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化疗所致口腔黏膜炎疼痛电生理机制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3天前
放化疗后普遍出现的口腔黏膜炎(oral mucositis,OM)是头颈癌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的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表现为口腔黏膜充血、水肿以及溃疡等,其引发的疼痛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干扰治疗进程.放化疗所致OM的发病机制复杂,涉及多种炎症因子及多条信号通路,而有关其疼痛的电生理机制的研究相对较少.黏膜损伤处的急性疼痛和炎症环境下的持续性疼痛,导致离子通道重构,产生中枢及外周的敏化.本研究从离子通道角度对OM的致痛机制进行探讨,通过类比其他炎性疼痛的研究结果,重点关注瞬时受体电位通道、钠通道和钾通道在OM及其他疾病所致疼痛中的变化,推测OM致痛可能的电生理机制.离子通道作为重要的药物靶点,针对性的开放剂和拮抗剂可有效缓解疼痛,结合目前放化疗所致OM主要治的疗方式,以期为OM疼痛管理提供新的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早期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放化疗疗效与不良反应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早期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放化疗综合治疗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174例经病理证实的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患者资料。生存分析及组间比较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结果:全组Ⅰ期患者102例,Ⅱ期患者72例。2例患者接受单纯放疗,172例患者接受放化疗综合治疗。全组总有效率为94.2%(164/174),其中完全缓解(CR)患者153例(87.9%)。5年总生存率(OS)为87.3%,5年无进展生存率(PFS)为83.1%,5年局部区域控制率为91.9%。放化疗期间最常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和口腔黏膜炎,≥3级骨髓抑制占62.1%,≥3级口腔黏膜炎占10.9%。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高龄、B症状及Ann Arbor分期Ⅱ期是OS的独立预后不良因素,而高龄和Ann Arbor分期Ⅱ期是PFS的独立预后不良因素。放疗剂量≥50 Gy较低剂量组可显著提高总PFS,两组5年PFS分别为83.5%和76.5%( HR 0.374,95% CI 0.169~0.826, P=0.015)。 结论:早期NK/T细胞淋巴瘤经过放化疗综合治疗可达到较好疗效,不良反应可以耐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T4b期下咽癌非手术综合治疗77例回顾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非手术综合治疗T4b期下咽癌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影响临床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21年6月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医学部收治的77例下咽癌T4b期患者的临床资料,均为男性,年龄(57.0±8.0)岁。治疗方式均采用诱导化疗+同步放化疗,总结该组患者的治疗完成率和不良反应,并利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比较不同因素对预后的影响。同时对死亡患者的死因进行分析。结果:全组77例患者76例(98.7%)完成了制订的化疗计划,73例(94.8%)完成了放疗计划。治疗过程中3级以上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不足11%,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2级放射性口腔黏膜炎(50/77,64.9%)和2级白细胞减少(50/77,64.9%)。治疗结束后76例患者喉功能保留好,3级重度声音嘶哑发生率为7.8%(6/77),有1例(1.3%)患者因吞咽困难行胃造瘘术,其余患者发音及吞咽功能都得到了有效的保留。生存分析显示,总生存率1年为71.9%,3年为45.6%,5年为29.7%。肿瘤发生部位、是否存在肿瘤原发部位的液化坏死、是否合用分子靶向药以及使用何种放疗设备是影响晚期下咽癌T4b期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 HR(95% CI)分别为1.867(1.085~3.213)、3.018(1.437~6.335)、0.372(0.181~0.764)、2.158(1.015~4.588), P值均<0.05]。发生率最高的两大死亡原因分别为疾病复发(12/32,37.5%)和颈部大血管破裂大出血(11/32,34.4%)。 结论:针对T4b期下咽癌,利用非手术综合治疗的方法保喉率高。此外,肿瘤发生部位、是否存在肿瘤内液化坏死、是否合用分子靶向药物、使用何种放疗设备均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行动学研究的放射性口腔黏膜炎照护蓝图的循证实践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制订鼻咽癌患者放射性口腔黏膜炎(RIOM)照护蓝图,实施并进行效果观察。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7月—2020年6月于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行放化疗的182例鼻咽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将2019年7—12月的91例患者设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放疗护理。2020年1— 6月的91例患者设为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常规放疗护理并基于行动学研究法实施照护蓝图。比较两组患者RIOM的发生率、发生的严重程度、疼痛程度。结果:在放疗的第3~5周,干预组RIOM的发生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在放疗的第3周及以后,干预组RIOM发生的严重程度轻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在放疗结束时,干预组口腔疼痛程度轻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本研究构建的RIOM照护蓝图是科学、有效的。基于循证的RIOM照护蓝图可降低鼻咽癌患者RIOM的发生率及发生严重程度,减轻患者口腔疼痛,值得临床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Olink蛋白质组学建立鼻咽癌患者重度急性放疗不良反应预测模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鼻咽癌患者放疗前血浆中炎性细胞因子水平与急性放疗不良反应的关系,初步建立放疗期间重度急性不良反应发生风险的预测模型。方法:横断面研究。回顾性选取2016年5月至2019年3月就诊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接受根治性放疗的85例鼻咽癌患者。按照美国肿瘤放疗协作组(RTOG)急性放射性损伤评价标准评估放疗期间放射性口腔黏膜炎、放射性皮炎和口干发生的最高等级不良反应,以其≥3级为重度。采用Olink蛋白质组学技术,检测患者首次放疗前血浆中92种炎性细胞因子水平(标准化的蛋白表达值)。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独立样本 t检验分析炎性细胞因子与临床因素及与放疗期间3种急性不良反应的关系。基于炎性细胞因子和(或)临床因素,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构建重度急性放疗不良反应发生风险的预测模型。以美国RTOG急性放射性损伤评价标准评定的放疗期间最严重等级的不良反应是否重度为金标准,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依据构建的各模型判断重度急性放疗不良反应发生的效能。 结果:85例患者中,男性68例,女性17例;中位年龄[ M( Q1, Q3)]49岁(43岁,60岁);所有患者均接受根治性放疗,其中64例联合化疗或靶向治疗。19例(22.1%)出现重度急性放疗不良反应。1、2、3级急性放射性口腔黏膜炎患者放疗前血浆白细胞介素22受体A1(IL-22RA1)、白细胞介素18受体1(IL-18R1)、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CCL11)、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成员14(TNFSF14)、酪氨酸激酶受体3配体(Flt3L)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2(MCP-2)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1、2、3级急性放射性皮炎患者放疗前血浆CD244、CC趋化因子配体20(CCL20)、白血病抑制因子受体(LIF-R)和白细胞介素(IL)-4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1级和2级口干患者放疗前血浆IL-12B、CXC型趋化因子配体11(CXCL11)、LIF-R和IL-33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单因素方差分析中,各临床因素与严重急性放疗不良反应均不相关(均 P>0.05),根据文献选取年龄、T分期、N分期、临床分期、是否接受化疗、是否患有糖尿病6个临床因素建立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M1。根据细胞因子功能和既往文献,在差异细胞因子中选取IL-22RA1、IL-18R1、MCP-2、CCL11、CD244、CCL20和IL-33建立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M2。结合上述临床因素和细胞因子建立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M3。ROC曲线分析显示,预测模型M1、M2和M3判断重度急性放疗不良反应发生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87、0.841、0.868。 结论:不同等级急性放疗不良反应鼻咽癌患者间放疗前血浆中多种炎性细胞因子表达水平有差异,基于患者首次放疗前血浆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结合临床因素构建模型能较好地预测重度急性放疗不良反应发生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安罗替尼联合GP方案治疗复发或转移鼻咽癌的效果及安全性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安罗替尼联合吉西他滨+顺铂(GP)方案治疗复发或转移鼻咽癌患者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广西科技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和来宾市人民医院82例初诊远处转移或根治性放化疗后复发转移的鼻咽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安罗替尼联合GP方案治疗(治疗组)45例,同期行GP方案治疗(对照组)37例。比较两组患者的近期疗效和不良反应。采用Kaplan-Meier法比较两组无进展生存(PFS)、总生存(OS),并进行log-rank检验。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PFS的影响因素。结果:82例患者中,男性63例,女性19例,年龄(48±10)岁。治疗组的客观缓解率和疾病控制率均高于对照组[71.11%(32/45)比62.16%(23/37),86.67%(39/45)比81.08%(30/37)],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两组患者中位PFS时间为23.53个月(95% CI:17.48~29.58个月)比17.40个月(95% CI:13.33~21.47个月),两组PF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中位OS时间为34.03个月(95% CI:29.42~38.64个月)比30.47个月(95% CI:28.28~32.66个月),两组O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服用安罗替尼、初诊时复发或转移是PFS的独立影响因素。安罗替尼的不良反应主要为1~2级的食欲减退、乏力、粒细胞减少、高血压、手足皮肤反应、口腔黏膜炎以及肝功能损伤;3~4级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经对症处理和调整药物剂量后,大多数患者的不良反应可控制。 结论:口服安罗替尼靶向治疗联合GP方案化疗可延长复发或转移鼻咽癌患者的PFS,且安罗替尼相关不良反应大部分可耐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放射性口腔黏膜炎的发生机制及防治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放疗是头颈部肿瘤患者主要的治疗方式之一,放射性口腔黏膜炎(RIOM)是头颈部肿瘤患者在放疗过程中出现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它是一种与吞咽困难和口腔疼痛相关的黏膜损伤反应,严重时会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和预后。因此预防和治疗RIOM至关重要,本文从RIOM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治疗与预防方法进行归纳总结,旨在为头颈部肿瘤患者由于放疗所引起的口腔黏膜炎的治疗提供指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晚期食管癌放疗患者放疗损伤预防护理的最佳证据总结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总结晚期食管癌放疗患者放疗损伤预防护理的最佳证据。方法:计算机检索澳大利亚乔安娜布里格斯研究所(Joanna Briggs Institute,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数据库、英国国家卫生与临床优化研究所、美国指南网、加拿大安大略省注册护士协会网站、新西兰指南协作组、PubMed、Cochrane Library、UpToDat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晚期食管癌患者放疗损伤预防护理的相关证据,检索时限为建库到2022年1月31日。由2名研究者进行证据检索、质量评价和证据提取。按照JBI证据预分级及证据推荐级别系统(2014版)进行证据分级及推荐级别评定。结果:共纳入11篇文献,包括系统综述2篇,指南2篇,系统评价2篇,随机对照试验3篇,类实验研究2篇。最终从口腔黏膜炎、味觉改变或丧失、营养不良、放疗性食管炎、放射性肺炎、放射性皮炎、恶心呕吐、骨髓抑制8个方面汇总28条证据。结论:本研究提取的证据可以为晚期食管癌患者放疗损伤预防护理提供循证依据,各医院机构可按照实际情况对证据进行转化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盐酸小檗碱联合表柔比星、顺铂对晚期子宫内膜癌的抗肿瘤效果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盐酸小檗碱联合表柔比星、顺铂对晚期子宫内膜癌(EC)的抗肿瘤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巢湖医院收治的120例晚期EC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静脉滴注表柔比星、顺铂注射液,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口服盐酸小檗碱治疗,21 d/周期,共6周期。统计并对比两组临床疗效、血清肿瘤标志物变化、不良反应发生率、1年死亡率。结果:两组临床疗效等级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4.489, P=0.042),且试验组总有效率为63.33%(38/60),高于对照组的45.00%(27/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062, P=0.044)。治疗后试验组血清糖类抗原125(CA125)、糖类抗原19-9(CA19-9)、癌胚抗原(CEA)水平分别为(30.01±6.05)U/ml、(40.38±7.61)U/ml、(16.85±3.08)ng/ml,对照组分别为(45.83±6.91)U/ml、(48.89±8.05)U/ml、(20.20±4.18)ng/ml,均较本组内治疗前降低,且治疗后试验组血清CA125、CA19-9、CEA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13.343, P<0.001; t=5.951, P<0.001; t=4.998, P<0.001)。治疗期间试验组肝功能异常、肾功能异常、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恶心/呕吐、腹泻、口腔黏膜炎发生率及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分别为8.33%(5/60)、5.00%(3/60)、6.67%(4/60)、6.67%(4/60)、8.33%(5/60)、1.67%(1/60)、3.33%(2/60)、40.00%(24/60),对照组分别为6.67%(4/60)、3.33%(2/60)、8.33%(5/60)、6.67%(4/60)、8.33%(5/60)、0(0/60)、1.67%(1/60)、35.00%(21/6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χ2=0.000, P=1.000; χ2=0.000, P=1.000; χ2=0.000, P=1.000; χ2=0.134, P=0.714; χ2=0.109, P=0.741; P=1.000; χ2=0.000, P=1.000; χ2=0.320, P=0.572)。随访1年,对照组死亡率为8.33%(5/60),试验组死亡率为5.00%(3/60),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134, P=0.714)。 结论:盐酸小檗碱联合表柔比星、顺铂治疗晚期EC疗效显著,可降低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且安全可靠,值得临床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健康教育图示卡结合口腔黏膜疼痛干预在头颈部放疗放射性口腔黏膜炎患者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究健康教育图示卡结合口腔黏膜疼痛干预在头颈部放疗放射性口腔黏膜炎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2019年2月至2021年2月收治的247例头颈部放疗放射性口腔黏膜炎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患者护理方式不同,行常规护理方式的119例患者为对照组,基于常规护理行质量反馈模式干预的128例患者为研究组;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比较两组患者疼痛程度;依据患者对头颈部放疗放射性口腔黏膜炎相关知识、相关技术的是否掌握以及遵医嘱行为进行评估,用以比较两组患者健康教育图示卡使用效果;依据世卫口腔黏膜放射损伤分级评估、比较两组患者口腔黏膜受损程度;护理满意度应用自制护理满意度评估量表进行评价。结果:干预后研究组患者VAS评分(3.42±1.67)、健康教育有效率(掌握相关知识94.53%、掌握相关技能92.97%、履行遵医嘱行为97.66%、放疗放射剂量70Gy时Ⅲ、Ⅳ口腔黏膜炎反应率(31.26%)以及护理满意度(92.97%)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VAS评分(4.67±1.52)、健康教育有效率(掌握相关知识81.51%、掌握相关技能79.83%、履行遵医嘱行为84.87%、放疗放射剂量70Gy时Ⅲ、Ⅳ口腔黏膜炎反应率(43.70%)以及护理满意度(64.71%),组间差异存在显著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健康教育图示卡结合口腔黏膜疼痛干预应用于头颈部放疗放射性口腔黏膜炎患者中,能够在很好地适应不同文化水平患者需求的同时,明显改善患者疼痛程度并降低放射性口腔黏膜炎反应,具有较好的护理满意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