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脏淀粉样变超声心动图规范化检查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
编辑人员丨2天前
心脏淀粉样变(cardiac amyloidosis,CA)是一种浸润性限制型心肌病,由体内可溶性蛋白发生错误折叠形成不可溶的淀粉样蛋白纤维,沉积于心肌间质,导致心脏形态和功能异常。90%以上CA的致病蛋白前体为免疫球蛋白轻链或转甲状腺素蛋白,前者多由骨髓浆细胞合成,后者由肝细胞合成 [1,2]。CA致死率高,中位生存期少于5年,患者死亡的原因多为心源性。近年来有效药物的问世,使转甲状腺素蛋白心脏淀粉样变(transthyretin amyloid cardiac amyloidosis,ATTR-CA)患者的预后得到了显著改善,也意味着对CA的早期识别与诊断分型至关重要。然而,CA多系统性和异质性的临床表现以及起病隐匿的特点,导致临床漏诊率较高,治疗不及时 [3]。CA诊断的金标准是侵入性心内膜心肌活检,但目前多模态影像技术在CA诊断中的应用正处于迅速推广阶段,尤其是超声心动图,由于其简便、安全、无辐射、可以在床旁进行等独特的优点,已经成为CA影像学检查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之一。2020年起国内外多个心血管和影像学会基于CA的研究进展,发布了新版临床诊断指南 [4,5,6,7]。我国许多学者也已开展了CA的超声心动图诊断研究 [8,9,10,11,12,13,14],但目前国内缺乏统一的CA规范化超声检查方法。在此背景下,中国医师协会超声医师分会心脏超声专业委员会组织专家,在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和指南、总结专家经验、结合临床应用现状和新技术进展的基础上,撰写了本共识,针对CA的超声心动图表现、主要参考指标、鉴别诊断等给出了具体建议,旨在进一步推进CA的超声规范化检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细胞衰老和衰老相关分泌表型在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发病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是我国主要的不可逆致盲性疾病。目前AMD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在各种应激下,细胞衰老被激活,端粒缩短、线粒体功能障碍、DNA损伤等,并释放多种衰老相关分泌表型因子。细胞衰老通过多种途径与AMD的发病机制有关,并促进慢性炎症和AMD的发生和发展。氧化应激、脂褐素、β-淀粉样蛋白、膜攻击复合物等相关的发病机制是目前的研究热点。环磷酸鸟苷-腺苷合成酶-干扰素刺激因子通路是早期AMD发生和发展的重要信号通路,为AMD的治疗提供了研究方向。目前选择性靶向诱导衰老细胞凋亡的抗衰老药物在AMD的治疗中表现出巨大潜能,新技术与细胞衰老的结合可以为AMD的治疗提供新的切入点,通过抗细胞衰老途径干预AMD的治疗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肿瘤性钙盐沉着症遗传易感基因和相关致病因素分析及其治疗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肿瘤性钙盐沉着症(TC)有不同的临床和生化模式,慢性损伤的存在及钙磷代谢紊乱已逐渐被证实是其发生的重要环节。列举了具有钙磷代谢紊乱病理生理机制的相关基础疾病,阐释各种疾病发生磷酸盐代谢紊乱的病理生理机制并进行归纳总结。介绍了与磷酸盐稳态相关的基因:GALNT-3、FGF-23和α-Klotho,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其三者中任何一个发生突变均将导致FGF-23合成或作用缺陷,进而增加肾小管对磷酸盐的再吸收导致高磷血症和严重的软组织异位钙化。目前通过手术切除病灶仍是治疗TC的主要途径,而Cinacalcet腹膜透析、超声引导下TC病灶抽吸及病灶内局部注射硫代硫酸钠(STS)等新技术以及碳酸镧等药物的成功运用为TC治疗提供了手术以外的替代方案。旨在对TC的遗传易感基因和相关致病因素及其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药物合成新技术》创新型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1/20
《药物合成新技术》是我院药学专业本科生的一门研讨性课程,课程组针对当前课程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药物化学课题组为依托,基于现有的师资力量和科研实验平台,结合课程前期教学改革经验,通过优化实验教学内容,创新实验教学方法,完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同时以赛促学,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通过两个教学周期的改革与实践,我院学生在药物合成基础知识掌握、科研实验设计、实践操作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了明显提升.课程组研究结果表明,《药物合成新技术》课程实验教学改革不仅提升了学生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而且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创新研究热情,为今后进一步推广应用教学改革成果与开发本科生科研能力提升课程奠定基础,并为其他专业实验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20
-
一种便携式无活细胞表达的生物合成新技术及其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1 生物合成新技术概述合成生物学将工程设计原则合理地应用于分子生物学、新的基因装置设计,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的领域发挥作用[1],如,创建全细胞生物传感器[2],基因修饰益生菌[3]以及细胞生物分子加工厂.源自基因工程的生产细胞系基础上,生物合成已成为药品生产[4]、蛋白质疗法[5]、燃料及其他产品[6]的主流技术.然而介导细胞宿主遗传基因进行生物合成,要伴随生物安全、实际障碍、特殊性实验室限制技术的问题,并且疫苗和其他蛋白质的生产需要稳定的冷链配送,但配送成本高,也影响了偏远地区对药物制品的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重视辅助生殖技术对女性的近远期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40年前,世界首例试管婴儿诞生;30年前,中国首例试管婴儿诞生.从自然周期到促排卵技术以及从动物源性、尿源性到高纯度生物合成药物的应用,从腹腔镜下到经阴道超声引导下取卵,从生殖配子移植到胚胎体外培养体系成熟,从经典的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到复杂的胚胎植入前遗传学检测技术,从慢速冷冻到玻璃化冷冻技术,人类辅助生殖技术(ART)在近半个世纪内得到了飞速发展.与此同时,新技术下我们也观察到一些新的现象乃至技术带来的一些新的问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因编辑与诱导多能干细胞的联合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基于干细胞的细胞疗法是目前最有潜力和创新性的方法,诱导多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iPSC)结合成体干细胞和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ESC)的优点和特征,在重编辑技术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本文介绍了iPSC技术和位点特异性核酸酶(site specific nucleotide,SSN)介导的基因编辑工具的发展,以及这两种新技术在生物医学研究和治疗试验中的联合应用.iPSC在体外的多能特性不仅为基础研究提供了无限的细胞来源,而且还有益于人类疾病治疗药物的筛选.此外,随着基因组编辑技术的发展,通过使用核酸酶,如锌指核酸酶(zincfinger nuclease,ZFN)、转录激活因子样效应核酸酶(transcription activator-like effector nucleases,TALEN),以及成簇的、规则间隔短的短回文重复序列(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CRISPR)/Cas系统来纠正基因突变导致的疾病,以便于逆转体细胞突变引起的疾病.将iPSC和SSN技术联合起来创建具有体外同基因背景的新的可靠的人类疾病模型,为精确的细胞替代治疗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现状及区域化发展战略
编辑人员丨2023/8/5
当前,生物科技不断取得新的重大突破,精准医学模式正在推动药物研发革命,基因技术和细胞工程为疾病治疗带来革命性转变,医疗器械开始走向智能化、网络化、标准化,提供了新型诊疗手段,合同研发(CRO)、合同生产(CMO)、第三方检测、健康管理等新兴生物医药服务业态不断兴起和壮大,生物合成等新技术产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这将从根本上改变生物产业的发展模式,为生物经济繁荣发展带来无限想象空间.从产业角度来看,全球生物产业的销售额每5年翻一番,年增长率高达30%,是世界经济增长率的10倍,生物产业已成为增长速度领先的经济领域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淫羊藿素制备方法、制剂新技术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5
淫羊藿为《中国药典》收录的常用中药,具有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等功效,淫羊藿素为该药材中代表性的异戊烯基化黄酮类化合物,虽然其含量较低,但具有广泛药理作用,如抗肿瘤、抗骨质疏松和骨骼肌萎缩、抗阿尔茨海默病、抗氧化、抗抑郁、调节免疫、抗炎、延缓肝纤维化等,作为治疗晚期肝细胞癌的药物已进入Ⅲ期临床研究.淫羊藿素制备方法主要有直接从淫羊藿中提取分离、全合成或结构修饰、水解等,为改善该成分溶解性,其制剂中主要引入脂质体传递系统、固体分散体、药物-磷脂复合物等技术.本文对近年来关于淫羊藿素制备方法、制剂新技术的文献进行综述,以期为该成分的大量制备及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天然产物的生物合成专刊序言
编辑人员丨2023/8/5
天然产物是创新药物、食品、香料和日化产品等的重要来源,和人民的健康生活息息相关.近年来,随着现代生物学技术和天然产物化学技术的发展和融合,天然产物生物合成研究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一批天然产物的生物合成途径被解析,许多天然产物生物合成相关的途径酶与后修饰酶被挖掘和功能表征.进一步,这些参与天然产物生物合成的途径酶编码基因被组装到不同的底盘细胞中,利用合成生物学技术构建细胞工厂,用于天然产物的生物合成.此外,包括基因组编辑等新技术在内的生物技术也被用于天然产物的生物合成.为了进一步促进天然产物生物合成研究的发展,《生物工程学报》特组织出版"天然产物的生物合成"专刊,重点阐述了在天然产物生物合成途径的解析,工具酶的挖掘和功能表征以及生物合成技术制备天然产物三方面所取得的研究进展,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为天然产物生物合成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和指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