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机械减容技术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性病变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机械减容技术在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性病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20年6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介入血管外科应用Rotarex机械减容治疗的52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37例,女性15例,年龄(69.4±10.1)岁(范围:47~89岁)。病变位于髂动脉6例,股腘动脉42例,同时累及髂动脉和股腘动脉4例。所有患者应用Rotarex机械减容,残余狭窄>50%的患者同期行腔内血管成形术,部分患者应用药物涂层球囊,必要时植入支架。收集患者手术情况、并发症情况、术后靶血管再狭窄、再次手术情况等。数据比较采用配对样本 t检验和秩和检验,并应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术后靶血管通畅率。 结果:52例患者均成功行血运重建,技术成功率100%。所有患者行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11例应用药物涂层球囊扩张;24例患者植入支架共26枚(2例植入2枚支架),其中9例为髂动脉支架,15例为股腘动脉支架,支架长度为(11.3±3.3)cm(范围:6~23 cm)。术中发生远端栓塞2例,均以大腔导管抽吸方法取出栓子。1例髂动脉病变患者术后发生靶病变急性闭塞,急诊行股动脉切开取栓术,术后恢复良好。患者住院时间(4.8±1.9)d(范围:2~9 d),出院时踝肱指数为0.81±0.16,较术前的0.34±0.16明显改善( t=-25.160, P<0.01),卢瑟福分级为[ M(IQR)]1(1),较术前的3(1)明显降低( Z=-6.825, P<0.01)。中位随访时间19个月(范围:6~42个月)。随访期间,2例患者因停用抗血小板药物,分别于术后2周和2个月时发现靶血管急性血栓形成,其中1例因静息痛明显再次行血运重建,另1例因消化道出血,不能行抗凝治疗,未再次手术;4例患者死亡,死亡原因为腹腔感染1例,肺癌1例,冠心病2例;13例患者超声提示靶血管病变再狭窄>50%,均位于股腘动脉,其中3例再次行腔内治疗。本组患者术后半年、1年和2年的靶血管累积通畅率分别为94.2%、87.4%和51.4%,股腘动脉病变术后半年和1年的靶血管累积通畅率分别为92.9%和84.3%。 结论:对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性病变,采用Rotarex机械减容安全有效,与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联合应用可减少股腘动脉支架的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合并急性血栓形成的治疗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合并急性血栓形成(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 complicated with acute thrombosis, ASOCAT)的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9年1月至2019年5月我中心收治的30例ASOCA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0例患者出现急性血栓形成的病程为(9.5±5.2)d,平均ASO病程为(2.1±1.4)年。13例为主髂段病变(Ⅰ型),17例为股腘段病变(Ⅱ型)。28例患者行单纯腔内治疗,1例行切开取栓+溶栓+支架复合手术,1例行主-双侧股动脉人工血管旁路手术。围手术期死亡1例。24例患者获随访(16.3±16.1)个月。1例死亡,6个月内膝上截肢2例。1年内远端股浅动脉再闭塞2例。Ⅰ型和Ⅱ型患者的1年内再狭窄/闭塞率分别为12.5%和21.4%。Ⅰ型患者6个月和1年无截肢生存率均为87.5%;Ⅱ型患者分别为92.8%和85.7%。结论:对ASOCAT患者合理选择开放、腔内或者复合手术,去除急性血栓、暴露和纠正慢性病变,可以获得满意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永存坐骨动脉的临床及CT血管成像影像特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永存坐骨动脉(PSA)的临床特点及CT血管成像(CTA)影像特点。方法:横断面研究。纳入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7年6月—2022年12月行双下肢动脉CTA检查的患者3 120例。其中,2 995例(96.00%)患者被检出为外周动脉疾病、48例(1.53%)急性动脉栓塞、43例(1.38%)血栓闭塞性脉管炎、9例(0.29%)腘动脉陷迫综合征、7例(0.22%)检出PSA,18例患者(0.58%)未见明显异常。对7例PSA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进行系统分析。结果:(1)临床特点:7例PSA患者中,男4例、女3例,年龄30~84(59.5±15.9)岁;均累及单侧肢体,左侧5例、右侧2例;Pillet-Gauffre分型为2A型6例、3型1例。其中,1例患者表现为左臀部搏动性包块1年余,突发左下肢疼痛4 d;4例患者表现为下肢疼痛、发凉;1例下肢肿胀;1例无明显临床症状,因膝关节外伤行双下肢动脉CTA检查时偶然发现;2例合并左侧坐骨动脉动脉瘤,动脉瘤均位于左侧臀大肌前内侧,且合并附壁血栓及远端栓塞;1例合并腘动脉血栓形成;2例合并下肢动脉硬化。(2)CTA影像特点:7例患者中,6例2A型患者表现为增粗的髂内动脉发出粗大分支并走行至臀大肌前内侧,最终延续为腘动脉,其股浅动脉发育纤细,较腘动脉内径明显变小,并未与腘动脉延续;另1例3型患者表现为髂内动脉分支止于大腿上部,较为纤细,股浅动脉发育正常并延续为腘动脉。6例2A型PSA患者患侧髂内动脉直径为(9.7±1.9)mm,大于健侧髂内动脉直径的(5.9±1.3)mm;患侧股浅动脉直径为(2.4±0.3)mm,小于健侧的(4.9±0.2)mm:两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8.63、36.60, P值均<0.001)。1例3型PSA患者患侧髂内动脉直径为6.7 mm、健侧为6.4 mm,患侧股浅动脉直径为4.3 mm、健侧为4.6 mm,患、健两侧基本一致。 结论:PSA发病率极低,Pillet-Gauffre分型中以2A型常见,并发症以坐骨动脉瘤和动脉栓塞常见。不同分型PSA的CTA表现不同,典型(即2A型)表现为髂内动脉增粗,发出坐骨动脉走行至臀大肌前内侧并延续为腘动脉,股浅动脉纤细,不与腘动脉延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列线图模型建立及验证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建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LEASO)介入治疗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列线图模型,并对模型进行外部验证.方法 以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日本血管外科学会建立的肢端缺血患者数据库(JCLIMB)中接受腔内治疗的LEASO患者434例为建模组,以本院2020年1月至2023年5月接受介入治疗的LEASO患者60例为验证组.通过电子病历系统获取患者性别、年龄、合并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合并冠心病、体质量指数(BMI)、Fontaine分期、D-二聚体、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APTT)、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和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等临床资料.使用R软件建立列线图模型,并以校准曲线、决策曲线(DCA)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价预测模型.结果 建模组发生DVT与未发生DVT患者BMI、Fontaine分期、D-二聚体、PLR和NL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发现,BMI、Fontaine分期、D-二聚体、PLR和NLR是LEASO患者并发DVT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基于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建立列线图模型,经校准曲线分析显示模型预测值与实际值基本一致,表明该列线图模型有较好的准确度.以净收益为纵坐标,以阈值为横坐标,None线代表所有LEASO患者均不会发生DVT,Nomogram model表示DVT实际发生曲线,阈值范围0.09~1.00,表明以该模型进行决策有较好的临床收益,具备临床实用性.ROC分析结果显示,本研究建立的列线图模型预测建模组、验证组LEASO患者发生DVT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12和0.834,灵敏度分别为96.50和和99.20,特异度分别为76.60和66.70.结论 以BMI、Fontaine分期、D-二聚体、PLR和NLR建立的LEASO患者并发DVT预测模型对于DVT发生有较好的预测价值,适宜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病人介入术后并发DVT的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构建及验证
编辑人员丨2024/2/3
目的 探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病人介入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DVT)的风险因素,并构建DVT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及进行验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22年5月在漯河市中心医院进行经皮腔内介入术治疗的374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并发DVT而将病人分为并发DVT组与未并发DVT组.对比两组一般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下肢动脉硬化闭塞介入术后并发DVT的危险因素,并利用R软件与rms程序构建DVT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且应用caret程序包通过Bootstrap法对其进行内部验证,计算模型一致性指数(C-index),并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评价该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 374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病人介入术后3个月内,DVT并发率为9.63%(36/374);并发DVT组年龄≥60岁占比、完全闭塞占比、术后卧床时间≥3 d占比及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血小板计数(PLT)均高于未并发DVT组[69.44%(25/36)比50.59%(171/338)、41.67%(15/36)比25.44%(86/338)、58.33%(21/36)比22.19%(75/338)、(4.96±1.02)mmol/L比(4.63±0.94)mmol/L、(2.09±0.26)mmol/L比(1.81±0.31)mmol/L、(3.65±0.54)mmol/L比(3.47±0.51)mmol/L、(3.45±0.62)g/L比(3.11±0.54)g/L、(0.67±0.11)mg/L比(0.38±0.06)mg/L、(246.85±42.74)×109/L比(205.16±39.68)×109/L](P<0.05),凝血酶时间(TT)低于未并发DVT组[(15.16±3.11)s比(16.33±3.14)s](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术后卧床时间≥3 d、TG、FIB、D-D、PLT均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介入术后并发DVT的危险因素(P<0.05);基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而构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介入术后并发DVT的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其校正曲线结果显示标准曲线与校准预测曲线具有良好的贴合度;该模型C-index为0.88(0.81~0.89),ROC曲线下面积为0.85[95%CI:(0.78,0.91),Z=9.54,P<0.001].结论 基于年龄、术后卧床时间、TG、FIB、D-D、PLT构建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病人介入术后并发DVT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与区分能力,对临床筛选高风险人群具有较高的指导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并血栓形成手术编码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并血栓形成是血管外科常见急症,通常采用动脉旁路术、动脉内膜剥脱术及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支架置入术等手术方式进行治疗,其治疗目的是重建动脉血流通道,其手术术式和组合方式多样.以实例分析临床常见治疗术式及其ICD-9-CM-3手术分类编码,其中动脉旁路术39.29,动脉内膜切除术(剥脱术)38.18,经皮血管成形术39.50,支架置入术:药物洗脱支架00.55和00.60、非药物洗脱39.90,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继发感染形成坏疽时,需截肢治疗,分类于84.1-下肢截断术.编码员应熟悉主要手术选择原则及治疗该疾病的各种手术术式,阅读手术记录,查阅ICD-9-CM-3指导手册时注意另编码、包括及不包括,提高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手术编码的准确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
AngioJet在下肢动脉血栓栓塞性疾病治疗中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使用AngioJet治疗下肢动脉血栓栓塞性疾病的临床效果并总结初步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2017年7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管外科使用AngioJet血栓抽吸系统治疗10例下肢动脉血栓栓塞性疾病患者(急性下肢动脉栓塞3例,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基础上急性血栓形成5例,原发性血栓形成2例)的临床资料.结果:该10例(平均年龄61.60岁)手术均通过单独使用AngioJet或AngioJet联合其他方法获得成功,技术成功率100%.其中2例AngioJet抽吸后狭窄消失,6例患者使用AngioJet抽吸后有残余狭窄结合球囊扩张,2例抽吸后有残余狭窄结合球囊扩张+支架成形.由于抽吸后有残余血栓存在,3例行AngioJet吸栓+球囊扩张者和1例AngioJet吸栓+球囊扩张+支架植入者辅以喷药溶栓,1例行AngioJet吸栓+球囊扩张者和1例AngioJet吸栓+球囊扩张+支架植入者辅以置管溶栓(CDT).术后平均住院(3.9±2.33)d,患者术后踝/肱指数较术前明显提高(0.84vs.0.37,P<0.05).术后1例出现血尿,1例出现轻度肾功能损害.疗效评估结果为痊愈6例,良好4例.目前7例患者完成了6个月随访,无肢体缺血加重情况.结论:对于急性下肢动脉血栓栓塞性疾病,使用AngioJet导管抽吸血栓安全、有效、创伤小.较为适合于股腘段血栓栓塞性病变,吸栓后残余狭窄明显可结合球囊扩张或支架植入,抽吸血栓效果不佳的可辅以CDT.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PCSK9致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动脉粥样硬化(AS)是众多致死性和致残性血管事件发生的前期病理基础.AS的病理变化主要累及全身大中型肌弹力型动脉,受累动脉病变始于内膜,渐累及动脉中层,先后有多种病变合并存在,使动脉壁增厚变硬,以致管壁失去弹性、管腔缩小,进而使受阻动脉远端缺血而导致局部组织坏死、纤维化.临床表现为冠状动脉、颅脑动脉、四肢动脉、肾动脉及其他内脏动脉硬化导致的心肌梗死、缺血性脑血管意外、下肢动脉闭塞、顽固性高血压和肾功能不全等.AS的发生、发展机制于百余年来先后经历了脂质浸润、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平滑肌细胞克隆及损伤反应等一系列学说,后者为近年多数学者所接受,此外,细胞凋亡对AS的进展也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1,2].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PCSK)9除间接调节血脂代谢外,亦可通过参与血管壁的脂质蓄积、炎症反应、细胞凋亡直接影响AS.本文就PCSK9在AS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减容治疗术中并发症及其处理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分析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减容治疗术中并发症及其处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167例接受减容治疗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188肢),按照不同减容治疗方式分为溶栓组(43例46肢,接受置管溶栓术)、取栓组(42例49肢,接受机械血栓清除术)及旋切组(82例93肢,接受定向斑块旋切术).分析各组术中并发症的种类、发生率、处理方式及治疗有效性.结果 对溶栓组46条患肢均行置管溶栓术.取栓组中,1 6肢采用Angiojet取栓导管治疗,33肢采用Rotarex取栓导管治疗.旋切组中,21肢采用Silverhawk斑块旋切系统治疗,72肢采用Turbohawk斑块旋切系统治疗.减容治疗技术成功率为98.94%(186/188).溶栓组、取栓组、旋切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8.26%(13/46)、6.12%(3/49)及6.45%(6/93).术中并发症包括血管破裂出血14例、栓子脱落引发栓塞5例、急性血栓形成2例及导丝断裂1例(1条患肢),分别给予压迫止血、覆膜支架植入、栓子抽吸、置管溶栓及断裂导丝抓捕处理,未出现治疗相关死亡者.3组间血管破裂出血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术后全部患者Rutherford分级较术前明显改善(Z=2.730,P=0.002).结论 减容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效果确切.血管破裂出血是术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且于置管溶栓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最高;及时干预有利于避免造成严重后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药物涂层球囊治疗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性疾病的疗效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药物涂层球囊治疗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性疾病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接受药物涂层球囊治疗的38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性疾病患者的术前、术中以及术后随访资料.结果 本研究38例患者患肢血管均再通成功,术后随访期间均未发生与手术相关或其他原因导致的死亡、截肢、靶病变血栓形成等并发症,无需要手术再干预患者,随访率100.00%.术后6个月、1年的Ⅰ期通畅率为84.21%、73.68%.所有患者术后不同时点的踝肱指数(ABI)、行走距离、Rutherford分级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结论 药物涂层球囊治疗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性疾病的疗效显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