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宏基因组学二代测序在新生儿疑难感染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宏基因组学二代测序技术(mNGS)在新生儿疑难感染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9月至2020年12月于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新生儿科住院治疗且经脑脊液、肺泡灌洗液或血液病原菌mNGS技术确诊的不明原因发热、抗感染治疗效果欠佳、危重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和病原学mNGS结果。结果:4例新生儿,其中男2例,女2例,起病年龄为生后5 h至26 d。2例患儿为脑炎/脑膜炎,其中例1患儿表现为发热、抽搐、昏迷,例2患儿长期抗生素治疗临床症状不能缓解且脑脊液细胞数不能恢复正常;例3患儿长期发热伴C-反应蛋白增高,例4患儿发热、咳嗽、呼吸窘迫。传统培养均未检出致病微生物,mNGS分别检测出人单纯疱疹病毒2型、微小脲原体、人类疱疹病毒5型、结核分支杆菌复合群。结论:mNGS有助于不明原因发热、治疗效果欠佳、危重感染等新生儿疑难病原体感染的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儿童股骨近端骨病变的病种分布及影像学表现探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儿童股骨近端骨病变的病种分布、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以提高儿童股骨近端骨病变的临床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收集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骨科于2012年2月至2020年5月期间经手术及病理学检查证实的82例股骨近端骨病变患儿临床资料,对其病种分布、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82例患儿中,男童55例,女童27例;年龄(7.8±3.5)岁(1个月17天至13岁9个月)。病变部位:左侧39例,右侧43例。首发症状为髋部疼痛31例,下肢跛行24例,下肢拒动3例,髋部疼痛伴发热2例,双下肢粗细不等1例,无痛性包块1例,20例为外伤后摄片发现。影像学表现均为股骨近端不同形态骨病变。病理诊断:单纯性骨囊肿30例,纤维结构不良20例,慢性骨髓炎11例,骨样骨瘤7例,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5例,软骨母细胞瘤3例,非骨化性纤维瘤2例,骨软骨瘤2例,内生软骨瘤1例,骨卡波西型血管内皮细胞瘤1例。结论:儿童股骨近端骨病变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病种较多,良性骨病变占比较大,其中以囊性病变居多。儿童出现不明原因髋部疼痛或下肢跛行,应及时拍摄骨盆DR,必要时行CT及MRI检查,以帮助诊断;病理检查是明确诊断的最终手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甘肃省首例H7N9禽流感病例流行病学及病原学特征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甘肃省首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流行病学特征,为H7N9禽流感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调查甘肃省首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的发病和就诊经过、可能感染来源、传播途径及暴露因素等,并排查密切接触者实施健康医学观察,同时开展外环境采样检测和疫点消毒。结果:甘肃省确诊的首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本地感染病例为82岁男性,城市居民,2017年3月29日因发热、全身乏力前往私人诊所就诊,4月3日到酒泉市医院就诊,有在检出H7N9病毒核酸的活禽销售店附近活动史,咽拭子检测H7N9禽流感病毒核酸阳性;该病例经治疗于发病17 d后治愈出院;9名密切接触者实施为期7 d的医学健康观察,未出现健康异常;强化监测全市共报告流感样病例和不明原因肺炎357例,H7N9禽流感病毒核酸阳性2例。酒泉市发现的3例H7N9病例均有活禽市场暴露史,其中1例死亡。结论:暴露于出现H7N9禽流感病毒的外环境是人感染H7N9主要危险因素,需要加强散养家禽和活禽市场管理;外环境禽流感监测对人感染H7N9禽流感防控具有重要的预警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刚果共和国儿童恶性脑型疟一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90%以上的恶性脑型疟由恶性疟原虫所致,也偶由间日疟原虫所致。脑型疟患儿发热数日后病情加重,临床可表现为惊厥、意识模糊、脑膜刺激征阳性、脑脊液压力增高,病死率为15.42%,治疗采用蒿甲醚肌内注射或青蒿琥酯静脉注射。笔者参加援非医疗队期间,在当地医院诊治了1例恶性脑型疟患儿,经及时对症和病因治疗后,患儿痊愈出院。临床上对于不明原因发热、贫血、血小板减少、单核细胞增多的患者,应注意有无非洲、东南亚等疫区工作、旅游史,及时行血涂片或骨髓涂片查找疟原虫,精准应用抗疟疾药物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瑞典60日龄以下发热伴严重细菌感染患儿流行病学特征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本研究旨在描述60日龄以下发热伴严重细菌感染(SBI)患儿年龄及性别方面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2017年4家儿科急诊收治的60日龄以下、既往健康现出现不明原因发热的足月婴儿。结果:1 701例患儿中,214例(占12.6%;95% CI,11.1~14.3)发生SBI。196例(占11.5%;95% CI,10.0~13.1)诊断为尿路感染(UTI)。28日龄以内组和29~60日龄组,脑膜炎发生率分别为0.9%(95% CI,0.3~2.0)和0.3%(95% CI,0.1~0.8),菌血症发生率分别为3.2%(95% CI,1.9~4.9)和0.6%(95% CI,0.2~1.3)。男孩SBI患病率较高,为16.0%(95% CI,13.8~18.5),女孩为8.0%(95% CI,6.2~10.2),UTI的风险是女孩的两倍。脑膜炎发生率:男孩为0.3%(95% CI,0.1~0.9),女孩为0.7%(95% CI,0.2~1.6),菌血症发生率:男孩为1.8%(95% CI,1.0~2.8),女孩为1.0%(95% CI,0.4~2.0)。 结论:SBI总体发生率为12.6%,主要为UTI。菌血症和脑膜炎发生率较低,尤其是29~60日龄组,男孩和女孩无显著差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因相关疑难肠病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对于不明原因的腹痛、腹泻、发热,临床诊断相当困难。这些症状不一定是由于肠道疾病引起,也可能由于血管、药物、遗传代谢等疾病所致。除了感染性、免疫性、肿瘤性、血管源性、药物性原因外,更为疑难的是与遗传基因相关的肠道疾病,需要结合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内镜检查及影像学检查,最终结合基因检测明确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以发热伴气短为突出表现的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IVLBCL)是一种罕见的侵袭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本文报道1例以发热、乏力、气短、全血细胞减少为主要表现的患者,检查血白细胞介素10(IL-10)提示显著升高,进一步行腹壁皮肤活检病理确诊为IVLBCL,经过化疗后病情改善。提示对于不明原因发热伴呼吸困难的患者,应将IVLBCL作为鉴别诊断之一,IL-10显著升高对IVLBCL具有提示意义,皮肤盲检对于临床疑诊病例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以发热为主要表现伴希佩尔-林道综合征家族史的嗜铬细胞瘤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报道1例嗜铬细胞瘤女性患者,以发热为主要表现,血压正常,炎性指标升高,伴贫血、血小板计数增多、肝功能异常,存在希佩尔-林道(VHL)综合征致病基因变异及家族史,肾上腺肿物切除后异常指标好转,未再发热。对于不明原因长期发热患者,需除外嗜铬细胞瘤,嗜铬细胞瘤可作为VHL综合征的亚型单独存在,需予注意以减少漏诊、误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发热患儿就诊流程规范化管理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发热,尤其不明原因的急性发热是患儿就诊时最常见的临床症状。发热患儿就诊时,应遵循最大程度保障就诊流程通畅及减少交叉感染风险的原则。我国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在发热患儿就诊流程清晰化、发热门诊配置合理性、感染性疾病的早期甄别能力、急症危重症救治和传染病防控能力等方面发展尚不均衡。本共识旨在规范发热患儿就诊流程上的基本要求,为持续改进发热患儿就诊流程提供指导及建设性意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表现为急性不明原因发热的疑似恙虫病患者临床特征及病原学分析(8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临床诊疗中以发热为首发症状就诊的患者很多,其病因复杂多样,是临床上面临的挑战。感染是发热的主要病因,致病原包括细菌、病毒、真菌、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和立克次体。本研究对浙江省三门县部分不明原因发热患者进行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检测,探索其病因并分析基因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