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ngioJet改进入路治疗全下肢型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通过改进入路一期清除腘静脉血栓提高AngioJet机械吸栓治疗全下肢型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31例通过改进穿刺入路对急性全下肢型深静脉血栓形成进行AngioJet机械吸栓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1例患者中,采用对侧股静脉入路26例,另5例采用小腿深静脉入路。29例吸栓前先喷注尿激酶,7例进一步行导管溶栓治疗,26例行髂静脉球囊扩张,14例行髂静脉支架置入,平均住院时间为(7.6±1.8) d,总体血栓清除率Ⅱ级(50%~99%)16例(51.6%)、Ⅲ级(100%)15例(48.4%)。31例患者有30例获得随访,中位随访时间19.7个月,术后12个月一期通畅率为83.3%,血管闭塞的5例患者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血栓形成后综合征,发生率为16.7%(5/30)。结论:通过改进入路采用机械吸栓治疗全下肢型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可以一期清除腘静脉血栓,改善流入道血流,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的发生率较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复杂性动静脉瘘致下肢静脉性溃疡合并淤积性皮炎一例诊疗体会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1例复杂性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并发动静脉畸形和严重静脉功能不全合并下肢静脉性溃疡及淤积性皮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综合治疗策略,并评价其效果。方法:患者,男,79岁。入院后予以利伐沙班抗凝,阿托伐他汀调脂稳斑,迈之灵改善静脉瓣功能血压变化,人促红素治疗肾性贫血,格列齐特控制血糖等药物治疗,并接受溃疡清创+淤积性皮炎清理术。术后进行细致的创面处理与弹力袜加压支持、物理疗法以及康复训练以改善患者血液循环、提高肌肉力量,预防再次血栓形成。结果:经过综合治疗,术后1个月患者左下肢溃疡明显缩小,淤积性皮炎得到改善,肢体功能也有所恢复。结论:对于病史复杂的下肢静脉性溃疡合并淤积性皮炎,综合性治疗策略包括内科全身状态管理与外科局部治疗相结合,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局部症状及全身健康状况。进一步强调跨学科合作的重要性,通过持续监测和实施全面的治疗干预,可以显著提升患者的临床疗效及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深静脉血栓患者经机械吸栓治疗后的生活质量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研究分析AngioJet机械吸栓治疗能否改善深静脉血栓(DVT)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恩泽医院收治的急性髂股型DVT患者103例,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机械吸栓(PMT)组48例和单纯抗凝组55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等相关临床指标。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及病程等临床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PMT组患者治疗后1及6个月的VEINES-QOL/Sym问卷评分分别为[(65.04±1.34)分/(70.60±2.03)分、(77.79±1.64)分/(78.14±1.63)分],高于单纯抗凝组[(60.44±1.65)分/(65.33±2.44)分、(73.32±2.12)分/(73.94±1.8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13.679、14.463、11.743、11.640,均 P<0.05);远期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TS)的发生率PMT组与单纯抗凝组(33.3%比41.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246)。 结论:相对于急性下肢DVT形成的单纯抗凝治疗,AngioJet PMT治疗能明显改善DVT患者近期的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白塞病血管受累的临床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白塞病(BD)血管受累的临床特征和发病及预后影响因素,为临床医生认识白塞病血管受累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22年5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20例白塞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有血管受累和无血管受累,病情好转组和进展组白塞病患者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有无差异,统计学方法为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病的影响因素。结果:①220例白塞病患者中,平均年龄(36.5±15.3)岁,有血管病变的患者23例(10.5%),男性20例(87.0%)。②与无血管受累的白塞病患者相比,血管受累白塞病患者吸烟[6.1%(12/197)与34.8%(8/23), χ2=17.19, P<0.001],心脏受累[1.5%(3/197)与13.0%(9/23), χ2=6.42, P=0.011],CRP升高[56.3%(111/197)与78.3%(18/23), χ2=4.08, P=0.043]的比例明显增高。③血管受累的白塞病患者中,11例(47.8%)有静脉病变,20例(87.0%)有动脉病变,其中8例(34.8%)患者同时有静脉和动脉受累。最常见的血管受累类型是动脉扩张型11例,主要以动脉瘤(10例)为主,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7例。④23例血管受累白塞病平均随访18.3个月,16例(69.6%)病情好转稳定,7例(30.4%)病情进展,其中4例死亡(1例男性,3例女性)。有91.3%(21/23)的患者接受了糖皮质激素治疗;82.6%(19/23)的患者接受了免疫抑制剂治疗,其中65.2%(10/23)的患者接受了环磷酰胺治疗,43.5%的患者接受了沙利度胺治疗,分别有13%(3/23)的患者接受了环孢素和甲氨蝶呤治疗,有8.7%(2/23)的患者接受了吗替麦考酚酯治疗;有21.7%(5/23)的患者接受了抗凝剂的治疗,抗凝药物均为华法林或低分子肝素;有17.4%(4/23)的患者接受了生物制剂治疗;有43.5%(10/23)的患者接受了外科手术治疗。⑤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是白塞病血管受累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OR值(95% CI)=5.70(1.60,20.90), P=0.009]。 结论:白塞病患者血管受累发生率10.5%,男性多见,动脉受累比静脉受累更多见,常见动脉瘤;临床应关注患者的CRP和总胆固醇状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的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TS)的危险因素及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血管外科2017年1月—2018年6月233例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35例、女98例,年龄17~85(58.69±15.73)岁,行腔内治疗200例,行保守治疗33例。采用简单化随机分组,按7∶3比例分为建模组163例和验证组70例。观察指标:(1)随访患者PTS的发生情况;(2)影响PTS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3)建立PTS风险预测模型。结果:(1)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18个月。233例患者中发生PTS 81例(34.80%),其中接受腔内血栓清除术治疗的200名患者中发生PTS 61例(30.50%),保守治疗患者发生PTS 20例(60.6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 χ2=11.32, P=0.010)。建模组与验证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危险因素、症状与体征的个数、合并疾病、DVT病程史、腔内血栓清除术治疗、PTS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2)单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男性( X1)、BMI( X2)、亚急性及慢性DVT史( X3)、静脉曲张史( X4)、症状与体征个数( X5)、腔内血栓清除术治疗( X6)是急性髂股静脉DVT患者PTS的危险因素(比值比=2.46、1.14、3.44、4.33、1.28、0.24,95%可信区间为1.06~5.67、1.04~1.25、1.38~8.59、1.71~10.97、1.01~1.62、0.08~0.69, P值均<0.05)。(2)根据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PTS预测模型:logit( P)=-5.075+0.899 X1+0.134 X2+1.235 X3+1.465 X4+0.248 X5-1.443 X6,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81,灵敏度为90%,特异度为65%。 结论:男性、BMI、亚急性及慢性DVT史、静脉曲张史、症状与体征个数,以及腔内血栓清除术治疗是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患者PTS的危险因素。针对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患者PTS风险建立的预测模型,为DVT患者提供个性化的PTS风险评估,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血管内治疗不同侧别非血栓性髂静脉压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对比分析血管内治疗不同侧别非血栓性髂静脉压迫综合征(NIVCS)的临床疗效和治疗特点。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15年6月—2021年6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血管外科NIVCS患者60例,其中男29例、女31例,年龄29~74(51.4±11.8)岁。按照病变部位的侧别不同分为2组,左侧NIVCS 30例纳入L组、右侧NIVCS 30例纳入R组,2组均接受血管内治疗。对比2组患者基线资料;观察比较2组患者术后症状改善情况,以及支架置入患者的球囊直径和长度、支架直径和长度等围术期指标;评估患者术前及术后12个月的静脉临床严重程度评分(VCSS);术后第6、12个月对支架置入患者行下肢深静脉彩超或下肢顺行静脉造影检查,观察髂静脉支架术后6个月和术后1年通畅率,以及与支架相关的并发症。结果:2组NIVCS患者性别构成、年龄、身高、体质量、体质量指数、下肢慢性静脉性疾病临床-病因-解剖-病理生理学分类系统(CEAP)分级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2组60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其中18例行单纯球囊扩张成形术,42例接受球囊扩张联合支架置入治疗。2组患者的球囊直径、球囊长度、术前髂静脉狭窄率、术后1小时髂静脉狭窄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L组和R组患者术后1 h髂静脉狭窄率[4.0(3.0,6.0)、4.5(3.0,6.0)]均低于术前[95.0(89.8,98.0)、95.0(90.0,96.0)],组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Z=-4.79、-4.79, P值均<0.001)。L组球囊直径为(13.4±1.5)mm,大于R组的(12.3±1.4)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85, P值<0.05);L组支架长度为(60.0±8.9)mm,小于R组的(79.1±13.4)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5.42, P值<0.05)。术后随访10~14(12.7±0.9)个月,2组60例患者临床症状均得以改善或完全恢复正常,L组术后第12个月有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组和R组术前VCSS评分分别为12.5(11.0,13.3)分和12.0(11.0,13.0)分,术后第12个月VCSS评分分别为4.0(3.0,5.0)分和4.0(3.0,5.0)分,组间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Z=-0.85、-0.12, P值均>0.05);L组和R组术前VCSS评分均高于术后第12个月,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Z=-4.80、-4.81, P值均<0.001)。髂静脉支架6个月通畅率为100%(42/42),1年通畅率为97.61%(41/42)。患者随访期间均无支架移位和脱落等其他严重并发症。 结论:无论是左侧还是右侧NIVCS,采用血管内治疗均能取得良好的中短期疗效,且手术的安全性高。与右侧相比,治疗左侧NIVCS时选择的球囊的直径更大、支架的长度更小,并且支架直径较球囊直径小;治疗右侧NIVCS时选择的支架直径较球囊直径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瑞替普酶与尿激酶在导管溶栓中的疗效及并发症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对比尿激酶和瑞替普酶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导管溶栓中的疗效、安全性及总临床获益。方法:回顾性分析88例下肢急性混合型深静脉血栓并接受导管溶栓的患者,其中52例行尿激酶溶栓,36例行瑞替普酶溶栓。采用溶栓率、溶栓前后肢体周径变化评价溶栓效果;采用Villalta评分评价术后第3、6、12个月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的严重程度;并结合溶栓时间、总住院时间、总住院花费及出血风险评价总临床获益。结果:溶栓率尿激酶组75.5%,瑞替普酶组84.2%( P<0.001);溶栓前后肢体周径变化尿激酶组84.0%,瑞替普酶组90.0%( P<0.001);3、6、12个月的Villalta临床评分尿激酶组分别为3.03、3.63、4.57;瑞替普酶组分别为2.29、3.06、3.70(均 P<0.001)。接受瑞替普酶溶栓患者的溶栓时间及总住院时间更短,总住院费用未增加。调整瑞替普酶的溶栓速度(5 MU/h降至0.5~1 MU/h)后,出血风险降低。 结论:瑞替普酶较尿激酶具有更高效的静脉溶栓效果,并可降低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的严重程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小腿深静脉入路经皮机械血栓清除治疗全下肢型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安全性及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小腿深静脉入路行经皮机械血栓清除(PMT)治疗全下肢型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安全性与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20年8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通过患侧小腿深静脉穿刺入路对全下肢型急性DVT患者进行PMT治疗的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后至少接受利伐沙班或华法林抗凝治疗6个月,术后常规给予压力梯度袜治疗,分别于术后3、6、12个月及其后每年进行随访。主要终点指标为术后12个月的一期通畅率和术后12个月的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TS)发生率,次要终点指标包括血栓清除率、手术并发症率、出血并发症率、术后12个月的中重度PTS发生率。结果:共31例患者纳入研究,年龄31~80(63±14)岁,其中男16例,女15例,左下肢DVT 23例,右下肢DVT 8例。采用腓静脉穿刺15例,胫前静脉穿刺6例,胫后静脉穿刺10例。其中合并导管溶栓治疗9例,髂静脉球囊扩张25例,髂静脉支架置入10例。总体血栓清除率Ⅱ级19例(61.3%)、Ⅲ级12例(38.7%)。1例(3.2%)胫前静脉穿刺入路患者发生穿刺点血肿,经加压包扎后好转,无其他出血相关并发症及严重并发症发生。31例患者全部获得至少12个月的随访,随访时间为(22±9)个月。术后12个月髂股静脉的一期通畅率为77.4%(24/31);术后12个月PTS的发生率为16.1%(5/31),中重度PTS的发生率为3.2%(1/31)。结论:通过小腿深静脉入路行PMT治疗全下肢型急性DVT安全有效,可以一期清除腘静脉远端及小腿流入道血栓,PTS的发生率低,可作为全下肢型急性DVT腔内治疗的首选入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激光雕刻型支架与编织型支架治疗血栓性与非血栓性Cockett综合征中远期疗效的对比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对比分析激光雕刻型支架与编织型支架置入在治疗血栓性和非血栓性Cockett综合征的中远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蚌埠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5年1月—2020年5月首次接受左髂静脉支架置入治疗的611例Cockett综合征患者的随访资料。其中男216例、女395例,年龄22~83(55.0±9.9)岁,非血栓性(不合并血栓)Cockett综合征453例、血栓性(合并血栓)Cockett综合征158例。根据患者置入支架类型不同分组:激光型组490例(均置入激光雕刻型支架),编织型组121例(均置入编织型支架)。依据2组患者是否合并血栓进行观察和分层比较,观察指标:(1)术后3、6年支架一期通畅率。(2)术后3、6年的临床、病因学、解剖学、病理生理学(CEAP)分级,以及静脉临床严重程度评分(VCSS)、慢性静脉功能不全生活质量问卷(CIVIQ)-20评分较术前的变化情况。(3)围手术期相关并发症及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611例患者共置入了664枚支架,置入成功率为100%(611/611)。患者术后均获随访36.5~102.4(70.4±16.6)个月。激光型组与编织型组间以及组内血栓与非血栓患者间年龄、性别、合并基础疾病、吸烟史和静脉曲张手术史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患者术前CEAP分级、VCSS、CIVIQ-20评分比较,2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组内分层比较,2组的CIVIQ-20评分、激光型组的VCSS评分,血栓性患者均高于非血栓性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观察结果:(1)2组患者术后3、6年的支架一期通畅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2)2组患者术后3、6年CEAP分级、VCSS、CIVIQ-20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01)。术后3、6年,激光型组内的非血栓性患者较血栓性患者、编织型组非血栓性患者较激光组非血栓性患者的CEAP分级降低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意义( P值均<0.05);术后6年,编织型组血栓性患者较激光型组血栓性患者VCSS评分的改善更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3);术后3年,编织型组血栓性患者较激光型组血栓性患者CIVIQ-20评分减小程度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48)。(3)术后有2.9%(18/611)的患者出现穿刺点周围不同程度的血肿,26.4%(161/611)的患者出现自限性腰背部疼痛症状,2组间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激光型组血栓性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17.8%(16/90),明显高于非血栓患者的6.0%(24/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3.60, P<0.001);编织型组内比较以及2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编织型组内比较以及2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患者均无支架移位、形变或断裂等不良事件发生。 结论:激光雕刻型支架和编织型支架置入治疗血栓性和非血栓性Cockett综合征的中远期支架通畅率均良好,患者的生活质量获得明显改善,方法安全,疗效确定。激光雕刻型支架较编织型支架的临床效果相对更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炔雌醇环丙孕酮片诱发抗磷脂综合征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和亚急性肺栓塞
编辑人员丨1周前
1例16岁女性患者因月经不调给予炔雌醇环丙孕酮片(1片/d口服,连服21 d)行月经人工周期治疗。用药第7天患者出现右下肢远端肿胀,伴疼痛,活动轻度受限,未引起注意。21 d后停药。停药第2天患者出现阴道撤退性出血,同日出现咳痰带血1次。停药16 d后患者右下肢肿胀和疼痛加重,超声检查示右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肺动脉CT血管成像示右下肺动脉栓塞。诊断为右下肢深静脉血栓,亚急性肺栓塞,给予依诺肝素钠抗凝及对症治疗,17 d后症状好转。实验室检查示血小板计数90×10 9/L,抗心磷脂抗体IgG 209 GPL/ml,血小板相关抗体阳性,诊断为抗磷脂综合征。考虑患者的血栓形成与炔雌醇环丙孕酮片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