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学生视域下专业班主任开展专业认知教育的调查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了解医学生在专业班主任引导下构建专业认知的过程,并寻找影响医学生专业认知结局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自制问卷,对北京大学医学部2018级至2020级的1 111名医学生进行调查,内容包括医学生的一般情况、专业认知的建构过程以及专业认知结局。采用 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影响医学生专业认知结局的影响因素。 结果:在专业班主任的引导下,67.6%(751/1 111)的医学生丰富了已有的专业认知和理解;27.2%(302/1 111)的医学生纠正了对专业最初的认知和理解;5.2%(58/1 111)的医学生认为专业班主任的教育和影响与其初始的认知完全一致。目前所学专业为第一志愿专业的医学生丰富、纠正原认知的可能性更小( OR值分别为0.301和0.235,均 P<0.05);经常接触专业班主任的医学生丰富、纠正原认知的可能性更大( OR值分别为0.000和0.040,均 P<0.05)。 结论:专业班主任的引导能够有效帮助医学生建构专业认知,医学生的专业认知结局与其是否被第一志愿专业录取以及是否经常与专业班主任接触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临床医学(乡村医师)专业学生双循环管理体系的实践和思考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临床医学(乡村医师)专业学生的培养,是推进新疆基层卫生健康建设的重要举措,该专业人才的培养与教育管理模式密切相关。本文针对乡村医师学生管理和培养中出现的问题,探索改进方法,旨在从管理的角度构建临床医学(乡村医师)专业双循环管理体系(大循环管理体系和小循环管理体系)。以大循环管理体系为主体,以小循环管理体系为院校管理重点,双循环管理体系相互促进,试图构建院校教育、毕业教育与继续医学教育三位一体的人才管理培养体系。以该体系为支撑,借助同一辅导员循环管理不同年级、不同时期学生的优势,增加辅导员与各年级班主任、各年级学生之间的交流,使辅导员、班主任和各年级学生更直观、深入了解本专业的课程设置及实习就业等情况,为提高临床医学(乡村医师)专业学生管理教育水平提供借鉴与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儿科学青年教师兼任儿科班主任工作管理方案实施效果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儿科学青年教师兼任儿科班主任工作管理方案的实施效果,为落实高校班主任制度提供借鉴。方法:2021年11月至2023年11月,重庆医科大学儿科学院根据教育部相关文件制定儿科学青年教师兼任儿科班主任工作管理方案(简称方案),按照米勒金字塔组织实施,运用行动研究法进行优化。以重庆医科大学儿科学院五年制儿科学专业5个年级的1 231名学生和54名儿科学青年教师兼任儿科班主任(简称班主任)为研究对象,通过学生、教学管理部门对班主任的评价和班主任自评来评估方案的实施效果。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相关数据。结果:回收学生有效问卷823份。学生对班主任评分为(63.47±5.20)分(满分70分),教学管理部门对班主任评分为(7.28±1.68)分(满分10分),班主任自评为(16.67±1.74)分(满分20分)。班主任考核成绩8名(14.8%)为优秀(95~100分),24名(44.4%)为良好(85~94分),11名(20.4%)为一般(75~84分),6名(11.1%)为较差(60~74分),5名(9.3%)为差(60分以下)。有83.5%(687/823)的学生表示"收获满满",学生收获排在前3位的是获得考研指导[72.9%(600/823)]、学业规划指导[55.4%(456/823)]和心理疏导[21.1%(174/823));班主任对其工作总结出4个要点:知晓学情[100.0%(54/54)]、获得学生信任[83.3%(45/54)]、引导学生明确目标[77.8%(42/54)],带领学生到临床感知专业价值[74.1%(40/54)]。结论:本方案有助于学生成长,得到学生的认可;有助于青年教师提升教育教学能力,有助于教学管理部门细化管理工作;本方案可以为其他高校落实班主任制度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本科生综合素质培养策略的实施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本科生综合素质培养策略的实施效果。方法:2018年9月,选择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2016级医学影像技术专业28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在其进入专业课程学习时采取系列培养策略,包括课程思政建设、班主任负责制、师生交流互动、教学方法改革、教育国际化、科研导师制等。学习结束后,采用问卷调查比较培养策略实施前后28名学生人文素质和专业素质相关情况以及技能竞赛获奖情况。结果: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本科生在人文素质的民族自豪感、专业自信心、职业使命感、师生融洽度、心理承受力5个方面,策略实施后评分比实施前评分高[4(3,4)分比3(2,3)分、4(3,4)分比2(2,3)分、4(3,4)分比3(2,3)分、4(3,4)分比3(2,3)分、4(3,4)分比3(2,3)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本科生在专业素质的科研思维能力、文献检索能力、医学统计能力、PowerPoint制作能力、答辩演讲能力5个方面,策略实施后的评分比实施前评分高[3(2,3)分比2(1,2)分、3(2,4)分比2(2,2)分、3(2,4)分比2(2,3)分、3(3,4)分比2(1,3)分、4(3,4)分比2(2,3)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本科生在全国和四川省内技能竞赛中获得5个奖项,实现了"零"的突破。 结论:培养策略的实施可以提高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放射卫生科研院所中研究生班主任管理工作的实践与探索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研究生教育是国家培养高层次人才和推动科技创新的关键阵地,加强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对于保障和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大带来对教育资源和管理模式的挑战,要求科研机构保证教育质量、适应社会需求.本文从科研院所的特殊性出发,以放射卫生研究生教育的工作实践为例,探索科研院所中的研究生班主任管理要素,为提高科研院所研究生管理水平提供参考.研究生班主任是研究生思想教育、学术文化、日常管理、就业创业、心理健康教育等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在研究生教育培养中发挥重要的桥梁纽带作用.面对新时代研究生教育的挑战,研究生班主任要不断探索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工作方式和方法,着力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完善专业技能、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发挥学生干部作用等,保障科研院所研究生教育工作高质量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310名本科护生班级心理氛围的现状调查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调查本科护生的班级心理氛围现状.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使用"大学生班级心理氛围评定量表"对310名全日制三年级在校本科护生进行调查.结果 本科护生班级心理氛围得分为(143.25±22.18)分,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得分最高的条目为"同学们在意学习成绩",得分最低的条目为"辅导员/班主任能够经常与我们谈心".结论 310名本科护生班级心理氛围得分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仍有待进一步提高.建议护理教育者着重加强护生护理软技能的培养,有助于增强护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交流能力;建议医学院校设立面向贫困护生的奖学金,扩大贫困护生的受奖面,及时为护生提供各方面就业信息及就业心理指导,以减轻护生的经济、就业压力;尝试"专兼结合"的辅导员队伍、加强非护理专业出生的辅导员对护理专业知识的学习,以期消除师生之间代沟与隔阂,建立牢固的信任关系,从而优化本科护生的班级心理氛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齐齐哈尔市某高校在校大学生亚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了解齐齐哈尔市某高校在校学生亚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学校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干预和健康教育等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学院-专业-年级-班级)的方法,抽取20个班级,共769名在校大学生,在各个学院辅导员及班主任的组织管理下,由经过培训合格的调查员统一发放调查问卷并回收,分析亚健康的影响因素.结果 中亚健康发生率为10.27% (79/769).其中躯体亚健康发生率为10.14% (78/769),心理亚健康发生率为10.27% (79/769).经常饮酒(OR=5.343)、总是熬夜看书(OR=2.306)、有自杀意念(OR=3.655)是亚健康状况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大学生拥有不良生活习惯和不规则作息时间呈现较高的亚健康倾向,另外心理问题也影响大学生的亚健康状态,学校相关部门可开展心理干预、健康课堂等途径进行亚健康干预和教育.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论兼职班主任在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近年来,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双轨合一”的培养模式在我国逐渐开展,许多医学院校对此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本文介绍了南京医科大学为解决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在教学医院进行的兼职班主任制度,并总结了兼职班主任在加强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以及提高学生的临床技能、科研能力和人文素养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教师专业发展能动性及影响因素:基于工作特征的探讨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考察教师专业发展能动性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并探讨不同类型的工作特征对教师专业发展能动性的影响.方法:采用教师专业发展能动性量表和中小学教师工作特征问卷对2600名中小学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能动性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且个人能动性略高于环境能动性;(2)男教师、教龄5-10年(含10年)/10-15年(含15年)教师、高中教师、乡镇教师、非班主任教师的专业发展能动性水平显著较低;(3)工作挑战和工作资源显著正向预测教师专业发展能动性,而工作阻碍则显著负向预测.结论: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能动性水平存在人口统计学差异,且工作挑战、工作阻碍和工作资源对教师专业发展能动性的影响作用不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中小学班主任抑郁状况的潜类别及相关因素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了解中小学班主任抑郁状况潜类别特点及相关因素.方法:在12个省份抽取3255名中小学班主任,采用贝克抑郁量表(BDI-II)调查抑郁症状,采用潜类别分析方法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别探讨抑郁状况的潜类别分布及相关因素.结果:存在高抑郁组(18.1%)、低抑郁组(40.1%)和无抑郁组(41.8%)3个潜在类别.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无抑郁组相比,对写文章或做科研感到有压力(高抑郁组OR = 1.31)、因科任老师配合差或专业能力差而感到有压力(低抑郁组OR = 1.39)、对学校"将对学生的评估结果运用于教师的教学评定"的评价(高抑郁组OR = 1.59、1.72;低抑郁组OR =1.57、1.53)是抑郁的危险因素;对"自己缺乏班主任工作有关的专门知识"持否定态度是保护性因素(高抑郁组OR=0.52、0.51;低抑郁组OR =0.73、0.47).结论:中小学班主任的抑郁状况存在明显的分类特征,工作内容、评价指标和教学本职工作的偏离可能会增加抑郁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