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发性骨折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疾病转归的预测模型构建与验证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构建多发性骨折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疾病转归的预测模型,并进行内外部验证.方法 选取2023年1月至2024年1月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德州医院就诊的126例多发性骨折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作为建模集用于模型构建,另外100例多发性骨折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作为验证集用于模型验证.根据建模集患者院内疾病转归情况分为存活组(n=95)、死亡组(n=31),比较两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影响多发性骨折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疾病转归的危险因素,根据筛选的危险因素构建预测模型,经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校准曲线来评估模型预测效能,临床决策曲线分析(DCA)预测模型的临床实用性和获益率.结果 死亡组年龄≥60岁(83.87%vs.30.53%)、合并基础疾病(29.03%vs.10.53%)、合并颅内出血(38.71%vs.15.79%)、受伤至急诊时间>4 h(64.52%vs.33.68%)、损伤严重程度(ISS)评分(分:33.54±4.52 vs.29.89±3.42)、6 h 乳酸值(mmol/L:5.21±0.22 vs.3.32±0.87)、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s:39.90±3.45 vs.36.42±2.94)、凝血酶时间(TT,s:17.21±2.87 vs.15.45±1.76)、凝血酶原时间(PT,s:16.98±2.19 vs.14.23±1.98)高于存活组,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分:4.53±0.98 vs.10.23±2.42)、纤维蛋白原(Fib,g/L:2.34±0.32 vs.3.87±0.33)低于存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受伤至急诊时间(OR=3.898,95%CI 1.287~8.275)、GCS 评分(OR=3.978,95%CI 1.814~7.989)、ISS 评分(OR=2.342,95%CI 1.191~4.375)、6 h 乳酸值(OR=2.881,95%CI 1.239~5.689)、Fib(OR=2.543,95%CI 1.198~5.389)是多发性骨折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基于受伤至急诊时间(X1)、GCS评分(X2)、ISS评分(X3)、6 h乳酸值(X4)、Fib(X5)构建多发性骨折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死亡风险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建模集中预测模型的 AUC 为 0.897(95%CI0.723~0.923),验证集中预测模型的 AUC 为 0.901(95%CI 0.786~0.955).校准曲线发现,在两个数据集中多发性骨折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死亡风险的预测概率与实际发生率接近.DCA分析发现,列线图预测模型曲线远离净获益为0的参考线和所有样本均为阳性的参考线,提示预测模型预测价值良好.结论 受伤至急诊时间、GCS评分、ISS评分、6 h乳酸值、Fib是多发性骨折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据此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区分度、校准度较高,能够为临床早期评估患者疾病转归和干预提供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休克指数指导的急救护理措施在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休克指数指导的急救护理措施在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7月至2019年8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科收治的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指导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急救护理措施,指导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基于休克指数指导的急救护理措施。比较并分析两组患者的救治所需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救治结果及住院时间。结果:实施基于休克指数指导的急救护理措施后,指导组患者急诊抢救时间、分诊时间、休克纠正时间、液体复苏达标时间及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指导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4.44%,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0.00%,指导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指导组患者抢救成功率为91.11%,对照组抢救成功率为75.56%,指导组抢救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指导组患者28 d预后痊愈率为86.67%、有效率为11.11%、死亡率为2.22%,对照组28 d预后痊愈率为75.56%、有效率为15.56%、死亡率为15.56%,指导组痊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死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将基于休克指数指导的急救护理措施应用于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中,能有效提升患者的抢救成功率,缩短抢救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失血性休克致血管内皮糖萼损伤的机制及防治措施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失血性休克是由于快速大量失血导致危及生命的器官灌注不足,是平战时创伤性死亡的主要原因。血管内皮糖萼(vEG)对维持微循环稳态发挥重要作用。失血性休克严重缺血缺氧可导致vEG损伤、内皮细胞功能受损,进而加重微循环和脏器功能障碍。因此,早期防治失血性休克致vEG损伤可改善微循环功能障碍,对失血性休克的治疗及预后极为重要。目前防治失血性休克致vEG损伤研究繁多,但临床尚无基于防治vEG损伤的失血性休克救治方法。笔者就失血性休克致vEG损伤机制及防治措施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进一步对防治失血性休克致vEG损伤的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休克指数指导急诊外科严重创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急救护理的意义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急诊外科应用休克指数评估严重创伤合并失血性休克对急救护理的指导意义。方法:将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52例严重创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按照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6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采用休克指数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后再实施相应的急救护理措施。比较2组患者急诊时间、分诊时间、患者预后情况及患者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急诊时间、分诊时间分别为(30.1 ± 3.7)、(2.7 ± 0.7)min,明显少于对照组的(39.6 ± 4.2)、(3.8 ± 0.9)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为8.097、5.149, P<0.01);观察组痊愈率为73.1%(19/26)、有效率为15.4%(4/26),对照组分别为57.7%(15/26)、23.1%(6/26),观察组预后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值为2.969, P<0.01);观察组护理非常满意率为65.4%(17/26)、满意率为26.9%(7/26),对照组分别为30.8%(8/26)、53.8%(14/26),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值为2.493, P<0.05)。 结论:应用休克指数评估严重创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再行相应护理措施可缩短急诊与分诊时间,提高急诊外科的整体护理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4R危机管理理论在急诊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护理中应用及 对并发症的预防效果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4R危机管理理论在急诊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护理中应用及对并发症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急诊2017年8月至2019年8月接诊的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102例,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采纳传统急诊护理,实验组患者采纳4R危机管理理论干预,比较两组抢救成功率、平均抢救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护理满意度。结果:实验组抢救成功率、护理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平均抢救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4R危机管理理论应用于急诊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护理中,可显著提高抢救成功率,缩短抢救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赢得患者认可与赞同,值得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四肢血管火器伤诊治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四肢血管火器伤(EVFI)战时批量发生,平时分散出现,可导致急性失血性休克和筋膜间隔综合征,严重危及患者生命。四肢血管火器伤与血管创伤相比,不仅容易伤及动脉,且损伤重,预后差。目前国内虽有EVFI临床诊治的相关报道,但多为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的救治经验,缺乏其后的技术和数据,也无战时阶梯救治方案。因此,笔者结合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以来的文献,就EVFI的流行病学特点、诊断及治疗方面进行探讨,旨在为我国EVFI的诊治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创伤失血性休克中国急诊专家共识(2023)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创伤是青壮年人群的首要死因,约30%~40%的创伤死亡因大量失血所致,失血也是严重创伤后"可预防性死亡"的主要原因。及时、快速控制出血,纠正失血性休克对严重创伤的救治至关重要,不仅可以有效减少严重创伤后继发性损伤所致的并发症,还可以大大降低"可预防性死亡" [1]的发生。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中国人民解放军急救医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急诊外科专业委员会针对创伤失血性休克紧急救治的关键问题,于2017年12月在国内首次推出了《创伤失血性休克中国急诊专家共识》 [2],为中国急诊医生对此类患者进行诊疗工作提供了系统、全面的参考依据。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创伤失血性休克诊疗领域涌现了大量临床与基础研究,一些观念发生了变化。为此,编写组在第一版《共识》的基础上,以创伤救治流程的时间轴为主线,围绕创伤失血性休克诊疗关键问题,更新并依据最新临床证据总结推荐意见;通过全国急诊领域专家的共同讨论,以文献、数据的质量和每项推荐意见的收益与风险之间的平衡为基础进行了分级。临床证据的分级标准依据GRADE(grading of recommendations assessment,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评价系统制定,具体见表1。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不可压迫性躯干出血:院前急救领域的痛点与展望
编辑人员丨1天前
不可压迫性躯干出血(noncompressible torso hemorrhage, NCTH)特指由创伤或其他因素引发,无法经由四肢止血带予以控制的躯干脏器或大血管严重损伤和出血 [1]。由于出血迅猛,止血措施必须于伤后立即介入方能有效遏制失血性休克对患者生理机能的不利影响(图1)。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损伤控制性复苏用于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围手术期管理1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失血性休克是创伤患者主要死亡原因之一,损伤控制性复苏(damage control resuscitation, DCR)已成为首选复苏方式,补充丢失和消耗的凝血因子是复苏的关键。DCR通过早期输注血液制品首先解决创伤休克患者凝血功能障碍,同时限制晶体液的输注。核心包括允许性低血压复苏、止血性复苏、损伤控制性手术(damage control surgery, DCS),及时纠正酸中毒,加强低钙血症、高钾血症的管理,预防低体温。该病例为严重左下肢创伤致股动脉、股静脉完全断裂失血性休克患者,入院后立即识别并启动DCR,早期干预纠正凝血功能障碍、维持内环境稳定、预防低体温,在允许性低血压复苏下成功完成DCS。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重视严重创伤后氨甲环酸的及时使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严重创伤导致的创伤失血性休克是目前45岁以下人群首要致死因素,失血后造成组织脏器灌注不足,从而引起微血管循环障碍、能量代谢异常、炎症反应、凝血功能障碍等问题。创伤出血时可以采取止血带捆扎患肢或患处局部压迫达到止血目的,但当创面过大或存在致命的体内出血风险时,则需及时进行药物辅助止血。氨甲环酸(tranexamic acid, TXA)是20世纪60年代发现的一种抗纤溶药物,也是近十年来国内外研究较多的止血药物之一,可以有效降低创伤失血导致的死亡率。随着研究的深入,特别在院前环境下,血液制品使用相对受限,TXA在院前创伤救治中的作用逐渐凸显。另外,TXA还有除抗纤溶以外的作用,例如抗炎、抑制凋亡、抑制内皮损伤、抑制颅脑创伤后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增加以及抑制水肿等。目前TXA在我国创伤后院前救治中的使用率并不高,值得临床医生高度关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