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颌第三磨牙拔除相关的下牙槽神经损伤危险因素评估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究下颌第三磨牙拔除相关的下牙槽神经损伤(inferior alveolar nerve injury,IANI)危险因素,并构建IANI风险评分系统用于术前IANI风险评估,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纳入2017年4月至2019年12月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接受牙拔除术的949颗下颌第三磨牙,其中,664颗为预测样本,285颗为验证样本。通过对预测样本的性别、年龄、下颌第三磨牙、下牙槽神经管(inferior alveolar canal,IAC)及下颌第三磨牙与IAC的接触关系进行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确定IANI危险因素并构建IANI风险评分系统。根据不同截止分值的诊断参数评估结果,对IANI风险分层,并进行预测模型验证。结果:预测样本中,4.4%(29/664)术后出现IANI。下颌第三磨牙牙根数目( P<0.01)、阻生深度( P<0.05)以及牙根与IAC的接触关系( P<0.01)与垂直接触位置( P<0.05)是IANI的危险因素;年龄<25岁是暂时性IANI的危险因素( P<0.001),性别为女性是永久性IANI的危险因素( P<0.05)。IANI风险根据评分划分为低风险(≤2分)、中风险(3分)和高风险组(≥4分且≤6分)。IANI风险评分系统模型区分度较好,暂时性IANI评分曲线下面积为0.81[95% CI(0.70~0.90), P=0.002],永久性IANI评分曲线下面积为0.80[95% CI(0.68~0.92), P=0.007]。 结论:患者年龄、性别、下颌第三磨牙牙根数目、阻生深度、牙根与IAC的接触关系与垂直接触位置是术后IANI的危险因素。IANI风险评分系统有助于临床医师术前筛选与识别高风险病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锥形束CT的下牙槽神经管走行测量分析
编辑人员丨2周前
目的:通过锥形束CT(CBCT)分析下牙槽神经在下颌后牙区的走向。方法:收集2018年2月至2021年6月云南省临沧市凤庆县人民医院口腔科CBCT数据77例,对CBCT数据进行回顾性研究,将CBCT数据进行三维重建后截取左右两侧下颌第二前磨牙、第一磨牙、第二磨牙各牙根最低点的冠状面图像进行测量,包括下牙槽神经管中心点到下颌骨最下缘点的垂直距离,到处于同一水平线颊侧点的距离,到处于同一水平线舌侧点的距离,以及牙槽神经管最上缘点到根尖点的垂直距离,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不同性别同一位点下牙槽神经管与下颌骨各方向骨壁的距离。结果:(1)男性下牙槽神经管与下颌骨下缘间的距离大于女性。男性右下第二前磨牙位点(11.2 ± 1.7)mm、女性为(10.2 ± 1.2)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3.123,P = 0.003);男性右下第二磨牙远中根位点(10.8 ± 1.7)mm、女性为(10.1 ± 1.6)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2.133,P = 0.036)。(2)下牙槽神经管到下颌骨颊侧骨壁的距离在第一、第二磨牙上明显大于舌侧距离。男性右下颌第一磨牙近中根位点,颊侧(6.6 ± 1.6)mm、舌侧(3.6 ± 1.3)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9.181,P<0.001),女性同一位点,颊侧(6.4 ± 1.2)mm、舌侧(3.8 ± 1.0)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9.950,P<0.001);男性右下颌第二磨牙远中根位点颊侧(8.3 ± 1.4)mm、舌侧(3.4 ± 1.0)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18.57,P<0.001),女性同一位点,颊侧(7.8 ± 1.5)mm、舌侧(3.7 ± 1.3)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16.90,P<0.001);在第二前磨牙上两者差距不大。除了右侧第一磨牙远中根(Ⅲ区)、右侧第一磨牙近中根(Ⅳ区)观测点外,其余观测点均可见下牙槽神经管与根尖距离上男性大于女性。结论:下牙槽神经管在下颌骨内的走行,在垂直向呈现一定的曲线,在颊舌向较为规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正畸牙移动相关的神经压迫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12/16
正畸牙移动即施加正畸力将牙齿移动到上下颌骨内的所需位置.在此过程中,牙根可能会与颌骨内的神经管结构(如下颌神经管和切牙管)紧密接触,出现神经损伤的风险.此外,由于神经位于神经管内,牙根先接触骨皮质也可能导致牙根吸收的风险.本文综述国内外相关研究,探讨了正畸牙移动相关的神经压迫,提示正畸医生需要注意到神经管存在受压的潜在风险,对于高风险病例应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以降低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16
-
上牙槽前神经管及其副管形态特征的锥形束CT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11/11
目的 上牙槽前神经管(canalis sinuosus,CS)是从眶下神经管延伸至上颌骨前部的骨管,内含有上牙槽前神经血管束,CS在上颌骨前部出现的解剖变异分支称为副管(accessory canals,ACs).准确识别CS及其ACs可以降低上颌前部手术时神经血管并发症发生的可能性,改善预后.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估CS及其ACs的主要形态学和形态计量学特征,以便为种植手术提供解剖学指导.方法 收集 2021 年 6 月—2022 年 6 月至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口腔科就诊的 336 例患者的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数据,利用NNT viewer软件测量CS及其ACs的形态计量学特征,根据性别、年龄和鼻腭管(nasopalatine canal,NPC)类型分组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CBCT测量分析显示ACs发生率为46.73%(157/336),ACs多呈双侧分布,垂直走行,侧切牙(51.77%)和中切牙(22.70%)的腭侧是ACs分布的主要区域.CS距中切牙根尖距离与年龄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相关性(R2=0.353,P<0.001).圆柱型NPC患者的CS直径明显大于香蕉型(P<0.05)、沙漏型(P<0.01)和漏斗型(P<0.01)NPC的患者.沙漏型NPC患者与香蕉型NPC患者对比,CS距中切牙根尖距离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ACs在山西人群上颌骨前部有很高的发生率,NPC类型对CS及其ACs的形态计量学特征有显著影响.根据这项研究的结果,同时评估CS及其ACs和NPC是合理的,并有助于预防种植手术过程中的并发症,临床医师在术前应更加仔细评估风险并采取合适的预防措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11
-
锥形束CT观测下牙槽神经管分支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了解下颌管分支的发生率、直径、角度和其大致形态位置分布,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下颌管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影像学资料500例观测下颌管分支发生率及类型并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Naitoh的分型将下颌管分支分为4类:Ⅰ类是磨牙后管,Ⅱ类是根尖下管,Ⅲ类是前行管,Ⅳ类是颊舌向管,对各类型分支与其主干直径关系和夹角进行分析.结果 500例患者的1000侧下颌骨中,190例患者共322侧下颌骨中观测到下颌管分支,其中,各类型发生率分别为52.17%,36.03%,6.21%,5.59%.下颌管分支的直径大于或等于主干1/2的有90例;少于主干1/2的有100例.下颌管分支与主干间的夹角:Ⅰ、Ⅱ、Ⅲ型夹角的均值分别为50.21° ±22.25°、28.81° ±11.5°和13.50° ±2.39°.结论 通过CBCT可观测到较高的下颌管分支检出率,最常见的是磨牙后管,在施行下颌手术前可首选CBCT仔细评估该部位的解剖结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CBCT测量成人下颌磨牙根尖至下牙槽神经管的距离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评价成人下颌磨牙根尖与下牙槽神经管(inferior alveolar nerve canal,IANC)的关系.方法收集236名中国成人的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数据,利用专用软件NNT4.6测量下颌第一磨牙、下颌第二磨牙的各个牙根的根尖至IANC的距离,分析其与性别的关系.结果男性两根下颌第一磨牙近中根、远中根的根尖至IANC距离分别为(7.34±2.07)mm、(6.69±2.08)mm;女性两根下颌第一磨牙近中根、远中根的根尖至IANC距离分别为(6.47±2.22)mm、(5.94±2.11)mm;男性三根下颌第一磨牙近中根、远中颊根、远中舌根的根尖至IANC距离分别为(7.29±1.30)mm、(7.40±2.33)mm、(9.97±2.19)mm;女性三根下颌第一磨牙近中根、远中颊根、远中舌根的根尖至IANC距离分别为(6.08±2.57)mm、(6.35±2.40)mm、(9.01±2.90)mm.男性单根下颌第二磨牙牙根的根尖至IANC距离为(4.09±1.64)mm;女性单根下颌第二磨牙牙根的根尖至IANC距离为(3.89±1.76)mm;男性两根下颌第二磨牙近中根、远中根的根尖至IANC距离分别为(5.14±2.08)mm、(4.39±1.85)mm;女性两根下颌第二磨牙近中根、远中根的根尖至IANC距离分别为(3.78±1.69)mm、(3.24±1.72)mm.相同性别患者的左侧与右侧下颌第一磨牙、下颌第二磨牙各同名牙根的根尖至IANC的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下颌第一磨牙的根尖至IANC的距离均大于女性.三根下颌第一磨牙的远中舌侧根尖至IANC的距离最大,远中颊侧根尖至IANC的距离大于双根下颌第一磨牙的远中根尖至IANC的距离.男性和女性单根下颌第二磨牙的根尖至IANC的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男性双根下颌第二磨牙的根尖至IANC的距离均大于女性(P<0.05).下颌第二磨牙任何一牙根的根尖至IANC的距离均小于同性别下颌第一磨牙任何一牙根的根尖至IANC的距离(P<0.05).结论成人下颌第一磨牙和双根下颌第二磨牙根尖至IANC的距离存在性别差异,男性同名牙根的根尖至IANC的距离大于女性,下颌第二磨牙根尖至IANC的距离小于下颌第一磨牙.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下牙槽神经管的影像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下牙槽神经管内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下牙槽神经,主要支配下颌骨、粘膜、牙龈及下唇软组织、颏部皮肤的感觉功能[1,2].本文就下牙槽神经管的影像结构与功能作一综述,以期为临床医生在与下颌骨相关的外科手术方法选择与术后并发症的控制提供参考[3].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下牙槽神经管走向的CBCT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应用锥形束CT(CBCT)研究下牙槽神经管的走行位置.方法 选取50个江苏省镇江市第三人民医院口腔科2014年1月~2015年1月的口腔健康受测者,常规拍摄CBCT,测量下颌第三磨牙段、第二磨牙段、第一磨牙段、第二双尖牙段和第一双尖牙段下牙槽神经管与下颌骨颊、舌侧骨板,牙槽嵴顶的距离以及下颌骨下缘的距离.结果 下牙槽神经管上缘到牙槽嵴顶的垂直距离分别为:下颌第三磨牙段(18.14±1.13)mm,第二磨牙段(15.63± 1.42) mm,第一磨牙段(17.55±1.70)mm,第二双尖牙段(18.16±1.57)mm,第一双尖牙段(17.13±1.36)mm.下牙槽神经管颊侧骨壁与同一水平的下颌骨颊侧骨板的平均距离分别为:下颌第三磨牙段(7.40± 1.43)mm,第二磨牙段(7.78±1.49)mm,第一磨牙段(5.92±1.57)mm,第二双尖牙段(5.08±1.23)mm,第一双尖牙段(4.23±1.45)mm.下牙槽神经管舌侧壁与同一水平的下颌骨舌侧骨板的平均距离:下颌第三磨牙段(2.74±1.21) mm,第二磨牙段(4.40±1.31)mm,第一磨牙段(4.84±1.16)mm,第二双尖牙段(5.81±1.28)mm,第一双尖牙段(4.86±1.11)mm.下牙槽神经管向前移行时先下行一段距离,再向上前行,在第二磨牙段离牙槽嵴顶最近,第二双尖牙段最远(P<0.01),各分段颊、舌侧骨板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下牙槽神经管在下颌第三磨牙段舌侧骨板最薄,然后向前逐渐变厚,第二双尖牙段的舌侧骨板最厚,下牙槽神经管距离下颌骨下缘近,距离牙槽嵴顶远(P<0.01).结论 下牙槽神经管从下颌孔出发,先向前、向下前行,到第二磨牙处转向上、向颊侧移行,经颏孔出下颌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分叉下颌神经管的研究概述
编辑人员丨2023/8/6
分叉下颌神经管(Bifid Mandibular Canal,BMC)是下颌神经管的一种常见变异,因其主要位于下颌骨升支,磨牙区及磨牙后区,涉及下颌第三阻生齿拔除、种植体植入术、自体骨移植、根管治疗术、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术等操作时易发生下牙槽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口腔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CBCT)因高分辨率及图像精确能够清晰显影颌骨解剖结构,而通过锥形束CT检测到分叉下颌神经管的发生率约为10.2%-65%[1-9],且分叉下颌管之磨牙管在CBCT中的发生率与尸体解剖的发生率基本一致[10],因此可见CBCT可以准确的判断分叉下颌管,明确其位置、走向.本文对分叉下颌神经管的发生原因,分型及检测方法进行总结,并对其临床的指导意义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64排螺旋CT三维重建在口腔颌面部疾病诊治中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64排螺旋CT在口腔颌面部疾病的诊断中应用较多,其三维重建常用方法主要包括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及容积重建(VRT)等.本文就64排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口腔颌面部疾病诊治中的临床应用进展进行了综述.64排螺旋CT三维重建能够直观、清晰地显示上、下颌多生牙和阻生牙的牙根形态及与邻牙的毗邻关系,为下一步确定多生牙和阻生牙治疗方案提供可靠依据,避免或减少并发症发生.颌面部CPR轴位片可清晰显示变异根管的断层影像,以及根管数目、形态、走行、根尖位置和侧支根管;同时,经矢状位、冠状位任意层面三维重建,可测量根管长度、牙髓直径和密度,从而为临床确诊牙体牙髓病提供重要参考.通过64排螺旋CT三维重建,骨组织相关结构、密度,颌骨表面解剖形态、下颌神经管,以及与上颌窦、鼻腔底的毗邻关系等得以清晰显示,为牙缺失修复类型的选择和种植体植入提供有价值依据.颌面部螺旋CT三维重建图像立体、直观、准确,能够多方向、多角度、多层面显示多部位骨折,尤其对平行或接近平行于扫描平面上的线性骨折和严重的粉碎性骨折,具有重要诊断价值.此外,64排螺旋CT还能够完整、清晰地反映上下颌骨的解剖关系、咬合关系及病变的结构、大小、性质等,并通过三维重建呈现冠状面、矢状面、斜面、曲面等任意方向多个层面图像,观察病变内部结构及与周围的解剖关系,提高口腔颌面部肿瘤手术的准确性与安全性.总之,64排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能够重建整口牙及牙槽骨的矢状面、冠状面、曲面和立体图像,从而完整、清晰地显示牙根、牙髓腔、牙槽骨、牙周软组织的解剖结构,对于口腔颌面部疾病诊治及减少相关并发症具有重要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