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期导读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人类最基本的追求就是生命健康,生命健康是人民构建美好生活的基石。如何以人民生命健康科普需求为导向,探索人民生命健康科普新模式,发展人民生命健康科普新业态,弘扬以人为本的生命健康科普观,需要深入挖掘生命健康科普源头,开拓生命健康科普路径,普惠生命健康科普受众,构建新时期人民生命健康科普体系。国家健康科普专家、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原急诊科主任、同济大学灾难医学工程研究院教授、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心肺复苏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健康管理学会健康文化委员会主任委员王立祥教授,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名誉院长、同济大学灾难医学工程研究院院长、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医师分会主任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灾难预防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刘中民教授,围绕挖掘人民生命健康科普源头、开拓人民生命健康科普路径、普惠人民生命健康科普受众三方面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认清人类进入生命健康科普新时期、认识人类生命健康科普新理念、认知人类生命健康科普新格局,明确人类生命健康科普发展的历史方位、指导原则及路径选择,从而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民生命健康科普新模式,借以全心全意地为人民生命健康服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民国医学杂志》概述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民国医学杂志》1923年由侯毓汶在北京发起创办,1933年改名为《东方医学杂志》。《民国医学杂志》办刊时间较长,是20世纪20—30年代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医学期刊,在推动医学进步,尤其在推进西医在中国的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该刊先后在北京、沈阳、长春多地办刊,记载了当时重要的医学活动和医事经历,呈现了医学与社会、医学与文化、医学与政治等多维度的互动与交流史实,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跨文化医患冲突的矛盾溯源与化解策略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要命还是要灵魂》中美国苗族女孩黎亚的就医案例是其求医的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默塞德慈善医疗中心发生的有史以来最严重的医患冲突,是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医疗矛盾的缩影.如何化解跨文化医疗中的医患冲突,促进全球范围内的公共卫生合作,是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重要议题.归本溯源,这场冲突包含了科学与人文、东方与西方、医生与患者的多元矛盾主体.从案例中的三对矛盾出发,解决跨文化的医患冲突,要从医生、社会、医院层面形成合力.医生要提升文化敏感性,培养跨文化能力,学会识别与尊重患者文化;在全社会范围内营造文化平等环境,促进跨文化医疗合作;医院需要健全体制,完善配套,不断创新与优化服务模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老年人动态情绪面孔识别中的积极效应
编辑人员丨2024/2/3
目的 采用不同强度的动态情绪面孔,考察老年人和年轻人加工情绪面孔的积极情绪敏感性和消极情绪敏感性.方法 72名老年人和72名年轻大学生参加本实验.利用面孔变形任务,给被试呈现愤怒、厌恶和高兴面孔序列,每个序列均从中性面孔开始,然后连续梯度变化到完整的表情,被试在识别出情绪类型后作出按键判断,记录被试反应正确率和情绪识别强度.结果 对于高兴面孔,老年人(29.38±11.83)比年轻人(34.38±9.32)需要更低的情绪强度进行识别(P<0.01);对于愤怒面孔,老年人(46.89±14.72)比年轻人(41.49±13.86)需要更高的情绪强度进行识别(P<0.05).结论 东方文化下的中国老年人同样存在情绪积极效应,这种随年龄增长而出现的对积极情绪刺激的偏好有利于帮助老年人应对老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岭南膳食模式(2023)主要特征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为了倡导健康饮食模式和弘扬优秀的东方饮食文化,广东省营养学会专家组通过系统研究岭南膳食、餐饮、烹饪以及饮食文化特征,基于平衡膳食的原则和相关循证营养膳食与健康证据,提出了岭南膳食模式,并对其主要特征进行了诠释.具体内容为:(1) 食材广博,搭配合理;(2)蔬菜足量,水果丰富;(3)水产充足,肉禽蛋奶适量;(4)杂豆常有,全谷坚果不缺;(5)饮食清鲜,少盐少油;(6)喝茶多,饮酒少;(7)多蒸煮快炒,少煎炸腌制;(8)叹早茶、常煲汤,重食养.岭南膳食模式是具有重要区域和文化代表性的一种东方健康膳食模式,其推广和应用将有助提高公众营养健康水平.[营养学报,2023,45(5):417-421]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
重建中医学哲学观的历史紧迫性
编辑人员丨2023/11/18
囿于传统认识论与本体论的中医学哲学观以及滥觞于中华传统文化而形成的朴素的形而上哲学观未能充分凸显悠久中医学所具有的思想价值和历史贡献,亟须在融合现代科技发展成果,突破传统哲学困境背景下,以更广阔的视野、更高远的视界、更深刻的视角来挖掘中医药的独特价值,充分利用中医学独特的历史素材和发展脉络为未来生命科学、健康科学以及现代哲学提供思想源泉.从必要性、历史意义与可能性等方面审视并重建中医学哲学观,必将有利于充分发挥中医药所具有的五大资源优势,以促进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有利于在东西文明互鉴中凸显东方哲理的历史价值,以贡献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建设的理论模型、认知途径和行动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18
-
皓首穷经不知倦,不求惊世鸿志安——中国抗生素事业执灯人王以光
编辑人员丨2023/8/19
在中国抗生素领域,有位耄耋之年的学者,为我国抗生素事业默默坚守六十余年,她就是中国第一代生物工程学探路人,国际首位人工合成生物抗菌素药物发明者——王以光教授.1 投身药学,立志高远1936年,王以光出生于被誉为"东方莫斯科"的哈尔滨,成长在文化古城常州.在那个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年代,她怀着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勤奋努力,最终以优异成绩如愿考入大连医学院,就读临床医学专业,立志为中国医药事业奉献终身.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9
-
颏部缩窄术的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颏部的位置及形态在面下部轮廓的构成中具有重要作用.西方国家以立体鲜明的面部轮廓为美,而东方审美文化强调面部线条的流畅性,椭圆形的面型更受青睐.面下部宽大的东方女性往往被认为过于刚毅,缺乏女性的柔美感[1-2].近年来,下颌角整形术在中国、韩国和日本等亚洲国家得到了迅速开展,随着手术方法的改进,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3-6].但在不断的观察总结中,颏部形态的重要性慢慢凸显.对于宽颏者,即使实施了下颌角整形术,术后面型的改善仍不完美,所以颏部形态同样需要加以干预.早在1990年,Grime和Blenkinsopp[7]就提出了通过水平的T形截骨术纠正宽颏畸形.2008年,Park和Noh[6]再次提出这种手术方案,通过临床实践和观察,他们指出对于下颌角截骨手术效果欠佳者,配合进行颏部T形截骨术可显著改善面下部的形态,进而强调了颏部缩窄整形的重要性.伴随颏部缩窄手术的流行,越来越多的手术方案被报道,计算机辅助的手术技术也为手术效果的提高提供了全新武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东西方文化差异比较与中西医学的互补融合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中西医学理论和实践上的差异和分歧根源于孕育和产生它们的文化差异.何谓文化?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又是一个特定社会的成员所共享并互相传递的某种文化特征和文化集合,它作为一种抽象的概念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广义的定义是把人类创造的一切称为文化;狭义上的定义是指精神文明,包括哲学、科学、宗教、技术、文学、教育、风俗等观念和形态的东西.中、西医两种医学作为东、西方人类智慧和实践的产物,其形成与发展是离不开特定文化土壤的,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在形成自身理论体系的过程中无文化交叉,是相互隔绝的,因而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体系和学术思想[1 -2].本文从比较东西方文化差异入手,进而对中西医两种医学的互补汇通及融合发展的理论探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郎景和院士谈大数据时代医学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