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典名方中地黄品种的演变与考证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地黄是一味常用的大宗药材,历代经典名方中常收录生地黄、干地黄、熟地黄、干熟地黄、生干地黄等多个品种。为理清经典名方中不同地黄炮制品的来源及品种演变关系,本文对历代本草著作进行了梳理。古今地黄均来源于玄参科植物地黄 Rehmannia glutinosa Libosch.;天目地黄 R. chingii Li曾作为地方品种。南北朝时期地黄已有栽培,唐宋时期栽培技术成熟;河南怀庆府自明代被认为是地黄的道地产区。《神农本草经》所载"干地黄"包括了今天的生地黄和熟地黄;《名医别录》将"生地黄"和"干地黄"相应分条描述,此时所载的生地黄为今之鲜地黄;宋代《本草图经》将"生地黄"与"熟地黄"相应描述,所载生地黄与今之生地黄相近,生地黄在宋代发生了含义的转变;"熟地黄"在秦汉时期的药方中已有记载,宋代单列并独立描述,明代熟地黄的加工方法多样,近代熟地黄加工方式趋于简化。"生干地黄"与"干熟地黄"在本草中独立成条见于明代本草,分别为今之生地黄和熟地黄,两者名称现今基本不用。通过梳理,为经典名方中地黄类药材的基原及加工提供本草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养生方》药物"非廉"考释及"飞廉"文化内涵探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运用音韵、训诂、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互证等方法,论证出土文献《养生方》药物"非廉"即《神农本草经》中的植物药"飞廉",而非动物药"蜚蠊"。"飞廉"一词具有丰富文化内涵,语源上与"风"有关,语义有"轻、快"的内在含义,被用为相关图腾形象、传说人物、历史人物、药物、建筑等名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桔梗功效与临床应用历史变迁的文献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载录桔梗的功效为“宣肺、化痰、利咽、排脓”,现代临床用也主要于治疗肺系疾病,但《神农本草经》中桔梗的主治为胸胁痛、腹满、肠鸣、惊恐悸气,说明从汉代至今,桔梗的功效已发生了极大的变化。通过梳理历代本草文献中关于桔梗功效的记载,并与历代临床应用相对照,发现临床应用是影响本草著作中功效变化的主要因素,并且由于方药复杂的互动关系,使得本草文献中关于桔梗的功效的描述也与实际应用有一定的出入。因此为进一步厘清单味药物的功效,使单味药物功效描述更加规范化,有必要开展单味中药与配伍功效之间的比较研究,为临床精准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救荒本草》白蒿的本草考证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白蒿在历代本草中均有记载,但《救荒本草》所载白蒿与其他"白蒿"不同.通过查阅古今文献,结合现代植物学知识,从植物形态、生境分布、名称及食用等方面对《救荒本草》白蒿进行本草考证,认为《救荒本草》记载的白蒿更可能是菊科植物茵陈蒿Artemisia capillaris Thunb.,即中药茵陈的来源植物之一.至于茵陈蒿自《神农本草经》就有收录,但《救荒本草》将其列为"新增",可能是由于早期茵陈蒿植物品种混乱,当地百姓不知茵陈蒿之名造成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圆运动六经辨证体系的探索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黄帝内经》基于天、地、人三才合一的整体观将阴阳、五行、六气、时空之圆运动与人体脏腑经络相合。《伤寒杂病论》在《黄帝内经》三阴三阳六经和五脏系统的基础上创造了六经辨证及脏腑经络辨证体系。六经辨证体系实则暗含圆运动理论,因此我们提出圆运动六经辨证体系的概念。构建以一气圆道周流,左升右降,上下相应,持中守恒的圆模型为核心,融阴阳五行、六气、脏腑经络、气血津液为一体,天、地、人三才合一的整体观,以“病位+病性”为着眼点,以经方为主要治疗手段,配合针灸等外治法的圆运动六经辨证体系。传承《河图》《洛书》《周易》《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思维,将圆运动与六经辨证有机结合,系统解读六经辨证的生理基础、病理变化、传变规律及辨证施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神农本草经》巴戟天“主大风邪气”释义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巴戟天之临床功效首见于《神农本草经》(以下简称《本经》),《本经》将其列为上品,虽谓可“主大风邪气,阴痿不起,强筋骨,安五脏,补中增志益气(酒焙) [1]”,却未言何谓“大风邪气”。通考《本经》全篇,以“主大风”为提纲者,仅防风与巴戟天二味。防风虽号称可通治内外之风,但“内风”之说始于唐宋 [2],且原文防风“恶风风邪”“骨节疼痛”等论述,尽是风邪外感之象,据此推测,“大风邪气”实指外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民国时期《神农本草经》注本和辑本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明清时期对《神农本草经》进行辑佚和注释研究的书籍层出不穷。民国时期先后出版了8种《神农本草经》注本和辑本,通过对相应作者、内容及学术特色的分析,认为民国时期对《神农本草经》的研究大体上可分为尊经思想下注疏研究的延续与中西汇通背景下传统本草的“科学化”转型2种情况,在保持传统的同时亦体现出中西汇通的时代特色。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国医大师杨震运用茜草治疗肝病经验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茜草,原名为"茜根",气味苦、寒,无毒,归肝经.主寒湿风痹,黄疸,补中.其功效凉血,祛瘀,止血,通经.用于吐血,衄血,崩漏,外伤出血,瘀阻经闭,关节痹痛,跌扑肿痛[1].生用凉血通经,炒炭止血化瘀.《内经》中载有"四乌鲗骨一藘茹丸",乌鲗骨即是海螵蛸,藘茹即是茜草,这是茜草入药的最早记载.《神农本草经》则载有茜根,明确了药用部分为根.《本草纲目》谓:"茜草十二月生苗,蔓延数尺""茜根赤色而气温,味微酸而带咸.色赤入营,气温行滞,味酸入肝而咸走血,手足厥阴血分之药也,专于行血活血"[2].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药性选要》学术特色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药性选要》由巴蜀清末医家王鸿骥编,现仅存宣统二年(1910年)成都闲存斋刻本,是中药药性理论方面一部较为重要的普及应用类著作.该书总结传承了《本草三家合注》等的精华,并结合医家自身的临床实践有所创新.药物排序,以"气味"相类为依据;采《本草三家合注》之说,伸以己见;褒《本草三家合注》陈注,全面中肯;对药物归经之说持有异议;崇《神农本草经》之旨,重视临床实践;强调炮制不同,功效各异;用药严谨,注重安全;强调食药同源,利弊同在;强调传承训诂成果,即是创新;对于"久服""多服",多有保留.该书便于初学者学习使用,对现今临床用药有较大的指导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对《辅行诀》中大黄味咸记载的探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从《神农本草经》记载至今,大黄药味为苦味,而敦煌遗书《辅行诀》二十五味药精中记载大黄为火中木,属于咸味药,与历代本草中大黄味苦的定义不同.且从《辅行诀》中收载的"汤液经法图"体系看,味苦泻心清热,味咸泻肺通便,以泻下为主的大黄似乎更应属于咸味.本文通过查阅有关大黄基源、别名、产地、功效等信息的历代本草记载,结合"汤液经法图"理论体系中五味的作用特点对大黄的法象药理和功效药理进行匹配分析,并对含有大黄的三黄泻心汤、大承气汤和大陷胸汤进行方解,论证大黄归属为咸味的可能性.旨在为以"汤液经法图"理论为基础、以法象药理与功效药理相结合为途径的中药药味认识及大黄的临床组方配伍应用提供新的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