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配戴仿生口腔矫治器对韩国成人上颌窦气化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下颌前移矫治器(MADs)是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的常用方法之一。成人下颌骨前突通常伴有面部侧貌不协调,配戴仿生口腔矫治器(OA)是面部正畸治疗的有效方法,然而其对上颌窦的影响仍未见报道,本研究通过分析口腔矫治器治疗前后上颌窦相关测量数据,探讨配戴口腔矫治器对上颌窦气化的影响。方法:研究纳入16例韩国中面部发育不良患者,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治疗前采用锥形束CT扫描进行头面部三维图像重建,每天配戴仿生口腔矫治器治疗12~16 h,每月测量颚骨宽度和上颌窦体积,治疗完成后拆除口腔矫治器再次行CT扫描。治疗前后数据均采用相关软件进行测量,采用t 检验进行分析。结果:纳入患者年龄(25.0±8.7)岁,治疗时间(15.5±5.2)月。治疗后颚骨宽度(38.5±2.0)mm高于治疗前(35.3±3.0)mm,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后左侧上颌窦体积(20.0±6.0)cm3高于治疗前(18.8±6.5)cm3,P<0.05;治疗后右侧上颌窦体积(19.7±5.8)cm3高于治疗前(18.5±5.7)cm3,P<0.05。结论:配戴仿生口腔矫治器能够增加成人上颌窦体积,上颌窦体积增大对副鼻窦的功能以及睡眠相关指标的影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颏部W形截骨矫正颏部宽短畸形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颏部W形截骨成形矫正颏部宽短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友谊整形外科医院接受颏部截骨整形患者38例,男5例、女33例,年龄20~41岁,平均27.3岁。术前行头颅锥形束CT扫描及三维重建,设计颏部延长、缩窄及前移或后退的距离。口内切口行颏部W形截骨,调整两侧游离骨块间夹角、下移及前移距离,改变颏部下缘弧度、宽度、长度、突度。随访3~24个月,通过患者手术前后影像学检查、照片来评估手术效果。结果:38例患者颏部垂直延长2~5 mm,平均3.0 mm。水平变窄宽度3~7 mm,平均5.6 mm。术后随访3~24个月,平均随访10.6个月。术后无血肿、伤口裂开、意外骨折、手术部位感染、永久性神经感觉障碍等并发症出现。38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下唇区域短暂神经感觉丧失,在随访期间均自行恢复,所有患者对面型改善满意。结论:颏部W形截骨术保留颏部中央骨质与颏舌肌和颏舌骨肌的附着,不影响口腔正常解剖与生理功能,截骨后去除骨质及双侧骨块移动灵活,可三维有效地改变颏部的下缘弧度、宽度、长度、突度,达到矫正颏部宽短畸形的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颅眶区结构的显微解剖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通过显微解剖研究颅眶区的骨性结构、肌肉、神经及动脉等解剖结构,为该区域的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选取8具(16侧)成人尸头标本,经额颞眶颧入路行弧形切口逐层显露颅眶区解剖,观察颅眶交界区解剖结构、测量眶上裂相关数据;观察眼眶区的骨性结构、肌肉、神经走行、眼动脉的解剖结构及其位置关系,并测量经眶上裂进入眼眶的神经直径。结果:颅眶交界区位于前床突下方,视神经管沟通颅内与眼眶,眶上裂连接眼眶和中颅窝,8具尸头标本的眶上裂外侧缘、内侧缘、上缘长度分别为(18.4±6.2)mm、(7.7±1.6)mm、(16.4±5.6)mm,左、右侧眶上裂宽度分别为(3.64±0.86)mm、(3.69±0.88)mm。眶壁由额骨、颧骨、筛骨、泪骨、蝶骨、腭骨和上颌骨7块骨性结构构成;眼眶处存在顶壁、底壁、内侧壁和外侧壁,除内侧壁外,其他各壁的骨性结构呈对称排列。眼眶肌肉由上睑提肌、上斜肌、下斜肌、上直肌、下直肌、内直肌和外直肌7条肌肉构成。眼眶内神经主要由视神经、滑车神经、眼神经的3个分支(额神经、泪腺神经、鼻睫神经)、外展神经、动眼神经(上、下支)共7根神经构成;除视神经由视神经管进入眼眶外,其他6根神经的7个分支均由眶上裂进入眼眶,依上述次序直径分别为(0.86±0.42)mm、(1.51±0.53)mm、(0.71±0.36)mm、(0.82±0.47)mm、(1.23±0.41)mm、(1.29±0.48)mm、(1.82±0.48)mm。眼动脉在视神经下方同视神经一起由视神经管入眶,8具标本中共观察到16支眼动脉,其中1具为双干眼动脉,其上、下干的距离为11.2 mm;其余7具均为单干眼动脉,并根据其在眼动脉眶内走行中的眼动脉角和眼动脉弯将眼动脉眶内段依次分为3段。颅眶区的骨性结构、肌肉、神经走行、眼动脉位置关系基本固定。结论:颅眶区域解剖复杂,空间狭小,熟悉该区域显微解剖及其位置关系,有利于临床医生在外科手术中对重要解剖结构的保护,尤其存在双干眼动脉时对其下干的保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正畸-正颌联合治疗中上颌骨性宽度不足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正畸-正颌联合治疗中上颌骨性宽度不足患者的上颌骨腭中缝多已闭合,单纯牙性扩弓及传统快速扩弓无法达到骨性扩宽,而是更多实现牙齿倾斜,导致疗效不稳定。因此,临床常采用正颌术中节段性LeFort Ⅰ型截骨术、外科辅助上颌快速扩弓实现腭中缝扩展,近年随着种植体支抗技术的广泛应用,种植体支抗辅助快速扩弓逐渐应用于正畸-正颌联合治疗中。本文通过对正颌术中节段性LeFort Ⅰ型截骨术、外科辅助上颌快速扩弓、种植体支抗辅助快速扩弓3种术式的适应证、禁忌证、并发症、疗效及其长期稳定性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全下颌下缘环形截骨术与T形颏成形术合并下颌角截骨术对比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比较下颌轮廓整形中应用全下颌下缘环形截骨术与T形颏成形术合并下颌角截骨术来缩窄颏部的临床效果并评估全下颌下缘环形截骨术的适应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就诊于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正颌及关节外科行下颌角轮廓整形及颏部缩窄术的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全下颌下缘环形截骨术组(Ⅰ组)和T形颏成形术合并下颌角截骨术组(Ⅱ组),收集患者术前及术后末次随访的CT影像资料,术后通过随访观察患者下面高、颏部宽度、颏部偏移量、面部比例、患者满意度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对手术效果进行评估。采用SPSS 2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 ± s表示,计数资料以例(%)表示,2组患者年龄、平均满意度评分及术前术后相关测量指标差异比较采用 t检验,2组患者性别构成比、并发症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共纳入102例患者,其中Ⅰ组42例,男7例,女35例,年龄(24.9±3.6)岁(19~43岁);Ⅱ组60例,男11例,女49例,年龄(26.3±3.4)岁(19~32岁)。术后随访6~24个月,所有患者外貌均有改善,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患者满意度,Ⅰ组30例非常满意,11例满意,1例一般;Ⅱ组43例非常满意,15例满意,2例一般。Ⅰ组和Ⅱ组的年龄、性别构成比、下唇麻木、血肿、严重血肿、术后感染、软组织下垂、患者满意度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Ⅰ组与Ⅱ组的术前下面高[(63.05±4.15) mm vs.(52.87±4.07) mm],术前下面高与中面高比值[(107.89±3.11)% vs. (91.29±7.94)%],术前颏部宽度与下面高比值[(90.31±3.19)% vs.(104.32±5.28)%],术后颏部宽度缩窄量[(12.11±2.59) mm vs.(8.39±1.89) mm],术后颏部偏移量[(0.17±0.09) mm vs.(0.36±0.20) mm],术后颏部宽度与下面高比值[(76.80±1.85)% vs.(80.95±3.7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1);术前颏部偏移量、术前中面高、术后下面高、术后下面高与中面高比值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 结论:与T形颏成形术合并下颌角截骨术相比,全下颌下缘环形截骨术颏部缩窄量更大,术后颏部偏移量更小,更适用于颏部长、宽、不对称的患者,术后可获得更优美的下颌轮廓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Piezocision联合微孔技术在成年人下颌磨牙前移过程中牙周组织改建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Piezocision联合微孔技术加速成年人下颌磨牙前移过程中牙周组织改建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9月绍兴市中医院收治的因第一磨牙严重龋坏无法保留或缺失多年无法实行种植的正畸患者3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单纯正畸对照组(A组)15例、Piezocision联合微孔技术实验组(B组)15例。观察比较治疗后两组下颌第二磨牙近中移动距离、菌斑指数(PI)、牙龈指数(GI)、牙周袋深度(PPD)、角化牙龈宽度(WKG)、牙龈萎缩(GR)、临床附着丧失(CAL)、下第二磨牙近中牙根吸收、牙槽骨高度(测量从下切牙的中心点到颏部前缘距离,即LM-AC距离)、下颌骨高度(测量牙根远中面或近中面至牙槽骨缘距离,即CEJ-AC距离)、矫正满意度。结果:治疗后第4、6、8、12周,B组下颌第二磨牙近中移动的距离分别为(0.86±0.13)mm、(2.75±0.24)mm、(3.54±0.24)mm、(4.67±0.13)mm,均大于A组的(0.43±0.06)mm、(1.27±0.14)mm、(1.85±0.53)mm、(2.65±0.06)mm( t=6.83、14.13、18.24、23.78,均 P < 0.001)。治疗前,两组PI、GI、PPD、WKG、GR、CAL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 > 0.05);治疗后,A组PI、GI、WKG、GR与治疗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 > 0.05),PPD、CAL水平均较治疗前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57、-7.50,均 P < 0.05);B组PPD、WKG、GR、CAL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8.66、-5.57、-45.33、-9.72,均 P < 0.001);且B组PPD、WKG、GR、CAL均显著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4.28、-3.18、10.00、10.69,均 P < 0.001)。两组下颌第二磨牙近中牙根吸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14, P < 0.001)。治疗后两组LM-AC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结论:Piezocision联合微孔技术能够加速成年人下颌磨牙前移过程,能维护牙周组织健康,值得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安氏Ⅱ类错 第一磨牙颊舌向倾斜角度的锥形束CT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使用一种新的测量方法对正畸治疗前患者的锥形束CT中的上、下颌第一磨牙颊舌向倾斜角度进行测量,并比较两者在安氏Ⅱ类1分类错 与安氏Ⅰ类错 畸形患者间的差异。 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取46例安氏Ⅱ类1分类错 畸形患者与50例安氏Ⅰ类错 畸形患者,在锥形束CT图像上利用医学影像软件中的容积雕刻功能提取上下颌第一磨牙的三维影像,并在冠状面视图定义牙长轴并测量双侧第一磨牙的颊舌向倾斜角度(牙齿长轴与功能 平面的夹角)以及上下颌骨的宽度差异。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对不同安氏分类的组间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以双侧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安氏Ⅰ类患者的上颌第一磨牙呈颊倾状态(左侧:84.81°±4.47°、右侧:83.98°±3.85°),安氏Ⅱ类1分类的患者与安氏Ⅰ类相比,上颌第一磨牙颊倾程度更小,(左侧:87.78°±5.09°、右侧:86.15°±4.1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左侧 P=0.003、右侧 P=0.010)。安氏Ⅰ类患者的下颌第一磨牙呈舌倾状态(左侧:78.25°±4.07°、右侧:79.08°±3.81°),安氏Ⅱ类1分类患者与安氏Ⅰ类相比,下颌第一磨牙舌倾程度也更小,相比于安氏Ⅰ类患者更为直立(左侧:80.42°±4.20°、右侧:81.01°±4.82°),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左侧 P=0.012、右侧 P=0.032)。第一磨牙的颊舌向倾斜角度与上下颌骨宽度差异均显著相关,皮尔森相关系数:上颌右侧第一磨牙 r=-0.715( P<0.001);上颌左侧第一磨牙 r=-0.678( P<0.001);下颌右侧第一磨牙 r=-0.612( P<0.001);下颌左侧第一磨牙 r=-0.571( P<0.001)。 结论:安氏Ⅱ类1分类错 患者存在上下颌第一磨牙均存在颊舌向倾斜代偿,上下颌骨的宽度差异会影响第一磨牙的颊舌向倾斜角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数字化设计的下颌角不对称肥大的诊断与手术方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数字化设计在下颌角不对称肥大诊断及手术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2月至2020年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数字化整形外科收治的汉族女性下颌角不对称肥大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用ProPlan CMF 3.0软件对患者的头颅三维重建模型做镜像处理,得出诊断,评估不对称性下颌骨两侧的差异特征,据此采用合适的手术方法进行治疗。通过下颌角点宽度(Go-W)、髁突顶点高(Co-H)及下颌角度(Ag)等指标对手术效果进行客观评价。采用SPSS 18.0进行统计分析,数据行Kolmogorov-Smirnov检验,结果符合正态分布,以 ± s表示,采用配对 t检验比较下颌骨两侧各指标测量结果,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共纳入30例先天性下颌角不对称肥大患者,均为女性,年龄18~39岁。术前三维模型测量结果显示其下颌骨一侧下颌升支更长(长侧),另一侧下颌角更向外侧突出(突侧),采用改良的下颌角截骨手术方法进行治疗。长侧的截骨线高度为突侧截骨线高度+两侧高度差,突侧的外板打磨厚度为长侧的外板打磨厚度+两侧宽度差。术前颏前点和颏下点均远离下颌骨长侧,而偏向突侧。下颌骨两侧标记点的高度、宽度及Ag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其中Go-W、Co-H、Ag不对称差值最大,可用于评价手术效果。30例患者下颌骨长侧Go-W、Co-H、Ag术前与术后的差值分别为(1.10±2.05) mm、(12.84±2.96) mm、(-17.75±5.16)°,突侧上述3个指标差值分别为(4.24±1.64) mm、(10.95±3.25) mm、(-14.87±5.14)°,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术后下颌骨双侧上述3个指标不对称差值分别为(-0.32±2.30) mm、(-0.02±0.37) mm、(-0.01±1.8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所有患者术后均无血肿、感染等并发症,患者均对手术效果表示满意。 结论:下颌角不对称肥大可通过患者术前三维重建模型进行设计,精确测量下颌骨两侧的差异,并能有效指导手术方式,提高患者双侧下颌骨的对称性,面部达到较好的美学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种植体支抗辅助上颌快速扩弓后Ⅲ类错 上颌骨及上气道的即刻变化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通过锥形束CT探讨种植体支抗辅助上颌快速扩弓后Ⅲ类错 患者上颌骨矢状向和垂直向即刻改变及上气道的变化,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方法:回顾性收集2013年1月至2023年3月于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正畸一科就诊的伴上颌横向发育不足的48例Ⅲ类错 患者锥形束CT,其中生长期组(颈椎成熟度1~4期)24例,非生长期组(颈椎成熟度5~6期)24例。将扩弓前(T0期)及扩弓后即刻(T1期)锥形束CT数据导入Dolphin Imaging软件,以前颅底区域为基准进行三维体素重叠。确定上颌骨标志点:上牙槽座点(A点)、前鼻棘点(ANS点)、后鼻棘点(PNS点)、上颌中切牙点(UI点)和上牙槽缘点(Spr点)。在重叠后的多平面重建图中,测量扩弓前后上颌骨相同标志点间距离的矢状向和垂直向投影长度,分别代表该标志点矢状向和垂直向变化量,以及上气道测量项目的变化量。采用Wilcoxon符号秩检验分析扩弓变化量与0的差异,采用独立样本Mann-Whitney U检验分析生长期组与非生长期组扩弓变化量的差异。 结果:扩弓后即刻部分Ⅲ类错 患者上颌骨发生一定的矢状向及垂直向移位。生长期组腭中缝变化量为4.03(2.99,4.87)mm,显著大于非生长期组[2.27(1.49,3.64)mm]( U=3.18, P=0.001)。生长期组A点、ANS点、PNS点、UI点和Spr点矢状向变化量分别为前移0.35(0.06,0.80)、0.48(0.11,0.88)、0.48(0.13,0.99)、0.53(-0.33,1.04)和0.40(0.03,0.69)mm,垂直向变化量分别为下移1.45(0.99,2.13)、1.18(0.61,1.95)、1.30(0.91,1.96)、1.20(0.71,1.83)和1.30(0.81,1.73)mm,与0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非生长期组PNS点前移0.18(-0.08,0.39)mm,A点、ANS点、UI点和Spr点矢状向变化量与0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垂直向变化量A点、ANS点、PNS点、UI点和Spr点分别为下移0.90(0.51,1.39)、0.73(0.41,1.21)、0.70(0.55,1.08)、0.60(0.36,1.19)和0.70(0.55,1.23)mm。扩弓前后两组鼻腔宽度和鼻咽容积变化量与0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口咽容积及口咽最小横截面积变化量与0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种植体支抗辅助上颌快速扩弓后生长期Ⅲ类错 患者上颌骨除发生横向变化外,还发生较显著的向前及向下的变化;非生长期Ⅲ类错 患者上颌骨无明显的矢状向变化,但伴较明显的垂直向变化。扩弓后即刻生长期及非生长期Ⅲ类错 患者鼻咽容积均有所增大,口咽容积及口咽最小横截面积均无明显改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导航辅助下颌骨缺损修复重建下颌骨三维形态变化及影响因素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研究导航辅助下颌骨修复重建下颌骨三维形态变化量及下颌骨缺损位置和注册配准方法对修复重建精确性的影响。方法:2011年8月至2019年10月,纳入导航辅助下颌骨修复重建共41例,在术前、术后CT三维图像上选取未受病变破坏的特定解剖标志点,统计分析导航辅助下颌骨修复重建三维形态变化量。根据下颌骨重建侧与非重建侧、缺损是否包括髁突以及注册配准的方法进行分组,对比下颌骨术前、术后三维形态变化量,分析其影响因素。本研究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为统计学方法,设定显著性水平为 P<0.05。 结果:下颌骨三维形态变化量平均值范围为1.710~4.977 mm。当下颌骨缺损涉及髁突时,三维形态变化量(1.671~5.587) mm大于缺损未涉及髁突时的变化量(1.346~4.358) mm,其中下颌角宽度、髁突内侧距离及髁突外侧距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导航辅助下颌骨修复重建中,标志点注册组在髁突内侧宽度与非重建侧下颌骨长重建精确性优于表面注册组( P<0.05),其余下颌骨三维形态变化指标两种注册方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导航技术辅助下的下颌骨修复重建,能较为精确的实现下颌骨三维形态的恢复。当下颌骨缺损涉及髁突位置时,会明显降低下颌骨修复重建精确性,标志点注册在下颌骨髁突位置修复重建精确性优于表面注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