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庭功能联合听力学检查在眩晕疾病中的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背景 前庭功能检查项目种类众多,各检查项目靶点及阳性率各有不同,临床上眩晕患者如何恰当合理选择检查项目有不同观点.目的 探讨前庭功能联合听力学检查在外周眩晕疾病中的应用价值,为临床眩晕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择 2021 年 1 月—2022 年 1 月以头晕或眩晕为主诉就诊于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眩晕门诊的患者.所有患者在起病7 d内完成纯音测听(PTA)、温度试验、视频头脉冲试验(vHIT)、摇头试验(HST),比较不同眩晕疾病的前庭功能及听力学检查的异常率.结果 符合纳入、排除标准且病例资料完整的眩晕患者共120例,其中突发性聋伴眩晕(SDV)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组、前庭性偏头痛(VM)组各 40 例.SDV组患者PTA均为感音神经性聋,温度试验异常 25 例(62.50%),vHIT异常 16 例(40.00%),HST异常 28 例(70.00%).BPPV组患者PTA异常9例(22.50%),其中7耳为感音神经性聋,2耳为传导性聋;温度试验异常18例(45.00%),vHIT异常21 例(52.50%),HST异常20例(50.00%).VM组患者PTA异常21例(52.50%),均为感音神经性聋,其中26耳为高频听力轻中度下降,7耳为低频轻中度下降,温度试验异常16例(40.00%),vHIT异常17例(42.50%),HST异常 27 例(67.50%).三组患者PTA检查异常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26,P<0.001);三组患者温度试验、vHIT、HST异常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前庭功能联合听力学检查有助于周围性眩晕的定位诊断及鉴别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住院患者血栓预防和抗凝管理指南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可通过多种机制引发血栓并发症,其中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是导致COVID-19住院患者死亡或预后不佳的重要原因之一。采用合理的风险评估模型对COVID-19患者进行VTE及出血风险评估,并按照风险级别实施规范的预防措施可显著改善COVID-19患者血栓相关不良预后。然而在目前的临床实践中,如何根据COVID-19患者严重程度及具体病情选择恰当的预防方式、抗凝方案、剂量和疗程,动态平衡血栓和出血风险,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近年来,国际已发布系列COVID-19合并VTE相关权威指南及高质量循证医学研究证据,基于此,为更好地指导我国医护人员的临床实践,经过多学科专家研讨和德尔菲专家论证,工作组牵头制订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住院患者血栓预防和抗凝管理指南》,针对COVID-19引起的血栓风险和预防策略、住院患者的抗凝管理、血栓诊治、特殊人群的抗凝管理、抗病毒和抗炎药物与抗凝治疗药物的相互作用和调整策略、出院后随访等诸多方面的临床核心问题进行了阐述,以期明确对不同临床分型COVID-19患者及特殊人群的合理预防和抗凝管理策略,为我国COVID-19患者VTE防治提供推荐意见和临床指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强迫症患者的“不恰当感”特征及其与强迫症状的关系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究不恰当感在强迫症患者中的临床表现及其特征,揭示不恰当感与强迫症状的关系,并初步了解临床治疗对不恰当感的影响。方法:前瞻性收集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门诊就诊的91例强迫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在入院前1个月是否接受过治疗分为强迫症未治疗组(40例)和强迫症已治疗组(51例),其中强迫症未治疗组包括男24例、女16例,年龄18~60(29.3±8.1)岁;强迫症已治疗组包括男23例、女28例,年龄18~60(30.5±8.5)岁。同期招募年龄相匹配的健康对照者(健康对照组)50名,其中男25名,女25名,年龄18~60(30.8±8.9)岁。使用不恰当感体验问卷修订版(Not Just Right Experiences-Questionnaire-Revised,NJRE-Q-R)评估被试的不恰当感特征和程度,同时使用耶鲁-布朗强迫量表(Yale-Brown Obsessive-Compulsive Scale,Y-BOCS)、耶鲁-布朗强迫症状清单(Yale-Brown Obsessive Compulsive Scale Symptoms Checklist,Y-BOCS-SC)、强迫信念体验问卷修订版(Obsessive Belief Questionnaire,OBQ-44)、贝克焦虑量表(Beck Anxiety Inventory,BAI)、贝克抑郁自评量表(Beck Depression Inventory,BDI)分别评估被试的强迫症状严重程度及类型、强迫信念和焦虑、抑郁情绪。采用方差分析比较强迫症未治疗组、强迫症已治疗组和健康对照组之间不恰当感的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探索强迫症患者不恰当感和临床症状的相关性,分析不恰当感与强迫症发病过程中强迫症状变化的中介效应模型。对入组时未接受治疗的36例强迫症患者进行为期8周的治疗随访,再次评估强迫症状严重程度和不恰当感及焦虑、抑郁情绪,分析治疗对不恰当感的影响。结果:在不恰当感检出率方面,强迫症未治疗组(87.5%,35/40)和强迫症已治疗组(96.08%,49/51)与健康对照组(60%,30/50)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 2=22.82, P<0.01),两两比较显示强迫症未治疗组和强迫症已治疗组的不恰当感检出率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 χ 2=8.37、19.29,均 P<0.01),强迫症未治疗组和强迫症已治疗组之间的不恰当感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 2=2.32, P=0.127)。在强迫症状严重程度、不恰当感严重程度方面,强迫症未治疗组、强迫症已治疗组与健康对照组相比,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强迫症状严重程度:21.6±7.2比20.9±7.1比0.24±0.65,不恰当感严重程度:27.9±12.9比27.7±11.8比11.9±5.5; F=214.14、37.05,均 P<0.01)。不恰当感严重程度与强迫症状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r=0.522, P<0.05);进一步进行中介效应检验,发现不恰当感严重程度可以显著正向影响Y-BOCS、BAI、BDI( β=0.398、0.371、0.312,均 P<0.01);BDI可以显著正向影响Y-BOCS( β=0.313, P<0.01);BAI对Y-BOCS的影响作用不显著( β=0.071, P>0.01)。36例强迫症患者治疗后的不恰当感和强迫症状严重程度均较治疗前减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87、2.01,均 P<0.05);Y-BOCS总分治疗前后变化与不恰当感量表种类总分变化值及不恰当感量表严重程度评分变化均具有相关性( r=0.727、0.555,均 P<0.001)。 结论:强迫症患者中不恰当感的检出率及严重程度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者。不恰当感与强迫症状具有相关性,不恰当感可直接引起强迫症状,抑郁情绪对不恰当感与强迫症状二者关系存在一定的正向影响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中国儿童重症监护病房严重细菌感染抗菌药物应用的若干建议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细菌对抗菌药物耐药成为全球面临的严峻挑战,也是重症细菌感染治疗失败的重要因素之一,国内儿童重症监护病房普遍存在抗菌药物不规范及过度使用的问题,因此制定本建议以加强抗菌药物使用的管理,避免不恰当的、过度的使用,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和细菌耐药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自身免疫病相关性溃疡的临床特点及诊疗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研究显示,自身免疫病(AID)相关性溃疡是引发感染、残疾等严重不良预后的并发症。其明确诊断难度大,治疗上存在免疫抑制治疗与抗感染治疗的矛盾,不恰当的诊断、免疫抑制治疗易延误抗感染及手术治疗的时机,给患者预后带来不良影响。该文综述了AID相关性溃疡的概念、各亚型临床特点和处置建议等,以期为临床AID相关性溃疡的诊疗提供更多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FMEA管理模式在留置针护理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究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FMEA)管理模式在留置针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方法从2019年3月至2020年1月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门诊就诊的留置针患者中选择120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软件产生自动序列号,将序列号放入密封的信封中,按照进入研究的先后顺序由患者盲抽,进而将入选病例随机分为两组,两组患者病例数都是60例,分别为对照组及实验组。对照组给予常规管理,实验组给予FMEA管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护理质量、失效模式的RPN值(风险指数)、静脉炎、感染及堵塞情况。结果:实验组护理质量量表总分及静脉输液应用效应、护士基础护理水平、护士应急护理能力、护士服务风貌4个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t=12.072、9.250、4.467、6.381、12.136, P<0.05)。实验组静脉炎、堵管及感染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 χ2=4.013、4.288、4.169, P=0.045、0.038、0.041<0.05)。实验组干预后输液装置连接期间不够紧密、穿刺部位选择不恰当、皮肤消毒不彻底、护士穿刺技术不够熟练、未熟练掌握敷贴粘贴方法、健康宣教不到位、未熟练掌握冲封管技术主要失效模式RPN值较干预前明显下降,( P<0.05)。 结论:FMEA管理模式在留置针护理中应用,能够降低静脉炎、堵管及感染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值得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探针变量”:观察性研究中混杂因素识别的工具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观察性研究中往往存在未知或未测量的混杂因素,是流行病学因果关联研究中的重大挑战。本文介绍一种可以应用在观察性研究中的一种对未知/未测量混杂因素进行识别和效应评估的工具——“探针变量”。其主要可以分为暴露探针变量、结局探针变量以及中介探针3种形式,前2种不仅可以对未知/未测量混杂因素进行识别,也可以对其效应量进行估计,从而揭示真实的暴露与结局之间的关联。而中介探针则是针对“中介因子”进行控制,从而识别暴露和结局之间是否存在未测量混杂因素。该理论实践过程中最大的困难在于“探针变量”的选择和确定,不恰当的“探针变量”可能引入新的混杂,导致未测量混杂因素识别不准确。“探针变量”可以推荐作为观察性研究报告中的一项敏感性分析内容,有助于读者真实理解暴露与结局之间的关联,增加观察性流行病学研究中的证据力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合并感染时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探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作为一种病毒性肺炎,其合并或继发细菌、真菌、其他病毒感染的情况值得关注。对于确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患者,国家方案中关于抗菌药物治疗明确提出避免盲目或不恰当使用抗菌药物,尤其是联合使用广谱抗菌药物,但并没有给出明确的建议。现有研究报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合并感染的比例并不高,而在临床实践中抗菌药物使用比例居高不下。本文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合并或继发感染的现状进行分析,对理解疾病进程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慢性尿潴留患者间歇性导尿尿管选择和使用临床结局的系统评价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对慢性尿潴留患者间歇性导尿尿管选择和使用进行系统评价,为今后临床实践中恰当应用导尿管提供有效证据。方法:检索Embase、PubMed、Health Technology Assessment Database、CINAHL、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CNKI、维普网、万方数据库中1990年1月1日—2020年4月30日收录的关于慢性尿潴留患者间歇性导尿尿管选择和使用的RCT研究,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选取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试验质量,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13篇文献可纳入Meta分析。Meta分析显示,与单次使用无涂层导尿管组相比,预涂层导尿管组的尿路感染发生率较低[ RR=0.60,95% CI(0.48,0.75), P<0.01],但在尿道损伤发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RR=1.19,95% CI(0.88,1.61), P=0.25];单次/重复使用间歇性导尿管的患者在尿路感染[ RR=0.98,95% CI(0.70,1.39), P=0.93]和尿道损伤[ RR=1.00,95% CI(0.21,4.79), P=1.00]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描述性分析结果提示,预涂层导尿管组的总体满意度高于单次使用非涂层导尿管组,但单次/重复使用间歇性导尿管患者之间总体满意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在慢性尿潴留患者间歇性导尿实施过程中,使用预涂层间歇性导尿管或许能够降低患者尿路感染发生率,提高患者使用满意度,但尚无充足证据支持其改善尿道损伤方面的积极作用。此外,重复使用间歇性导尿管的安全性尚不能确定,后期仍需大量多中心大样本研究进一步验证此类结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全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的心身医学服务能力现状和培训需求调查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了解全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住培)学员心身医学服务能力的现状和培训需求。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调查。采取整群抽样的方式,于2021年8—9月期间对同济大学4家附属医院参加住培的全科学员进行线上问卷调研。问卷内容包括全科住培学员的基本情况,心身医学相关知识自评和培训需求,以及社区患者的心身医学服务需求。结果:共发放问卷159份,回收有效问卷140份(88.1%)。25.7%(36/140)全科住培学员认为临床工作中遇到躯体症状伴发情绪问题的患者比例高达50%及以上;29.3%(41/140)认为50%及以上的患者存在睡眠问题;但60.0%(84/140)能采取恰当的处理方式。全科住培学员对“心身医学核心知识和概念”了解的比例为47.5%(665/1 400),对“常见心身疾病”判断的正确率为(64.6±23.4)%,自评对心身医学服务能力感到满意者仅占21.4%(30/140)。62.8%(88/140)认为目前全科住培方案对上述能力培训的涵盖率不足50%,66.4%(93/140)认为“有必要”强化训练,线上授课、工作坊、多学科诊疗和临床实践教学等形式的接受率为56.4%(79/140)~63.5%(89/140)。结论:参与调研的全科住培学员认为患者有较大的心身医学服务需求,但自身能力和信心显著不足,建议在住培阶段强化心身医学服务能力的教学与培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