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草衍义》对《黄帝内经》药性理论的继承与发挥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本草衍义》由北宋时期寇宗奭所著,为药性论本草的开山之作.其内容对《黄帝内经》药性理论多有继承、发挥与运用,涉及定四气为四性、发挥《黄帝内经》五味理论并以之释药、推动引经理论形成等多个方面,不但使《黄帝内经》里的相关理论得到了深化和完善,其"以经释药"的方式更是开创了本草理论发展的新局面,开启了中药理论研究的先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关于"阿是"与"阿是穴"若干问题考证
编辑人员丨2024/7/20
该文从灸法与"阿是穴""阿卷是"与"阿是""阿是"与"阿氏""阿是"与吴语四个方面对《千金方》中"阿是"之本义进行考证,认为灸法在吴地的普遍施行,导致了"阿是穴"的诞生;《本草经集注序录》中只有"阿卷是",没有"阿是"."所谓出于阿卷是"七字,可能是衍文;"氏"与"是"相互通假,但"阿是"之"是",不是"氏"之假借;"阿是"不是"泛指无名的广大劳动群众";"阿是"为吴语,通"可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0
-
李延温阳涤痰法治疗中风一则
编辑人员丨2023/8/6
赵某,女,58岁.2014年5月3日初诊.主诉:舌强语蹇,右半身不遂半年余,加重2小时.中医诊查:面红润,舌红、苔黄腻.神识似明似昧,思睡,大便秘结,小便正常,脉沉细.该患为老年女性,既往患有中风,并留有半身不遂等后遗症,阳气早亏,贼风入经腧,营卫闭塞不行,故舌强语蹇、有半身不遂加重;风性上升,痰湿随之,阻于廉泉,阻塞神明也,故神识似明似昧、思睡;阴霾弥漫,阳不用事,故脉沉细;痰热郁闭,腑气不通,故大便秘结;肾气尚存,故小便正常.诊断:中风,中经络.治法:温阳祛风,涤痰通络.处方:麻黄、附子、桂枝、川芎各15g,甘草10g,当归、杏仁、竹沥各20g.方中附子急救肾阳,以治其本虚;麻黄、桂枝、杏仁祛风散寒,解肌达邪;当归、川芎行气活血通络;竹沥滑痰利窍,《本草衍义》云:"竹沥行痰,通达上下百骸毛窍诸处……人事昏迷者可省,为痰家之圣剂也."二诊:服上方10剂后,该患舌强语蹇有所改善,患肢仍活动不利,小便正常,大便秘结.神识较前明显改善,思睡好转,舌红、苔薄腻,脉尺部沉细.该患阳气本虚,藩篱不固,贼风入经,经腧闭塞,痰湿稽留,宗气不得分布,故仍有肢体活动不利.肾脉络舌本,脾脉络舌旁,痰阻心脾之络,故舌强不能言.去治外风之药,增祛内风之品,并增涤痰通络之力.继用温阳祛风、涤痰通络为法.处方:熟附子30g,茯苓、姜半夏、当归、川芎、地龙各20g,桂枝、僵蚕各15g,生甘草10g.《世补斋医书》云:"茯苓一味,为治痰主药,痰之本,水也,茯苓可以行水,痰之动,湿也,茯苓又可行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沙苑子本草考证
编辑人员丨2023/8/5
沙苑子为我国常用中药,药用历史悠久.通过查阅本草文献,对沙苑子名称、基原、功效、产地及伪品5个方面进行考证,得知其名称演变大致经过“白蒺藜”“沙苑蒺藜”“沙苑子”3个阶段;历代本草记载沙苑子基原为扁茎黄芪的干燥成熟种子,古今应用品种基本一致;沙苑子补肾固精功效的记载自宋《本草衍义》起逐渐清晰明确;沙苑子道地产区自宋时起为陕西沙苑,明清时期产地逐渐转到陕西潼关、山西等地,建国后以陕西省为主向北扩散,以陕西潼关为佳;沙苑子建国前有马藻子、色微绿伪品及紫云英子等混伪品,建国后有紫云英、猪屎豆、华黄芪和直立黄芪的种子等混伪品.为沙苑子正本清源,并为其进一步深入开发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经典名方中大黄的本草考证
编辑人员丨2023/8/5
大黄为我国传统大宗药材之一,药用历史悠久,通过查阅相关历代本草医籍、方书,对经典名方中所用大黄的名称、基原、产地变迁及品质评价、药用部位、采收加工及炮制情况进行本草考证,以期为经典名方的开发提供依据.经考证可知,历代本草所载大黄虽来源较多,但根据历代本草记载结合所附药图来看,均为蓼科大黄属掌叶组植物,具体品种因产地不同而异,仍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中国药典》)2020年版所载品种为主流.古代大黄多以甘肃与四川为道地,与现代商品生产情况基本一致,尤以有锦纹、味苦、色黄者为质优,其炮制方法历史悠久,各医家因需不同对症选用炮制方法,其中以酒制品最为常见,经历代沿用衍变为《中国药典》2020年版所载酒大黄和熟大黄规格.小承气汤方中"酒洗"之法经历代演变成为《中国药典》2020年版所载酒大黄炮制规格,建议在经典名方开发中采用,其余经典名方可根据具体方义进行炮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明之黄芪汤"的应用历史及文献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明之黄芪汤"原名"神效黄芪汤",源自李东垣的《兰室秘藏》,由黄芪、人参、白芍、炙甘草、陈皮、蔓荆子组成."明之黄芪汤"在历代医籍中皆有收载,涉及医经、医论、医案、诊法、本草、方书等,按照朝代分别为元代3部、明代23部和清代17部,虽然在炮制、剂量以及主治方面略有不同,但组方均以黄芪为主药,其它药味相辅,用以治疗痹病及眼目之证.故认为方义衍变至今,后世对本方传载中的组成、用药及主治并无太大的差异,传承过程较为连续,疗效受到历代医家认可.本方是李东垣补中益气汤、益气聪明汤化裁而来,组方原则是补中益气升阳.黄芪、人参、炙甘草补气虚;白芍养血柔肝,敛阴缓急;蔓荆子祛风升阳.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损者益之、劳者温之的治疗原则,采用"明之黄芪汤"补益中气,使元气内充,清阳得升,诸症自除.现代应用"明之黄芪汤"多为原方的加减方,主要用于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引起的麻木,药物剂量根据主治证候的不同也有所调整.通过重用生黄芪增加补气之功,酌加当归理血,用以治疗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与指迷茯苓丸合用加减,治疗慢性酒精中毒性Wernicke脑病;与七星针局部叩刺并合方加减牵正散、当归补血汤,治疗罕见病昂白氏病5例.通过梳理和分析古代医籍与现代文献,明确了"明之黄芪汤"的应用历史,处方依据以及现代临床应用.但文献考证仅为明之黄芪汤研究开发的第一步,后续将加快明之黄芪汤指纹图谱的建立以及多组分的定性与定量研究,加快对明之黄芪汤的药效筛选,为明之黄芪汤的现代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鳖甲的本草考证
编辑人员丨2023/8/5
鳖甲是临床常用药物,现代对鳖甲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实验研究及临床观察,鲜见文献研究.该文在系统查阅鳖甲古今文献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历代本草方书中的相关内容,对鳖甲的名称、基原、产地、品质评价、功效主治、炮制方法及用药禁忌进行全面考证.通过考证发现,在基原上,古籍文献所载的鳖甲当来源于中华鳖Trionyx sinensis的背甲,山瑞鳖T.steindachneri的背甲不宜作为中药鳖甲的来源.鳖甲的道地产区在今长江中下游的岳阳、荆州、安徽东南部及江苏西部.关于鳖甲的品质评价,本草古籍中常以鳖甲的肋数如七肋、九肋作为品质评价的标准,但通过文献研究及对药材市场的实地考察,发现以肋数作为品质的评价标准在现代并不可取.随着时代的更迭,鳖甲的功效主治在《神农本草经》的基础上逐渐扩展,后世将鳖甲广泛应用于内外妇儿各科.需要注意的是,鳖甲治劳热骨蒸当来源于《神农本草经》,而不是《本草衍义》等古籍所言的《药性论》.在炮制方面,鳖甲炮制方法多样,主要以醋制为主.在用药禁忌方面,鳖甲不能与矾石、理石配伍,孕妇禁用,脾虚胃弱、肝虚无热者慎用.该文的考证结果为鳖甲的正本清源及进一步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了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经典名方清胃散的古今文献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清胃散最早记载于金元大家李东垣所著《兰室秘藏》,全方由升麻、黄连、当归、地黄、牡丹皮组成,功效为清胃凉血,主治胃有积热、火气上攻而致牙痛,是治疗脾胃病的有效方剂之一,被列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的《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根据《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物质基准的申报资料要求(征求意见稿)》的相关要求,通过系统梳理该处方在历代医家记载中的临床使用情况,确定处方原文出处、剂量、功能主治及相关药材的基原信息等.通过古今文献考证,从处方来源、历史沿革、方义衍变及方中各药味的本草考证方面对清胃散的研究现状进行系统综述及简要分析,为该方临床应用价值的充分发挥及复方制剂开发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本草衍义补遗》学术特色探赜
编辑人员丨2023/8/5
《本草衍义补遗》是元代医家朱丹溪唯一存世的药学专著,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其药学思想.本书系对北宋·寇宗奭《本草衍义》的补充与纠谬故而得名.通过对本书及《本草衍义》的研读、比对,将《本草衍义补遗》的学术特色概括为"格物致知,补遗《本草衍义》""力抨时弊,强调用药禁忌""广征博引,采择验方医案""药食同源,重视食类本草"4个方面,并结合其著作及此前医籍举例论证.本书学术特色鲜明,是研究朱丹溪思想不可或缺的重要古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经典名方当归六黄汤处方考证及历史沿革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当归六黄汤出自金代医家李杲的《兰室秘藏》,被誉为"治盗汗之圣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会同相关部门发布的《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将该方收录其中.该研究对古代医药文献中与当归六黄汤有关的内容进行了系统的爬梳整理,对该方的来源出处、处方组成、方义衍变、剂量折算、制法用法、功能主治及本草基源等内容进行了详细考证,以期为经典名方当归六黄汤的应用与开发提供充分的理论依据和科学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