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尖瓣环显像技术指导下的远端希氏束起搏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索三尖瓣环显像技术指导下的远端希氏束起搏的可行性。方法:入选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2019年8月至12月共30例有起搏适应证的心动过缓患者,年龄(64±15)岁,其中男15例(50%,15/30)行远端希氏束起搏。使用希氏束鞘管在三尖瓣隔叶下方造影显示三尖瓣环,并以此为影像学标志,将起搏导线植入三尖瓣下方心室侧希氏束区域(即远端希氏束区域)。评价手术成功率,术中及随访期间希氏束起搏参数、起搏特点、导线对三尖瓣功能的影响以及手术相关的并发症等。结果:共28例(93.3%,28/30)患者成功完成远端希氏束起搏。术中希氏束起搏阈值为0.4~1.9(1.00±0.42)V/1 ms,R波振幅为(5.4±2.7)mV。成功完成希氏束起搏的病例中,92.9%(26/28)的患者为非选择性希氏束起搏,夺获希氏束和周围心室肌的阈值分别为(1.03±0.43)V/1 ms和(1.05±0.73)V/1 ms。另外2例选择性希氏束起搏患者的希氏束夺获阈值均为0.7 V/1 ms。随访(19.5±3.5)个月,患者希氏束起搏阈值[(0.97±0.41)V/1 ms对(1.00±0.42)V/1 ms, P=0.643]和R波振幅稳定。未发现手术相关的并发症以及三尖瓣反流加重情况。 结论:三尖瓣环显像技术指导下的远端希氏束起搏具有较高的手术成功率。远端希氏束起搏多数为非选择性希氏束起搏,随访期间起搏参数稳定。三尖瓣显像技术可帮助定位远端希氏束,完成目的性心室侧希氏束起搏导线植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希氏束起搏对心脏机械同步性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应用实时三维超声技术和心肌核素显像技术评估希氏束起搏(HBP)患者的心脏机械同步性.方法 选取2014年9月至2015年9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符合永久起搏适应证、左心室射血分数和QRS时限均正常的患者进行HBP.根据起搏特征及形态分为选择性HBP(S-HBP)及非选择性HBP(NS-HBP).所有患者在植入术后1周,分别在S-HBP、NS-HBP和右心室间隔部起搏(RVSP)模式下进行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检查以及静息核素心肌显像检查.测量左心室充盈时间(E峰开始到A峰结束时间)/同步心电图上RR间期(LVFT/RR)评估房室间同步性;测定主、肺动脉射血前时间差作为心室间机械延迟时间(IVMD)评估左右心室间同步性;测定左心室12节段达收缩末期最小容积的标准差(Tmsv 12-SD)评估左心室机械同步性;应用静息核素心肌显像的相位分析技术检测收缩期相位时间标准差(phase SD,PSD)和带宽(bandwidth,BW)评价左心室内机械同步性.结果 S-HBP组、NS-HBP组与RVSP组的房室间同步性参数(LVFT/R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3.8%±8.2%)对(42.9%±6.2%)对(43.7%±6.1%),P=0.97);S-HBP组和NS-HBP组的IVMD分别为(3.5±21.4) ms 和(5.5±17.7)m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1),但均小于RVSP组的(23.5±22.0) ms (P<0.0001);Tmsv 12-SD在S-HBP和NS-HBP组分别(16.2±8.3) ms和(20.3±14.4) ms(P=0.43),其中S-HBP组优于RVSP组的(34.2±22.8) ms(P=0.02).S-HBP组和NS-HBP组的PSD和BW分别为(14.3±5.7)°对(14.7±5.3)°和(43.1±15.6)°对(41.3±12.8)°,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VSP组的PSD和BW分别为(19.1±5.0)°和(55.3±14.4)°,与S-HB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和P=0.04),其BW和NS-HBP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3).结论 与RVSP相比,HBP可以保持更好的室间和左心室内的机械同步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希氏束起搏在希氏-浦肯野系统传导病变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希氏束起搏(HBP)作为首选治疗方法在心力衰竭(心衰)伴希氏-浦肯野系统传导病变(HPCD)患者中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及短期结果.方法 入选2016年3月至2017年12月在沈阳军区总医院心内科具备心脏再同步治疗(CRT)适应证的心衰伴HPCD的患者.所有入选者均知情同意将HBP作为首选方法纠正HPCD.统计HBP纠正HPCD成功率、起搏参数、起搏表现及短期临床效果,根据纠正HPCD的HBP类型分为选择性HBP(S-HBP)组和非选择性HBP(NS-HBP)组,并比较未起搏状态下的基线组、S-HBP组、NS-HBP组心电图相关参数的变化.同时比较部分心房颤动(房颤)患者HBP及双心室起搏状态下参数的差别.结果 18例患者,11例房颤,其中8例左束支传导阻滞,3例右束支传导阻滞;另外7例为窦性心律伴左束支传导阻滞.所有患者平均QRS时限150~180(170±11)ms,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为19%~35%(27%±5%).HBP作为首选治疗方法纠正HPCD的总成功率为89%(16/18),HBP纠正HPCD的起搏阈值为0.8~1.8 (1.4±0.3) V/1.0 ms,导线植入的X线曝光时间为2.0~13.6(6.8±3.0) min.16例患者临床HBP的QRS时限85~135(103±18) ms,较自身QRS时限明显缩短(P<0.01).S-HBP纠正HPCD组的QRS时限明显小于NS-HBP纠正HPCD组的QRS时限[(92±4) ms对(132±6) ms,P<0.01].有8例房颤患者同时植入了HBP导线及左心室起搏导线.HBP导线植入的X线曝光时间3.8~12.2 (6.9±2.6) min短于左心室导线植入的X线曝光时间10.2~39.8(22.8±9.5) min(P<0.01);术后HBP纠正HPCD的QRS时限90~135(111±19) ms比双心室起搏的QRS时限125~140(133±5) ms进一步缩短(P=0.02).HBP术后1个月,16例患者的LVEF为23%~47%(37%±6%)较基线明显提高(P<0.01).结论 HBP作为首选治疗方法纠正心衰患者因HPCD导致的心脏电学不同步,临床实践可行,短期效果显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永久希氏束起搏的长期安全性和可行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通过单中心回顾性分析,探讨永久希氏束起搏(HBP)的长期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连续纳入2013年1月至2017年10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尝试行永久HBP的患者105例,评估永久HBP参数变化和患者临床疗效.研究主要指标为心功能(NYHA分级)和超声心动图结果等指标.结果 成功HBP 88例,其中选择性起搏64例(72.7%),非选择性起搏24例(27.3%).术中希氏束导线阈值(1.3±0.7) V/0.4 ms,感知幅度(4.1±3.5) mV,阻抗(582.7±157.6) Ω.中位随访15个月,希氏束导线阈值、感知幅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患者心功能及超声心动图结果均较基线改善.根据基线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分为射血分数正常组(LVEF≥50%)55例(62.5%)及射血分数下降组(LVEF<50%)33例(37.5%).射血分数下降组中,HBP术后3个月LVEF即有提高,术后1年以上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较基线显著缩小.射血分数正常组中,术后3个月的右心室收缩压较术前显著下降,术后1年以上的LVEDD显著缩小,LVEF较术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随访期间,14例患者再住院,再住院率为15.9%.其中心力衰竭(心衰)再住院11例(12.5%).结论 永久HBP是安全有效的.特别是对于有起搏适应证合并心功能不良的患者,HBP可能是合理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永久希氏束起搏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分析与评价三维标测系统指导希氏束起搏植入的可行性与效果.方法 入选2016年1月至2018年5月于河南省人民医院/华中阜外医院拟在三维标测系统下行永久希氏束起搏的患者30例,平均年龄59.2岁,其中男性17例.对希氏束起搏手术相关研究指标进行分析,包括希氏束起搏手术时间,术中X线曝光时间,导线参数,术前、术后QRS波宽度等.结果 根据希氏束导线的植入部位,将患者分为选择性希氏束起搏组20例(仅夺获希氏束)和非选择性希氏束起搏组10例(夺获希氏束和希氏旁心室组织).采用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的希氏束起搏手术时间平均为113 min.术中X线曝光时间:选择性希氏束起搏组为(6.20±4.02) min,非选择性希氏束起搏组为(5.30±4.59) min,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0),其中有4例患者为完全零射线手术.术中测试参数:选择性希氏束起搏组阻抗平均为(666.50±81.00)Ω,感知平均为(3.30±0.63) mV,阈值平均为(1.80±0.50)V;非选择性希氏束起搏组阻抗平均为(598.00±112.33)Ω,感知平均为(7.40±0.99) mV,阈值平均(1.21±0.41)V,两组在阻抗、感知、阈值方面比较P值分别为0.065、<0.050、0.003,提示选择性希氏束起搏组和非选择性希氏束起搏组在感知、阈值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选择性希氏束起搏组具有更低的感知以及更高的阈值.术后6个月随访患者希氏束导线的参数相对稳定.结论 三维标测系统指导希氏束起搏植入可实现几乎“零X线曝光量”,植入参数理想,效果稳定,是一种可行的手术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三尖瓣环造影下植入心室侧希氏束起搏导线的稳定性和对三尖瓣功能影响的一年随访结果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旨在探讨三尖瓣环造影下施行心室侧希氏束起搏(v-HBP)患者1年随访时导线的稳定性和对三尖瓣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3月至2018年9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成功行三尖瓣环造影指导下v-HBP导线植入的20例患者的基线和电学参数及超声心动图随访资料,就术中及随访1年的电学参数进行分析,并观察导线对三尖瓣功能的影响.结果:v-HBP中非选择性希氏束起搏比例占70.0%.v-HBP导线植入患者起搏QRS时限显著高于基线QRS时限[(103.2±28.9)ms vs.(91.4±25.8)ms,P=0.025].术中希氏束夺获阈值为(1.04±0.42)V/1.0 ms,随访1年时,v-HBP希氏束夺获阈值为(1.48±0.85)V/0.4 ms,无一例患者阈值升高>3.0 V/0.4 ms,R波感知与术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6±2.1)mV vs.(5.2±2.0)mV,P=0.316].随访1年时超声心动图显示,90%的患者未见三尖瓣反流加重.1年随访期内无导线脱位、感染、导线穿孔等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三尖瓣环造影方法指导下行v-HBP导线植入,1年随访时导线的参数稳定、可靠,不显著影响三尖瓣的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心脏左束支区域与非选择性希氏束起搏对患者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水平及心功能影响的短期随访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心脏左束支区域起搏(LBBP)与非选择性希氏束起搏(NS-HBP)对患者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于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因房室传导阻滞而行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的患者64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采用NS-HBP,观察组采用LBBP,比较2组术后7 d程控起搏比例,术中及术后7 d、术后1个月的起搏参数及血浆NT-proBNP水平,同时比较2组手术前后的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2组术后7 d程控起搏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术后7 d及术后1个月观察组的起搏阈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感知功能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2组阻抗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术后7 d、术后1个月血浆NT-proBNP水平均较术前显著降低(均P<0.05),术后1个月观察组血浆NT-proBN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632.57±57.36)ng/L比(676.92±60.07)ng/L](P<0.05).术前2组患者NYHA心功能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2组患者NYHA心功能分级均较术前降低,且观察组患者NYHA心功能分级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均未出现电极移位、囊袋积血及感染、切口出血等术后并发症.结论 LBBP和NS-HBP均能满足心脏生理性起搏,LBBP在降低房室传导阻滞患者血浆NT-proBNP水平及改善心功能方面效果更明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希氏束及其周围心室肌的电生理特性比较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比较希氏束及其周围心室肌兴奋性及传导性的差异.方法:242例QRS波正常(QRS波形态正常,且时程<120 ms)的患者(第1组)和60例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伴心力衰竭的患者(第2组)进行了希氏束起搏.通过对术中出现非选择性希氏束起搏的患者测量希氏束及其周围心室肌的起搏阈值(PT)和有效不应期(ERP),比较二者兴奋性及传导性的差异.结果:第1组和第2组出现非选择性希氏束起搏的患者分别为190例和34例.所有患者希氏束的ERP均长于各自周围心室肌的ERP至少20 ms.第1组患者希氏束的PT与其周围心室肌的P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1±0.5)V vs(1.1±0.6)V,P=0.47],其中希氏束的PT高于、低于和等于其周围心室肌的PT各91例(47.9%)、87例(45.8%)和12例(6.3%).第2组患者希氏束的PT高于其周围心室肌的PT[(2.5±0.9)V vs(1.6±0.8)V,P<0.01],其中希氏束的PT高于、低于和等于其周围心室肌的PT各28例(82.3%)、6例(17.6%)和0例(0%).结论:希氏束的传导性低于其周围心室肌,QRS正常患者希氏束及其周围心室肌的兴奋性无明显差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希浦氏系统起搏在需要高比例心室起搏心力衰竭患者中长期治疗效果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希浦氏系统起搏(HPSP)在需要高比例心室起搏合并心力衰竭患者中的长期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自2016 年12 月至2019 年7 月于北部战区总医院行永久HPSP治疗的26 例需要高比例心室起搏的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留取术前心电图QRS波宽度、左室射血分数及术中起搏阈值、术后起搏QRS波宽度.术后行 1、3、6、12、24、36 个月随访,记录起搏阈值、左室射血分数及心电图检查结果.比较起搏器植入术前自身QRS波宽度及术后起搏QRS波宽度有无变化.通过术中阈值及术后各时间节点阈值分析电极是否稳定.观察HPSP在需要高比例心室起搏的心力衰竭患者中的治疗效果.结果 17 例心房颤动缓慢心室率伴心力衰竭患者成功行HPSP,其中 12 例(70.6%)成功进行非选择性希氏束起搏,2 例(11.8%)成功进行选择性希氏束起搏,3 例(17.6%)成功进行左束支起搏.9 例行HPSP的高度房室传导阻滞伴心力衰竭患者中,5 例(55.6%)成功进行非选择性希氏束起搏,4 例(44.4%)成功进行左束支起搏.患者HPSP起搏QRS时限(120±12)ms,较自身QRS时限的(120±30)m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 36 个月随访起搏阈值相对稳定,其中1 例患者于术后1 个月时起搏阈值由2.0V/1ms升高至2.5 V/1 ms,1 例患者术后 6 个月时起搏阈值由1.0V/1ms升高至3.0 V/1 ms,但无患者因阈值增高改为经典双心室起搏.患者术后1、3、6、12、24、36 个月时的左室射血分数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PSP在需要高比例心室起搏的心力衰竭患者中起搏阈值稳定,左室射血分数改善明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