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体外循环下全动脉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治疗左室功能低下冠心病多中心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运用双桡动脉(RA)与左乳内动脉(LIMA)桥行体外循环下全动脉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术治疗左室功能低下(左室射血分数≤40%)冠心病患者的效果。方法:收集15个省、自治区24家心脏中心2015年7月至2019年12月间对左室功能低下冠心病患者行体外循环下全动脉CABG的临床资料,对患者围手术期资料及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纳入87例患者,男55例,女32例,年龄(57.5±9.1)岁。合并原发性高血压22例,糖尿病12例,周围血管病8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7例,轻度肾损害12例,升主动脉钙化3例。合并支架内狭窄者43例,左主干病变21例。术前左室射血分数(35.5±7.3)%,左室舒张末期内径(65.5±2.6)mm。远端吻合口(3.2±0.9)个,升主动脉阻断时间(90.5±22.7)min,体外循环时间(113.4±19.2)min。二尖瓣置换32例,主动脉瓣置换9例,三尖瓣成形5例;27例预防性植入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2例死于急性心力衰竭,手术死亡率2.3%(2/87)。术后房颤15例、脑卒中1例、急性肾功能不全1例、急性心肌梗死1例。术后随访(39.5±7.7)个月,随访率100%,随访中无死亡,无重要心血管事件发生;术后3个月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减小[(53.0±1.5)mm比(65.5±2.6)mm, t=9.51, P=0.02],左室射血分数提高[(45.2±3.3)%比(35.5±7.3)%, t=13.79, P=0.001];心绞痛分级术后亦有明显改善(≤2级者:98.8%比5.7%,χ 2=17.21, P=0.001)。共有62.4%(53/85)的患者于术后(30.5±7.4)个月接受CT血管造影(CTA)检查,仅1例RA桥狭窄,通畅率98.8%。 结论:在选择合适的病例中,双RA与LIMA的全动脉CABG术治疗冠心病伴左室功能低下安全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新型超声量表评估次大面积肺栓塞的可行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新型超声量表评估次大面积肺栓塞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9月至2019年6月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经计算机断层肺血管造影(CTPA)确诊为急性肺栓塞患者137例,选取77例作为实验集,其余60例作为验证集。依据2019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肺栓塞指南分为次大面积肺栓塞组(sub-PE组,71例)和小面积肺栓塞组(small-PE组,66例)。应用统计学方法在实验集中筛选出有意义的超声参数制成超声量表,再运用量表对验证集患者进行评分,绘制ROC曲线,评估新量表对sub-PE的诊断效能。结果:①一般情况:sub-PE组较small-PE组年龄稍大[(61.57±1.45)岁对(56.31±1.59)岁, P=0.016],其余一般资料数据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②实验集:77例肺栓塞患者中sub-PE组41例与small-PE组36例。与small-PE组相比,sub-PE组右室前后径、肺动脉主干内径、右室/左室比值、三尖瓣反流速度、Tei指数、下腔静脉内径明显增大(均 P<0.05),而右室前壁运动幅度、右房面积变化率、右室面积变化率、三尖瓣环收缩期位移、下腔静脉塌陷率以及肺动脉血流加速时间明显减小(均 P<0.05);通过实验集筛选出15项超声参数制成超声量表。③验证集由每组各30例组成,sub-PE组较small-PE组分值显著增加(11.63±3.87对4.43±1.96, P<0.001);应用新型超声量表诊断sub-PE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6,以6.5为截断值时敏感性为90.00%,特异性为83.33%。 结论:新型超声量表为临床评价sub-PE提供一种综合可行的超声影像学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儿童心小静脉相关右侧房室旁路射频消融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患儿 男,9岁,因发作性心悸3年入院,发作时心率180~190次/min,窦性心律时体表心电图提示心室预激,其心电图特点是V1导联QRS波呈QS型,预激波呈负向,提示右侧间隔旁路,但射频消融术中精细标测,靶点位于靠近三尖瓣环游离壁心房内,靶点处阻抗明显升高,造影提示靶点为开口于右心房的心小静脉,于靶点处消融,预激波消失,心动过速未再诱发,手术成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三尖瓣环显像技术指导下的远端希氏束起搏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索三尖瓣环显像技术指导下的远端希氏束起搏的可行性。方法:入选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2019年8月至12月共30例有起搏适应证的心动过缓患者,年龄(64±15)岁,其中男15例(50%,15/30)行远端希氏束起搏。使用希氏束鞘管在三尖瓣隔叶下方造影显示三尖瓣环,并以此为影像学标志,将起搏导线植入三尖瓣下方心室侧希氏束区域(即远端希氏束区域)。评价手术成功率,术中及随访期间希氏束起搏参数、起搏特点、导线对三尖瓣功能的影响以及手术相关的并发症等。结果:共28例(93.3%,28/30)患者成功完成远端希氏束起搏。术中希氏束起搏阈值为0.4~1.9(1.00±0.42)V/1 ms,R波振幅为(5.4±2.7)mV。成功完成希氏束起搏的病例中,92.9%(26/28)的患者为非选择性希氏束起搏,夺获希氏束和周围心室肌的阈值分别为(1.03±0.43)V/1 ms和(1.05±0.73)V/1 ms。另外2例选择性希氏束起搏患者的希氏束夺获阈值均为0.7 V/1 ms。随访(19.5±3.5)个月,患者希氏束起搏阈值[(0.97±0.41)V/1 ms对(1.00±0.42)V/1 ms, P=0.643]和R波振幅稳定。未发现手术相关的并发症以及三尖瓣反流加重情况。 结论:三尖瓣环显像技术指导下的远端希氏束起搏具有较高的手术成功率。远端希氏束起搏多数为非选择性希氏束起搏,随访期间起搏参数稳定。三尖瓣显像技术可帮助定位远端希氏束,完成目的性心室侧希氏束起搏导线植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单侧肺动脉缺如再血管化治疗的早中期结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总结分析单侧肺动脉缺如肺动脉再血管化外科治疗早中期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20年12月,14例实施肺动脉再血管化手术的单侧肺动脉缺如患儿的临床资料。男7例,女7例;其中左肺动脉缺如4例,右肺动脉缺如10例;中位年龄5个月(16天至6岁)。11例为孤立性单侧肺动脉缺如,2例合并法洛四联症,1例合并主-肺动脉间隔缺损。所有患儿均在术前通过心血管CT或肺静脉逆行造影术明确患肺供血及肺门肺动脉残迹,并在术中探查明确诊断,肺动脉残迹直径(3.20±0.94)mm,Z值-3.92±1.64。所有患儿均接受一期手术治疗,手术方式根据术中肺门肺动脉残迹与主肺动脉是否使用管道连接分为两组:以人工血管(3例)或自体心包管道(5例)连接肺动脉残迹至主肺动脉(A组),采用直接吻合(2例)或体肺侧枝单源化术(1例)或主肺动脉翻片成形(3例)新建患侧肺动脉(B组)。结果:所有患儿无手术早期死亡,两组患儿的手术年龄、体质量、体外循环、呼吸机使用、监护室滞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常规使用阿司匹林抗凝6个月。随访1~68个月,无中、远期死亡。B组1例患儿术后41个月因吻合口狭窄行经皮导管球囊扩张术。所有患儿无呼吸道症状或心功能不全表现,末次超声心动图示患侧新肺动脉直径(6.25±0.99)mm,Z值-2.34±1.18(-4.52~-1.35),较术前明显改善,血流速度1.0~2.5 m/s。无中重度三尖瓣反流,提示无肺动脉高压。B组患侧肺动脉术后Z值较A组显著改善。结论:对于单侧肺动脉缺如的患者,早期且积极的再血管化外科重建,可有效恢复流向患肺的正常顺行血流,从而改善肺动脉直径和患者症状。特别是较多采用自体肺动脉组织进行血管成形,肺动脉生长更好。术后经导管介入治疗可能会暂时减轻新建肺动脉狭窄,远期再手术仍待进一步随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三尖瓣环造影方法指导下右侧血管路径心室侧希氏束起搏植入一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希氏束起搏(HBP)常规从左侧血管路径植入,然而,临床上部分患者因其他原因需要通过右侧血管路径植入HBP,利用现有希氏束植入工具难度较大。如果这类患者还同时存在临时起搏器依赖等原因导致术中无法标测或标测不到希氏束(His)电位,手术难度将进一步增加。现报道1例利用三尖瓣环造影方法指导右侧血管路径心室侧希氏束起搏植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胸骨上段小切口在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本文旨在分析胸骨上段小切口在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中的安全性、可行性及围手术期疗效。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455例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根据是否施行全胸骨锯开将患者分为两组:全胸骨锯开(full sternotomy,FS)组(246例)和上段胸骨锯开(upper sternotomy,US)组(209例)。US组的排除标准为:术前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需要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术中探查存在冠状动脉病变或夹层累及冠状动脉开口需同期行CABG;需要同期进行二尖瓣或三尖瓣手术者;再次开胸手术者;胸骨外伤者;严重慢性阻塞性肺气肿;严重心包压塞需要尽快开胸者。US组仅锯开胸骨上段切口,处理根部及升主动脉替换,根据弓部情况决定同期是否行三分支支架血管进行弓部处理,并应用横窦缝闭的内瘘技术引流切口渗血。用独立样本 t检验或 χ2检验,对两组相关指标进行对比分析。FS及US组术前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在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及脑灌注时间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US组住院病死率低于FS组(2.9%对4.9%),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274)。与FS组相比,US组胸骨哆开发生率低(1.0%对4.1%, P=0.039)、肺部感染发生率低(52.6%对71.1%, P<0.001)。US组术后胸腔引流量少于FS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US组在机械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及术后住院天数方面与FS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间脑血管事件、急性肾损伤、肝功能不全及多脏器功能衰竭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通过本研究发现,胸骨上段小切口在术后胸骨哆开及肺部感染的发生率低于胸骨正中切口,且不增加手术时间、术后出血风险及围手术期不良事件发生率。通过选择合适的患者、熟练掌握主动脉夹层外科治疗技术的情况下,胸骨上段小切口治疗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是安全、可行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超声诊断肺动脉瓣血性囊肿并肺动脉瓣发育不良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患者女,42岁,因胸闷不适半年余入院就诊。既往体健,无疫区接触史。外院超声心动图提示:肺动脉瓣脱垂并重度关闭不全。查体:胸骨左缘第二肋间闻及3级舒张期杂音。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律,正常心电图。入院后超声心动图显示:肺动脉瓣囊性包块,大小约1.5 cm×1.2 cm,往返于肺动脉瓣口间,肺动脉主干明显增宽,内径约5.2 cm,肺动脉瓣口收缩期血流未见加速,峰速1.7 m/s,压差12 mmHg(1 mmHg=0.133 kPa),舒张期大量反流,峰速2 m/s,压差17 mmHg(图1),右心稍大,三尖瓣环收缩期位移2.2 cm,右心室面积变化率45%。超声造影提示:肺动脉瓣囊性包块内未见明显增强(图2)。超声提示:肺动脉瓣囊性包块(考虑为血性囊肿或黏液瘤囊性变)。肺动脉CT血管成像( CT angiography ,CTA)示:肺动脉瓣区充盈缺损,肺动脉主干明显增宽,内径约5.2 cm,提示肺动脉瓣区占位,肺动脉干明显增宽(图3)。患者遂转入我院心外科行手术治疗。术中三维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显示:肺动脉瓣冗长卷曲,瓣口囊性团块,活动度大,肺动脉瓣大量反流并肺动脉瘤样增宽(图4)。体外循环下切开肺动脉,于肺动脉左瓣见一紫红色包块,界清,外形规则,5号注射器针头刺入后可见血性液体流出,电刀切开包块包膜,包块内为血性液体,吸引器吸引,包块仅残存膜状结构,予以切除。术中探查肺动脉瓣,发现肺动脉瓣仍为三瓣,瓣叶冗长卷曲,左半月瓣瓣叶部分发育缺如,未构成完整瓣环结构(图5)。将左半月瓣瓣叶部分固定于瓣环区域,略切除肺动脉瓣冗长瓣叶。据肺动脉主干内径有比例楔形切除扩张肺动脉管壁并予以缝合。术后病理结果示:血性囊肿。免疫组化结果:CD34(+),CD31(+),D2-40(-),CR(-),HBME-1(-),CK5/6(-),WT-1(-)。术后半年经胸超声心动图复查,肺动脉瓣口血流通畅,肺动脉瓣轻度关闭不全,右心大小恢复正常。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纤维素性纵隔炎合并肺动脉高压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研究纤维素性纵隔炎(FM)合并肺动脉高压(PH)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9月至2022年6月确诊为FM的13例患者,其中男4例,女9例,年龄28~82(64.08±14.37)岁,全部行右心导管检查,确诊合并PH的患者(FM-PH组)与不合并PH的患者(FM组)分别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及Fisher精确检验比较两组的一般资料、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结果、心功能指标及CT肺动脉造影(CTPA)表现。 结果:FM-PH组与FM组相比,FM-PH组患者多存在外周水肿、PaO 2下降,肺动脉内径增宽,右心室内径、右心室/左心室横径增大,三尖瓣反流速率及估测肺动脉收缩压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BNP与三尖瓣环收缩期位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6例FM-PH患者中,5例为毛细血管前PH,1例为混合性PH,除FM-PH组患者肺血管阻力明显高于FM组( P<0.05)外,心排血量、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及肺毛细血管楔压在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患者CT肺血管造影的表现为肺动、静脉狭窄,FM-PH组更多表现为肺动脉及肺静脉重度狭窄( P<0.05)以及肺静脉多支受累( P<0.05)。 结论:FM合并PH的临床表现与肺动脉、肺静脉、气道的受累程度不同相关,需结合临床表现、心脏超声、右心导管与影像学等多参数进行疑诊与评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应用第2代冷冻球囊消融阵发性心房颤动合并右心房界嵴房性心动过速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患者女性,68岁。因反复心悸4个月入住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患者2018年1月出现阵发性心悸,稍感气促,持续4~5 min可自行缓解。2018年4月2日因晕厥1次就诊当地医院并诊断为心房颤动(房颤),予以口服美托洛尔、华法林后未再出现晕厥,心悸较前好转,但房颤仍反复发作,为行近一步治疗遂来我院就诊。术前血清电解质、肝肾功能、心肌酶、胸片等均正常。凝血酶原时间为30.9 s,国际标准化比值为2.85,心电图提示房颤。心脏彩超示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为48 mm,左心房内径为33 mm,右心室内径为29 mm,右心房内径为29 mm,射血分数为59%。左、右心房及左、右心耳未见血栓影;左心房稍大,升主动脉增宽,二尖瓣、三尖瓣轻度反流,左心舒张功能减退。手术过程:患者取卧位,局部麻醉,静脉穿刺,引入导丝,沿导丝置入血管鞘,于右侧股静脉沿血管鞘行房间隔穿刺。在长导丝引导下将长鞘送入左心房,静脉使用肝素5 000 U,行左、右肺静脉造影,结合造影结果送入冷冻球囊与环状标测电极导管(Achieve,美国美敦力公司),依次进行4根肺静脉消融。4根肺静脉消融参数分别为左上肺静脉,持续时间为180 s,最低温度-45℃,120 s巩固1次,最低温度-38℃,见图1;左下肺静脉持续180 s,最低温度-36℃,见图2;右上肺静脉持续180 s,最低温度-38℃,见图3;右下肺静脉持续180 s,最低温度-36℃,见图4。冷冻术中可见4根肺静脉电位消失,肺静脉隔离后反复出现房性心动过速发作(图5),心内标测考虑右心房起源,经过电极在右心房腔内反复标测后确定为界嵴起源的房性心动过速,予以冷冻球囊消融150 s,冷冻过程中房性心动过速终止,参数为30 s、-14℃(图6)。手术成功,术后经异丙肾上腺素条件下心室、心房反复刺激均不能诱发房性心动过速(图7)。术后4个月电话随访患者,症状消失,无心悸不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