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异甘草素通过lncRNA MIR22HG/miR-24-3p/FASLG轴抑制肺鳞癌转移的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肺鳞癌(Lung squamous cell carcinoma,LUSC)是全世界范围内高频率发生的恶性肿瘤.最近的研究表明,异甘草素(Isoliquiritigenin,ISL)在肿瘤增殖和转移中发挥抗肿瘤活性.因此,研究旨在探讨ISL在抗LUSC转移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利用梯度浓度ISL处理LUSC细胞,探究ISL在LUSC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中的抗癌特性.随后,利用生物信息学手段探寻了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s,lncRNA)MIR22HG/miR-24-3p/Fas配体 基因(Fas ligand Gene,FASLG)之间可能的互作关系.实时荧光定量 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RT-PCR)检测 LUSC 细胞中 lncRNA MIR22HG、miR-24-3p、FASLG 的表达,细胞计数盒-8(Cell Counting Kit-8,CCK-8)、克隆形成、划痕愈合和Transwell实验分别检测细胞活力、增殖、迁移和侵袭.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WB)检测上皮间充质转换(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和转移相关蛋白的表达.RNA免疫沉淀(RNA Binding Protein Immunoprecipitation,RIP)实验和双萤光素酶实验验证 lncRNA MIR22HG 与 miR-24-3p、miR-24-3p与FASLG的结合关系.结果 ISL可以显著抑制LUSC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生信分析及临床样本分析发现lncRNA MIR22HG在LUSC中低表达,ISL可以促进lncRNA MIR22HG的表达,抑制LUSC细胞 的恶性行为.此外,lncRNA MIR22HG可以海绵吸附miR-24-3p进而调节FASLG的表达.miR-24-3p在LUSC中上调表达,FASLG在LUSC中下调表达.过表达FASLG可以逆转miR-24-3p过表达对LUSC增殖、转移以及EMT进程的促进作用.结论 这些结果表明,ISL通过lncRNA MIR22HG/miR-24-3p/FASLG轴抑制肺鳞癌转移,表明ISL有潜力作为治疗LUSC的新型药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数字孪生技术的中医智能辅助诊疗系统构建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研究在厘清中医临床辅助决策系统研制进展与现存问题的基础上,借鉴人工智能对物理世界的智能管控经验,提出构建以中医经典著作原创思维为核心,以中医知识图谱和领域本体构建为肇始,将临床全域多场景数字化原态保护和中医经典著作"数字孪生"活态传承突破作为重点,着力于实现临床决策、流程管控、人机交互全面智能化的中医智能辅助诊疗系统.该系统将在中医辨证的辅助决策过程中,基于病机演变特点,融合中医经典著作、图像资料、影音资料、心理行为等多模态数据,充分还原中医病机链变化的脉络和前人的临床思维模式,进一步解决辅助决策系统信息采集界面操作繁琐和临床医生问诊思路混乱的问题.数字孪生仿真功能将模拟多复诊多模态的患者情况,尤其聚焦于复诊时患者病情数据的动态变化,最终实现多模态时序数据的集成与融合来为临床判别提供参考,完成合作博弈下的中医智能诊疗过程.研究期望为构建中医辨证论治智能辅助诊疗系统提出新的思路,进一步促进中医药的智能化应用与传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左侧M1区间歇短阵脉冲刺激对脑卒中患者脑功能网络拓扑属性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索间歇短阵脉冲刺激(intermittent theta burst stimulation,iTBS)这一新型无创神经调控技术对脑卒中患者脑功能网络拓扑结构的总体调控作用.方法:本研究纳入存在运动和语言障碍的脑卒中患者16例,利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数据,分析受试者接受单次左侧M1区iTBS前、后,全脑功能网络集群系数、特征路径长度、局部和全局效率、"小世界"属性、同配性和层级性等拓扑属性的变化.结果:经上述iTBS干预后,受试者脑功能网络的集群系数、局部效率、标准化的层级系数显著下降,全局效率下降接近显著,"小世界"属性σ值升高接近显著,其他拓扑参数未见显著变化.结论:本研究初步揭示了左侧M1区iTBS对于脑卒中患者功能网络的全局拓扑结构可能发生调控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创新中药与经典名方专栏"征稿启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也是我国中医药事业与产业蓬勃发展的时代.《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0)》指出,2020年我国科技期刊发表论文的总被引频次居第一位的学科为"中医学与中药学"(429.7万次).目前在世界范围内,中药学、经典名方的相关研究方兴未艾,体现出极大的价值与意义.一大批相关学者在继承传统中药学、方剂学理论的基础上,利用现代交叉学科的理念、技术和手段,在中药及经典名方创新研究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膜翅目广腰亚目扁叶蜂科化石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扁叶蜂科(Pamphiliidae)是扁叶蜂总科(Pamphilioidea)下最大的科级阶元,有着种类丰富的现生类群.该科一些种类是重要的林业害虫,历史上曾在欧洲以及我国北方多次暴发成灾,危害林木.全世界已报道的扁叶蜂科化石种类7属14种,均分布于北半球,从中侏罗晚期到中新世各时期均有记录.综合现生与化石类群的扁叶蜂总科系统发育研究证实了扁叶蜂科的单系性,但扁叶蜂科内部分化石属以及纽扁叶蜂属Neurotoma的位置仍存疑.此外,现有的分类体系将扁叶蜂科分为侏罗扁叶蜂亚科(Juralydinae)、腮扁叶蜂亚科(Cephalciinae)与扁叶蜂亚科(Pamphiliinae),其中侏罗扁叶蜂亚科仅包含大部分的化石属种,另外2个亚科主要由现生属种构成.现生亚科依据体表颜色、胫端距尖端质地、爪内齿排列等细微结构进行区分.而侏罗扁叶蜂亚科受化石材料限制,主要依据翅脉以及触角等易于保存的特征进行鉴定与区分.近年来随着标本的积累,侏罗扁叶蜂亚科历经3次修订后仅保留前翅1-Rs近乎1-M的一半或稍长为明显的鉴别特征.近期,另外一些特征如跗爪内齿的大小与排列方式、后翅Sc脉的分叉等得到关注,但这些特征仅在部分化石属种中观察到,是否稳定仍需后续进一步的探讨.化石类群与现生类群分类体系间的差异不仅在扁叶蜂科出现,在其他昆虫类群中也屡见不鲜.只有不断积累标本,运用更先进更全面的手段深入挖掘每件标本的信息,才能架好连接化石与现生类群的桥梁,科学探讨类群的演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欧洲变态反应与临床免疫学会严重过敏反应指南2021版》解读
编辑人员丨1天前
严重过敏反应是一种临床急症,可导致死亡。我国儿科医师对儿童严重过敏反应的认识尚不充分,对诊疗方案或指南缺乏了解。欧洲变态反应与临床免疫学会指南作为地域性指南,本次更新着重于阐述社区急救流程,强调肾上腺素自动注射器和医疗人员培训的重要性,为临床诊断、长期管理提供循证建议,与世界过敏组织相关指南形成互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慢性肾脏病合并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诊断、治疗和预防的临床实践指南(2023年版)
编辑人员丨1天前
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感染在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患者中高发,且在抗HCV治疗方面CKD患者具有特殊性。随着直接抗病毒药物(direct-acting antiviral agent,DAA)问世并广泛应用于临床,CKD患者合并HCV感染的预后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近年来HCV治疗领域研究进展迅速,多种DAA相继在国内获批上市。为此,我国肾脏病科、感染病科、肝脏病科和医院感控科专家在2019年发表的《CKD合并HCV感染诊断及治疗的专家共识》基础上,以国内外临床研究进展为依据,结合现阶段我国实际情况,更新形成了该指南,以期为CKD合并HCV感染患者的规范化诊治提供指导性建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多中心真实世界数据的结直肠癌联合免疫治疗的新辅助治疗安全性及其疗效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通过总结分析国内多中心、真实世界的大样本数据,为联合免疫治疗的新辅助治疗对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应用提供借鉴和依据。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多中心、病例系列研究。回顾性收集2017年1月至2021年10月期间,北京大学肿瘤医院(55例)、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19例)、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13例)和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7例)共计94例患者联合新辅助免疫治疗的结直肠癌患者资料,其中男性48例,女性46例;中位年龄58岁。直肠癌81例,结肠癌13例(2例为结肠双原发癌);肿瘤TNM分期:Ⅱ期12例,Ⅲ期82例;肿瘤高分化46例,中分化37例,低分化11例。26例(27.7%)为错配修复缺陷(dMMR)和微卫星高度不稳定(MSI-H),行单纯免疫治疗,主要为程序性死亡蛋白-1(PD-1);68例(72.3%)为错配修复正常(pMMR)和微卫星稳定(MSS),行免疫联合新辅助治疗,主要为CapeOx(卡培他滨+奥沙利铂)联合PD-1+长程或短程放疗,或PD-1联合细胞毒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按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通用毒性标准3.0版分析评价新辅助联合免疫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了解手术情况并按照Clavien-Dindo分级标准评价手术并发症;联合新辅助免疫治疗的疗效评估包括以下指标:主要病理学缓解(MPR),定义为新辅助治疗诱导的肿瘤消退在病理上残留肿瘤≤10%;病理完全缓解(pCR)定义为新辅助治疗诱导的肿瘤消退患者在病理上未见残留肿瘤;肿瘤评效为疾病控制率(DCR),即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和疾病稳定(SD)患者在全组中所占的比例;客观缓解率(ORR),为CR+PR。结果:全组94例患者接受新辅助联合免疫治疗的中位周期数为4(1~10)个,免疫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7.2%(35/94),包括皮肤相关不良反应35例(37.2%)、甲状腺功能异常21例(22.3%)和免疫性肠炎8例(8.5%),其中Ⅲ级不良反应占1.1%。末次新辅助联合免疫治疗至手术的中位时间为30(21~55) d,直肠癌根治术81例,结肠癌根治术11例,结肠癌联合其他脏器切除2例;全部患者原发灶切除均达到R 0。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22.3%(21/94),主要为吻合口漏(4例)、盆腔感染(4例)、腹腔积液(3例)、吻合口狭窄(3例)和腹盆腔出血(2例);Ⅰ~Ⅱ级并发症13例(13.8%),Ⅲ级并发症8例(8.5%),无Ⅳ级及以上并发症。全组患者中位随访32(1~46)个月,DCR为98.9%(93/94),ORR为88.3%(83/94),pCR率41.5%(39/94),MPR率60.6%(57/94)。行单纯免疫治疗的26例dMMR和MSI-H患者pCR率为57.7%(15/26),MPR率为65.4%(17/26)。行联合免疫治疗的68例pMMR和MSS患者pCR率为35.3%(24/68),MPR率为58.8%(40/68)。 结论:对于初始可切除的结直肠癌患者,新辅助联合免疫治疗具有很好的肿瘤控制率和病理缓解率;围手术期不良反应及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可以接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真实世界的新生儿临床研究:推动最佳医疗实践和质量改进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基于真实世界的研究结论已成为医疗产品评审和监管的依据。不断更新迭代的诊疗技术为真实世界研究提供了更多的应用场景。新生儿疾病的发生发展与生命其他阶段显著不同,早期高质量的临床管理对生命远期的影响极其深远,故需要通过真实世界研究为临床诊疗提供坚实的证据。本文主要通过介绍中国新生儿协作网的应用及其带来的挑战与思考,以及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结合中国新生儿基因组计划的多组学数据整合应用,探索实现新生儿期高质量医疗实践的最佳路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当代公共卫生面临的主要挑战
编辑人员丨1天前
一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让公共卫生从幕后走到台前。在世界逐渐从疫情中恢复的今天,需要清醒地认识到当代公共卫生仍存在许多挑战。传染病和慢性病的双重疾病负担依旧严峻;精神心理健康、伤害防护是重大健康问题,但缺乏足够的重视;环境健康问题、食品药品安全问题是疾病负担的重要来源,亟需进一步管理和干预;以上健康问题对不同生命阶段人群的影响不同,构成了生命全过程人口健康问题。当前现状距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或我国“健康中国2030”制定的目标仍存在较大距离。各国政府及相关部门应携起手来,落实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的宗旨,共同应对当代公共卫生的重大挑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