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nt3a促进牙周膜干细胞成骨分化及实验性牙周炎牙槽骨再生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究Wnt3a对人牙周膜干细胞(periodontal ligament stem cell,PDLSC)增殖、迁移和成骨分化的影响,确定Wnt3a对小鼠实验性牙周炎牙槽骨再生的作用。方法:分别用不同质量浓度的Wnt3a(0、20、100、200、500 μg/L)刺激PDLSC(计为5组),培养2、4、7或10 d后通过细胞计数检测细胞增殖,通过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迁移;培养21 d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成骨相关基因Ⅰ型胶原、runt 相关转录因子2(runt-rel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 2,Runx2)的表达情况。将Wnt3a蛋白包裹在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微球复合透明质酸水凝胶中,注入牙周炎小鼠的龈沟中。在1、2、4和8周取上颌牙槽骨样本,用显微计算机断层扫描、HE染色及骨形成标志物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Runx2和骨钙蛋白免疫组化染色评估牙槽骨再生情况。结果:培养10 d后,与0 μg/L Wnt3a组相比,Wnt3a在20~500 μg/L时均可显著促进PDLSC增殖( P<0.01)。培养21 d时,0、20、100、200及500 μg/L组Ⅰ型胶原mRNA的表达量分别为0.96±0.27、1.90±0.47、2.18±0.24、2.32±0.15、1.99±0.43,Runx2 mRNA的表达量分别为1.08±0.15、3.19±0.17、6.19±0.28、9.19±0.41、5.55±0.06,Ⅰ型胶原和Runx2 mRNA的表达与0 μg/L Wnt3a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在注射水凝胶第1、2、4、8周后,包裹Wnt3a的水凝胶组小鼠上颌第二磨牙颊侧釉质牙骨质界至牙槽嵴顶的距离[分别为(497.3±18.2)、(455.7±12.5)、(401.0±8.5)、(362.3±15.5) μm]与牙周炎组小鼠[分别为(710.3±10.2)、(614.0±16.4)、(564.3±12.5)、(502.3±6.8) μm]相比均显著减少( P<0.01),牙周炎症减轻。注射水凝胶4周后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牙周炎组相比,Wnt3a水凝胶组成骨相关基因ALP(0.72±0.01)、Runx2(0.77±0.03)及骨钙蛋白(0.72±0.07)的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 P<0.01)。 结论:Wnt3a可以促进PDLSC的增殖、迁移和成骨分化以及实验性牙周炎小鼠的牙槽骨再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微小RNA-1246靶向糖原合成酶激酶3β激活Wnt/β-连环蛋白信号通路促进前列腺癌细胞的迁移、侵袭和增殖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微小RNA(miR)-1246靶向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对前列腺癌(PCa)细胞迁移、侵袭和增殖的作用及分子机制。方法:采用miRNA-Seq技术检测PCa组织及癌旁组织中差异表达的miRNA;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连反应(qRT-PCR)技术检测PCa患者癌组织和血清中miR-1246的表达水平;采用生物信息学分析、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qRT-PCR、蛋白质印迹法分析miR-1246对GSK3β的靶向调控关系。人PCa细胞DU145和LNCaP分别转染miR-1246类似物(mimics)/阴性对照(NC mimics)或miR-1246抑制剂(inhibitor)/阴性对照(NC inhibitor),通过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法检测细胞的增殖能力,通过划痕实验和Transwell迁移实验检测细胞的迁移侵袭能力。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 结果:miRNA-Seq结果显示,与癌旁组织比较,PCa组织中有15个miRNA表达显著升高,51个miRNA表达显著降低,其中miR-1246在PCa患者组织及血清中表达显著升高(组织:7.93±2.39比1.00±0.16, t=10.070, P<0.01;血清:15.23±2.77比1.01±0.09, t=17.770, P<0.01)。生物信息分析结果显示,miR-1246与GSK3β有互补的核苷酸序列,miR-1246 mimics+WT-GSK3β组细胞荧光素酶活性显著低于NC mimics+WT-GSK3β组(0.58±0.09比1.00±0.14, t=8.128, P<0.01)。蛋白质免疫印迹结果显示,miR-1246 inhibitor组GSK3β的表达明显高于NC inhibitor组(2.43±0.29比1.00±0.09, t=10.180, P<0.01),miR-1246 mimics组GSK3β的表达明显低于NC mimics组(0.51±0.07比1.01±0.12, t=5.120, P<0.05)。在DU145和LNCaP细胞中,miR-1246 mimics组细胞增殖能力、细胞迁移率和细胞侵袭数显著高于NC mimics组,miR-1246 inhibitor组细胞增殖能力、细胞迁移率和细胞侵袭数显著低于NC inhibitor组。蛋白质免疫印迹实验结果显示,miR-1246 inhibitor组Wnt3a和β-catenin的表达低于NC inhibitor组(Wnt3a:0.39±0.05比1.00±0.12, t=6.620, P<0.01;β-catenin:0.54±0.09比0.98±0.10, t=6.032, P<0.01)。 结论:miR-1246通过抑制GSK3β,激活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促进PCa细胞的迁移、侵袭和增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糖尿病肾病中长链非编码RNA介导的调控网络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糖尿病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是糖尿病的一种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此类患者存在复杂的代谢紊乱,患者进入终末期后的治疗非常棘手,而且其预后比非糖尿病肾病患者差。因此,我们迫切需要清楚地了解DKD的发病机制。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是一类能在不同水平调控蛋白质编码基因的表达但不编码蛋白质的RNA。研究发现多种lncRNA在DKD发生发展的不同过程发挥重要作用。相比于可预测的蛋白质编码基因突变带来的影响,lncRNA突变带来的影响非常难以预测。目前lncRNA在不同疾病中的研究已经呈井喷之势。大量文献对lncRNA在DKD中发挥的作用进行了论证,DKD中差异表达的lncRNA可以通过多种信号通路如Wnt/β-catenin、PI3K/AKT等诱导包括细胞质基质沉积、纤维化、炎性反应、足细胞及肾小管损伤等在内的各种表型的改变。lncRNA调控DKD表型的分子机制及涉及的信号通路错综复杂,本文旨在总结DKD中lncRNA的研究进展,并在最新证据下根据调控的不同表型将lncRNA以及信号传导通路进行整合,便于宏观视角下把握lncRNA在DKD中发挥的作用,为之后的lncRNA研究提供见解。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大鼠神经病理性痛时脊髓lncRNA与kindlin-1/Wnt3a信号通路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大鼠神经病理性痛时长链非编码RNA(lncRNA)与kindlin-1/Wnt3a信号通路的关系。方法:实验Ⅰ 7日龄SD大鼠,体重15~20 g,雌雄不拘,断头处死后取脊髓背角,提取并培养原代星形胶质细胞,加入LPS 1 μg/ml诱导星形胶质细胞活化24 h。采用PCR免疫共沉淀法筛选与kindlin-1结合的lncRNA,采用荧光原位杂交法观察星形胶质细胞中lncRNA FOXF1-AS1的定位,采用生物素标记磁珠法检测lncRNA FOXF1-AS1与kindlin-1的结合情况。实验Ⅱ 清洁级健康雄性SD大鼠30只,体重250~280 g,10~12周龄,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 n=6):假手术对照组(C组)、神经病理性痛组(NP组)、lncRNA FOXF1-AS1过表达组(F组)、lncRNA FOXF1-AS1过表达+kindlin-1 shRNA组(FK组)和lncRNA FOXF1-AS1过表达+Wnt抑制剂组(FW组)。采用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法建立大鼠神经病理性痛模型。F组于术前28 d时鞘内注射lncRNA FOXF1-AS1过表达慢病毒10 μl,其余各组鞘内注射空载病毒10 μl;FK组于术前21 d时鞘内注射kindlin-1 shRNA干扰腺病毒10 μl,其余各组鞘内注射空载病毒10 μl;FW组于术后1~3 d时鞘内注射Wnt抑制剂IWP-2 10 μl,其余各组于相同时点鞘内注射人工脑脊液10 μl。分别于术前1 d、术后4和7 d时测定机械缩足反应阈(MWT)和热缩足潜伏期(TWL)。于术后7 d时痛阈测定结束后处死大鼠取脊髓组织,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kindlin-1、Wnt3a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采用ELISA法检测TNF-α和IL-1β含量。 结果:实验Ⅰ 表达于星形胶质细胞胞浆内的lncRNA FOXF1-AS1与kindlin-1具有结合作用。实验Ⅱ 与C组比较,NP组术后4和7 d时MWT降低,TWL缩短,脊髓kindlin-1、Wnt3a和GFAP表达上调,TNF-α和IL-1β含量升高( P<0.05);与NP组比较,F组术后4和7 d时MWT降低,TWL缩短,脊髓kindlin-1、Wnt3a和GFAP表达上调,TNF-α和IL-1β含量升高,FK组和FW组术后4和7 d时MWT升高,TWL延长,脊髓TNF-α和IL-1β含量降低,FK组脊髓kindlin-1、Wnt3a和GFAP表达下调,FW组脊髓kindlin-1上调,Wnt3a和GFAP表达下调( P<0.05);与F组比较,FK组和FW组术后4和7 d时MWT升高,TWL延长,脊髓TNF-α和IL-1β含量降低,FK组脊髓kindlin-1、Wnt3a和GFAP表达下调,FW组脊髓Wnt3a和GFAP表达下调( P<0.05)。 结论:lncRNA FOXF1-AS1可通过上调kindlin-1表达,激活Wnt3a信号通路,促进星形胶质细胞活化,进而调控炎症反应,参与大鼠神经病理性痛的过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TXNIP/NLRP3通过调控Wnt/β-catenin通路促进大鼠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的发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研究胎鼠肛门直肠发育过程中硫氧还蛋白相互作用蛋白(thioredoxin-interacting protein,TXNIP)/NOD样受体家族含pyrin结构域3 (NOD-like receptor protein 3,NLRP3)轴在泄殖腔发育中的作用。方法:50只Wistar孕鼠被随机分为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anorectal malformation,ARM)组和正常组,每组各25只,孕10 d分别按125 mg/kg给予乙烯硫脲(ethylene thiourea,ETU)及等量生理盐水灌胃,孕14 d、孕15 d和孕16 d剖宫取胎,显微镜下收集胎鼠的后肠组织。通过蛋白印迹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NLRP3炎性小体和TXNIP蛋白的表达量。进一步在IEC-6中转染si-NC/TXNIP,通过实时定量PCR和蛋白印迹法检测TXNIP在mRNA和蛋白水平的敲减效率,用蛋白印迹法、细胞免疫荧光试验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si-NC组和si-TXNIP组NLRP3炎性小体、β-catenin的蛋白变化及细胞上清液中IL-1β和IL-18的含量。采用2 -△△CT法分析目的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变化,观察各组细胞目的基因表达量的变化趋势,Western blot条带和免疫组织化学图片用ImageJ软件进行半定量分析, 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与正常组相比,TXNIP和NLRP3炎性小体的蛋白表达在ARM胎鼠的孕15 d和孕16 d时增加( P=0.0012、 P=0.0081);与si-NC组相比,si-TXNIP组NLRP3活化受到抑制( P=0.0131),cleaved-caspase-1的蛋白表达降低( P=0.0386),细胞上清液中的IL-1β和IL-18含量减少( P=0.0035、 P=0.0259),以及β-catenin的蛋白表达量降低( P=0.018)。 结论:TXNIP/NLRP3轴可能通过调控Wnt/β-catenin通路参与ARM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大鼠神经病理性痛时脊髓kindlin-1/Wnt3a信号通路与炎症反应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价大鼠神经病理性痛时脊髓kindlin-1/Wnt3a信号通路与炎症反应的关系。方法:清洁级健康雄性SD大鼠24只,10~12周龄,体重250~28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 n=6):假手术组(SH组)、神经病理性痛组(NP组)、kindlin-1 shRNA组(K组)和Wnt3a抑制组(W组)。采用慢性坐骨神经压迫法建立小鼠神经病理性痛模型。于术前21 d时K组鞘内注射kindlin-1 shRNA腺病毒载体10 μl,SH组、NP组和W组鞘内注射病毒空载体10 μl。于术后1~3 d时W组鞘内注射Wnt抑制剂IWP-2 10 μl,SH组、NP组和K组鞘内注射人工脑脊液10 μl。分别于术前1 d、术后4和7 d时测定机械缩足反应阈(MWT)和热缩足潜伏期(TWL)。术后7 d痛阈测定结束后,处死大鼠取L 4-6脊髓组织,采用ELISA法测定TNF-α和IL-1β含量,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kindlin-1和Wnt3a表达。 结果:与SH组比较,NP组、K和W组术后4和7 d时MWT降低,TWL缩短,脊髓TNF-α和IL-1β含量升高,NP组和W组脊髓kindlin-1和Wnt3a表达上调,K组脊髓Wnt3a表达上调( P<0.05);与NP组比较,K组和W组术后4和7 d时MWT升高,TWL延长,K组脊髓TNF-α和IL-1β含量降低,kindlin-1和Wnt3a表达下调,W组脊髓TNF-α和IL-1β含量降低,Wnt3a表达下调( P<0.05),kindlin-1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脊髓kindlin-1通过上调Wnt3a的表达,进而调控炎症反应,参与大鼠神经病理性痛的维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和神经系统疾病关系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近年来大量临床及基础研究报道,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与多种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关系。为提高人们对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与神经系统疾病关系的重视,并为治疗提供新的靶点,本文就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与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癫痫、多发性硬化症以及重症肌无力关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乌司他丁对幼鼠高氧急性肺损伤的影响: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价乌司他丁对幼鼠高氧急性肺损伤的影响及其与Wnt/β-连环素(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关系。方法:清洁级健康雄性SD大鼠36只,14日龄,体重40~5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 n=12):对照组(C组)、高氧致急性肺损伤组(ALI组)和乌司他丁组(UTI组)。ALI组和UTI组采用吸入高浓度氧(氧浓度>90%)72 h的方法制备幼鼠高氧急性肺损伤模型,C组正常呼吸空气。模型制备成功后1 d时开始,UTI组每天同一时点腹腔注射乌司他丁50 000 U/kg,连续注射3 d;C组和ALI组于相同时点腹腔注射等容量生理盐水。于模型制备成功后4 d时处死大鼠取肺组织,确定湿重/干重(W/D)比值,光镜下观察病理学结果并行肺损伤评分,电镜下观察细胞超微结构,采用ELISA法检测IL-6、IL-1β和TNF-α含量,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磷酸化糖原合成激酶3β(p-GSK-3β)、Wnt3a和β-catenin的表达。 结果:与C组比较,ALI组和UTI组肺组织W/D比值和肺损伤评分升高,肺组织IL-6、IL-1β和TNF-α含量、p-GSK-3β、Wnt3a和β-catenin表达水平升高( P<0.05);与ALI组比较,UTI组肺组织W/D比值和肺损伤评分降低,肺组织IL-6、IL-1β和TNF-α含量、p-GSK-3β、Wnt3a和β-catenin表达水平降低( P<0.05)。UTI组肺组织细胞超微结构损伤较ALI组减轻。 结论:乌司他丁减轻高氧致幼鼠急性肺损伤的机制与抑制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激活,降低炎症反应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穿心莲治疗乳腺癌的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穿心莲治疗乳腺癌的作用靶点及潜在作用机制。方法:采用TCMSP分析穿心莲的化学成分、作用靶点。借助基因组注释(GeneCards)数据库及人类孟德尔遗传(OMIM)数据库,预测和筛选乳腺癌作用靶点,采用Cytoscape 3.7.2软件,构建"活性成分-靶点"网络图,借助String数据库平台构建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利用Bioconductor平台和R语言进行GO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分析。结果:筛选得到穿心莲24个有效成分,治疗乳腺癌的作用靶点有71个,乳腺癌疾病靶点共13 234个。穿心莲-乳腺癌共同靶点51个,位列前5的靶点有P53蛋白、IL-6、氨基端激酶(JUN)、G1/S-特异性周期蛋白-D1(CCND1)、雌激素受体α(ERS1),穿心莲-乳腺癌KEGG富集的通路是雌激素受体通路、P53信号通路、Notch信号通路、Wnt信号通路。结论:TP53、ERS1、CCND1等靶点可能是穿心莲治疗乳腺癌的关键靶点,通过调控雌激素受体通路、P53信号通路等信号通路发挥抗乳腺癌作用。本研究为穿心莲治疗乳腺癌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受体互相作用蛋白激酶4通过Wnt/β-连环蛋白信号通路参与乳腺癌侵袭转移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4(RIPK4)在乳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乳腺外科2017年10月至2018年7月手术切除的乳腺癌和癌旁正常组织96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RIPK4蛋白在96例乳腺癌和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间的关系;靶向RIPK4的小干扰RNA(siRNA)瞬时转染乳腺癌MCF-7、MDA-MB-231细胞,同时以转染阴性对照siRNA和空白细胞为对照,共分为3组:RIPK4 siRNA转染组、空白细胞组和阴性对照siRNA转染组。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试验和侵袭小室试验检测抑制RIPK4蛋白表达对MCF-7、MDA-MB-231细胞增殖和侵袭转移能力的影响,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抑制RIPK4蛋白表达对Wnt/β-连环蛋白(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影响。采用方差分析进行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进行两两比较。 结果: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RIPK4蛋白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增高(71.9%,69/96),与癌旁正常组织比较(21.9%,21/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8.188, P<0.01);且RIPK4蛋白异常高表达与乳腺癌患者的TNM分期、组织学类型及淋巴结转移明显相关( χ2=17.524、40.697、9.458, P<0.05);靶向RIPK4的siRNA瞬时转染MCF-7、MDA-MB-231细胞后,CCK-8试验和侵袭小室试验结果显示,MCF-7、MDA-MB-231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转移能力降低;进一步试验表明RIPK4 siRNA抑制MCF-7、MDA-MB-231细胞中RIPK4蛋白的表达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中β-catenin表达随之下降,上皮-间充质转化(EMT)的相关蛋白上皮型钙黏蛋白(E-cadherin)表达增高而波形蛋白(Vimentin)表达下降。 结论:RIPK4蛋白在乳腺癌组织中异常高表达,抑制RIPK4蛋白的表达有可能通过抑制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相关的EMT的发生降低乳腺癌细胞的增殖、侵袭转移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