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肩峰下前外侧入路手术治疗Neer Ⅲ型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肩峰下前外侧入路手术治疗NeerⅢ型肱骨近端骨折(PHF)的临床疗效及其优势。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17年8月—2020年5月芜湖市中医医院创伤骨科NeerⅢ型PHF患者30例,其中男4例、女26例,年龄48~81(65.5±10.8)岁;左侧13例、右侧17例。30例患者均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依据手术入路不同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三角肌胸大肌间隙入路(16例),观察组采用肩峰下前外侧入路(14例)。比较2组患者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等指标,术前、术后1周、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术前及术后1、3、6个月患者伤侧肩关节功能Constant-Murley评分。结果:2组患者性别构成、年龄、手术侧别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观察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6.2±1.9)cm、(101.8±57.9)mL、(12.4±1.0)周,对照组分别为(10.0±0.8)cm、(163.8±91.1)mL、(13.9±2.0)周,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7.31、2.19、2.54, P值均<0.05)。术前、术后6个月疼痛VAS评分观察组分别为(7.9±0.5)、(1.4±0.9)分,对照组为(7.9±0.7)、(1.4±0.6)分,2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t值均=0.00, P值均>0.05);术后1周、3个月观察组疼痛VAS评分分别为(4.4±0.7)、(2.4±0.5)分,分别低于对照组的(5.1±0.7)、(3.1±0.9)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73、2.58, P值均<0.05)。观察组术前Constant-Murley评分为(33.1±1.4)分,对照组为(32.8±1.5)分,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56, P=0.580);观察组术后1、3、6个月Constant-Murley评分分别为(56.6±3.8)、(71.8±3.2)和(82.9±4.1)分,分别高于对照组的(49.4±4.2)、(68.5±4.0)和(79.9±3.4)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4.90、2.47、2.19, P值均<0.05)。 结论:与三角肌胸大肌间隙入路相比较,采用肩峰下前外侧入路手术治疗NeerⅢ型PHF,手术切口小、失血少,术后患者疼痛程度轻、骨折愈合及关节功能康复快,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关节镜下肱二头肌长头腱切除术治疗老年肱二头肌长头腱炎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肱二头肌长头腱切除术对老年人肱二头肌长头腱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4年9月至2016年9月对年龄>60岁经保守治疗失败的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所致肩关节疼痛患者施行关节镜下肱二头肌长头腱切除术36例.其中男17例,女19例,采用肩关节后、前、外侧入路,分别于盂肱关节内和肩峰下间隙进行操作,在肩胛盂处切断肱二头肌长头腱,并切除残端.采用VAS疼痛评分、Constant-Murley评分及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评分对患者进行手术前后的评估.结果 36例术后均获得良好的疗效,所有患者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术后5例出现大力水手征.术后3个月、6个月及1年随访时,VAS疼痛评分、UCLA肩关节评分及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较术前均有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肩关节镜下肱二头肌长头腱切除术是治疗老年肱二头肌长头腱炎的一种简单、创伤小、恢复快、有效的治疗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肩峰下前外侧入路治疗肱骨近端Neer2、3部分骨折的临床体会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肩峰下前外侧入路治疗肱骨近端Neer2、3部分骨折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5月 ~2016年5月我院收治的肱骨近端Neer2、3部分骨折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其中观察组40例采用肩峰下前外侧入路治疗,对照组40例采用胸大肌三角肌入路治疗.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骨折愈合时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1年Constant-Murley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1~3年,所有患者切口均为Ⅰ期愈合,无感染及坏死案例.观察组发生肱骨头高度丢失1例,而对照组发生螺钉松动及肱骨头高度丢失各1例.均制动保守治疗观察,均获得良好愈合.结果:肩峰下前外侧入路治疗肱骨近端Neer2、3部分骨折具有术后恢复快,创伤小,操作难度小等特点,值得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Foley导尿管球囊扩张技术在肩峰下松解手术治疗原发性冻结肩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Foley导尿管球囊扩张技术在肩峰下松解手术治疗原发性冻结肩中应用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 纳入自2017-10-2018-04诊治的18例原发性冻结肩,按照肩关节镜手术入路建立前外侧入路通道,血管钳扩张通道直至肩关节腔,取1根14F-Foley导尿管,表面用生理盐水湿润,用血管钳夹持并沿通道进入肩关节腔内.结果 手术均顺利完成,局部浸润麻醉效果良好,除6例术中诉部分疼痛外未见明显并发症.18例术后均获得6个月以上随访.术后6个月时,疼痛VAS评分较术前明显降低,肩关节活动度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Foley导尿管球囊扩张技术行肩峰下松解手术治疗冻结肩的效果良好,可应用于不适合全身麻醉下关节镜手术的患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经肩峰下前外侧入路微创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临床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经肩峰下前外侧入路微创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3年11月-2017年5月,采用经肩峰下前外侧入路于肱骨近端锁定钢板微创内固定,治疗闭合性肱骨近端骨折41例.术后对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骨折愈合情况、并发症情况和肩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价.结果 41例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3个月.所有肱骨近端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为3~6个月,平均4.3个月.未发生切口感染、腋神经损伤、肱骨头坏死、内固定松动等并发症. 1例内固定位置偏高发生肩峰撞击综合征.本组手术操作时间55~110 min,平均75 min;术中出血量50~130 mL,平均80 mL;术后肩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根据Neer 评分标准评定:优22例,良14例,可5例,优良率为90.2%.结论 经肩峰下前外侧入路微创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具有显露直接、手术创伤小、内固定操作方便、术中出血少、手术时间短、肩关节功能恢复满意等优点,可以作为治疗肱骨近端骨折首先考虑的手术入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疼痛护理管理路径在肩峰下前外侧入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旨在探讨疼痛护理管理路径在肩峰下前外侧入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该院2015年6月~2016年11月收治的行肩峰下前外侧入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患者78例,采用数字表法将78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39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疼痛护理管理路径.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时间、睡眠时间、疼痛程度、护理满意度及护理前后心理状态变化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睡眠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5);观察组患者护理总满意率为94. 87% ,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76. 92%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5);观察组护理前后SDS、SAS评分均出现明显变化,呈现明显下降趋势,护理后观察组SDS、S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结论 疼痛护理管理路径可有效降低肩峰下前外侧入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疼痛程度及住院时间,患者满意度高,可改善患者睡眠质量及负面情绪.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肩峰下前外侧入路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肩峰下前外侧小切口入路复位结合肱骨近端内固定锁定系统(PHILOS)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3年4月-2017年12月福建省立医院收治的76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2例,女54例;年龄25~89岁[(60.4±16.4)岁].均为闭合性骨折,按Neer分型:Ⅱ型12例,Ⅲ型46例,Ⅳ型18例.受伤至手术时间1~10d[(4.4±1.9)d].76例均行切开复位PHILOS钢板固定.40例行肩峰下前外侧小切口入路经皮肱骨头、肱骨干互动复位内固定(微创组),其中NeerⅡ型4例,Ⅲ型26例,Ⅳ型10例.36例行经胸大肌与三角肌间隙入路复位内固定(传统组),其中NeerⅡ型8例,Ⅲ型20例,Ⅳ型8例.比较两组切口总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1周颈干角、术后6个月骨折愈合情况、术后6个月患侧肩关节功能Neer评分和并发症情况.结果 术后随访3~12个月[(9.2±1.7)个月],6例失访(微创组4例,传统组2例).微创组和传统组切口总长度分别为6.0(6.0,6.8)cm和11.5(10.0,15.0)cm(P <0.01),手术时间分别为(122.2士31.8)min和(136.9±36.6) min(P >0.05),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00(80,150)ml和175(100,200) ml(P <0.01),住院时间分别为(15.3±8.3)d和(16.2±5.1)d(P >0.05),术后1周颈干角分别为(134.7±2.5)°和(134.6±2.6)°(P>0.05).术后6个月两组70例患者骨折愈合良好.术后6个月微创组患侧肩关节功能Neer评分:优30例,良4例,中2例,优良率为94%;传统组优20例,良8例,中6例,优良率为82% (P <0.05).术后微创组无并发症发生,传统组1例出现腋神经损伤.结论 对于肱骨近端骨折,肩峰下前外侧小切口入路经皮肱骨头、肱骨干互动复位PHILOS钢板固定较传统经胸大肌与三角肌间隙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切口更小、术中出血量更少、功能恢复更好,是一种微创、有效的治疗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三角肌与三角肌胸大肌入路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比较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对比分析三角肌与三角肌胸大肌间隙入路治疗NeerⅡ、Ⅲ型老年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13年1月至2017年1月采用肱骨近端锁定接骨板治疗NeerⅡ、Ⅲ型老年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骨折患者81例,其中肩峰下前外侧经三角肌微创入路(微创组)42例,男12例,女30例;年龄61~81岁,平均(69.8±10.4)岁.传统三角肌胸大肌入路(传统组)39例,男1 7例,女22例;年龄59~82岁,平均(68.7±12.6)岁.两组患者分别通过观察手术前后肌酸激酶、骨折复位质量、骨折愈合时间、肩关节肌力和功能评估两种手术入路的临床疗效.结果 81例患者中有72例获得随访,其中微创组38例,传统组34例;随访时间12~58个月,平均35个月.两组患者在复位质量、骨折愈合时间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肌肉损伤(肌酸激酶)、肩关节肌力和肩关节功能方面比较,经三角肌微创组明显优于传统经三角肌胸大肌组(P<0.05).结论 经三角肌微创入路治疗NeerⅡ、Ⅲ型老年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骨折较传统三角肌胸大肌入路,具有手术创伤小、术后康复快等优点,临床疗效满意,可以做为治疗NeerⅡ、Ⅲ型老年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骨折的首选治疗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经肩峰下前外侧入路微创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临床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研究肱骨近端骨折患者应用经肩峰下前外侧入路微创内固定治疗的治疗效果,从而为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帮助和支持.方法:选取我院接收的120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本次实验研究的时间范围为2017年7月31日-2019年7月31日,采用随机抽签分组法将这些患者分为微创内固定组(观察组)与常规治疗组(对照组),其中观察组患者60例,对照组患者6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经肩峰下前外侧入路微创内固定治疗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则采用了常规的治疗模式进行治疗.分析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概率、手术相关指标、治疗满意度、负面情绪改善情况以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1)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概率低于对照组患者,2组之间的数据差异明显(P<0.05).(2)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满意度优于对照组患者,2组之间的数据差异明显(P<0.05).(3)观察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优于对照组,2组之间的数据差异明显(P<0.05).(4)观察组患者的负面情绪改善情况以及生活质量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2组之间的数据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患者,2组之间的数据差异明显(P<0.05).结论:经肩峰下前外侧入路微创内固定治疗在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治疗工作当中效果良好,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的负面情绪,提高患者的治疗满意度,有效的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水平,提高治疗效果,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概率,可以在临床治疗当中进一步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关节镜辅助下Cutting-block技术在外源性肩峰撞击综合征肩峰成形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关节镜辅助下Cutting-block技术在外源性肩峰撞击综合征肩峰成形术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2-01-2017-01采用肩峰成形术治疗的26例外源性Ⅲ型肩峰撞击征,术中在关节镜辅助下采用Cutting-block技术.结果 26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4~28个月,平均17.2个月.未出现感染、肩袖撕裂、三角肌功能受累等并发症,1例出现前外侧入路切口延迟愈合,经过换药处理后切口愈合.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较术前明显降低,UCLA评分、Constant评分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肩峰下减压术后肩峰形成了平坦的下表面,增加了肩峰下间隙空间容积,对治疗外源性撞击征引起的肩痛效果明显.Cutting-block技术是一种可靠,可重复的技术,能够避免骨量切除不足等技术缺陷,得到平整的肩峰下表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