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应用凹侧撑开技术治疗先天性颈椎侧凸畸形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应用凹侧撑开技术治疗先天性颈椎侧凸畸形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并评价其初步疗效。方法:2015年8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应用凹侧撑开技术治疗先天性颈椎侧凸畸形患者11例,男5例,女6例;手术时年龄为(9.9±3.1)岁(范围6~16岁)。均为颈椎半椎骨畸形,C 3 7例、C 4 3例、C 5 1例,均有不同程度的椎体融合。采用前后联合入路,先行前路切除椎间盘、凹侧松解,再行后路松解、凹侧撑开矫形、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最后再行前路固定融合术。记录围手术期神经、血管损伤及切口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主要观察指标为术前及术后随访时影像学上结构弯Cobb角、代偿弯Cobb角、下颌倾斜角、肩平衡角以及斜方肌夹角差值。 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8例患者行单节段凹侧撑开,3例患者行双节段凹侧撑开。手术时间为(466±141)min(范围150~659 min),术中出血量为(387±191)ml(范围100~660 ml),随访时间为(12.2±9.5)个月(范围3~24个月)。结构弯术前Cobb角为28.9°±13.1°,术后3个月改善至7.4°(3.0°,2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2.934, P=0.003),术后3个月矫正率为58.1%±26.1%(范围18.8%~97.6%);术后1年为13.2°±12.3°,与术后3个月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960, P=0.107)。代偿弯术前Cobb角为18.3°±6.1°,术后3个月为9.4°±7.3°,与术前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5.071, P<0.001),术后3个月矫正率为51.3%±28.3%(范围2.4%~94.7%);术后1年为8.9°±7.7°,与术后3个月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5.253, P=0.003),术后1年矫正率为61.4%±26.9%(范围15.4%~100%)。3例患者术后出现神经根刺激症状,均发生在凹侧。2例表现为C 5神经根麻木导致三角肌力量减弱,1例表现为食指和中指麻木,给予营养神经及功能锻炼,于出院前症状有所改善,术后3个月随访恢复正常。 结论:应用凹侧撑开技术治疗先天性颈椎侧凸畸形具有较好的可行性和安全性,短期临床随访结果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改良肩峰前下双切口钢板内固定治疗外展嵌插型肱骨近端骨折的早期疗效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改良肩峰前下双切口钢板内固定治疗外展嵌插型三、四部分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福州市第二总医院于2018年11月至2021年11月期间采用改良肩峰前下双切口钢板内固定治疗的35例外展嵌插型三、四部分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病历资料,男15例、女20例,年龄(61.7±7.8)岁(范围40~73岁)。根据Neer分型,三部分骨折17例、四部分骨折18例。采用改良肩峰前下双切口入路,自三角肌前束自然间隙进入,对骨折端进行复位及钢板内固定。统计手术时间、切口长度、X线透视时间、随访时间和肩关节Constant-Murley评分、骨折愈合时间、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肱骨颈干角等。记录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3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切口长度为(8.1±0.3)cm(范围7.6~9.0 cm),手术时间为(87.3±9.3)min(范围70~110 min)。术中X线透视时间为(6.6±0.3)s,Neer分型三部分骨折为(6.3±0.2)s、四部分骨折为(6.8±0.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6.350, P<0.001)。随访时间为(22.1±5.8)个月(范围14~31个月)。骨折愈合时间为(11.8±1.4)周(范围10~15周)。末次随访时VAS评分为(1.6±0.7)分(范围1~3分);肩关节Constant-Murley评分为(89.6±2.9)分(范围84~95分);肱骨颈干角为133.4°±3.1°(范围128°~138°),Neer分型三部分骨折为133.6°±3.5°、四部分骨折为133.3°±2.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288, P=0.075)。未观察到肱骨头坏死、骨折部位内翻塌陷、腋神经损伤等并发症。 结论:改良肩峰前下双切口钢板内固定治疗外展嵌插型三、四部分肱骨近端骨折具有创伤小、安全有效的特点,可获得良好的早期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腋后路联合三角肌胸大肌入路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合并肩胛盂下部分骨折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腋后路联合三角肌胸大肌入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合并肩胛盂下部分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7月至2021年9月宁波市第六医院创伤骨科采用腋后路联合三角肌胸大肌入路治疗的7例肱骨近端骨折合并肩胛盂下部分骨折患者资料。男2例,女5例;年龄51~78岁,平均62.9岁。所有患者骨折均为闭合性骨折,肱骨近端骨折依据Neer分型:Ⅱ型1例,Ⅲ型1例,Ⅳ型3例,Ⅵ型2例。肩胛盂骨折Ideberg分型:Ⅰ型5例,Ⅱ型2例。术后第6周、12周、6个月、12个月摄患肩正、侧、腋位X线片了解骨折愈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末次随访时记录所有患者的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上肢功能障碍评分(DASH)。结果:7例患者术后获8~15个月(平均11.9个月)随访。7例患者均获骨性愈合,愈合时间平均4.3个月(3~6个月)。术后无一例患者出现肩关节不稳、切口感染及腋窝瘢痕增生影响功能活动。末次随访时患者的Constant-Murley评分平均为83.4分(55~92分),DASH评分平均为13.5分(4.2~33.3分)。结论:腋后路联合三角肌胸大肌入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合并肩胛盂下部分骨折复位容易,固定可靠,患者可早期康复锻炼,早期疗效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经三角肌外侧入路治疗外展嵌插型肱骨近端三、四部分骨折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经三角肌外侧入路治疗外展嵌插型肱骨近端三、四部分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骨科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采用的经三角肌外侧入路治疗的36例外展嵌插型肱骨近端三、四部分骨折患者资料。男10例,女26例;左侧20例,右侧16例;年龄38~85岁,平均65.6岁;按Neer分型:三部分骨折22例,四部分骨折14例。统计患者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并根据患者术后1年的Constant-Murely评分及肩关节活动范围评估疗效。结果:36例患者术后获12~36个月(平均21.7个月)随访。手术时间55~120 min,平均75.9 min;术中出血量50~200 mL,平均109.7 mL。术后1年Constant-Murely评分79~90分,平均84.1分。术后1年肩关节活动范围:外展90°~160°,平均120.6°;上举90°~170°,平均128.1°;后伸20°~60°,平均38.8°;内旋20°~45°,平均30.5°;外旋30°~45°,平均35.6°。所有患者均获骨性愈合且未发生腋神经损伤、深部感染、骨不连或肱骨头缺血性坏死等并发症。结论:经三角肌外侧入路治疗外展嵌插型肱骨近端三、四部分骨折微创、简便、安全,疗效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凹侧撑开术或凸侧切除术治疗先天性颈胸段侧凸畸形的对比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对比凹侧撑开与凸侧切除治疗先天性颈胸段侧凸畸形的技术差异,并评价其疗效。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间收治先天性颈胸段侧凸畸形8例患者的病历资料。男5例,女3例;手术时年龄为(12.5±4.5)岁(范围6~20岁)。C 7楔形椎1例,T 1半椎体及不对称蝶形4例,T 2半椎体2例,T 1-2后方小关节融合、椎板楔形变1例,均有不同程节段融合。2015年前采用凸侧切除技术(一期前后联合入路半椎体切除、环形截骨矫形术)治疗4例;2015年后采用凹侧撑开技术(一期前后联合入路行松解、椎间隙和关节突间隙撑开、cage置入融合术)治疗4例,其中2例患者行双节段凹侧撑开。记录围手术期神经、血管损伤及切口并发症发生情况。主要观察指标为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时影像学结构弯Cobb角、头尾侧代偿弯Cobb角、下颌倾斜角、颈部倾斜角、肩平衡角及头部偏移距离。 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凸侧切除组单椎手术时间(201±100)min(范围113~300 min),单椎术中出血量(294±153)ml(范围100~450 ml),住院时间(14±3)d(范围11~18 d),随访时间(51±11)个月(范围36~60个月)。凹侧撑开组单椎手术时间(117±14)min(范围101~129 min),单椎术中出血量(119±36)ml(范围85~167 ml),住院时间(17±3)d(范围14~20 d),随访时间(28±21)个月(范围12~60个月)。凸侧切除组单椎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均较凹侧撑开组明显增加( t=1.66, P<0.001; t=2.22, P=0.041)。凸侧切除组结构弯Cobb角术前45.1°±21.0°,术后22.7°±1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6.53, P=0.038),矫正率54.8%±30.9%;头侧代偿弯Cobb角术前22.1°±8.2°,术后8.2°±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6.01, P=0.049),矫正率66.8%±15.1%;下颌倾斜角术前7.8°±3.1°,术后3.5°±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8.02, P=0.018),矫正率51.0%±29.7%。凹侧撑开组结构弯Cobb角术前32.2°±27.2°,术后16.3°±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7.43, P=0.024),矫正率59.0%±24.7%;尾侧代偿弯Cobb角术前18.9°(17.2°,32.1°),术后9.5°±1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6.00, P=0.049),矫正率64.0%±24.1%;肩平衡角术前3.9°±2.3°,末次随访时0.3°±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75, P=0.040),矫正率97.0%(48.5%,99.8%)。两组患者各项指标矫正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头颈肩部外观较术前改善。凸侧切除组2例患者术后出现神经根刺激症状,均为凸侧症状,1例表现为C 5神经根麻痹导致三角肌力量减弱,1例表现为肱三头肌肌力减弱。凹侧撑开组术后1例患者出现凸侧神经根刺激症状,表现为C 5神经根麻痹。均予脱水、激素、神经营养药等治疗,于出院前症状有所改善,术后3个月复查时肌力均恢复正常。 结论:应用凸侧切除或凹侧撑开技术治疗先天性颈胸段侧凸畸形均安全、有效,凹侧撑开术具有更加安全、手术时间较短、术中出血量较少和手术难度较低的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经三角肌入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老年外展嵌插型肱骨近端骨折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经三角肌入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老年外展嵌插型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6年9月— 2018年3月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25例老年外展嵌插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7例,女18例;年龄60~81岁[(67.9±9.1)岁]。按照肱骨近端骨折Neer分型:三部分骨折21例,四部分骨折4例。均采用经三角肌的微创切口,应用锁定钢板行内固定治疗。术后指导患者康复锻炼。记录切口总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观察骨折愈合情况,比较末次随访时患侧与健侧肩关节活动度及外展肌力,末次随访时采用Constant-Murley评分评价肩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观察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25例患者均获随访12~23个月[(14.6±3.2)个月]。切口总长度6.4~8.8 cm[(7.1±1.2)cm];手术时间68~106 min[(84.0±5.6)min];术中出血量55~95 ml[(62.5±16.4)ml]。术后骨折线均获良好复位,术后6个月骨折均获骨性愈合,末次随访患侧肩关节前屈、外展、内旋和外展肌力与健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末次随访Constant-Murley评分:优9例,良13例,可3例,优良率88%。 结论:采用经三角肌入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老年外展嵌插型肱骨近端骨折,手术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可促进肩关节活动度和功能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三种内固定治疗粉碎性肱骨大结节骨折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比较解剖型锁定钢板、肱骨近端内固定锁定系统(PHILOS)及解剖型锁定钢板联合锚钉治疗粉碎性肱骨大结节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骨科自2016年10月至2021年10月收治的33例粉碎性肱骨大结节骨折的患者资料。男20例,女13例;年龄(53.5±13.6)岁。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3组:A组12例(经三角肌入路解剖型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B组10例(经胸大肌三角肌入路PHILOS钢板内固定治疗),C组11例(采用三角肌入路解剖型锁定钢板联合锚钉内固定治疗)。记录并比较3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肩关节活动度、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Constant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三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术后获(14.5±4.1)个月随访,末次随访时骨折均愈合。A、B、C三组患者手术时间分别为(57.9±7.8)、(73.0±7.1)、(63.6±9.5)min,术中出血量分别为(41.7±18.9)、(82.0±22.9)、(46.4±13.6) mL,三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其中A、C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均显著少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末次随访时A、B、C三组患者肩关节外展活动度分别为144.0°±7.7°、138.7°±10.7°、148.5°±6.2°,三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其中C组显著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三组患者肩关节前屈、外旋、内旋活动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05)。A、B、C三组患者Constant评分分别为(90.4±5.7)、(86.1±6.6)、(93.1±3.4)分,三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其中C组显著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VAS评分分别为1(0,2)、1(0,2)、1(0,1)分,三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A组出现1例关节僵硬,1例骨折再移位并发肩峰撞击综合征;B组出现1例关节僵硬,3例骨折再移位;C组未出现术后并发症。 结论:对于肱骨大结节粉碎性骨折,三种手术方式均可获得较好的效果,但传统PHILOS钢板手术创伤较大,术后并发症较多;解剖型锁定钢板内固定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患者术后肩关节功能恢复较满意;解剖型锁定钢板联合锚钉内固定术后功能恢复最佳,并发症最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经腋窝入路治疗肩胛盂骨折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经腋窝入路治疗肩胛盂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1月至2021年4月郑州市骨科医院上肢骨科收治的12例肩胛盂骨折患者资料,男4例,女8例;年龄30~75岁,平均53.5岁。肩胛盂骨折按照Ideberg分型:Ⅰa型2例,Ⅱ型9例,Ⅴa型1例。所有患者均采用腋窝入路治疗,2例合并肩关节前脱位患者均于麻醉下先行手法复位,2例IdebergⅠa型患者使用锚钉固定,余10例患者使用腋窝入路专用接骨板固定,3例合并大结节骨折患者均经肩外侧劈三角肌入路使用大结节专用接骨板固定。末次随访时分别采用肩关节Constant-Murley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AS)、Hawkins分级分别对患者治疗后肩关节功能、疼痛及稳定性进行评价。结果:术后所有患者获9~20个月(平均14.4个月)随访;手术时间为55~110 min,平均76.3 min;术中出血量为60~160 mL,平均103.8 mL;住院时间为8~14 d,平均11.1 d。所有患者手术切口均为甲级愈合。术后6个月肩胛盂均获骨性愈合。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均无肩关节不稳、血管神经损伤、内固定物松动或断裂。末次随访时,肩关节活动度:前屈159.2°±26.1°,外展156.7°±29.6°,外旋(中立位)48.3°±15.3°,内旋(中立位)73.3°±12.3°;肩关节Constant-Murley评分为(94.0±5.3)分。末次随访时肩关节各方向活动度及Constant-Murley评分较术前[10.8°±11.6°、7.5°±11.4°、5.8°±10.0°、42.5°±16.0°、(4.9±4.0)分]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0分11例,2分1例。 结论:经腋窝入路治疗肩胛盂骨折,手术创伤小,切口隐蔽美观,可以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是一种可行的手术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肩峰下前外侧入路手术治疗Neer Ⅲ型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肩峰下前外侧入路手术治疗NeerⅢ型肱骨近端骨折(PHF)的临床疗效及其优势。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17年8月—2020年5月芜湖市中医医院创伤骨科NeerⅢ型PHF患者30例,其中男4例、女26例,年龄48~81(65.5±10.8)岁;左侧13例、右侧17例。30例患者均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依据手术入路不同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三角肌胸大肌间隙入路(16例),观察组采用肩峰下前外侧入路(14例)。比较2组患者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等指标,术前、术后1周、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术前及术后1、3、6个月患者伤侧肩关节功能Constant-Murley评分。结果:2组患者性别构成、年龄、手术侧别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观察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6.2±1.9)cm、(101.8±57.9)mL、(12.4±1.0)周,对照组分别为(10.0±0.8)cm、(163.8±91.1)mL、(13.9±2.0)周,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7.31、2.19、2.54, P值均<0.05)。术前、术后6个月疼痛VAS评分观察组分别为(7.9±0.5)、(1.4±0.9)分,对照组为(7.9±0.7)、(1.4±0.6)分,2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t值均=0.00, P值均>0.05);术后1周、3个月观察组疼痛VAS评分分别为(4.4±0.7)、(2.4±0.5)分,分别低于对照组的(5.1±0.7)、(3.1±0.9)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73、2.58, P值均<0.05)。观察组术前Constant-Murley评分为(33.1±1.4)分,对照组为(32.8±1.5)分,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56, P=0.580);观察组术后1、3、6个月Constant-Murley评分分别为(56.6±3.8)、(71.8±3.2)和(82.9±4.1)分,分别高于对照组的(49.4±4.2)、(68.5±4.0)和(79.9±3.4)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4.90、2.47、2.19, P值均<0.05)。 结论:与三角肌胸大肌间隙入路相比较,采用肩峰下前外侧入路手术治疗NeerⅢ型PHF,手术切口小、失血少,术后患者疼痛程度轻、骨折愈合及关节功能康复快,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肱骨头粉碎性骨折合并肱骨干骨折行经三角肌改良前外侧入路手术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患者男,66岁,因“摔伤致右肩关节疼痛、肿胀伴活动受限6 h”于2018年7月2日急诊入院。右肱骨正位X线片及CT平扫+三维重建示右肱骨头粉碎性骨折、右肱骨上段粉碎性骨折、右肩关节半脱位(图1A、1B)。查体:右肩部肿胀,明显按压痛及叩击痛,可及骨擦感,有骨擦音,肩关节活动明显受限,右腕部尺桡动脉搏动良好,患肢皮肤感觉及末梢血运良好。患者既往糖尿病史二十余年,自行胰岛素注射治疗,血糖控制平稳。入院后患肢予以石膏托外固定,消肿镇痛及补液支持治疗,于2018年7月10日一期行右肱骨头置换术+右肱骨干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