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卫生组织《全球高血压报告》(2023年)概要及解读
编辑人员丨5天前
2023年,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发布了首个《全球高血压报告—与无声杀手的赛跑》,报告涵盖了全球高血压的流行情况和管理方法,分析了高血压导致的死亡及疾病负担,探讨了高血压的危险因素,评价了降压治疗的成本效益,并介绍了多国高血压管理的成功案例,尤其是HEARTS高血压防控计划的全球推广情况.高血压是一个全球性公共卫生挑战,严重危害健康.过去30多年间,全球高血压(收缩压≥140 mmHg,或舒张压≥90 mmHg,或服用降压药物)患者的数量翻了一倍,从1990年的6.5亿增长至2019年的13亿,在30~79岁的全球高血压患者中,大约54%诊断为高血压,其中42%正在接受降压治疗,而仅有21%得到控制.2019年,全球范围内超过一半的心血管疾病死亡可归因于收缩压升高,如果全球范围内将高血压控制率提高到50%,从2023年至2050年间可以避免7 600万人死亡.人群水平的高血压相关危险因素包括高盐和低钾摄入、饮酒、缺乏运动、空气污染等.WHO支持通过减少膳食钠摄入,增加钾摄入、限制饮酒、戒烟、增加运动和改善空气污染等方式预防和控制高血压.治疗方面,WHO指南建议对收缩压≥140 mmHg或舒张压≥90 mmHg的个体使用降压药物治疗.对于特定人群,收缩压在130~139 mmHg之间时也建议开始使用降压药物治疗,同时推荐使用单片复方制剂进行联合治疗,以提高治疗的依从性和持久性.我国高血压的流行趋势和管理情况同样令人关注.高血压是我国人群中重要的死亡和疾病负担因素,通过学习和借鉴全球高血压管理的成功经验,可以加强我国高血压的预防、控制和监测工作,特别是推动HEARTS技术包在我国的应用,以提升高血压管理效果.该报告旨在提醒人们重点关注非传染性疾病,特别是高血压这一公共卫生挑战,通过详细的数据分析和成功案例明确了高血压防治的重要性,并为各国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为实现2025年将未控制高血压比例较2010年相对下降25%的全球目标而共同努力.本文结合中国高血压病的流行趋势与管理情况对该报告进行简要解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1990—2019年中国、日本、韩国胰腺癌流行病学趋势及主要风险归因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1990—2019年中国、日本、韩国胰腺癌流行病学趋势及主要风险归因。方法: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收集1990—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GBD)数据库中中国、日本、韩国胰腺癌发病率、死亡率、年龄标准化发病率(ASIR)、年龄标准化死亡率(ASMR)。根据GBD数据库2019年全世界标准化人口结构计算年龄标准化率。观察指标:(1)2019年中国、日本、韩国胰腺癌发病和死亡情况。(2)1990—2019年中国、日本、韩国胰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风险的年龄-时期-队列模型分析。(3)1990—2019年中国、日本、韩国胰腺癌ASIR和ASMR变化趋势。(4)1990—2019年中国、日本、韩国胰腺癌死亡主要风险归因变化趋势。计数资料以绝对数、百分率和比值表示。采用Joinpoint(V.4.7.0.0)软件回归计算不同时段胰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年变化率、年平均变化率(AAPC)及其95%可信区间( CI)。采用STATA(V.15.0)软件中年龄-时期-队列模型分析控制两个变量,不同年龄、时期和出生队列对胰腺癌发病和死亡风险的影响,风险效应值采用相对危险度(95% CI)表示。 结果:(1)2019年中国、日本、韩国胰腺癌发病和死亡情况。2019年中国胰腺癌发病率从15~19岁的0.07/10万上升至85~89岁的64.01/10万,其中男性从0.09/10万上升至94.71/10万,女性从0.04/10万上升至47.47/10万;死亡率从0.04/10万上升至79.58/10万,其中男性从0.05/10万上升至116.50/10万,女性从0.03/10万上升至59.69/10万。日本胰腺癌发病率从15~19岁的0.03/10万上升至85~89岁的162.26/10万,其中男性从0.03/10万上升至177.67/10万,女性从0.04/10万上升至153.67/10万;死亡率从0.02/10万上升至154.88/10万,其中男性从0.02/10万上升至170.93/10万,女性从0.02/10万上升至145.94/10万。韩国胰腺癌发病率从15~19岁的0.04/10万上升至85~89岁136.78/10万,其中男性从0.03/10万上升至153.78/10万,女性从0.04/10万上升至129.73/10万;死亡率从0.02/10万上升至135.98/10万,其中男性从0.02/10万上升至156.21/10万,女性从0.02/10万上升至127.59/10万。中国胰腺癌人群发病和死亡人数高峰均出现在65~69岁男性群体,不同年龄组男性发病、死亡人数均高于同年龄组女性。日本胰腺癌人群发病人数高峰出现在80~84岁女性群体,死亡人数高峰出现在75~79岁男性群体,<80岁男性发病、死亡人数均高于同年龄组女性,≥80岁女性发病、死亡人数均高于同年龄组男性。韩国胰腺癌人群发病人数高峰出现在80~84岁女性群体,死亡人数高峰出现在70~74岁男性群体,<75岁男性发病、死亡人数均高于同年龄组女性,≥75岁女性发病、死亡人数均高于同年龄组男性。(2)1990—2019年中国、日本、韩国胰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风险的年龄-时期-队列模型分析。年龄效应:矫正时期-队列效应,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国、日本、韩国胰腺癌男性和女性发病率、死亡率风险均升高,其中女性较男性更明显,日本人群较中国、韩国人群更明显。时期效应:矫正年龄-队列效应,1990—2019年中国、日本、韩国胰腺癌男性和女性发病率、死亡率风险均呈上升趋势,其中中国人群时期效应更显著。队列效应:矫正年龄-时期效应,随着出生队列的推移,中国、日本、韩国胰腺癌男性和女性发病率、死亡率风险均降低。(3)1990—2019年中国、日本、韩国胰腺癌ASIR和ASMR变化趋势。1990—2019年中国胰腺癌ASIR、ASMR均呈逐年上升趋势,2019年ASIR、ASMR分别为1990年的1.82倍、1.79倍。日本胰腺癌ASIR、ASMR均呈缓慢上升趋势,2019年ASIR、ASMR分别为1990年的1.09倍、1.05倍。韩国胰腺癌ASIR、ASMR均呈先上升后下降再缓慢上升趋势。1990—2019年中国胰腺癌ASIR的AAPC为2.08%(95% CI为1.91%~2.24%, P<0.05);ASMR的AAPC为2.02%(95% CI为1.86%~2.19%, P<0.05)。日本胰腺癌ASIR的AAPC为0.28%(95% CI为0.15%~0.42%, P<0.05);ASMR的AAPC为0.13%(95% CI为0.03%~0.24%, P<0.05)。韩国胰腺癌ASIR的AAPC为0.50%(95% CI为0.21%~0.80%, P<0.05);ASMR的AAPC为0.15%(95% CI为-0.10%~0.40%, P>0.05)。(4)1990—2019年中国、日本、韩国胰腺癌死亡主要风险归因变化趋势。1990—2019年中国、日本、韩国胰腺癌死亡主要风险归因依次为吸烟、高空腹血糖和高体质量指数(BMI)。主要风险归因为吸烟的胰腺癌死亡占比趋势显示:中国男性由1990年的31.4%上升至2000年的34.1%,继下降至2015年的31.1%,后呈缓慢上升趋势至2019年的31.7%;女性由1990年的6.7%上升至2005年的10.4%,继下降至2019年的8.7%。日本男性由1990年的38.8%下降至2019年的26.9%;女性由1990年的20.9%下降至2019年的14.8%。韩国男性由1990年的37.5%下降至2019年的30.3%;女性由1990年的12.6%下降至2019年的10.0%。主要风险归因为高空腹血糖的胰腺癌死亡占比趋势显示:中国男性由1990年的5.9%上升至2019年的7.1%;女性由1990年的6.2%上升至2019年的6.8%。日本男性由1990年的7.0%上升至2019年的7.7%;女性由1990年的5.0%上升至2019年的5.5%。韩国男性由1990年的6.8%上升至2019年的9.7%;女性由1990年的6.1%上升至2019年的8.2%。主要风险归因为高BMI的胰腺癌死亡占比趋势显示:中国男性由1990年的1.3%上升至2019年的3.0%;女性由1990年的2.1%上升至2019年的4.3%。日本男性由1990年的2.0%上升至2019年的2.4%;女性由1990年的3.1%上升至2019年的3.4%。韩国男性由1990年的1.9%上升至2019年的3.1%;女性由1990年的3.4%上升至2019年的4.3%。 结论:中国胰腺癌发病率仍然处于持续上升状态,日本和韩国趋于稳定。女性尤其是老年女性的胰腺癌发病状况更需要得到关注。吸烟仍是最需要重视的胰腺癌危险因素;同时应更加关注高空腹血糖和高BMI增加罹患胰腺癌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TaqMan-MGB荧光探针的实时荧光PCR法检测玉树藏族自治州鼠疫耶尔森菌rpsL基因耐药突变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鼠疫是由鼠疫耶尔森菌(以下简称鼠疫菌)引起的一种烈性传染病,发病急、传播快且病死率极高。历史上发生过3次鼠疫大流行,导致上亿人口死亡。近20年来全球鼠疫疫情呈上升趋势,2000 - 201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共收到来自美洲、非洲和亚洲21个国家报告的2万多起鼠疫病例 [1]。我国动物间鼠疫一直较为活跃,且除个别年份外,几乎每年都有人间鼠疫发生。2019年11月,北京市首先出现2例内蒙古自治区输入性肺鼠疫病例,随后内蒙古自治区又报道2例腺鼠疫病例,提示这一甲类传染病仍对人们的生命安全具有极大的潜在威胁 [2,3,4]。链霉素是WHO鼠疫手册 [5]和我国《鼠疫诊疗方案(试行)》(卫办应急发[2011]第18号) [6]中治疗鼠疫的首选药物。但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Dai等 [7]发现国内1株鼠疫菌因编码核糖体蛋白S12的rpsL基因第128 bp位点的碱基发生了突变,从而产生了对链霉素的高度耐药性。为此,本研究应用基于TaqMan-MGB荧光探针的实时荧光PCR法(简称MGB荧光探针法),选取鼠疫流行较为严重的玉树藏族自治州(以下简称玉树州)鼠疫自然疫源地内分离的鼠疫菌,检测链霉素耐药位点rpsL基因第128 bp位点碱基的突变情况,判断当地菌株的耐药情况,为鼠疫疫情的防控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2009至2019年6~15岁中国儿童超重和肥胖趋势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中国6~15岁儿童的超重和肥胖2009至2019年的变化。方法:回顾2009年“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9年至2010年)、2017年“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7年至2019年)两个全国多中心儿童流行病学调查数据,选取两次流调中地域、性别、年龄均匹配的北京和天津(北部地区)、浙江(东部地区)、广西(南部地区)4省、市、自治区共14 597对6~15岁儿童为研究对象,以2007年世界卫生组织儿童相关数据为参考标准判定超重与肥胖,利用最小均方算法计算体质指数标准差比值,通过 t检验、χ2检验等分析其超重率和肥胖率在10年前后的变化。 结果:两次流调中14 597对儿童中男7 721对、女6 876对,年龄(10.7±2.5)岁。体质指数标准差比值(BMISDS)在10年前后分别为0.39±1.24和0.36±1.31、总体肥胖率分别为11.9%(1 733名)和12.4%(1 813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但总体超重率由17.1%(2 496名)升至19.1%(2 781名)(χ2=18.657, P<0.01),年平均增长速度为0.20%。东部地区BMISDS从0.10±1.07增长至0.19±1.22( t=-4.095, P<0.01),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增长3.8%(202名)和3.1%(169名)(均 P<0.01);10年前后北部地区BMISDS和肥胖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但超重率由20.5%(1 233名)增长至22.8%(1 365名)(χ2=7.431, P<0.01);南部地区BMISDS从0.30±1.19显著下降至0.09±1.25( t=1.426, P<0.01),肥胖率从9.8%(315名)降至7.9%(256名)(χ2=6.46, P<0.05),超重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10)。男孩在近10年间肥胖率由16.4%(1 265名)增长至18.2%(1 407名)(χ2=8.997, P<0.01),超重率由18.0%(1 393名)增长至20.5%(1 579名)(χ2=14.26, P<0.01),整体超重+肥胖率由34.4%(2 658名)增长至38.7%(2 986名)(χ2=29.859, P<0.01),8~11岁年龄段的体重问题尤为显著(均 P<0.01)。女孩肥胖率由6.8%(468名)降至5.9%(406名)(χ2=4.546, P<0.05),超重率由16.0%(1 103名)增长到17.5%(1 202名)(χ2=5.006, P<0.05),整体超重+肥胖率由22.8%(1 571名)增长至23.4%(1 608名)(χ2=0.53, P>0.05)。 结论:2009至2019年中国儿童及青少年肥胖率增长速度减缓,但超重率仍呈上升趋势,整体超重+肥胖人群基数继续扩大,尤其是肥胖中、高风险地区,围青春期男孩的体重问题尤为突出。不同地区、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肥胖流行现状差异显著且存在各自特点,需有针对性地制定个性化防控措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全球人布鲁氏菌病流行特征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掌握全球人布鲁氏菌病(布病)流行特征,重点描述全球分布及热点变化。方法:以查找官方公布的国家报告为第一标准数据、世界动物卫生组织信息系统平台的OIE-FAO-WHO年度报告中的人布病资料为第二标准数据,通过数据提取与转换,计算各国年度发病率,描述全球人布病流行分布概况。结果:人布病发病率较高的国家是肯尼亚(203.07/10万)、也门(89.96/10万)、叙利亚(47.26/10万)、希腊(42.96/10万)和厄立特里亚(21.82/10万)。较2006年 Georgios Pappas等发表的全球人布病分布的数据有了显著的变化,许多流行区的布病流行状况已有所改善。另一方面,疾病新热点也不断出现,特别在非洲地区和中东地区,布病疫情呈现起伏。 结论:近十年来,人布病的全球流行分布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各国之间的发病率差别很大,总体呈下降趋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接种策略经济学评价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了解国内外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新冠疫苗)接种策略相关的经济学评价研究进展,为开展基于中国真实世界证据疫苗接种策略经济学评价提供参考。方法:对中英文数据库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的文献进行检索,纳入新冠疫苗接种策略经济学评价研究,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叙述性整合。结果:共纳入16篇英文文献(含3篇综述),发现无论品种,接种新冠疫苗都具有成本效果或节省成本,但不同人群和剂次接种策略的成本效果由于受疫苗有效率、价格、自然免疫持续时间、接种策略持续时长、供应情况、接种速度的影响而不同。结论:国内缺少长期疫情流行趋势下基于中国真实世界证据的新冠疫苗接种策略经济学评价证据,对于疫苗加强针接种的合理策略仍需进一步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淋巴瘤患者合并COVID-19的临床特征和管理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新型冠状病毒由于其极强的传染性和极高的突变性,目前已在全球范围内出现多种变异株,给各国的公共卫生系统带来了巨大的威胁和挑战,反复多次感染新型冠状病毒或在全世界成为流行趋势。与非肿瘤患者相比,淋巴瘤患者更易感染新型冠状病毒,预后较差,因此应高度重视对淋巴瘤患者合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的临床管理。本文就淋巴瘤合并COVID-19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目前临床管理策略进行综述,为该类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全球主要国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流行特征及态势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全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新冠感染)疫情数据及防控措施,了解新冠感染疫情流行特征、发展趋势及影响防控效果的主要因素,为科学防控新冠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新冠感染疫情数据主要来源于世界卫生组织(WHO)及美国、欧洲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网站报告数据。梳理全球新冠感染疫情流行特征、发展态势,探讨影响疫情防控的主要因素。统计时间为疫情开始至2022年3月31日,采用SPSS 19.0软件整理数据及统计分析。结果:全球范围内新冠感染累计确诊病例,2020年4月2日达100万例,2020年6月28日达1 000万例,2021年1月25日达1.00亿例,2021年8月3日达2.00亿例,2022年1月6日达3.00亿例,2022年2月8日达4.00亿例,2022年3月31日达4.89亿例。2020年1月至2022年3月31日,每增加1亿病例的间隔时间逐渐缩短(疫情开始到全球病例增至1亿约360 d,从1亿增长到2亿、2亿增至3亿的时间平均为170 d,确诊病例从3亿增至4亿仅为33 d),疫情发展速度加快。全球范围内累计死亡病例,2020年4月9日为10万例,2020年9月19日达100万例,2021年10月31日达500万例,2022年3月31日达614万例。2021年1-10月,死亡病例每增加100万例的时间间隔平均为97 d,10月份之后增速下降,平均为121 d。2021年末,受奥密克戎(Omicron)变异株的影响,全球范围内感染者剧增。截至2022年3月31日,各大洲累计确诊病例数从高到低依次为欧洲(1.81亿)、亚洲(1.41亿)、北美洲(9 467万)、南美洲(5 609万)、非洲(1 155万)和大洋洲(558万)。累计死亡病例数从高到低依次为欧洲(177万)、北美洲(142万)、亚洲(141万)、南美洲(128万)、非洲(25万)和大洋洲(0.89万)。新冠感染疫情累计确诊病例排名前5位的国家依次是美国(8 014万)、印度(4 303万)、巴西(2 998万)、法国(2 582万)和英国(2 128万)。累计死亡病例排名前5位的国家依次是美国(98万)、巴西(66万)、印度(52万)、英国(16万)和法国(14万)。结论:新冠感染疫情是一次全球范围内的公共卫生紧急事件,疫情在全球蔓延,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危害性大,建议加强重点环节防控,完善预警机制,继续疫苗接种等科学公共卫生防控措施,减少重症和死亡,应对持续挑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宫颈癌筛查与早期诊断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在女性恶性肿瘤中,宫颈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第四位。为加速消除宫颈癌,提高人乳头状瘤病毒(HPV)疫苗接种率和宫颈癌筛查是最重要的方法。我国宫颈癌近年发病呈年轻化趋势,人群筛查率低,科学广泛的宫颈癌筛查和早期诊断至关重要。世界各国宫颈癌的筛查策略在方法、开始时间、时间间隔、结束时间等方面均存在一定差异且不断更新,本文从宫颈癌病因和流行病学出发,对国内外最新宫颈癌筛查方法、策略和早期诊断经验进行总结,为宫颈癌防治工作提供帮助与思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2010—2016年河南省胃癌发病与死亡情况趋势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2016年河南省胃癌流行特征及2010—2016年胃癌发病与死亡变化趋势。方法:收集2016年河南省肿瘤登记与随访系统中胃癌的发病与死亡数据,并按照《中国肿瘤登记手册》以及国际癌症研究中心的肿瘤登记数据质量标准对数据进行有效性、完整性及可靠性评价。根据符合质量要求的数据及人口资料,按城乡、性别、年龄估计2016年河南省胃癌的流行情况。基于2010—2016年河南省胃癌中标发病率与中标死亡率数据,分析河南省2010—2016年胃癌的流行趋势。结果:估计2016年河南省胃癌新发病例数为44 311例,发病率为41.07/10万,中国人口标化率(中标率)为30.17/10万,世界人口标化率(世标率)为30.36/10万,累积发病率为3.84%。男性和女性的发病率分别为55.65/10万和25.35/10万。2016年河南省胃癌死亡例数约32 927例,死亡率为30.52/10万,中标率为21.45/10万,世标率为21.54/10万,累积死亡率为2.53%。2010—2016年河南省胃癌中标发病率和死亡率呈现平稳下降的趋势。农村地区胃癌的中标发病率和死亡率下降趋势明显,而城市地区整体平稳;农村地区的胃癌中标发病率和死亡率仍然高于城市地区。结论:虽然2010—2016年河南省胃癌发病率和死亡率整体呈下降趋势,且农村和城市地区的地区差异逐渐缩小,但是河南省胃癌流行形势依然严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