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种植体间接支抗辅助无托槽隐形矫治远移磨牙效果的锥形束CT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通过锥形束CT评价种植体支抗辅助无托槽隐形矫治远移磨牙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纳入2018年1月至2021年9月就诊于南昌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并采用支抗种植体刚性连接支抗牙构建间接支抗、辅助控制无托槽隐形矫治远移上颌磨牙的成年患者26例,其中男性12例,女性14例,年龄(26.4±4.2)岁(19~31岁)。采用锥形束CT三维测量方法,测量患者矫治前(T0)、上颌第一磨牙远移到位时(T1)和前牙排齐内收到位时(T2)的上颌第一磨牙、第二前磨牙和中切牙牙根和牙尖以及牙根中心点位置,并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不同时间点间差异。结果:上颌中切牙牙根和牙尖矢状向位置3个时间点间总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24.84, P<0.001; F=27.66, P=0.001);其中T0与T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T1与T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分别舌向内收(1.81±0.28)和(2.17±0.42)mm。上颌第二前磨牙牙根和牙尖矢状向位置3个时间点间总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17.16, P=0.001; F=57.99, P<0.001);其中T0与T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T1与T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分别向远中移动(1.95±0.42)和(2.53±0.33)mm。上颌第一磨牙牙根和牙尖矢状向位置3个时间点间总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9.37, P=0.002; F=140.26, P<0.001);其中T0与T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分别向远中移动(1.98±0.25)和(3.51±0.30)mm;而T1与T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上颌第一磨牙牙根中心点垂直向位置3个时间点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59.06, P<0.001);其中T0与T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龈向压低(2.28±0.24)mm;而T1与T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其他测量指标3个时间点间总体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使用种植体支抗辅助无托槽隐形矫治远移磨牙可有效增强支抗牙的支抗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青少年和成人上颌后牙区颊侧牙槽骨量的锥形束CT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研究上颌后牙区颊侧的骨质情况,分析得出颧牙槽嵴微种植体植入的适宜位点以及不同年龄组骨量分布的差异。方法:本回顾性研究纳入111例曾拍摄锥形束CT的研究对象,测量第二前磨牙与第一恒磨牙之间、第一恒磨牙近远中颊根之间以及第一恒磨牙与第二恒磨牙之间的颊侧牙槽骨厚度和牙槽骨高度。结果:第一、第二恒磨牙之间距离牙槽嵴顶7 mm处颊侧牙槽骨厚度最大,为(3.74±1.13) mm。成年人与青少年的颊侧牙槽骨厚度差异在第一恒磨牙近远中颊根之间距离牙槽嵴顶7 mm处[成人(2.78±1.27) mm,青少年(3.52±1.32) mm, P=0.004]、第一恒磨牙近远中颊根之间距离牙槽嵴顶9 mm处[成人(2.90±1.34) mm,青少年(3.82±1.78) mm, P=0.006]、第一恒磨牙与第二恒磨牙之间距离牙槽嵴顶7 mm处[成人(3.56±1.18) mm,青少年(4.05±0.98) mm, P=0.0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青少年大于成年人。不同年龄组牙槽骨高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①颧牙槽嵴区微种植体的最佳植入位置位于第一恒磨牙与第二恒磨牙之间;②青少年上颌后牙区颊侧牙槽骨厚度大于成年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牙周炎症环境中内皮细胞焦亡现象的体内外研究初探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通过体内外模型观察牙周炎局部组织内皮细胞在炎症环境下是否发生焦亡,为探究牙周炎发病机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根据牙周病2018年新分类标准收集无全身疾病、牙周健康者及Ⅲ~Ⅳ期C级牙周炎患者的牙龈组织,免疫组化染色检测牙龈组织中焦亡标志性蛋白消皮素D(GSDMD)的表达水平及分布情况;每组通过结扎3只小鼠上颌第二磨牙2周建立牙周炎模型(结扎组),使用显微CT(micro-CT)检测小鼠牙槽骨吸收情况(以不做结扎处理的小鼠作为对照组);使用免疫荧光染色对健康及炎症小鼠牙龈组织中血管内皮细胞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CD31)与GSDMD共定位进行定量分析;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分别以质量浓度为0.5、1.0、2.5、5.0、10.0 mg/L牙龈卟啉单胞菌(Pg)脂多糖(LPS)联合腺苷三磷酸(ATP)处理HUVECs,同期设置0 mg/L Pg-LPS组为对照组。使用扫描电镜观察 HUVECs形态,蛋白质印迹法检测GSDMD的N端结构域(GSDMD-N)蛋白表达,细胞免疫荧光染色检测GSDMD蛋白表达及分布,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检测HUVECs的增殖能力,碘化丙啶(PI)染色检测HUVECs细胞膜的完整性。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牙周炎患者牙龈组织中GSDMD主要分布于血管周围,且表达水平较健康组织显著升高;micro-CT结果显示,结扎组小鼠上颌第二磨牙周围牙槽骨吸收较对照组小鼠显著增多( t=8.88, P<0.001);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结扎组小鼠牙龈组织中血管内皮细胞GSDMD与CD31存在明显的共定位;扫描电镜结果显示,在不同浓度Pg-LPS联合ATP模拟的炎症环境中,HUVECs细胞膜上出现不同大小的孔洞,呈现典型的细胞焦亡形态,其中2.5 mg/L Pg-LPS+ATP组细胞膜上孔洞最多且扩张融合,细胞有裂解死亡的趋势。蛋白质印迹法结果显示,2.5和5.0 mg/L Pg-LPS+ATP组焦亡标志性蛋白GSDMD-N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 F=3.86, P<0.01);细胞免疫荧光结果显示,2.5 mg/L Pg-LPS+ATP组较对照组GSDMD平均荧光强度升高最显著( F=35.25, P<0.001)。CCK-8结果显示,0.5、1.0、2.5、5.0和10.0 mg/L Pg-LPS+ATP组细胞增殖相对值(分别为0.52±0.07、0.57±0.10、0.58±0.04、0.55±0.04和0.61±0.03)均显著低于对照组(1.00±0.02)( F=39.95, P<0.001)。PI染色结果显示,PI阳性细胞数占比在2.5 mg/L Pg-LPS+ATP组最高[(56.07±3.22)%]( F=88.24, P<0.001)。 结论:牙周炎症环境中内皮细胞发生明显的焦亡现象,提示内皮细胞焦亡可能是造成牙周炎发生的重要致病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正锁 患者后牙颊舌向倾斜度及牙周硬组织特点的锥体束CT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本研究利用CBCT对正锁 患者后牙颊舌向倾斜度及牙周硬组织进行三维数字化测量,比较正锁 后牙与对照组后牙在牙齿水平上的差异,探索正锁 后牙在牙槽骨中的空间位置和牙周硬组织特点。 方法:选取后牙正锁 的恒牙列患者30名,男性6名,女性24名,平均年龄为(25.0±7.6)岁。对照组为双侧后牙覆 覆盖正常的恒牙列患者30名,男性4名,女性26名,平均年龄为(24.0±6.4)岁。正锁 组最终纳入测量的为12对颌前磨牙(共24颗)、12对颌第一磨牙(共24颗)以及39对颌第二磨牙(共78颗)。对照组共有120对颌前磨牙(共240颗)、60对颌第一磨牙(共120颗)以及60对颌第二磨牙(共120颗)。拍摄CBCT,Dolphin Imaging软件测量牙槽骨中牙根位置、后牙颊舌向倾斜度和牙槽骨厚度,并对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其中对照组按照随机抽样原则随机抽取样本,保证锁 组和对照组样本数量匹配。 结果:卡方检验显示正锁 组和对照组后牙牙根在牙槽骨中的位置无统计学差异。正锁 组前磨牙和第二磨牙的转矩交角小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 P<0.05)。正锁 组前磨牙、第一磨牙和第二磨牙的牙长轴交角与对照组,均有统计学差异( P<0.05)。正锁 组上前磨牙颊侧牙槽骨厚度小于对照组,而下前磨牙大于对照组。正锁 组第一磨牙,上下颌颊侧牙槽骨厚度在距釉牙骨质界(ECJ)根向6 mm和8 mm水平,均与对照组测量的结果有显著性差异( P<0.05)。正锁 组第二磨牙,上颌颊侧牙槽骨厚度在距ECJ根向4 mm水平及下颌颊侧牙槽骨厚度在距ECJ根向6 mm水平,与对照组的测量结果有显著性差异( P<0.05)。除上颌前磨牙外,下颌前磨牙、上下颌第一磨牙及上下颌第二磨牙均显示出正锁 组及对照组之间,根尖部位牙槽骨厚度存在统计学差异( P<0.05)。 结论:正锁 后牙颊舌向的改变是倾斜移动和整体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正锁 第二磨牙的牙周风险可能较前磨牙和第一磨牙更高;正锁 的下颌后牙比上颌后牙牙周风险更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长沙市雨花区3~5岁儿童龋齿流行病学调查及龋活性检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掌握长沙市雨花区3~5岁儿童龋病状况及Cariostat法龋活性检测结果,为制定学龄前儿童防龋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随机选取长沙市雨花区6所幼儿园1 032例3~5岁儿童进行口腔健康检查。随机抽取6个大班、6个中班及6个小班565例儿童进行Cariostat法龋活性检测。结果:1 032例儿童中患龋者626例,患龋率为60.66%,龋均为2.87±3.67,龋齿充填率为8.53%。上颌中切牙患龋率最高(37.89%),其次是下颌第二乳磨牙(32.56%)、下颌第一乳磨牙(32.36%)。不同年龄组患龋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9.231, P<0.05),5岁儿童患龋率最高(66.50%)。1 032例儿童按乳牙龋、失、补牙数(dmft)值分为4组,无龋组人数最多;中龋组人数最少。1 032例儿童龋失补牙数共2 959颗,高龋组儿童龋失补牙数最多,达1 861颗,占龋失补牙总数的61.89%。565例儿童按龋活性试验(简称CAT)分析显示:不同CAT分度患龋率不同(χ 2=27.390, P<0.05),高度组患龋率最高(90.48%)。CAT值与龋均呈正相关( r=0.261, P<0.05)。 结论:长沙市雨花区3~5岁儿童龋齿发生率为60.66%。Cariostat法可较真实地反映儿童患龋情况,有助于筛选儿童龋病易感人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Wnt3a促进牙周膜干细胞成骨分化及实验性牙周炎牙槽骨再生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究Wnt3a对人牙周膜干细胞(periodontal ligament stem cell,PDLSC)增殖、迁移和成骨分化的影响,确定Wnt3a对小鼠实验性牙周炎牙槽骨再生的作用。方法:分别用不同质量浓度的Wnt3a(0、20、100、200、500 μg/L)刺激PDLSC(计为5组),培养2、4、7或10 d后通过细胞计数检测细胞增殖,通过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迁移;培养21 d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成骨相关基因Ⅰ型胶原、runt 相关转录因子2(runt-rel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 2,Runx2)的表达情况。将Wnt3a蛋白包裹在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微球复合透明质酸水凝胶中,注入牙周炎小鼠的龈沟中。在1、2、4和8周取上颌牙槽骨样本,用显微计算机断层扫描、HE染色及骨形成标志物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Runx2和骨钙蛋白免疫组化染色评估牙槽骨再生情况。结果:培养10 d后,与0 μg/L Wnt3a组相比,Wnt3a在20~500 μg/L时均可显著促进PDLSC增殖( P<0.01)。培养21 d时,0、20、100、200及500 μg/L组Ⅰ型胶原mRNA的表达量分别为0.96±0.27、1.90±0.47、2.18±0.24、2.32±0.15、1.99±0.43,Runx2 mRNA的表达量分别为1.08±0.15、3.19±0.17、6.19±0.28、9.19±0.41、5.55±0.06,Ⅰ型胶原和Runx2 mRNA的表达与0 μg/L Wnt3a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在注射水凝胶第1、2、4、8周后,包裹Wnt3a的水凝胶组小鼠上颌第二磨牙颊侧釉质牙骨质界至牙槽嵴顶的距离[分别为(497.3±18.2)、(455.7±12.5)、(401.0±8.5)、(362.3±15.5) μm]与牙周炎组小鼠[分别为(710.3±10.2)、(614.0±16.4)、(564.3±12.5)、(502.3±6.8) μm]相比均显著减少( P<0.01),牙周炎症减轻。注射水凝胶4周后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牙周炎组相比,Wnt3a水凝胶组成骨相关基因ALP(0.72±0.01)、Runx2(0.77±0.03)及骨钙蛋白(0.72±0.07)的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 P<0.01)。 结论:Wnt3a可以促进PDLSC的增殖、迁移和成骨分化以及实验性牙周炎小鼠的牙槽骨再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安氏Ⅱ类1分类不同垂直骨面型横向宽度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研究不同垂直骨面型安氏Ⅱ类1分类(Class Ⅱ division 1,CⅡ 1)牙弓变化,分析变化部位和程度以及该变化与矢状向、垂直向异常的相关性,探讨CⅡ 1牙弓横向变化的特点。 方法:选患者80例,男39例,女41例,平均年龄(22.6±5.5)岁。实验组:CⅡ 1共60例,依据下颌平面角(FMA)分为高角组、均角组和低角组,每组20例;对照组:安氏Ⅰ类骨性Ⅰ类(Class Ⅰ,CⅠ)均角。每组20例。拍摄锥形束CT,使用Minics 18.0对上下颌尖牙至第二磨牙的牙弓相关指标进行测量、统计及分析。 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高角组上下颌牙弓宽度狭窄[上颌第二磨牙:U7FA=61.45±3.47 mm, P=0.0076;上颌第一磨牙:U6FA=(56.65±4.61) mm, P=0.0371;上颌第二前磨牙:U5FA=(50.28±3.18) mm, P=0.0044;上颌第一前磨牙:U4FA=(43.4±4.44) mm, P=0.0059;下颌第二磨牙:L7FA=(58.7±3.4) mm, P=0.0029;下颌第一磨牙:L6FA=(53.32±2.47) mm, P=0.0001;下颌第二前磨牙:L5FA=(45.21±2.83) mm, P=0.0077;下颌第一前磨牙:L4FA=(37.71±2.19) mm, P=0.0008],均角组上颌牙弓宽度狭窄[上颌第一磨牙:U6FA=(56.31±2.39) mm, P=0.0005;上颌第二前磨牙:U5FA=(51.66±2.17) mm, P=0.043];随着面高的增加,牙弓宽度越狭窄(上颌第二磨牙:U7FA, P=0.031;上颌第一磨牙:U6FA, P=0.016;上颌第二前磨牙:U5FA, P=0.003;上颌第一前磨牙:U4FA, P=0.001;下颌第二磨牙:L7FA, P=0.002;下颌第一磨牙:L6FA, P=0.000;下颌第二前磨牙:L5FA: P=0.006;下颌第一磨牙:L4FA, P=0.002)。2.牙弓宽度与ANB角、FMA角呈负相关,其中与FMA角负相关更明显(上颌第二磨牙:U7FA r=-0.460, P=0.0492;上颌第一磨牙:U6FA r=-0.447, P=0.0483;上颌第二前磨牙:U5FA r=-0.473, P=0.0354;上颌第一前磨牙:U4FA r=-0.493, P=0.0271;下颌第二磨牙:L7FA r=-0.504, P=0.0234;下颌第一磨牙:L6FA r=-0.517, P=0.0478;下颌第二前磨牙:L5FA r=-0.682, P=0.0009;下颌第一前磨牙:L4FA r=-0.448, P=0.0286)。 结论:1.与CⅠ相比,CⅡ 1低角上下颌、均角下颌无牙弓宽度的改变,CⅡ 1均角上颌、CⅡ 1高角上下颌均出现明显狭窄,随着面高的增加,狭窄的程度越大。2.CⅡ 1牙弓宽度可能与垂直骨面型呈负相关,与矢状骨面型呈弱的相关性,垂直向异常对横向宽度的影响要大于矢状向,垂直向是优先考虑的因素。3.CⅡ 1牙弓宽度变化可能与功能状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重度低龄儿童龋全身麻醉下治疗后再次患龋风险的前瞻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对全身麻醉下接受龋齿治疗的重度低龄儿童龋(severe early childhood caries,S-ECC)患儿行前瞻性随访研究,分析其治疗前后患龋特点,并探究治疗后再次患龋的风险因素。方法:纳入83例2~4岁、于2012年12月至2014年8月在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儿童口腔科接受全身麻醉下龋齿治疗的S-ECC患儿,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7、13个月采集其口腔检查、临床诊疗内容和调查问卷信息。统计分析治疗前龋坏程度、临床诊疗内容、患儿及家长基本情况和口腔保健习惯等在治疗后无龋和再次患龋儿童之间是否存在差异,统计分析治疗后再次患龋特点及龋坏类型(分为再发龋和继发龋,前者指对原发龋病灶进行修复后在同一牙齿其他部位发生的龋,后者指在已有修复体边缘或底部发生的龋)。结果:在完成7~13个月随访的70例患儿中,29例(41%)在13个月观察期内保持无龋,41例(59%)在13个月观察期内出现个别牙再次龋坏。全身麻醉下龋齿治疗后除下颌乳切牙外其他牙位均有不同程度的再次患龋,其中上颌乳切牙以继发龋为主(再发龋和继发龋牙数分别为1和12),上下颌乳尖牙及第一乳磨牙再发龋和继发龋牙数均较高(上下颌乳尖牙再发龋和继发龋牙数分别为12和6,上下颌第一乳磨牙再发龋和继发龋牙数分别为16和12),上下颌第二乳磨牙以再发龋为主(再发龋和继发龋牙数分别为19和5)。治疗后再次患龋牙面数从高到低依次为乳磨牙邻面(37)、乳磨牙 面(28)、乳尖牙邻面(13)、乳磨牙颊舌面(12)、乳前牙唇舌面(10)、乳尖牙唇舌面(8)和乳前牙邻面(5)。治疗前龋坏程度、临床诊疗内容和患儿及家长基本情况在治疗后保持无龋和再次患龋的两组儿童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饮食和口腔保健习惯方面,治疗后7和13个月随访时患龋组甜食摄入频率均显著高于无龋组( P<0.05)。 结论:2~4岁S-ECC患儿全身麻醉下治疗后有较高的再患龋风险,定期复查维护十分必要;复查中应着重预防和治疗乳磨牙新发和继发龋坏,以及乳前牙继发龋坏;较高的甜食摄入频率是治疗后再次患龋的重要风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成人恒牙全冠预备体肩台周径的测量与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基于口内扫描数据测量和分析成人恒牙全冠预备体肩台周径,为口腔临床提供牙体解剖学数据。方法:选择2021年3月至2022年6月间送至福州市维尔德义齿加工厂进行义齿制作的840颗全冠预备体口内扫描数据,除第三磨牙外,分为上下颌14个牙位(同颌同名牙归入相同牙位,每个牙位全冠预备体男女各30颗),使用图像测量软件测量全冠预备体肩台周径。分析各牙位肩台周径的性别差异,并根据各牙位数据均值进行分组,使每组最大和最小值与整组均值的差值≤±1.00 mm。分析各组肩台周径的差异及同组肩台周径的性别差异。结果:双因素方差分析显示,性别对全冠预备体肩台周径无影响( F=0.55, P=1.457),牙位对全冠预备体肩台周径有显著影响( F=273.15, P<0.001)。根据各牙位全冠预备体肩台周径均值分为5组,1组包括上颌侧切牙、下颌中切牙、下颌侧切牙,肩台周径为(16.62±2.21)mm;2组包括上颌中切牙、上颌尖牙、下颌尖牙、下颌第一前磨牙、下颌第二前磨牙,肩台周径为(20.78±2.48)mm;3组包括上颌第一前磨牙、上颌第二前磨牙,肩台周径为(22.09±2.72)mm;4组包括上颌第一磨牙、上颌第二磨牙、下颌第一磨牙,肩台周径为(30.21±2.67)mm,5组仅有下颌第二磨牙,肩台周径为(31.34±3.18)mm;5组肩台周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各牙位全冠预备体肩台周径各不相同,相同牙位全冠预备体肩台周径无性别差异,14个牙位可根据肩台周径长度大致分为5组,可为后续研究提供分组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上颌第一恒磨牙异位萌出临床诊疗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4天前
上颌第一恒磨牙异位萌出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上颌第一恒磨牙萌出过程中的位置异常,若未得到及时治疗,将会造成相邻的第二乳磨牙牙根吸收、牙齿早失、第一恒磨牙近中移动及严重的错 畸形等不良后果。针对这些问题,中华口腔医学会儿童口腔医学专业委员会召集来自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等16所院校及口腔医院的儿童口腔医学专家对此进行专题讨论,同时借鉴和参考国内外近年来对上颌第一恒磨牙异位萌出的研究成果及诊疗经验,制订此临床诊疗专家共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