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β-榄香烯治疗癌症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前,恶性肿瘤发病不易被发现,且进展较快,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一些从本草中提取的具有抗肿瘤功效的天然产物,近年来被国内外研究者重点关注.榄香烯作为天然产物,具有抗肿瘤活性,是中草药姜科植物温莪术提取和分离出来的.现综合大量文献发现,β-榄香烯在肿瘤细胞诱导凋亡方面、侵袭和转移的抑制方面、免疫调节方面、逆转肿瘤耐药等多方面发挥抗肿瘤作用,同时递送系统有助于β-榄香烯,使β-榄香烯在治疗肿瘤方面有更高的生物利用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重构本草——薏苡仁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通过古籍文献调研、中医药现代研究成果的梳理,结合中医临床及中药学等学科领域内知名专家学者的认识及应用经验,归纳出薏苡仁:功效主要为健脾利湿、清热解毒、消肿排脓.症靶为腹泻、关节疼痛、化脓、痤疮、水肿.标靶为胃溃疡、胃肠道肿物、泌尿系感染.现代药理研究发现,薏苡仁及其有效成分具有降糖、降脂、消水肿、抗肿瘤、抗溃疡、止泻、抗炎镇痛、抗氧化、调节免疫等作用.薏苡仁属于药食同源类药物,毒性普遍较低.临床使用剂量为10~120 g,内服时当根据不同疾病,或同一疾病的不同阶段进行辨证使用,并积极探索薏苡仁用量与症靶、标靶的量效关系构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胡荽法象药理、名称源流及临床应用文献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胡荽的药象特点突出,在"象-性"与"象-效"方面的关联性较大,其形态特征、生长习性等药象特点,形成了其特殊的药理作用.胡荽播种于夏月"热浮长"之时,得以"秉阳热而速生",又于早春"风升生"时节采收,得春月温煦升发之气,共成其辛温香窜之性效,是其用于治疗风寒束表致无汗、小便不利的法象药理.现代临床依托药理学手段对胡荽进行了全新赋能,通过对胡荽挥发油成分的提取与分析,发现了其抗氧化、抗铝沉积、抗焦虑、抗肿瘤、利尿、抗菌抗炎、促进毛发生长以及促进排卵等全新功效,这些新功效的发现,正是基于中医象思维,对胡荽进行"象性合参"的意义所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何首乌延缓衰老机制探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何首乌始载于宋代《开宝本草》,是临床常用的大宗药材之一.何首乌素有延缓衰老之灵药的美称,具有补肝肾、益精血、补虚损、黑须发等功效,被广泛用于预防和治疗衰老等相关疾病.何首乌的主要活性成分是二苯乙烯苷、多糖、蒽醌类等,具有增强免疫、抗氧化、延缓衰老、抗炎、降血脂及神经保护等药理作用.该文综述了何首乌对皮肤系统、阿尔茨海默病、动脉粥样硬化及帕金森病等衰老相关疾病的影响以及延缓衰老的作用机制,以期为何首乌在延缓老化方向的应用奠定理论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关联翻译理论下《滇南本草》对偶辞格英译探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作为我国现存较早、最完整的一部古代地方本草典籍,《滇南本草》具有重要的翻译研究价值.以《滇南本草》中正对、反对、串对等典型对偶辞格为研究对象,分析关联理论对翻译过程的阐释力以及关联理论与中医药学的契合度,总结关联翻译理论下对偶辞格的英译原则,在英译时结合对偶辞格特点,力求最大限度保留原文对偶形式并适当补偿文化缺省内容,保证译文读者在取得充分语境效果的同时避免付出不必要的处理努力,实现原文与译文的最佳关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晦明轩本《政和本草》与刘甲本《大观本草》图谱之美术学比较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晦明轩本《政和本草》与刘甲本《大观本草》的药图在继承《本草图经》药图的基础上,展现出不同的风格和特点。通过对2个版本《证类本草》中矿石、植物、动物三大类药部图谱进行比较发现,二者在南北殊域的影响下,展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和特色;刊刻者秉持的不同刊刻态度,呈现出外轮廓形似而具体细节存在差异的特点;在刻工艺术水平的影响下,呈现出不同的艺术水准;在宋代绘画的互证下,药物图谱的绘制展现出不同的写实精神。刘甲本《大观本草》与晦明轩本《证类本草》相比较丢失了很多细微特征,因此晦明轩本《证类本草》的图谱相对于刘甲本《大观本草》而言更接近于《本草图经》绘图原貌或者说更接近于现实生活中的真实药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清宫茯神与茯神木药材文物性状鉴定 及史料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茯神与茯神木药用历史悠久,现在茯神仍是大宗药材商品,而茯神木已在药材市场消失。清宫医案收载的临床案例中有“茯神”“云茯神”“白茯神”“抱木茯神”等多种茯神类药物,故宫博物院尚珍藏有“白茯神”“茯神木”标本。通过对这两件药材文物进行性状鉴定,并结合史料分析,发现清宫“白茯神”与明清本草记载茯神去皮及松根相一致,可以推断清宫医案中的“茯神”“云茯神”“白茯神”等均为茯神(菌核中抱有松根)加工时去除皮与松根,“抱木茯神”“抱茯神”应指含有松根的茯神,“茯神木”则为茯神加工时去皮与白色菌核。当今临床所习用的“茯神”即清代“抱木茯神”。“茯神木”与“茯神”的功效差异很大,应明辨历史商品的本来面目,为传承和发扬清代宫廷医学,深入开展本草学研究提供支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牡丹名实再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通过对古代相关医药文献进行深入研究,并以古代考据学研究成果、文艺作品以及观赏牡丹的栽培时间作为旁证,对牡丹名实进行更为全面系统的考辨。经研究得出,初唐以前,牡丹主要是紫金牛属植物的名称;古代药物名实之间不完全是一对一的关系,一对多的情况也十分常见,通过开展相关考证可以为中药学研究提出新的思路与线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经典名方中地黄品种的演变与考证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地黄是一味常用的大宗药材,历代经典名方中常收录生地黄、干地黄、熟地黄、干熟地黄、生干地黄等多个品种。为理清经典名方中不同地黄炮制品的来源及品种演变关系,本文对历代本草著作进行了梳理。古今地黄均来源于玄参科植物地黄 Rehmannia glutinosa Libosch.;天目地黄 R. chingii Li曾作为地方品种。南北朝时期地黄已有栽培,唐宋时期栽培技术成熟;河南怀庆府自明代被认为是地黄的道地产区。《神农本草经》所载"干地黄"包括了今天的生地黄和熟地黄;《名医别录》将"生地黄"和"干地黄"相应分条描述,此时所载的生地黄为今之鲜地黄;宋代《本草图经》将"生地黄"与"熟地黄"相应描述,所载生地黄与今之生地黄相近,生地黄在宋代发生了含义的转变;"熟地黄"在秦汉时期的药方中已有记载,宋代单列并独立描述,明代熟地黄的加工方法多样,近代熟地黄加工方式趋于简化。"生干地黄"与"干熟地黄"在本草中独立成条见于明代本草,分别为今之生地黄和熟地黄,两者名称现今基本不用。通过梳理,为经典名方中地黄类药材的基原及加工提供本草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本草纲目》木部香木类植物图像考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本草纲目》作为明代代表性本草著作,书中所附植物图像以另一种形式保留了李时珍对药材基原植物的考证结果,真实反映了明代对药物与植物的认识与利用情况。以书中木部香木类植物图像为例,通过考证图像所绘植物基原,以揭示明代对植物知识与药物性质的认识水平。木部香木类所载的25幅图像中,20幅图像准确描述了植物的叶花及果实等,杉图对植物三尖杉形态细节的表述等均证明了明代对植物形态与药物性质认识处于较高水平。但乌药、阿魏等共5图的错误也说明明代对植物形态的认识仍有局限之处。通过图像考证结果与文字所载药性对比可知,明代对药性的了解程度已然鞭辟着里,对部分植物的药性认识甚至高于对其形态的了解。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