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胃癌患者围手术期症状及心理痛苦感知的纵向质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了解胃癌患者围手术期症状及心理痛苦感知变化,为临床制定针对性干预方案提供参考.方法 应用纵向质性研究的方法,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住院胃癌患者14例进行半结构式访谈,对资料进行横断面和纵向分析.结果 共提炼出4个主题12个亚主题:对症状的感知(对胃肠道症状重视不足、既往症状经历的影响、对日常生活影响最大而非最严重症状),认知中的因果推理(成因多元化、无法客观评价自我效能、将症状归因于可控因素),始终存在负性情绪(对罹患胃癌需要手术治疗的恐惧、对术后恢复的担忧、对无法回归正常社会生活的沮丧),无效应对后的知识需求(采取回避行为、对术前照护知识的需求、对康复知识的需求).结论 胃癌患者围手术期症状及心理痛苦感知复杂且呈现动态变化,护理人员应关注和分析其变化过程,满足患者围手术期不同时期的照护需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肠造口患者社会疏离状况评估及干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肠造口是治疗结直肠癌、炎性肠病、肠梗阻、肠外伤等疾病的常见术式[1].由于肿瘤病情与肠造口的特殊性,一半以上的造口患者遇到心理社会问题,如自卑感、病耻感和社交焦虑,出现自我封闭,拒绝社交等社会疏离行为[2,3].社会疏离是指个体因各种原因对社会行为的潜在影响而产生一种自我疏远和疏离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包含主观感受(孤独、无助等负性情绪体验)和客观行为(社交回避、社交范围减少等)[4].而逐渐剥夺社会化是一种强大的慢性应激源,不仅会产生心理、精神异常,损害认知功能,出现社会认知缺陷[5],也会影响癌症的复发和长期生存率,增加家庭及社会负担[6].本文对肠造口患者社会疏离感动态变化轨迹、影响因素、预防和干预措施等方面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站立平衡动态提升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平衡、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站立平衡动态提升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平衡、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脑卒中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40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增加站立平衡动态提升训练。干预前、干预2周及4周后,采用Brunel平衡量表(BBA)和计时起立行走测试(TUGT)评定2组患者的平衡与运动功能。干预前和干预4周后,采用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S-QOL)评定2组患者的生活质量。结果:与组内干预前比较,2组患者干预2周及4周后的行走功能维度评分、BBA总分、TUGT用时显著改善( P<0.05),且干预4周后上述指标较组内干预2周后改善优异( P<0.05)。与对照组干预后同时间点比较,试验组干预2周及4周后的行走功能维度评分[(2.80±0.41)分、(3.55±0.50)分]、BBA总分[(8.80±0.41)分、(9.55±0.50)分]、TUGT用时[(25.93±2.93)s、(21.68±2.18)s]改善优异( P<0.05)。干预4周后,试验组SS-QOL各维度及总分评分均增高( P<0.05),精力[(9.38±1.17)分]、语言[(15.10±2.48)分]、运动功能[(16.88±1.83)分]、情绪[(14.70±1.87)分]、自理能力[(11.38±1.53)分]、上肢功能[(8.18±1.01)分]维度评分及SS-QOL总分[(135.30±8.47)分]较对照组增加( P<0.05)。 结论:站立平衡动态提升训练可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平衡与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FT3/FT4和一碳单位代谢物与重度精神疾病代谢综合征相关性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游离甲状腺素(FT3/FT4)和一碳单位代谢物对重度精神疾病(SMI)患者代谢综合征(MetS)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8月在北京回龙观医院住院治疗的328例SM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包括精神分裂症(SZ)180例、双相情感障碍(BD)74例、重度抑郁症(MDD)74例,另选取同期74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甲状腺激素和一碳单位代谢物[叶酸,维生素B12(VitB12)和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同时收集SMI患者临床资料及MetS相关信息,分别采用偏相关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FT3/FT4和一碳单位代谢物与SMI患者MetS危险因素及胰岛素抵抗的关系。结果:SMI患者中SZ、BD、MDD三组之间性别、年龄、病程、吸烟率、体重指数(BMI)、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甘油三酯(TG)/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总胆固醇(TC)、抗精神病药物使用率、情绪稳定剂使用率、抗抑郁药物使用率、降糖治疗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与对照组比较,SMI患者FT3/FT4,叶酸和VitB12明显降低( Z=-4.315, P<0.001; Z=-8.216, P<0.001; Z=-6.021, P<0.001),而HCY明显增高( Z=-8.789, P<0.001);偏相关分析显示SMI患者FT3/FT4与TG( r=0.303, P<0.001)、TG/HDL-C( r=0.228, P<0.001)、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 r=0.204, P<0.001)、甘油三酯葡萄糖乘积指数(TyG)( r=0.284, P<0.001)、甘油三酯葡萄糖体重指数(TyG-BMI)( r=0.211, P<0.001)、BMI( r=0.154, P=0.005)呈正相关,与胰岛素敏感指数(QUICKI)( r=-0.205, P<0.001)呈负相关。VitB12与HDL-C( r=0.144, P=0.009)、QUICKI( r=0.115, P=0.038)呈正相关,与TyG-BMI( r=-0.122, P=0.028)、BMI( r=-0.127, P=0.022)呈负相关。HCY与TyG( r=0.114, P=0.039)、TyG-BMI( r=0.188, P=0.001)呈正相关;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吸烟( OR=1.602,95% CI=1.004~2.558),女性( OR=1.736,95% CI=1.041~2.895),FT3/FT4( OR=17.811,95% CI=1.596~198.764),HCY( OR=1.026,95% CI=1.009~1.043)和BD( OR=2.150,95% CI=1.092~4.232)是SMI患者MetS危险因素数量影响因素,而VitB12( OR=0.997,95% CI=0.995~0.998)是保护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长病程( OR=1.024,95% CI=1.008~1.041)和高水平HCY( OR=1.033,95% CI=1.014~1.052)的SMI患者更有可能出现MetS。 结论:动态监测FT3/FT4和一碳单位代谢物水平有助于识别SMI患者MetS风险,为预防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信息化的动态多维管理模式对改善淋巴水肿患者居家自我护理的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基于信息化的动态多维管理模式对改善淋巴水肿患者居家自我护理的效果。方法:采用前后历史非同期对照,选取2018年1-6月行淋巴水肿综合消肿治疗的患者8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临床常规护理措施和健康宣教;2018年7-12月就诊的同类患者80例作为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基于信息化的动态多维管理模式进行全程管理。比较2组患者的依从性和生命质量。结果:干预组患者居家正确测量肢体周径、生活规律良好、正确徒手淋巴引流方向、绷带包扎、功能锻炼、执行18条建议的依从性分别为95.0%(76/80)、87.5%(70/80)、97.5%(78/80)、95.0%(76/80)、100.0%(80/80)、87.5%(70/80),优于对照组的77.5%(62/80)、75.0%(60/80)、80.0%(64/80)、70.0%(56/80)、75.0%(60/80)、50.0%(40/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值为4.103~26.182, P<0.05或0.01)。在治疗1个疗程,且经过3个月居家自我护理后,干预组生命质量如角色功能、躯体功能、情绪功能、社会功能评分分别为(75.44 ± 2.78)、(80.11 ± 3.01)、(78.25 ± 2.78)、(79.93 ± 5.43)分,均优于对照组的(66.25 ± 2.58)、(75.88 ± 3.57)、(65.16 ± 2.47)、(62.78 ± 4.0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为8.09~31.50, P<0.01)。 结论:基于信息化的动态多维管理模式可以提高综合消肿治疗淋巴水肿患者参与居家自我护理的依从性和生命质量,更好地满足居家护理的需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新生期疼痛动物模型建立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2020年国际疼痛学会将"疼痛"重新定义为"一种与实际或潜在的组织损伤相关的不愉快的感觉和情绪情感体验,或与此相似的经历" [1]。疼痛不仅与疾病、损伤有关,诊断性或治疗性操作、手术以及护理过程也会引起急性疼痛。成人疼痛研究及临床干预措施相对全面,而在儿童群体中疼痛虽也广泛存在,但对其重视程度及机制、干预研究不足,尤其是新生儿疼痛。早产儿生理的不成熟和疾病因素使其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住院期间经历频繁的、多种类型的致痛性操作,是最易受疼痛影响的人群之一。尽管世界卫生组织(WHO)和西方一些国家发布了新生期疼痛管理指南,但由于医护人员对疼痛程度的低估,对远期不良影响认识的不足,以及对镇痛药物相关不良反应的担忧,大多数新生儿并没有获得充分的镇痛干预 [2]。疼痛的急性应激可引起代谢、分泌、免疫、神经和行为等多方面的适应性反应。如果适应性反应失代偿或代偿过度,则导致机体与环境间的动态平衡紊乱,产生一系列的近期和远期不良结局。疼痛的结局也受到儿童发育水平、性别、感觉、情绪、认知、文化及疼痛本身的影响。与成人相比,儿童尤其是早产儿,由于代谢旺盛及营养储备不足,疼痛时应激反应强烈,氧耗增加,从而导致急性疼痛引起的损伤更为严重。因此,研究并认识新生儿早期不良刺激对儿童远期健康的影响十分必要,尤其是新生期疼痛。通过模拟临床上新生儿经历的致痛性操作而建立的新生期疼痛动物模型,能够为研究新生期疼痛的不良影响、相关机制和防治手段提供重要途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核心稳定性训练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伴腰背痛患者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核心稳定性训练(CSE)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MOP)伴腰背痛患者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12例PMOP腰背痛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56例。2组患者均给予健康宣教及药物(碳酸钙D3片、阿法骨化醇软胶囊)口服,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CSE训练。于入组时、治疗24周后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日本骨科学会评分系统(JOA)、医院焦虑和抑郁量表(HADS)、美国产BIODEX型平衡测试仪、站立行走试验、美国产双能X线骨密度仪对2组患者疼痛、腰椎功能、心理状态、平衡能力、行走功能及骨密度(BMD)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疼痛VAS评分、JOA评分、动静态平衡能力、站立行走时长、L 1-4腰椎BMD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 P<0.05),并且观察组疼痛VAS评分[(1.91±0.41)分]、JOA评分[(23.12±3.85)分]、HADS评分[(8.03±2.13)分]、静态平衡能力指标[(0.69±0.09)°]、动态平衡能力指标[(23.10±4.84)s]、站立行走时长[(8.79±1.74)s]、L 1-4腰椎BMD[(758.24±33.58)mg/cm 2]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 P<0.05)。 结论: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辅以CSE训练能进一步减轻PMOP患者腰背痛,改善腰椎功能、平衡能力及下肢肌力,提高腰椎BMD,同时还能缓解患者负性情绪,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成人固定正畸患者自我管理认知及内心体验的质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成人固定正畸患者的自我管理认知及内心体验,为今后的研究提供证据支持。方法:本研究为质性研究。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2022年6—7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进行正畸矫正的12例成年患者进行面对面半结构式深入访谈。应用Nvivo 12软件,采用Colaizzi 7步分析法对访谈资料进行分析和归纳。结果:成人固定正畸患者自我管理认知及内心体验共提炼出3个核心主题和7个亚主题,分别为面对正畸治疗的多重心理感受(积极心理感受、消极心理感受)、正畸治疗的阻碍因素(家人的不支持、就医复诊受阻)、自我管理行为存在差异(积极的自我管理、消极的自我管理、行为阶段性改变)。结论:成人固定正畸患者存在消极心理感受、就医复诊受阻及自我管理能力不足等问题,护理人员应重点关注此类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对患者整个治疗阶段的心理和行为进行动态评估,并联合信息化平台采取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干预,改善患者的负性情绪,提高其口腔健康自我管理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动态抗阻力运动训练对女性糖尿病患者糖脂代谢和负性情绪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研究动态抗阻力运动训练对女性糖尿病患者糖脂代谢和负性情绪影响。方法:研究对象选取该院2017年6月至2018年5月接受住院治疗的女性糖尿病患者142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71例。对照组入院后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接受动态抗阻力运动训练。比较两组患者训练干预前后的糖脂代谢和负性情绪。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HbA1c、TG、LDL-C与FFA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观察组患者经护理干预6周后SDS、S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动态抗阻力运动训练可明显改善女性糖尿病患者的糖脂代谢与负性情绪状况,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冲击波穴位疗法联合悬吊运动训练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冲击波穴位疗法联合悬吊运动训练(SET)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CNLBP)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10例CNLBP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5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SET训练,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冲击波穴位疗法。于入组时、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焦虑自评量表(SAS)对2组患者进行评定,同时对2组患者腰肌动、静态耐力进行测试。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疼痛VAS评分、ODI评分、SAS评分及腰肌动、静态耐力测试结果均较治疗前有不同程度改善( P<0.05);并且观察组疼痛VAS评分[(1.9±0.6)分]、ODI评分[(15.2±2.9)分]、SAS评分[(38.7±4.0)分]、腰肌动态耐力测试结果[(23.1±5.5)次]及静态耐力测试结果[(61.7±11.9)s]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 P<0.05)。 结论:冲击波穴位疗法联合SET训练能进一步缓解CNLBP患者下背部疼痛,改善腰椎功能及焦虑情绪,增强腰肌耐力,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