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生儿丙酮酸激酶缺乏症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丙酮酸激酶缺乏症(pyruvate kinase deficiency,PKD)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红细胞酶病,以肤色苍白或黄疸、肝脾肿大、严重贫血为特征,治疗以长期规律性输注红细胞、脾切除为主。本文报道1例新生儿PKD,患儿生后出现极重度溶血性贫血,基因检查发现PKLR基因编码区存在2个杂合错义变异,输血治疗后好转。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PKLR 基因新突变致红细胞丙酮酸激酶缺乏症一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本文报道PKLR 基因新突变致红细胞丙酮酸激酶缺乏症一例。患者男性26岁,表现为重度黄疸、脾大、胆囊结石、血红蛋白水平正常。UTG1A1基因及全外显子突变检测排除Gilbert综合征等先天性胆红素代谢性疾病,考虑存在慢性代偿性溶血继发黄疸,全外显子测序证实为PKLR基因复合杂合突变导致的红细胞丙酮酸激酶缺乏症(pyruvate kinase deficiency,PKD)。肝穿刺活检提示PKD患者肝脏含铁血黄素沉积可导致慢性肝损害。PKLR基因变异Exon6 c.758A>G(p.Asn253Ser)为本例首次报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以溶血性贫血及血小板减少为首发临床表现的儿童谷固醇血症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报道1例表现为溶血性贫血和血小板减少的儿童谷固醇血症病例。谷固醇血症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脂质代谢障碍,由于其非典型临床表现,诊断具有挑战性。研究强调了识别此病的重要性,尤其是在表现为溶血性贫血和血小板减少的患者中。案例涉及1例最初被误诊为丙酮酸激酶缺乏的8岁儿童。进行了详细的生化和分子分析,包括基因测序。结果显示ABCG5基因的纯合突变,确诊为谷固醇血症。这一病例强调了需要综合诊断方法和提高临床的认识。通过分析1例儿童病例,展示了谷固醇血症的复杂性和诊断难度。这名8岁儿童最初被误诊为丙酮酸激酶缺乏症,后经过全面的生化和分子生物学分析,包括基因测序,最终确诊为谷固醇血症。该病例表明,对于表现为溶血性贫血和血小板减少的患者,医生需要考虑更广泛的诊断可能性,以减少误诊。这一研究强调了对谷固醇血症的认识和准确诊断的重要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先天性丙酮酸激酶缺乏症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通过分析确诊的19例先天性丙酮酸激酶缺乏症患者资料,总结了对先天性丙酮酸激酶缺乏症患者的溶血病因诊断有提示作用的临床和实验室特征.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和不明原因的溶血性贫血患者进行丙酮酸激酶活性筛查和二代基因测序可能有助于早期明确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因诊断红细胞丙酮酸激酶缺乏症及PKLR基因新突变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通过对3例红细胞丙酮酸激酶缺乏症(pyruvate kinase deficiency,PKD)患儿临床症状及PKLR基因新突变类型分析,探讨PKD的基因诊断方法.方法 应用目标序列捕获和高通量测序技术对3例PKD患儿的血液系统疾病相关基因进行测序,并预测基因突变对蛋白质功能的影响,确定患儿的致病基因型后,应用Sanger测序技术对此基因型进行验证.结果 在3例患儿中发现了5种PKLR基因突变类型,分别为c.1529G >A(p.RS10Q)和c.1031T> G(p.I344S)复合杂合突变、c.847G> T(p.V283F)纯合突变,c.979delC(p.L327fs)和c.604_617del(p.V202fs)复合杂合突变,其中c.1529G> A(p.R510Q)突变已有文献报道,其余4种突变为PKLR基因新的突变类型.c.1031T>G(p.I344S)、c.847G>T(p.V283F)为可能致病变异,该基因突变致病的可能性>90%;c.979delC (p.L327fs)和c.604_617del(p.V202fs)变异为致病变异.且这5种突变经预测对蛋白质功能影响较大,均为致病突变.结论 对于临床诊断困难的PKD患儿,可通过目标序列捕获和高通量测序技术发现PKLR基因变异,并评价其致病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一个红细胞丙酮酸激酶缺乏症家系报告
编辑人员丨2023/8/6
男,20岁,畲族,学生.患者18年前开始反复出现浓茶样尿,伴皮肤、巩膜黄染,曾到北京及广州多家医院行丙酮酸激酶活性、葡萄糖-6-磷酸酶活性、酸溶血试验、Coombs试验、流式细胞术检测CD55及CD59、红细胞酶及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等溶血相关检查未见异常,没有明确诊断.长期输洗涤红细胞支持,间断去铁治疗.同卵孪生兄弟有类似病史.其父母无贫血、黄疸病史,曾行二代靶向测序检查,未发现PK基因突变.入院查体:发育正常,重度贫血貌,皮肤、巩膜中度黄染,全身毛囊未见异常,肝、脾肋缘下约2 cm.入院相关检查,血常规:WBC 2.94 × 109/L、RBC 0.98 × 1012/L、HGB 38 g/L、PLT 138×109/L;肝功能:总胆红素1119μmol/L、直接胆红素593.27μmol/L、间接胆红素525.73μmol/L、谷丙转氨酶153.3 U/L;铁蛋白7761μg/L;红细胞寿命6 d.腹部彩超:肝大、脾大,胆囊壁毛糙增厚,胆囊腔内泥沙样结石并胆泥形成.二代靶向测序:针对患者主诉,对OMIM数据库收录的所有明确致病关系的3583个基因进行分析(包括红细胞酶缺陷相关基因),地中海贫血相关基因、红细胞膜缺陷相关基因检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丙酮酸激酶缺乏症患儿PKLR基因新的杂合突变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丙酮酸激酶缺乏症(PKD)患儿的临床与基因检测特点.方法 选择2016年4月7日,因"发现贫血2+个月",于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接受治疗的1例PKD男性患儿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病例资料,包括本次住院情况、确诊经过及随访情况.在知情同意情况下,采集患儿及其父母外周血,采用疾病相关基因目标序列捕获和二代测序技术,筛选患儿及其父母基因突变类型,再采用Sanger法测序进行验证.以"丙酮酸激酶""溶血性贫血""hemolytic anemia""gene sequencing"等为关键词,检索国内外相关数据库,对建库至2019年1月各数据库中,关于PKD并有基因检测结果的文献进行复习.本研究符合2013年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结果 ①本例患儿此次入院年龄为2+个月,目前对其随访至2岁11个月.其主要临床表现:生后即出现严重黄疸,多次血常规检查均提示重度贫血、网织红细胞比例明显升高,提示溶血性贫血.实验室检查排除其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地中海贫血等其他溶血性贫血相关疾病可能.针对初诊"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激素治疗无效,故临床考虑本例患儿为PKD,但是丙酮酸激酶(PK)活性检测结果正常.② 基因检测结果:患儿父亲PKLR基因第10外显子c.1437-1G>A突变,患儿母亲PKLR基因第6外显子c.848T>C突变.患儿存在上述2处杂合突变,分别遗传自其父母.其中,患儿及其父亲共同存在的基因异常信息,在线人类孟德尔遗传数据库中尚未见收载.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基因检测结果,对患儿的PKD诊断明确.③PKD相关文献检索结果显示:PKD临床表现多样,并且PK活性受很多因素影响,因此迄今诊断并报道的PKD病例数较少.目前,我国已报道并且有基因检测结果的PKD患者共计12例(包括本例患儿),其基因检测结果均为PKLR基因突变,83.3%(10/12)为杂合突变;75.0%(9/12)PK活性检测结果为正常,58.3%(7/12)为输血依赖,58.3%(7/12)出现肝和(或)脾大,25.0%(3/12)伴胆石症.结论 部分PK活性正常的PKD患者,可通过基因检测明确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丙酮酸激酶缺乏症2家系基因变异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丙酮酸激酶缺乏症(PKD)的临床及遗传学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2例PKD患儿的临床资料,复习相关文献总结PKD的临床及遗传学特点.结果 2例患儿均为女孩,年龄3岁8个月和3岁10个月;均表现为巩膜黄染,中度贫血(血红蛋白<60 g/L).全外显子测序分析发现,例1的PKLR基因存在c.106G>T以及c.817C>T复合杂合突变,其中c.106G>T突变遗传自父亲,而c.817C>T遗传自母亲,患儿姑姑为c.106G>T突变携带者;例2 PKLR基因存在c.1279G>T以及IVS 6-1 G>T复合杂合突变,其中c.1279 G>T突变遗传自母亲,IVS 6-1 G>T突变遗传自父亲.例1的复合杂合突变未影响患者PKLR基因表达,而例2剪接位点IVS6-1G>T突变可能影响PKLR基因的RNA水平.结论 两个PKD家系均为PKLR基因变异,基因检测有助PKD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三例遗传性红细胞丙酮酸激酶缺乏症
编辑人员丨2023/8/5
报道3例活性正常而低底物活性、热稳定性异常的遗传性红细胞丙酮酸激酶缺乏症病例,均经同类底物利用率测定和家系调查加以证实。临床表现的共同点为先天性慢性溶血性贫血。还对该症的溶血机制进行了讨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GPI基因突变致葡萄糖磷酸异构酶缺乏症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葡萄糖磷酸异构酶(GPI)缺乏症的临床特点及致病基因.方法 回顾分析1例GPI缺乏症患儿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儿,男,4岁3月龄.自出生起反复出现贫血、黄疸,伴有肝脾肿大、膝关节疼痛、大运动发育落后;葡萄糖-6-磷酸脱氧酶、丙酮酸激酶、血红蛋白电泳、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红细胞脆性试验及骨髓细胞学检查均未见异常;膝关节磁共振示双膝关节少量积液并滑膜炎.全外显子测序显示患儿GPI基因6号外显子存在纯合错义变异c.553T>A(F185I),Sanger测序验证分别来自其父母,为未见报道的新发变异.该变异为致病性变异.结论 GPI缺乏症为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早期行基因检测可协助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