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疑匹伐他汀致白癜风患者出现褐黑色斑点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患者男,55岁,汉族。因泛发型白癜风30年、面部褐黑色斑点1个月于2021年6月15日就诊。患者1990年无明显诱因左手出现1处白色斑片,于外院诊断为白癜风,予外用"激素"类药膏后未见明显改善。白斑逐渐增多,多次就诊并予外用药物、激光等治疗均未见明显疗效。2010年左右,白斑于6个月内迅速累及周身皮肤,此后10余年未行任何相关治疗。2021年5月中旬,患者左眼内眦白斑区突然出现1处褐黑色斑点,未予处理,后皮损于2周内迅速扩散至双侧内眦、颧部及耳部,并持续进展。既往冠心病10个月余,规律口服瑞舒伐他汀钙片10 mg/晚(2021年5月初因转氨酶升高调整为匹伐他汀钙片2 mg/晚),阿司匹林肠溶片0.1 g/d,硫酸氢氯吡格雷片75 mg/d,单硝酸异山梨酯片20 mg每日2次。高血压病史10年,规律口服氯沙坦钾片50 mg,每日2次。皮肤科检查:全身泛发色素脱失斑,小腿胫前有少量白色毳毛,鼻部、颧部及耳部前后散在褐黑色色素沉着斑,直径1 mm左右,颜色均匀,边界清晰,密集分布(图1A)。辅助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未见异常,肿瘤常规筛查包括糖类抗原(CA50、CA242、CA125、CA15-3、CA19-9、CA72-4)、鳞状上皮癌抗原、癌胚抗原、甲胎蛋白、细胞角蛋白19片段、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总前列腺特异抗原、游离前列腺特异抗原、血清胃泌素释放肽前体结果均为阴性。患者右侧颧部皮损组织病理表现为表皮角化过度,基底层完整,色素增加,真皮浅层胶原纤维嗜酸性变,血管周围少量炎症细胞浸润(图1B)。伍德灯下面部见片状不规则亮白色荧光斑片,边界清楚,对称分布,白斑中部及周围存在正常皮肤色素岛及斑点所致色素岛(图1C)。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散发型与多发性内分泌腺瘤1型相关型胃泌素瘤临床特征比较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散发型与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1型(MEN1)相关型胃泌素瘤的临床特征,为临床诊治提供帮助。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纳入有卓-艾综合征的临床表现且经病理确诊为神经内分泌肿瘤(NEN)的临床及随访资料完整的患者,排除仅有高胃酸分泌表现而无NEN证据者以及合并其他非NEN肿瘤者。根据上述标准,收集2003年4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52例胃泌素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符合胃泌素瘤诊断标准且满足以下条件之一的患者,被诊断为MEN1相关型胃泌素瘤:(1)经基因检测证实存在 MEN1基因致病突变;(2)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内分泌腺体的NEN,即垂体、甲状旁腺、胸腺、胰腺以及肾上腺NEN;(3)发生NEN且至少一个一级亲属诊断为MEN1。其余胃泌素瘤定义为散发型胃泌素瘤。通过 t检验和χ 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散发型与MEN1相关型胃泌素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内镜下表现、影像学特征、治疗及预后情况。 结果:52例胃泌素瘤患者中,散发型33例,MEN1相关型19例,散发型和MEN1相关型的主要临床表现均为腹泻(24/33,72.7%;17/19)和腹痛(19/33,57.6%;9/19)。与散发型胃泌素瘤相比,MEN1相关型诊断推迟时间更长[(7.4±4.9)年比(3.9±5.2)年, t=-2.355, P=0.022];多发肿瘤比例更高[9/19比15.2%(5/33),χ 2=6.361, P=0.012];肿瘤最大径更短[(1.7±1.0)cm比(3.1±1.8)cm, t=2.942, P=0.005];肿瘤分级更低[G1:15/18比39.4%(13/33);G2:2/18比54.5%(18/33);G3:1/18比6.1%(2/33), Z=-2.766, P=0.006];血清胃泌素高于正常值10倍的比例更低[2/17比56.0%(14/25),χ 2=8.396, P=0.004];合并2型胃神经内分泌肿瘤(g-NET)的概率更高[6/19比3.0%(1/33),χ 2=6.163, P=0.013);出现肝转移比例更低[4/19比51.5%(17/33),χ 2=4.648, P=0.031]。散发型与MEN1相关型的胃泌素瘤在内镜下无明显区别,均为高胃酸刺激下胃黏膜粗大、红肿,可见胃、十二指肠多发溃疡。合并2型g-NET的胃泌素瘤表现为胃底、胃体多发息肉样隆起性病变。 68Ga-SSR-PET-CT扫描对两种类型的胃泌素瘤都有100%的检出率,但与MEN1相关型胃泌素瘤比较, 18F-FDG-PET-CT扫描对散发型胃泌素瘤检出率更高[11/19比3/15,χ 2=4.970, P=0.026]。在散发型胃泌素瘤患者中,有19例接受外科手术治疗,1例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8例行肝动脉栓塞术(TAE),另有5例行手术联合TAE治疗。在MEN1相关型胃泌素瘤患者中,有13例接受外科手术治疗,另6例行保守治疗。全部患者中位随访21.5(1~129)个月,5年总体生存率为88.4%。散发型与MEN1相关型胃泌素瘤患者的5年总体生存率为89.5%和80.0%( P=0.949);发生与未发生肝转移胃泌素瘤患者的5年总体生存率为76.2%比100%( P=0.06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与散发型胃泌素瘤比较,MEN1相关型胃泌素瘤诊断延迟时间更长,肿瘤最大径更小,肿瘤分级更低,发生肝转移风险更低,且更易合并2型g-NET;但两者的生存相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参苓白术颗粒联合复方胰酶散治疗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3周前
目的 探讨参苓白术颗粒联合复方胰酶散治疗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2年 8 月—2023 年12 月在榆林市第一医院接受治疗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儿 96 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 48 例.对照组口服复方胰酶散,2 袋/次,3 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口服参苓白术颗粒,3 g/次,3 次/d.两组均连续治疗 2周.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和中医症状消失时间,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胃排空率、胃动素、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是 95.8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 83.33%(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脘腹痞满、食少纳呆、胃脘隐痛消失时间更短(P<0.05).治疗后,两组餐后 30、60 min的胃排空率明显升高(P<0.05);治疗后,治疗组餐后 30、60 min的胃排空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胃动素水平明显升高,血清CGRP水平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血清胃动素水平更高、血清CGRP水平更低(P<0.05).结论 参苓白术颗粒联合复方胰酶散治疗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可获得较佳的治疗效果,并能有效改善胃排空延迟及血清胃动素、CGRP水平,且安全性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泻黄散加味治疗脾胃积热型小儿便秘疗效及对证候积分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研究泻黄散加味与排便训练联合治疗脾胃积热型小儿便秘疗效以及对证候积分和复发的影响.方法 将2019年7月—2021年7月共101例脾胃积热型便秘患儿纳入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两组,分别为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1例,对照组接受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和排便训练,而观察组采用泻黄散加味颗粒和排便训练治疗.观察治疗后2组患儿用药前后便秘改善程度及临床疗效差异,比较治疗前后2组患儿中医证候积分、胃肠激素水平[血清胃动素(MTL)、胃泌素(GAS)、胃饥饿素(GHR)]、血清学指标水平[血清P物质(SP)、血管活性肠肽(VIP)、一氧化氮(NO)],统计2组不良反应以及半年内复发率并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4周后,2组便秘患者症状自评量表(PAC-SYM)各项评分、大便干结、腹胀、舌红苔黄、口干口臭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2组患儿MTL、GAS、GHR、SP、VIP指标均较治疗前显著提升(P<0.05),且观察组比对照组更高(P<0.05),NO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比对照组更低(P<0.05).2组患儿在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相似,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儿治疗2个月均已治愈,经过6个月的随访,观察组便秘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泻黄散加味与排便训练联合治疗脾胃积热型患儿便秘表现出显著效果,使患儿便秘症状和胃肠激素表达均得到可观改善,纠正其消化系统的神经调节机制,有利于预防复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子午流注法温灸联合穴位贴敷治疗功能性便秘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4/7/20
目的 观察子午流注穴位温灸联合自拟软坚散神阙穴贴敷治疗功能性便秘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血清胃动素(motilin,MTL)和 5-羟色胺4受体(5-hydroxytryptamine serotonin receptor 4,5-HT4R)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 80 例功能性便秘患者,用随机数字表法等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 40 例.对照组用子午流注穴位温灸进行治疗,研究组用子午流注穴位温灸包联合自拟软坚散神阙穴贴敷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症状评分、直肠压力以及血清 MTL、5-HT4R、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neuronal nitric oxide synthase,nNOS)、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血管活性肠多肽(vasoactive intestinal polypeptide,VIP)、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和谷胱甘肽(glutathione r-glutamyl cysteingl glycine,GSH)水平的变化.结果 研究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MTL和 5-HT4R水平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研究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临床症状评分以及血清nNOS、NO和VIP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直肠肛门抑制反射阈值和首次排便感觉阈值均低于治疗前(P<0.05),最大缩榨压和直肠静息压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研究组上述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MDA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5),血清SOD和GSH水平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研究组上述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子午流注穴位温灸联合自拟软坚散神阙穴贴敷治疗功能性便秘的临床疗效优于单一温灸包治疗,可提高血清 MTL 和5-HT4R水平,缓解临床症状和直肠压力,改善血清肠神经递质、SOD、MDA和GSH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0
-
清胃散治疗小鼠胃热型牙周炎的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7/20
目的 探讨清胃散治疗小鼠胃热型牙周炎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小鼠随机分成正常组、模型组和治疗组,连续ig辣椒醇提液,建立小鼠胃热型牙周炎模型,ig给予小鼠清胃散进行治疗.显微镜下观察小鼠胃和牙周组织的病理变化;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各组小鼠血清中的炎症因子、氧化应激因子和凋亡因子的含量;并通过干式试剂片技术测定血清中的17种生化指标.结果 模型小鼠出现了大便干燥、小便亮黄、腹胀等胃热证症状,病理切片显示胃和牙周组织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符合胃热型牙周炎的诊断标准.清胃散能显著减少胃热型牙周炎小鼠的炎性细胞,恢复胃和牙周组织结构,减少牙周充血;显著升高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0(IL-10)、超氧化歧化酶、B细胞淋巴瘤因子2的含量,显著降低IL-1β、IL-2和IL-6的含量;显著升高尿素、肌酐、总蛋白、白蛋白和碱性磷酸酶的含量,显著降低总胆红素的含量.结论 清胃散治疗胃热型牙周炎的作用机制可能与抗炎、抗氧化应激、抗凋亡、调节代谢和提升免疫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0
-
运脾和胃、辛开苦降法治疗脾虚湿热型胃食管反流病
编辑人员丨2024/5/11
胃食管反流病是由多种致病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一种消化道疾病,以反酸、烧心为主症,发病机制较为复杂,病程缠绵难愈,治疗难度较大.脾虚湿热型作为本病常见的证候类型,病因病机复杂,总体以脾胃虚弱为根本原因,湿热内蕴为标.发病的病机关键为气机失调、胃失和降,脾气不升,胃气不降,日久脾虚,湿热内生.临床上常以中西医结合共治此病,可获得较显著疗效.中医治疗常以调畅气机、运脾和胃、辛开苦降为主,用药大多以补气药、理气药及清热药为主,通补兼施,补而不滞,和法缓治,总体以调畅气机为要,以四君子汤合清胃散为基本方进行加减.本研究从脾虚湿热型胃食管反流病的病因病机、辨证要点、治法方药等方面进行总结,并附验案1则佐证,以期为中医药治疗该病提供临床经验及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11
-
白彦萍基于藏象学说辨治皮肤屏障受损之思路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皮肤是人体的天然保护屏障,可以防止外界刺激对身体造成伤害.当皮肤屏障受损时,会引起多种皮肤疾病的发生,而持续存在的皮肤炎症也会进一步削弱皮肤屏障功能,导致恶性循环.因此,修复皮肤屏障功能在治疗皮肤病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白彦萍教授以藏象学说为基础,结合现代生理学,提出可通过调节五脏以改善皮肤屏障功能的思路,认为对于皮肤屏障的正常运作来说,心是动力,肺是护持,脾是供给,肝是枢纽,肾是根本.提出可从五脏辨治皮肤屏障受损:清心降火、利湿解毒,予大黄黄连泻心汤合导赤散化裁;益肺固表、止汗御邪,予玉屏风散类方治疗;健脾清胃、除湿止痒,予除湿胃苓汤加减;疏肝清热、健脾和营,予加味逍遥散化裁;补肾养血、润燥止痒,予当归饮子加减.验之临床,疗效满意.附验案1则以佐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姜德友基于"脾阴不足"辨治胃食管反流病之经验
编辑人员丨2024/4/6
"脾阴"首见于《黄帝内经》,是指水谷精微所化生的营阴,具有濡润内外、升降枢机、转运胃腑之能.姜德友教授认为,脾阴不足与胃食管反流病胃热停积、木郁犯土、枢机不利等病机的产生密切相关,并提出治疗当以滋脾阴贯穿始终,针对相应病机予以化积清胃、疏肝解郁、健运枢机之法,临床疗效显著.附验案1则以佐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6
-
奥美拉唑联合不同益生菌调节肠道菌群减轻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 探讨奥美拉唑联合不同益生菌调节肠道菌群减轻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作用.方法 选取佛山市妇幼保健院儿科 2022 年 1 月至 2023 年 2 月收治的 200 例 FD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奥美拉唑组,奥美拉唑分别联合布拉氏酵母菌散组、酪酸梭菌二联活菌组和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组.治疗 2 周,对比各组患儿血清炎性因子、胃肠激素、肠道菌群、症状评分等指标变化.统计各组临床疗效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治疗后各组血清IL-6、TNF-α、IL-1β、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管活性肠肽(VIP)、生长抑素(SS)水平、肠杆菌、肠球菌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3 个联合治疗组显著低于奥美拉唑组(P<0.05);治疗后各组血清胃动素(MOT)水平、双歧杆菌、乳杆菌显著升高(P<0.05),3 个联合治疗组显著高于奥美拉唑组(P<0.05);治疗后各组症状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3 个联合治疗组显著低于奥美拉唑组(P<0.05);各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奥美拉唑联合不同益生菌在治疗小儿FD中均取得良好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