9)mm及末次随访的(2.3±1.0)mm,AAA由术前57.9°±12.3°升至术后3个月的91.0°±2.2°及末次随访的90.9°±2.2°,SAC由术前(9.8±1.3)mm升至术后3个月的(15.1±0.7)mm及末次随访的(14.9±0.7)mm,VAS评分由术前(1.5±2.1)分降至术后3个月的(0.7±1.0)分及末次随访的(0.3±0.6)分,JOA评分由术前(10.2±1.7)分提高至术后3个月的(13.3±1.3)分及末次随访时(14.9±1.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25例牵引稳固型组患者ADI由术前(9.7±2.0)mm降至术后3个月的(2.1±1.4)mm和末次随访的(2.1±1.3)mm,AAA由术前55.8°±9.2°升至术后3个月的90.9°±1.4°及末次随访的90.9°±1.3°,SAC由术前(10.5±1.0)mm升至术后3个月的(15.4±0.5)mm及末次随访的(14.8±2.8)mm,VAS评分由术前(1.7±2.1)分降至术后3个月的(0.7±0.9)分及末次随访时(0.3±0.5)分,JOA评分由术前(10.1±1.3)分提高至术后3个月的(12.9±1.5)分及末次随访的(14.4±1.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牵引松动型组中10例术前AIS D级患者末次随访时改善至E级;牵引稳固型组中2例术前AIS C级患者末次随访时1例改善至E级、1例改善至D级,11例术前AIS D级患者末次随访时均改善至E级。骨性融合时间为(4.4±1.5)个月(范围3~6个月)。随访期间内固定无松动,无复发脱位。 结论:难复性寰枢椎脱位可分为牵引松动型和牵引稳固型;牵引松动型采用后路钉棒复位固定即可实现满意复位,牵引稳固型则宜先行前路松解,再采用前路TARP或后路钉棒复位固定方能实现满意复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枕颈后路术中置入"in-out-in"枢椎椎弓根螺钉对椎动脉影响的观察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在寰枢椎脱位或不稳的枕颈后路手术中置入"in-out-in"枢椎椎弓根螺钉对椎动脉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1年2月河南省人民医院脊柱脊髓科在寰枢椎脱位或不稳的枕颈后路手术中置入"in-out-in"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的52例寰枢椎脱位或不稳的患者资料。男30例,女22例;年龄17~65岁,平均41.2岁;单侧椎动脉高跨26例,双侧高跨3例,C 2,3融合致单侧枢椎椎弓根狭窄19例,双侧狭窄4例。术前及术后3 d行X线、CT血管造影(CTA)和MRI检查,记录患者的临床症状,利用CTA在C 2,3横突孔处测量椎动脉直径,观察"in-out-in"螺钉对椎动脉形态的影响。术后6个月行X线和CT检查,观察植骨融合情况。 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9例行前、后路联合手术,手术时间平均271.2 min(213~352 min),出血量平均471.5 mL(230~830 mL)。余43例行单纯后路手术,手术时间平均171.6 min(131~226 min);出血量平均395.9 mL(170~660 mL)。无脊髓血管损伤等并发症。术后3 d复查CTA,椎动脉在C 2、C 3横突孔层面的直径分别为(2.92±0.55)、(3.04±0.54) mm,与术前[(2.91±0.68)、(3.11±0.50) mm]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椎动脉在21例次中出现外下方移位。所有患者术后获7~24个月(平均11个月)随访,术后6个月影像学检查见植骨融合,未见内固定物断裂、移位。 结论:枕颈后路术中置入"in-out-in"枢椎椎弓根螺钉对椎动脉影响小,临床效果可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骨科机器人辅助与徒手椎弓根螺钉置入技术对上颈椎手术安全性及准确性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估骨科机器人辅助及徒手椎弓根螺钉植入技术对上颈椎手术安全性及准确性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3年3月63例上颈椎疾病患者的病历资料,依据置钉技术不同分为机器人辅助置钉组(41例)和徒手置钉组(22例)。机器人辅助置钉组行枕颈融合术9例和寰枢椎及以远椎体固定融合术32例,徒手置钉组分别为8例和14例。术后随访至少6个月,采用影像学参数、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脊髓损伤分级、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评分评估术后疗效。比较两组患者的病程、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透视次数和辐射剂量、住院时间、治疗费用、并发症、椎弓根螺钉置入率、上颈椎椎弓根螺钉置入的准确性及影响因素。结果:机器人辅助置钉组中枕颈融合患者和寰枢椎及以远椎体固定融合患者的椎弓根螺钉置入率分别为100%和89.6%(138/154),超过徒手置钉组的43%(18/42)和78%(54/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37.403, P<0.001;χ 2=5.128, P=0.024)。机器人辅助置钉组两类手术患者的透视辐射剂量和手术时间均超过徒手置钉组( P<0.05)。与徒手置钉组相比,机器人辅助置钉组C 1螺钉准确性由42%(11/26)提高至80%(51/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13.342, P=0.004);C 2螺钉准确性由77%(33/43)提高至88%(63/7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2.863, P=0.413)。机器人辅助置钉组C 1和C 2椎弓根螺钉置入的准确性与导针置入顺序相关( r=0.580, P<0.001; r=0.369, P=0.001)。两组患者手术前后延髓角、Chamberlain线、McGregor线、Boogard角、Bull角、斜坡椎管角、枕颈角、后枕颈角、C 2~C 7角及寰齿前间隙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术后ASIA脊髓损伤分级均有不同程度提高,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VAS评分和JOA评分术后及末次随访时较术前均改善( P<0.05),而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与置钉相关的并发症。 结论:骨科机器人辅助与徒手椎弓根螺钉置入技术治疗上颈椎疾病均取得满意的疗效。机器人辅助能减少透视辐射剂量,提高置钉准确性,但需避免优先导针置入产生的椎体位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JeRP钢板与微型钛板经口咽入路单节段固定治疗不稳定型寰椎骨折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比较JeRP钢板与微型钛板经口咽入路单节段固定治疗不稳定型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20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骨科收治的45例不稳定型寰椎骨折患者资料。男24例,女21例;年龄15~67岁;寰椎骨折Gehweiler分型:Ⅰ型11例,Ⅲ型34例;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脊髓损伤分级:D级7例,E级38例;寰椎横韧带损伤的Dickman分型:Ⅰ型4例,Ⅱ型11例。将所有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2组:JeRP钢板组26例(采用JeRP钢板经口咽入路单节段固定治疗)和微型钛板组19例(采用微型钛板经口咽入路单节段固定治疗)。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前和末次随访时颈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寰椎侧块位移的距离(LMD)及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术后获12~55个月(平均21.8个月)随访。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出现伤口裂开、感染。术后12个月左右所有患者骨折均获骨性愈合,颈部疼痛基本消失,颈部活动无明显受限。JeRP钢板组与微型钛板组患者住院时间分别为(13.9±2.2)、(14.2±2.9)d,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JeRP钢板组患者手术时间为(203.5±173.4)min,出血量为(167.3±138.6)mL,均显著多于微型钛板组的(121.5±50.5)min、(98.4±57.2)mL,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JeRP钢板组术前LMD为(6.7±1.7)mm,VAS评分为(6.8±1.0)分,显著大于末次随访时的(0.7±0.6)mm、(0.7±0.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微型钛板组术前LMD为(6.6±1.5)mm,VAS评分为(6.7±0.9)分,显著大于末次随访时的(0.9±0.6)mm、(0.8±0.7)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但以上指标术前、末次随访时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JeRP组有1例患者术后1周发现内固定物松动。微型钛板组有1例患者术后出现咽喉部异物感。 结论:经口咽入路寰椎单节段JeRP钢板与微型钛板固定均能有效治疗不稳定型寰椎骨折。相对JeRP钢板,微型钛板小巧、切迹低,能有效缩短手术时间,降低出血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Chiari畸形Ⅰ型手术疗效的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影响Chiari畸形Ⅰ型(CM-Ⅰ)患者手术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77例CM-Ⅰ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后颅窝骨性减压+硬膜扩大成形术治疗25例,后入路固定术治疗52例。采用芝加哥Chiari畸形预后量表(CCOS)评分评估患者术后的短期疗效(出院时)、长期疗效(术后≥3个月)及疗效改善程度(即长期疗效较短期疗效提高的程度)。通过单因素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CM-Ⅰ手术疗效的影响因素。结果:首发症状不同的患者出院CCOS评分存在差异( P=0.008)。术前不伴肢体无力、括约肌功能异常、小脑性共济失调、行走不稳,无脊柱侧弯,手术风险分级标准(NNIS)评分低的患者,出院CCOS评分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术前伴有枕部疼痛、无扁平颅底、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麻醉分级Ⅰ级的患者,术后≥3个月的CCOS评分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年龄为18~40岁,术前伴有肢体无力,合并寰枢椎脱位、寰枕融合,不合并扁平颅底,行后入路固定术的患者,CCOS评分改善更多,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术前肢体无力、脊柱侧弯均是CM-Ⅰ术后短期疗效的影响因素(均 P<0.05)。ASA术前麻醉风险分级是CM-Ⅰ术后长期疗效的影响因素( P=0.047)。术前肢体无力、扁平颅底是CM-Ⅰ疗效改善程度的影响因素(均 P<0.05)。 结论:术前不伴肢体无力、脊柱侧弯的CM-Ⅰ患者术后短期疗效更好,ASA术前麻醉风险分级低者术后长期疗效更好。术前伴肢体无力,无扁平颅底的CM-Ⅰ患者疗效改善程度更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