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生殖医学的新问题与挑战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本文旨在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下,病毒感染、治疗药物、环境消毒剂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类心理问题等对人们生殖系统及功能的潜在影响或危害。通过对既往及最新研究进行文献综述可知,COVID-19可能对两性生殖系统存在潜在影响;在抗病毒治疗期间及治疗结束后至少8个月内建议避孕,但尚无证据支持早孕期在无医学指征的情况下终止妊娠;辅助生殖实验室不建议采用含氯消毒液消毒。医务工作者应该根据患者的生育需求、疾病状况和心理状态进行综合评估,以便给予合理的生育指导和咨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INSL3-RXFP2与两性生殖系统关系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胰岛素样因子3(insulin-like factor 3,INSL3)在两性生殖系统中均有表达,在雄性个体中主要由睾丸间质细胞分泌,在雌性个体中主要由卵泡膜分泌。INSL3的受体为松弛素家族受体2(relaxin family peptide receptor 2,RXFP2),在雄性生殖系统中主要表达于引带细胞、生殖细胞以及睾丸间质细胞,在雌性生殖系统中主要表达于卵细胞及卵泡膜细胞。INSL3-RXFP2通路作用于两性生殖系统,其通路异常与两性生殖系统疾病密切相关。本文将结合最新研究进展,对INSL3-RXFP2与两性生殖系统的关系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维生素D与女性生殖及辅助生育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维生素D是一种类固醇激素,在钙、磷代谢及骨骼发育中起重要作用。最近的研究发现维生素D受体在生殖组织中有广泛表达,这表明维生素D在维持两性生殖器官的正常发育及功能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本文就维生素D与女性生殖系统疾病、生育力及辅助生育妊娠结局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实验室条件下长角血蜱胚胎发育过程
编辑人员丨2024/1/20
目的 在实验室条件下观察两性和孤雌生殖方式长角血蜱的胚胎发育过程,为该种群数量动态预测和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在温度为(26±1)℃,相对湿度为(75±5)%,光周期(L∶D)为16 h∶8 h条件下,应用胚胎固定和4',6-二脒基-2-苯基吲哚(DAPI)染色技术对长角血蜱胚胎发育过程进行观察描述.组间差异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孤雌生殖长角血蜱胚胎发育历期[(24.6±1.7)d]显著长于两性生殖长角血蜱[(22.5±3.5)d](t=2.699,P=0.010).两种生殖种群胚胎发育过程无明显差异.胚胎发育过程大致分为:发育1 d,初期胚胎能够识别到细胞核;发育4 d,细胞数量显著增加,胚盘出现;发育6 d,胚胎体节和腹侧沟出现;发育7 d,能够明显区分出头部、胸部、生长区,3对附肢(1L~3L)原基清晰,第4附肢(4L)明显短于前3对附肢,发育12 d,腹侧沟关闭,第4附肢开始退化,另外3对附肢变大,胚胎收缩到前腹区,背侧开始闭合;发育16 d,背侧闭合继续发生,头部的螯肢定位发生改变;发育20 d,背侧闭合完成,胚胎开始孵化.结论 明确了长角血蜱胚胎在实验室条件下的发育过程,为该蜱数量动态的预测和控制提供了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20
-
南洋臀纹粉蚧生物学特性及LAMP检测
编辑人员丨2023/11/11
[目的]明确南洋臀纹粉蚧Planococcus lilacinus生物学特性及实现对该虫的可视化检测.[方法]室内观察记录南洋臀纹粉蚧不同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和历期及雌成虫的繁殖能力;以南洋臀纹粉蚧28S rDNA序列为靶标,设计其特异性的环介导等温扩增(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引物组用于建立相应的可视化检测方法,并进行特异性、灵敏度及稳定性验证.[结果]南洋臀纹粉蚧雌雄虫具有不同的世代生活史,卵初产时即可见虫体轮廓,并具1对暗红色单眼;1龄若虫行动活泼,雌雄难辨;2龄若虫体缘出现白色细蜡棒,雌雄体型出现分化;3龄若虫仅存在雌虫,形似雌成虫;蛹仅存在雄虫,分为预蛹期和蛹期;雌成虫体表覆盖厚实的白色蜡粉,体缘18对粗蜡棒突出明显;雄成虫有一对透明发达的前翅,腹部末端具1对白色长蜡丝.该虫卵历期(1.37±0.26)h,雌成虫历期(32.67±4.82)d,各龄若虫、蛹和雄成虫历期均不超过(7.65± 0.82)d;两性生殖的单雌产卵量和卵孵化率分别为(531.92±69.98)粒和96.02%±1.35%,孤雌生殖的单雌产卵量和卵孵化率分别为(403.50±71.11)粒和88.41%±3.03%.建立的LAMP可视化检测方法能有效扩增南洋臀纹粉蚧DNA,最佳反应温度和时间及最低检测浓度分别为66 ℃、55 min和100 fg/μL,反应产物呈绿色阳性,检出率达91.67%~100.00%,但无法扩增其他7种近缘种属粉蚧DNA,反应产物呈橙黄色阴性.[结论]南洋臀纹粉蚧雌雄二型,生长发育快,繁殖力强,急需作好其检测与监测工作;该虫的LAMP可视化检测方法便捷高效、特异性强、灵敏度高且稳定性好,有望用于非专业鉴定人员对该虫的现场快速、准确识别.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11
-
原发性附睾富于细胞性血管纤维瘤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原发性附睾富于细胞性血管纤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治方法及预后,加强对附睾良性肿瘤病理类型和诊断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附睾富于细胞性血管纤维瘤的病例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复习讨论.结果 患者右侧阴囊内肿物被完整切除,镜下见肿瘤境界清楚,似有纤维包膜,主要由稀疏小梭形细胞以及丰富胶原和散在分布的小血管组成.免疫组化:SMA(血管壁+),Caldesmon(血管壁+),Desmin(血管壁+),ER(梭形细胞+),AR(梭形细胞+),Ki-67(-),CD34(-).最终病理诊断为(右侧阴囊内肿物)良性肿瘤,符合血管纤维瘤.术后随访6个月,未见肿块复发.结论 富于细胞性血管纤维瘤在附睾肿瘤类型中罕见,其主要好发于两性生殖区,镜下可见梭形细胞和厚壁血管分布于富含胶原纤维的间质中,属于良性的间叶性肿瘤.附睾肿瘤大部分为良性,其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预后良好,一般不复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藜蒴木珠蚧(半翅目,蚧总科,木珠蚧科)的初步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藜蒴木珠蚧Xylococcus castanopsis Wu & Huang是2016年在我国首次发现的藜蒴新害虫.本文介绍该虫的分布、寄主、危害、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等.该虫仅发现在广州为害藜蒴,定居在主干和裸根树皮内.1年发生1代,无明显越冬现象.营两性生殖.每雌平均产卵183粒.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樟叶峰两性生殖与孤雌生殖方式下雌虫生殖适合度及子代生活史特征的比较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樟叶蜂Mesoneura rufonota是危害樟树Cinnamonum campora的重要食叶性害虫,该虫的繁殖策略包括两性生殖和孤雌生殖两种模式.本研究旨在明确孤雌生殖在樟叶蜂生活史中的生物学意义.[方法]在室内25℃恒温条件下,测定并分析了樟叶蜂孤雌生殖和两性生殖两种生殖方式在亲代生殖适合度(雌虫寿命、产卵量和卵孵化率)和子代生活史(各虫态发育历期、死亡率、子代性比和产卵量等)特征上的差异.[结果]孤雌生殖的樟叶蜂雌虫寿命显著长于两性生殖的雌虫寿命,而雌虫产卵量和卵孵化率在两种生殖方式间均无差异.子代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和死亡率以及子代单雌产卵量在两种生殖方式间均无差异,但子代成虫性比在两种生殖方式间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孤雌生殖大多产雄性子代,而两性生殖大多产雌性子代.[结论]樟叶蜂的孤雌生殖延长了亲代雌虫的寿命,且为产雄孤雌生殖.这些研究结果表明,樟叶蜂的孤雌生殖不但具有自身建群的能力,同时在种群繁衍中可以提供大量的雄虫以弥补两性生殖后代雄性个体的不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抗苗勒氏管激素——评价更年期的良好预测指标
编辑人员丨2023/8/6
在女性中,抗苗勒氏管激素(AMH)是由卵巢卵泡颗粒细胞产生的.通过旁分泌抑制卵泡从始基卵泡池进入生长卵泡池,从而调控始基卵泡的募集,AMH在始基卵泡向生长卵泡的转换期和早窦卵泡期通过AMH受体直接或间接影响卵泡的发育过程,可抑制卵泡的生长,防止卵泡过快、过早消耗,保存卵巢的储备功能.AMH在胚胎期两性生殖器官的发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成年女性中,其作用可能主要在于调节卵泡形成,主要是抑制原始卵泡募集和降低小囊泡对卵泡刺激素(FSH)活性的敏感性.迄今为止,在女性中AMH测定主要应用于不孕症,卵巢早衰和低促性腺激素性性腺功能减退症诊断中的卵巢储备评估[1].目前的研究[2]结果表明,AMH可能是非常有用的更年期预测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马铃薯块茎蛾生物学、生态学与综合治理
编辑人员丨2023/8/6
马铃薯块茎蛾又称烟草潜叶蛾Phthorimaea operculella,起源于中美洲和南美洲北部地区,现已分布在亚洲、欧洲、北美洲、非洲等100多个国家,是茄科作物的世界性农业害虫,尤其对马铃薯有毁灭性的危害.目前,该虫在我国南方马铃薯产区普遍发生,尤其是在云南、四川、贵州等地区该害虫发生极为严重,且随着气候的变化该虫可能会扩散到其他马铃薯生产区.马铃薯块茎蛾主要进行两性生殖,少数孤雌生殖,其幼虫钻蛀叶片和薯块危害.初孵幼虫无性二态性,4龄幼虫、蛹和成虫均可依据外形特征进行雌雄区分.马铃薯块茎蛾发生世代数取决于当地的农业气候条件,年发生2~12代.马铃薯块茎蛾对温度有广泛的适应性,且在干燥炎热的年份该虫容易大爆发.马铃薯块茎蛾早期防控主要集中在种植抗性品种、深种、灌溉等农业防治措施上,但化学防治依然是马铃薯生产过程中防治马铃薯块茎蛾的主要方式,由于化学农药的广泛使用,该虫对有机磷类、拟除虫菊酯类等杀虫剂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为了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延缓抗药性的发展,发现并筛选到多种对马铃薯块茎蛾具有防治作用的天敌昆虫和昆虫病原微生物.以(E4,Z7)-十三碳二烯基乙酸酯和(E4,Z7,Z10)-十三碳三烯基乙酸酯为主要成分的马铃薯块茎蛾性信息素在马铃薯块茎蛾监测和防治中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桉树、皱叶薄荷等植物源化合物能够抑制马铃薯块茎蛾产卵;转基因抗虫马铃薯、遗传不育技术等绿色防控技术也成为了防控马铃薯块茎蛾的新方法.以往的研究发现使用单一生物防治手段很难达到理想的防控效果,集成与生物防控技术相容的化学物质、自然天敌和病原微生物等技术是有效控制马铃薯块茎蛾种群的重要趋势.本文系统综述了国内外马铃薯块茎蛾发生为害规律及综合防控技术研究进展,以期为马铃薯块茎蛾的持续治理提供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