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畸-正颌联合治疗中上颌骨性宽度不足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正畸-正颌联合治疗中上颌骨性宽度不足患者的上颌骨腭中缝多已闭合,单纯牙性扩弓及传统快速扩弓无法达到骨性扩宽,而是更多实现牙齿倾斜,导致疗效不稳定。因此,临床常采用正颌术中节段性LeFort Ⅰ型截骨术、外科辅助上颌快速扩弓实现腭中缝扩展,近年随着种植体支抗技术的广泛应用,种植体支抗辅助快速扩弓逐渐应用于正畸-正颌联合治疗中。本文通过对正颌术中节段性LeFort Ⅰ型截骨术、外科辅助上颌快速扩弓、种植体支抗辅助快速扩弓3种术式的适应证、禁忌证、并发症、疗效及其长期稳定性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种植体支抗辅助上颌快速扩弓后Ⅲ类错 上颌骨及上气道的即刻变化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通过锥形束CT探讨种植体支抗辅助上颌快速扩弓后Ⅲ类错 患者上颌骨矢状向和垂直向即刻改变及上气道的变化,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方法:回顾性收集2013年1月至2023年3月于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正畸一科就诊的伴上颌横向发育不足的48例Ⅲ类错 患者锥形束CT,其中生长期组(颈椎成熟度1~4期)24例,非生长期组(颈椎成熟度5~6期)24例。将扩弓前(T0期)及扩弓后即刻(T1期)锥形束CT数据导入Dolphin Imaging软件,以前颅底区域为基准进行三维体素重叠。确定上颌骨标志点:上牙槽座点(A点)、前鼻棘点(ANS点)、后鼻棘点(PNS点)、上颌中切牙点(UI点)和上牙槽缘点(Spr点)。在重叠后的多平面重建图中,测量扩弓前后上颌骨相同标志点间距离的矢状向和垂直向投影长度,分别代表该标志点矢状向和垂直向变化量,以及上气道测量项目的变化量。采用Wilcoxon符号秩检验分析扩弓变化量与0的差异,采用独立样本Mann-Whitney U检验分析生长期组与非生长期组扩弓变化量的差异。 结果:扩弓后即刻部分Ⅲ类错 患者上颌骨发生一定的矢状向及垂直向移位。生长期组腭中缝变化量为4.03(2.99,4.87)mm,显著大于非生长期组[2.27(1.49,3.64)mm]( U=3.18, P=0.001)。生长期组A点、ANS点、PNS点、UI点和Spr点矢状向变化量分别为前移0.35(0.06,0.80)、0.48(0.11,0.88)、0.48(0.13,0.99)、0.53(-0.33,1.04)和0.40(0.03,0.69)mm,垂直向变化量分别为下移1.45(0.99,2.13)、1.18(0.61,1.95)、1.30(0.91,1.96)、1.20(0.71,1.83)和1.30(0.81,1.73)mm,与0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非生长期组PNS点前移0.18(-0.08,0.39)mm,A点、ANS点、UI点和Spr点矢状向变化量与0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垂直向变化量A点、ANS点、PNS点、UI点和Spr点分别为下移0.90(0.51,1.39)、0.73(0.41,1.21)、0.70(0.55,1.08)、0.60(0.36,1.19)和0.70(0.55,1.23)mm。扩弓前后两组鼻腔宽度和鼻咽容积变化量与0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口咽容积及口咽最小横截面积变化量与0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种植体支抗辅助上颌快速扩弓后生长期Ⅲ类错 患者上颌骨除发生横向变化外,还发生较显著的向前及向下的变化;非生长期Ⅲ类错 患者上颌骨无明显的矢状向变化,但伴较明显的垂直向变化。扩弓后即刻生长期及非生长期Ⅲ类错 患者鼻咽容积均有所增大,口咽容积及口咽最小横截面积均无明显改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刺平面细胞极性蛋白1基因参与骨性Ⅲ类错 畸形形成的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究刺平面细胞极性蛋白1(prickle planar cell polarity protein 1,PRICKLE1)基因变异参与骨性Ⅲ类错 畸形发生的分子机制。 方法:收集2021年10月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的骨性Ⅲ类错 畸形伴上颌骨发育不足家系1个,提取该家系成员基因组DNA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筛选致病基因及突变位点,Sanger测序验证突变序列。收集2021年10月至2022年12月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就诊的正颌患者手术过程中切除的颌骨组织,提取并培养人颌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转染过表达慢病毒(过表达目的基因的慢病毒为野生组,过表达突变位点的慢病毒为突变组)和敲降慢病毒(分为敲降1组和2组,以干扰阴性慢病毒为对照组),开展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CR,RT-qPCR)实验、蛋白质印迹法实验、增殖实验、Transwell实验、碱性磷酸酶和茜素红染色。构建斑马鱼模型,注射吗啉代寡聚核苷酸(morpholino oligonucleotide,MO),在斑马鱼体内敲低prickle1a和prickle1b的表达(共敲组),对照组注射标准化MO作为参照。对2组斑马鱼颅面部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富集分析和共表达分析。 结果:该家系2例患者均携带PRICKLE1 c.113C>T突变。转染实验显示,相比野生组(PRICKLE1相对表达量为21.97±0.60),突变组人颌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PRICKLE1相对表达量(5.05±0.05)显著降低( P<0.05),细胞增殖能力和迁移能力显著增强( P<0.05),成骨分化能力显著减弱( P<0.05);相比对照组,2个敲降组细胞的增殖能力和迁移能力均显著增强( P<0.05),成骨分化能力均显著减弱( P<0.05)。斑马鱼模型实验显示,与对照组(338.80±24.92)相比,共敲组斑马鱼筛板宽度显著减小(282.50±61.77)( t=5.29, P<0.001)。转录组测序富集分析结果显示,共敲组和对照组的差异基因在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信号通路上富集明显。 结论:PRICKLE1 c.113C>T突变下调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信号通路,抑制颌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分化能力,进而参与骨性Ⅲ类错 畸形的发生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翼腭缝宏观解剖及其发育模式研究
编辑人员丨2周前
目的·利用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技术分析中国人群中翼腭缝(pterygopalatine suture,PPS)的解剖及宏观形态特征,并初步探讨其发育模式及其与矫正上颌发育不足之间的关联.方法·纳入2023年7月—8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拍摄的134例CBCT影像资料,根据年龄分为6组.以PPS标志点为依据,计算得出PPS整体的横向位置(transverse position of PPS,XPPS),PPS整体的矢状向位置(sagittal position of PPS,YPPS),以及PPS的锥突嵌入角(insertion angle of PPS,IAP)、锥突嵌入宽度(insertion width of pyramidal process,IWP)和锥突嵌入深度(insertion depth of pyramidal process,IDP),并通过多平面观察确定翼上颌联合情况.采用回归分析评估各参数与年龄、性别的相关性,并通过两两比较确定参数变化的稳定年龄段.采用配对t检验及配对χ2检验分析双侧参数的差异性.结果·YPPS、IDP与年龄无显著相关性,而XPPS、IAP、IWP、翼上颌连接的发生率均与年龄呈显著正相关(P<0.01).性别差异仅在XPPS中显著,男性大于女性(P<0.01).参数的年龄变化趋势分析表明:XPPS在组1(6岁≤年龄<9岁)和组2(9岁≤年龄<12岁)间差异显著(女性:P=0.006;男性:P=0.004);IAP在组2与组3(12岁≤年龄<15岁)间差异显著(P=0.042),98.5%样本的IAP大于45o;IWP在组1与组3间差异显著(P=0.016);翼上颌联合情况在组1、2、3间差异显著(组1、2间P<0.001,组2、3间P=0.037,组1、3间P<0.001),成人发生率高于90%.各项指标双侧比较均未见统计学差异.结论·6岁以后YPPS及IDP未表现出明显改变,上颌骨与翼突趋于融合.PPS整体横向位置在12岁左右趋于稳定,而IAP及IWP持续增长,至15岁左右达到稳定且翼腭缝锥突嵌入翼切迹的方向偏向矢状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对替牙期上颌横向发育不足患者的扩弓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初步探究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对替牙期上颌轻中度狭窄患者的扩弓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2月于笔者医院口腔正畸科就诊的处于替牙期的上颌轻中度狭窄的患者15例,并使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完成上颌扩弓.通过测量三维数字化牙列模型,测量矫治前后各牙位的牙弓宽度,计算各牙位的扩弓量及扩弓效率.结果:与矫治前相比,矫治后各牙位的牙弓宽度均有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各牙位实际扩弓量均小于预设扩弓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尖牙、第一乳磨牙、第二乳磨牙、第一恒磨牙的扩弓效率分别为(68.3±6.58)%、(74.8±7.83)%、(72.5±8.37)%、(71.2±7.49)%.结论:在上颌骨轻中度狭窄情况下,无托槽隐形矫治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替牙列期间上颌牙弓的宽度,有较好的扩弓效果,临床在把握适应证的前提下可以多加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无托槽隐形矫治中扩弓效果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在正畸治疗中,上颌发育不足不仅影响牙齿排列及咬合关系,而且对患者美观以及心理健康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扩弓是解决上颌牙弓宽度不足以及上颌骨横向不调的方法之一.无托槽隐形矫治器由于其舒适、便捷的特点被愈来愈多的患者所选择.如何通过数字化技术精准高效的实现扩弓是正畸医生关注的焦点.文章就无托槽隐形矫治中影响扩弓效果相关因素(扩弓方式、附件、材料特性及形态、矫治器的过矫治、年龄因素、牙槽骨界限、牙齿移动因素、矫治器戴用时间与移动步距)以及隐形矫治临床应用作一综述,望在优化方案设计与临床精准治疗方面为医生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舌体形态位置对颌骨宽度影响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6/22
颌骨在三维方向生长停止的时间有一定顺序,宽度生长最先停止,而颌骨的宽度不调可能会继发矢状向和垂直向的不调.影响上下颌骨宽度不调的因素众多,舌体形态和位置是其中的影响因素之一.对于乳牙期、替牙期或年轻恒牙阶段存在舌位不良的患者,舌肌训练可以促进上颌骨发育,增加牙列的宽度,从而减轻错畸形的程度;对于舌位及舌体形态异常的成年患者,正确的舌位及舌形态能够维持口周软组织的力量平衡,有利于正畸治疗后效果的稳定.本文就舌的发育过程、舌体形态位置对颌骨宽度的影响以及相应的治疗方法进行综述,为临床解决颌骨宽度不足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种植钉辅助上颌快速扩弓对上颌骨三维位置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5/25
目的:研究成年患者种植钉辅助上颌快速扩弓(miniscrew-assisted rapid palatal expansion,MARPE)后上颌骨在矢状向和垂直向的变化.方法:选择种植钉辅助上颌快速扩弓的45例成年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女性38例,男性7例,平均年龄(21.7±3.4)岁.通过将患者扩弓前和扩弓后即刻的CBCT导入Dolphin 11.9软件和MIMICS 21.0软件,通过Dolphin校正头位后,在MIMICS中将患者扩弓前和扩弓后的CBCT数据生成的三维重建模型进行配准,然后对扩弓前和扩弓后的前鼻棘、鼻额缝最前下端鼻骨端、鼻骨最前下端、颧颌缝最上端颌骨端、颧额缝最内侧额骨端和颞颧缝最下端颧骨端进行定点,测量并计算扩弓前后上述点在矢状向和垂直向的变化.结果:扩弓后前鼻棘矢状向和垂直向上左侧向前(0.52±0.58)mm,向下(0.49±0.93)mm;右侧向前(0.70± 0.86)mm,向下(0.41±0.97)mm,并且结果都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鼻额缝最前下端鼻骨端、鼻骨最前下端、颧颌缝最上端颌骨端、颧额缝最内侧额骨端和颞颧缝最下端颧骨在矢状向和垂直向上基本向后移动0.06~0.30 mm,向上移动0.10~0.55 mm,绝大部分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成年患者种植钉辅助上颌快速扩弓时,上颌骨向前向下移位;上颌骨上方相邻结构向上向后移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25
-
反复快速扩缩弓配合前方牵引治疗骨性Ⅲ类错畸形的疗效评估
编辑人员丨2024/1/20
目的:研究对于上颌骨宽度正常的早期骨性Ⅲ类患者,前方牵引治疗前使用反复快速扩缩弓的疗效.方法:选取上颌宽度正常的30例早期骨性Ⅲ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采用Hyrax螺旋扩弓器反复快速扩缩牙弓6周后再进行前方牵引矫治,扩缩弓治疗前后取硅橡胶硬模并翻制石膏模型.B组6周后开始矫治,口内佩戴Hyrax扩弓器但不加力,进行前方牵引矫治.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头影测量值进行统计分析.采用电子数显游标卡尺测量A组扩缩前后的牙弓前后段宽度并对测量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组SNA、ANB、Wits值、A-Np平均增加值分别为3.15°、4.36°、4.48°、2.53 mm,均高于B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患者反复快速扩缩上牙弓治疗前后,患者的牙弓前段宽度及后段宽度与扩缩前水平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上颌骨宽度正常的早期骨性Ⅲ类错患者而言,前方牵引治疗前采用螺旋扩弓器对上颌进行反复快速扩缩弓,可获得比单纯前方牵引更好的临床疗效且不会明显扩大患者的上颌牙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20
-
基于CBCT评价中国西北地区人群的腭中缝分期和骨密度比率的特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目的:研究中国西北地区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之间腭中缝的锥形束CT(Conical beam CT,CBCT)分期特点,以及不同分期阶段腭中缝骨密度比率的特点,为上颌骨宽度不足患者的腭开展提供评价依据.方法:从2019年7月-2022年9月在西安交通大学口腔医院综合科就诊患者的CBCT影像中选取140份符合纳入标准的影像资料,年龄4~36岁.采用Angelieri分型法根据CBCT影像学资料将腭中缝分为A、B、C、D、E期,Chad Evans Larson骨密度比率计算方法测量每位患者的CBCT腭中缝骨密度值.采用Prism 9.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包括腭中缝分期在不同年龄组、不同性别之间的分布差异;各年龄及男女之间腭中缝骨密度比率平均值和不同分期腭中缝骨密度比率的平均值的比较.结果:同一年龄段存在不同的腭中缝分期,不同分期的腭中缝骨密度比率在男、女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不同年龄组仅在C期表现出骨密度比率平均值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15~18岁组和18~36岁组中,其C、D、E期的腭中缝骨密度比率平均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腭中缝分期处于A与B期的骨密度比率值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腭中缝分期处于A与C期、A与D期、A与E期、B与C期、B与D期、B与E期、C与D期、C与E期、D与E期时,各期之间的腭中缝骨密度比率值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不同性别之间,腭中缝分期和骨密度之间无明显差异,但在各个不同年龄段之间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尤其表现在15岁以上的年龄段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