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临床关注的新抗菌药物的研发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耐药菌感染已成为全球面临的严峻挑战,近年来针对耐药菌的新药研发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本文对近年上市或进入研究阶段的有临床应用前景的新研发的抗菌药物进行综述,包括新的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制剂、头孢菌素类、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喹诺酮类、截短侧耳素类、噁唑烷酮类以及其他作用机制的新药等,其中包括国内近年开发上市的有良好应用前景的新研发的抗菌药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BCMA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治疗5例IgD型复发/难治多发性骨髓瘤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IgD型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种罕见亚型,发病年龄低、肿瘤负荷高、预后不良 [1]。即使在新药时代,IgD型MM的治疗仍极具挑战,总生存(OS)期仅为18.5~36.5个月 [1-3],复发/难治MM(RRMM)患者预后更差。近年来,基于BCMA靶点的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细胞)治疗RRMM取得令人鼓舞的成果,国外已经有2种CAR-T细胞治疗产品获批上市 [4-6],我国在今年6月30日也批准了第一款CAR-T产品。但CAR-T是否能提高IgD型MM患者的疗效目前研究较少,本研究我们总结BCMA CAR-T治疗RRMM患者的临床试验(NCT03093168),将5例IgD型RRMM患者的疗效、预后及不良反应报道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苯达莫司汀联合泊马度胺及地塞米松治疗复发难治多发性骨髓瘤的疗效及安全性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多发性骨髓瘤(MM)迄今缺乏根治性手段,复发难治MM(RRMM)患者接受后续治疗的有效率低、生存期短。达雷妥尤单抗、泊马度胺、卡非佐米和塞利尼索等新药的上市使中国患者获得了更好的疗效,但新药在中国RRMM患者中的临床数据不足,合并髓外病灶的患者仍然疗效欠佳 [1]。泊马度胺作为第三代免疫调节剂,在第一代沙利度胺和第二代来那度胺的结构基础上进行了升级,克服了交叉耐药性,循证医学研究证明,泊马度胺可使来那度胺难治患者获益 [2-4]。苯达莫司汀是一种氮芥类抗肿瘤药物,具有烷基化和抗代谢活性双重作用,2022年NCCN指南 [5]将苯达莫司汀纳入RRMM患者的治疗选择。目前,以苯达莫司汀为主的化疗方案多用于非霍奇金淋巴瘤及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而用于MM患者的报道较少。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分院苏州弘慈血液病医院骨髓瘤病区应用苯达莫司汀、泊马度胺、地塞米松联合化疗方案(BPD方案)治疗RRMM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2016-2022年中药新药批准及受理情况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国内中药新药品种申报批准现状,为中药新药开发提供参考。方法:检索咸达数据库2016年1月1日-2022年12月31日的药品注册数据,对此阶段中药新药批准和申报信息进行系统整理,从申请品种数量、注册分类、治疗领域、处方来源、剂型分布、研发周期、临床研究及对照药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2016-2022年申报品种265个,申报以1.1类(原6类)复方制剂最多,剂型以载药量大的颗粒剂、胶囊剂、片剂为主,治疗领域集中在呼吸、精神神经类、消化及心脑血管疾病等。2016-2022年批准的中药新药品种共29个,其中2021-2022年19个,注册分类以1.1类为主,治疗领域主要为呼吸系统、妇科和精神神经疾病等;处方药味数多为6~15味,用药以甘草、麻黄、黄芩、半夏、茯苓、石膏为主;剂型以颗粒剂、胶囊剂、片剂等常规口服剂型为主;临床试验主要开展Ⅱ期、Ⅲ期;研发周期约10~20年;处方来源以临床经验方、医院制剂为常见。结论:我国已逐渐建成一个相对完整的中药新药开发生态系统,有助于开发出更多优质中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抗结核新药普托马尼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普托马尼(pretomanid,PA-824)是一种于2019年8月14日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上市的抗结核新药,具有高效的抗结核分枝杆菌活性和良好的安全性。本文综述了该药结构特点、作用机制、药物效应动力学、药物代谢动力学及临床试验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系统性红斑狼疮治疗新药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SLE是一种免疫细胞异常活化,导致多种自身抗体产生和多器官系统损害的系统性自身免疫病。目前治疗以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为主,但相当一部分患者治疗效果不佳或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近年来,针对SLE发病机制中各种不同靶点的药物层出不穷,但由于SLE疾病复杂、异质性强,同时缺乏良好的评价疾病活动度和治疗反应的标准,各种药物进入临床试验的进展举步维艰。在过去60年间,也仅有贝利尤单抗一种新药获批上市。因此,本文重点介绍目前处于临床研究阶段,且具有一定前景的SLE治疗新药。根据作用靶点不同依次介绍靶定B细胞、Ⅰ型IFN通路、Janus激酶-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子通路、炎症因子等相关的药物,通过汇总针对上述靶点的药物在SLE中的临床研究现状并展望未来的前景,希望为国内风湿科医师提供最新的信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治疗解读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近2年有多个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新药在中国获准上市,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relapse/refractory multiple myeloma,RRMM)患者治疗可选择性越来越多,《中国多发性骨髓瘤诊治指南(2022年修订)》在该部分根据患者既往治疗方案的耐药性给出了适当的治疗方案的推荐。为了便于血液科医师更好地选择合适的RRMM治疗方案,现对此部分内容作以下解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脊髓性肌萎缩症呼吸管理专家共识(2022版)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脊髓性肌萎缩症(spinal muscular atrophy,SMA)本文特指5q-SMA,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临床特征为脊髓前角α运动神经元退行性病变和神经肌肉接头发育异常导致的肌无力和肌萎缩。SMA常累及呼吸系统,引起呼吸系统病理生理改变,导致低通气、咳嗽减弱、痰液堵塞等一系列呼吸问题。呼吸衰竭是SMA患儿最常见的致死原因。近年来,随着国内外SMA多学科管理专家共识的相继发表和新药上市,SMA呼吸管理策略将会转变。本共识由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医师分会及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医师分会儿童呼吸学组组织我国相关领域的专家,总结国内外指南/共识和相关临床研究,结合中国人群实际临床情况,最终达成共识,以促进SMA患儿规范呼吸管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干眼药物研究的沿革与展望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干眼是一种多因素诱导的眼部常见病和多发病,严重的干眼不但给患者的工作和生活质量带来影响,同时也增加了其他眼疾并发症的风险。由于发病机制比较复杂,治疗周期较长,干眼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公共卫生问题。传统的干眼治疗药物通常可以减轻干眼症状但不能彻底消除干眼症状,因而远远不能满足临床的需要。国内外新上市的抑制T细胞功能的抗炎药物以及促进泪液分泌的干眼药物一定程度上标志着干眼药剂研究的快速进展,但临床上干眼治疗的局面尚未因此明显改善。干眼的治疗仍面临着很大挑战,干眼新药的研发仍有很大空间。对干眼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是今后干眼靶向治疗的基础,目前干眼药物研发取得的进展为临床上干眼的治疗方案设计提供了新的选择。眼科医生应密切关注干眼相关的研究进展和干眼药物的作用机制,以更好地服务于广大患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生理药代动力学模型预测药物不良反应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不论在新药研发阶段还是药品上市后临床应用阶段,药物安全性问题始终是应首要关注的问题,也是药物研发失败甚至上市后药品退市的主要原因。生理药代动力学(PBPK)模型不仅可以常规预测人体血浆药代动力学,还可以预测药物在不同组织中浓度分布,是预测新药不良反应的重要工具,已逐渐受到药品监管部门的重视。本文简述了PBPK模型用于预测药物肾脏毒性、心脏毒性、神经毒性的最新研究进展和应用情况,为新药研发中不良反应的早期预测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