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童小麦过敏21例临床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对儿童小麦过敏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和总结,提高对儿童食物过敏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对2018年12月至2019年11月在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变态反应科就诊的疑似小麦过敏患儿进行病史收集、血清过敏原特异性免疫球蛋白E(IgE)检测、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检测及新鲜食物皮肤点刺试验。结果:共纳入患儿21例。男15例,女6例;年龄(21.5±12.8)个月。患儿分别在摄食小麦制品或接触小麦面粉后出现过敏症状。临床表现以皮肤症状(20/21例,95.2%)最常见,其他依次为呼吸道症状(7/21例,33.3%)、消化道症状(6/21例,28.6%)及神经系统症状(1/21例,4.8%)。11例患儿曾出现严重过敏反应。21例患儿血清小麦特异性IgE检测水平为1.46 ~100.00 kU/L,当特异性IgE水平在Ⅴ级及以上时,患儿出现严重过敏反应的风险增加( P<0.05)。其中5例患儿行小麦皮肤点刺试验,均呈阳性。患儿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比例为0.04~0.12。患儿均有其他食物过敏史及家族过敏史。 结论:儿童小麦过敏发病早,临床表现呈多样性,以皮肤症状为主;血清特异性IgE检测对小麦过敏的诊断及病情评估具有重要价值,高度致敏者易发生严重过敏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神经肌肉阻滞剂及其拮抗剂严重过敏反应的诊治与预防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围手术期药物严重过敏反应起病隐匿而迅速,可以危及生命,常使得手术被迫终止。目前认为,围手术期麻醉药物中引起严重过敏反应最常见的是神经肌肉阻滞剂(NMBAs)。随着麻醉学和外科医学的进步,全球麻醉及手术量越来越大,NMBAs使用机会越来越多,相应的超敏反应发生风险也随之越来越高。临床使用NMBAs的同时,也常会用到其拮抗剂,如新斯的明和舒更葡糖,这些药物在临床上也有越来越多的过敏报道。由于NMBAs及其拮抗剂引起过敏的机制复杂,不易确诊,且NMBAs之间交叉反应性强,因此,常难以选择替代药物。本文阐述了这些药物引起严重过敏反应的流行病学、病理机制、诊断方法与流程、急性期治疗以及预防方案的相关新近研究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过敏性疾病诊治和预防专家共识(Ⅰ)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过敏性疾病主要是由IgE介导的Ⅰ型变态反应,可累及全身多个器官和系统,可以贯穿人的一生,有遗传易感性。由于我国大多数医院没有独立的过敏反应科,因此,由多学科专家制定的本共识将为过敏性疾病诊治和预防提供指导。本文为共识的第一部分,内容包括名词定义、流行病学、发病机制、诊断、伴随疾病。过敏性疾病患病率呈快速暴增趋势,患者越来越年轻化,带来严重危害。先天免疫、卫生假说、微生态失衡、菌群失调、空气污染等参与发病。根据典型病史、家族史、症状、体征、过敏原检测、辅助检查等可明确诊断。必须检测过敏原。过敏性疾病经常伴随慢性鼻窦炎、分泌性中耳炎、鼾症、慢性阻塞性肺病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表型和内型精准诊断及管理严重过敏反应
编辑人员丨4天前
严重过敏反应(anaphylaxis)是需要紧急处理的过敏反应最危重的情况。目前在我国仍存在诊断不足和治疗不足的问题。近年来,严重过敏反应发病机制方面除了经典的IgE介导途径外,非IgE依赖的途径研究亦深入。此外,随着生物制剂如单克隆抗体的广泛使用,其诱发严重过敏反应中叠加的非典型症状也逐渐被关注。本文旨在更新认识严重过敏反应的表型(诱因和临床表现),并通过内型(发病机制)更深入了解严重过敏反应的临床特征,为变态反应专科和相关专业医师精准诊断管理严重过敏反应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综合生物信息学分析探索与哮喘严重程度相关的生物标志物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本研究利用综合生物信息学方法寻找能够预测哮喘严重程度的新生物标志物。于2022年6至12月,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过敏反应科开展并完成该临床医学研究。从高通量基因表达(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数据库中筛选并下载基因芯片数据集GSE43696,使用R语言“affy”包和“rma”算法完成基因芯片数据预处理。利用“edgeR”包和“limma”包筛选出正常对照者、轻中度哮喘患者和重度哮喘患者两两之间的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s),然后用“clusterProfiler”包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功能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最后用STRING网站构建差异表达基因的蛋白-蛋白互作(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网络,进一步筛选差异表达基因。使用R语言“WGCNA”包对数据集GSE43696进行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eighted gene co-expression network analysis,WGCNA),筛选出与哮喘严重程度显著相关的模块,将WGCNA分析结果与PPI筛选的差异表达基因取交集得到关键(hub)基因。利用数据集GSE43696和GSE63142对hub基因表达量进行验证,依据ROC曲线评估诊断价值,并通过基因集富集分析(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GSEA)进一步明确数据集GSE43696中hub基因的潜在功能。结果显示,共筛选出251个DEGs,其中正常组和轻中度哮喘组39个,正常组和重度哮喘组178个,轻中度哮喘组和重度哮喘组34个,主要参与对有毒物质的反应、对氧化应激的反应、细胞外结构组织、细胞外基质组织等生物过程。筛选出两个与哮喘严重程度显著相关的模块(red模块, P=7e-6, r=0.43;pink模块, P=5e-8, r=-0.51),最终得到6个hub基因,包括 B3GNT6、 CEACAM5、 CCK、 ERBB2、 CSH1和 DPPA5。通过数据集GSE43696和GSE63142的基因表达水平比较和ROC曲线分析进一步验证了这6个hub基因,可能与o-聚糖生物合成、α-亚麻酸代谢、亚油酸代谢和戊糖葡萄糖酸的相互转化等过程相关。综上,通过多种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本研究鉴定出与哮喘严重程度显著相关的6个hub基因,为哮喘的病情预测和靶向治疗提供了可能的新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欧洲变态反应与临床免疫学会严重过敏反应指南2021版》解读
编辑人员丨4天前
严重过敏反应是一种临床急症,可导致死亡。我国儿科医师对儿童严重过敏反应的认识尚不充分,对诊疗方案或指南缺乏了解。欧洲变态反应与临床免疫学会指南作为地域性指南,本次更新着重于阐述社区急救流程,强调肾上腺素自动注射器和医疗人员培训的重要性,为临床诊断、长期管理提供循证建议,与世界过敏组织相关指南形成互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舒更葡糖钠不良反应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舒更葡糖钠是一种人工合成的γ-环糊精类衍生物,可以快速拮抗非去极化肌松药所引起的神经肌肉阻滞。近年来关于舒更葡糖钠不良反应的报道越来越多,文章主要介绍舒更葡糖钠不良反应方面的研究新进展,包括最常见且最严重的不良反应,如术后肌松残余、过敏反应、凝血功能障碍、心血管作用、支气管痉挛和喉痉挛等,其他不良反应如术后恶心呕吐、肾排泄时间延长、线粒体依赖的神经细胞凋亡和金属味异常味觉等,为舒更葡糖钠在肌松拮抗领域的合理应用提供相应临床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接受生物制剂治疗的银屑病患者COVID-19疫苗接种情况及对原发病影响的单中心横断面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了解接受生物制剂治疗的银屑病患者COVID-19疫苗接种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对原发病的影响。方法:在已经构建的生物制剂治疗银屑病患者管理平台中调取香港大学深圳医院2019年5月至2021年6月登记的572例18 ~ 60岁银屑病患者的相关资料,采用电话访问的方式调查疫苗接种情况,由固定人员在固定时间内按照已经制定的问卷获得疫苗接种相关信息。两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 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检验。 结果:完成电话访问的524例患者中,疫苗接种率为43.13%(226例);生物制剂治疗组接种率(30.79%,105/341)明显低于传统药物治疗组(66.12%,121/183), χ2 = 60.60, P < 0.001;未接种的主要原因是患者恐惧(49.66%,148/298),其次为医生不推荐(26.51%,79/298)。生物制剂治疗组接种疫苗的患者延长治疗间隔后出现皮损加重的比例(6/14)明显高于规律治疗的患者(4.40%,4/91),Fisher确切概率检验显示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01)。2例接种COVID-19疫苗后皮损严重加重的患者均是在应用生物制剂治疗时出现过敏反应且皮损尚未完全消退的患者。 结论:接受生物制剂治疗的银屑病患者COVID-19疫苗接种率明显偏低,接种疫苗后未见严重不良反应,因接种疫苗而延长治疗间隔有引起皮损加重的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新生儿抗菌药物过敏反应病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新生儿抗菌药物过敏反应的发生情况和临床特征。方法:收集2015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新生儿科抗菌药物过敏反应报表,根据报表提供的患儿基本信息,检索医院信息系统收集患儿的电子病历,记录抗菌药物应用和过敏反应发生、治疗、转归情况,由3位药师根据相关标准对药物过敏反应的临床表现、分型和严重程度进行统一判定。通过医院信息系统统计同期新生儿科就诊和住院患儿总例数并记录其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计算抗菌药物过敏反应发生率。结果:设定时段新生儿科抗菌药物过敏反应报表共73份,涉及73例患儿;同期使用抗菌药物的患儿为21 146例,抗菌药物过敏反应发生率为0.35%。73例患儿中男性34例,女性39例;就诊或入院时的日龄为(14±7)d;使用注射制剂抗菌药物者69例(94.52%),口服制剂者4例(5.48%)。所用抗菌药物共7类20个品种,占比居前3位者为头孢菌素类(32例,43.84%)、青霉素类(21例,28.77%)和头霉素类(6例,8.22%);过敏反应发生率居前3位者为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2/4)、注射用乳糖酸红霉素[1.29%(4/311)]和注射用盐酸万古霉素[1.07%(4/374)]。73例患儿中过敏反应呈速发型者4例(5.48%),其中3例为严重病例(过敏性休克、呼吸困难、严重过敏样反应各1例);非速发型69例(94.52%),主要表现为皮疹、消化系统症状和发热,其中6例为严重病例(肝胆系统损伤3例、粒细胞减少症2例、重症药疹1例)。经停药和/或抗过敏、对症治疗后,73例患儿中71例(97.26%)痊愈,2例(2.74%)好转。结论: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新生儿抗菌药物过敏反应率为0.35%。新生儿抗菌药物过敏反应的临床分型以非速发型为主,多为一般过敏反应,但速发型多为严重过敏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双侧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原发性颈部肌张力障碍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初步探讨双侧丘脑底核(STN)脑深部电刺激术(DBS)治疗原发性颈部肌张力障碍(CD)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观察不同亚型CD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至2019年4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神经外科采用双侧STN-DBS治疗的9例原发性CD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于术前,术后刺激器开机后1、3、6及12个月采用西多伦多痉挛性斜颈评分量表(TWSTRS)评估患者的痉挛严重程度、功能障碍以及疼痛评分,计算TWSTRS评分改善率,并采用混合效应线性模型分析比较手术前、后评分的差异,以评估STN-DBS治疗CD的有效性,并初步观察不同亚型CD的症状改善情况。记录刺激相关不良反应,以评估治疗的安全性。结果:9例患者均顺利完成双侧STN-DBS治疗。术后头颅MRI均显示植入电极位于或接近计划靶点。术后无一例患者出现感染、过敏反应及排异反应。术后8例患者出现异动症状,1例出现躁狂症状和睡眠障碍,2例出现轻微的单手乏力伴协调性差,程控后均缓解。9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中位数(范围)为37(12~62)个月。9例患者开机后1、3、6及12个月TWSTRS总分的改善率中位数(上、下四分位数)分别为15.7%(11.6%,37.2%)、53.5%(42.8%,71.8%)、87.5%(53.2%,100.0%)以及100.0%(84.1%,100.0%);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TWSTRS总分、痉挛严重程度、功能障碍及疼痛评分均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均 P<0.05)。在开机后12个月随访时,4例活动型CD患者的TWSTRS评分改善率均为100.0%,5例紧张型CD患者的改善率中位数(上、下四分位数)为94.2%(72.3%,100.0%)。 结论:初步研究发现,双侧STN-DBS治疗原发性CD较为安全、有效,且活动型和紧张型CD患者均可获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