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应用篮式生物反应器在BSL-3实验室进行病毒培养的评估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对篮式生物反应器在BSL-3实验室进行高致病性病毒培养的风险点加以评估,通过对病毒接种、培养、收获3个阶段环境中病毒浓度的监测判断其在BSL-3实验室病毒培养的安全性。方法:用灭菌的拭子在病毒的接种、培养、收获3个阶段对篮式生物反应器的罐体及连接处进行涂抹采样,同时在安全柜中,用AirPort MD8空气采样器对病毒的接种和收获操作过成进行空气采样,并且对在3个阶段操作后,实验人员的个人防护装备进行涂抹采样,3种方式进行监测。结果:在病毒接种、培养、收获3个阶段,篮式生物反应器的罐体及连接处采样病毒检测结果均为阴性,在病毒接种和收获操作过程中的空气采样病毒检测结果均为阴性,实验人员个人防护装备采样的病毒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结论:在BSL-3实验室采用篮式生物反应器进行病毒培养的方法是安全可靠的,通过检测结果显示其在整个操作过程中,未有病毒的泄露,进而确保了实验人员和实验室内环境的生物安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期间产科麻醉的指导建议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产科麻醉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流行期间临床麻醉工作的重要部分,这方面的麻醉管理面临着筛查难、病情急、变化快、需兼顾母体和胎儿/新生儿等挑战,应关注如下方面:(1)细致的COVID-19相关评估,除疫情相关评估外,还应认识到孕产妇生理特点和病情复杂与危急程度对评估的影响,同时关注孕产妇肺部状况对胎儿的可能影响,确定适当的分娩时机、分娩方式和防护等级。(2)严密的防护,应从环境、人员和物品各方面进行严格的感染控制。对于疑似和确诊COVID-19孕产妇,分娩应在隔离产房或负压手术间进行;限制进行麻醉管理的人员数量,并尽量安排经验丰富的麻醉医师;医务人员应严格按要求穿戴个人防护装备。(3)麻醉管理优化的关键在于维持氧合的充足和循环的平稳,对于椎管内麻醉应尽量避免咳嗽和低血压;对于全身麻醉应关注气道管理的感染控制。(4)实施人文关怀,对产妇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危机干预。(5)虽然尚缺乏母婴垂直传播的证据,但为降低新生儿感染的风险,对于疑似或确诊COVID-19产妇的新生儿应进行隔离,避免母乳喂养。疫情期间,产科、麻醉科、新生儿科、感控科和重症科应多学科联合进行感染控制和母婴管理,有利于将感染风险最小化的同时优化临床安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紫外线荧光检测在个人防护装备培训中的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紫外线荧光检测技术在个人防护装备(PPE)教育培训中的作用研究。方法:共招募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77位医护人员进行PPE培训,利用紫外线荧光示踪剂模拟工作中感染性污染物沾染情况,在其双手、胸前、腹部、双膝关节上的关键部位模拟污染,待PPE脱卸完毕,采用专业检测仪进行检查,观察并发现荧光示踪剂模拟污染物遗留在皮肤或内层工作服部位,拍照记录并分析。结果:通过紫外线荧光示踪剂标记检测后发现共94处荧光示踪剂污染,来源于43位占55.8%的医护人员,主要的荧光示踪剂残留污染部位包括:左侧腹部11次占11.70%,左侧胸前9次占9.57%,左侧前臂6次占6.38%,左脚鞋面6次占6.38%,颈部6次占6.38%,右侧肩部5次占5.32%;工作年限对污染频次有一定影响,其中工作年限<6年组模拟荧光污染频次小于其余组,与11~15年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为-3.685, P=0.001)。 结论:紫外线荧光标记检测技术能够科学直观、快速反馈医护人员PPE使用过程容易污染部位,量化和明确在PPE脱卸过程中的污染风险,为针对性开展PPE装备创新与技术改进,强化PPE教学培训考核督查,进一步提高医护人员个人防护水平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三种焊接作业职业危害因素对比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索不同焊接作业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情况,为个体防护提供数据支持。方法:于2020年10月,在焊接实验室内采用模拟实验方法分析氩气保护焊(JS80焊丝)与手工焊(ZS60A焊条)和二氧化碳保护焊(907A药芯焊丝)焊接作业产生的职业危害因素,现场对电焊烟尘、金属元素和电焊弧光进行测量,并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二氧化碳保护焊(907A药芯焊丝)、手工焊(ZS60A焊条)、氩气保护焊(JS80焊丝)的电焊烟尘浓度分别为6.80、6.17、3.13 mg/m 3。焊接面罩外电焊弧光有效辐照度由高到低为手工焊(ZS60A焊条)、二氧化碳保护焊(907A药芯焊丝)、氩气保护焊(JS80焊丝),分别为1 010.7、740.9、589.5 μW/cm 2;氩气保护焊(JS80焊丝)产生的长波紫外辐射(UVA)强度最大,为1 500 μW/cm 2。3种焊接作业锰的空气中检测浓度最高,JS80焊丝锰最高,为128 493.2 mg/kg;907A药芯焊丝含钛最高,为24 355.5 mg/kg;ZS60A焊条含铜最高,为24 422.12 mg/kg。 结论:不同焊接作业及不同种类焊材产生的职业危害因素强度不同,应更有针对性的选择个人防护装备、现场暴露评估和健康监护的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疾控人员个人防护规范团体标准解读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一种新发的传染病,CDC工作人员作为防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专业人员,直接面对感染威胁。北京预防医学会组织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撰写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疾控人员个人防护规范(T/BPMA 0002-2020)》团体标准,以多年的个人防护研究为基础,以科学、规范、安全为原则,提出CDC工作人员合理选择和正确使用个人防护装备,确定个人防护装备使用程序。在接触、处置有明确风险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时,为确保CDC工作人员个人防护的安全,提供标准化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二、三级防护装备所致医护人员潮湿相关性皮肤损伤的现况分析及对策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二、三级防护装备所致的医护人员潮湿相关性皮肤损伤发生特征、相关因素和预防现况,为制订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方法:2020年2月8—22日,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全国161家医院的1 814名医护人员为研究对象。设计问卷上传问卷星网站,将问卷链接发送至医护人员的微信工作群,医护人员自愿采用手机在线填写和提交人口学资料、潮湿相关性皮肤损伤资料和预防措施资料等。从网站导出数据,双人核对后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软件分析其潮湿相关性皮肤损伤的发生特征、相关因素、预防现况,并提出对策。结果:1 761名来自全国161家医院的医护人员提交了问卷,其中男性290名(16.47%),女性1 471名(83.53%)。潮湿相关性皮炎现患率为18.85%(332/1 761),其中三级防护装备现患率高于二级装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穿戴时间>4 h组的发生率高于≤4 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多部位现患率高于单部位( P<0.001)。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主要的关联因素中呈现增加风险的有出汗潮湿( OR=168.52, P<0.001)、佩戴三级防护装备( OR=1.65, P<0.05),损伤前采取预防措施仅占12.72%(224/1 761)。 结论:二、三级防护装备所致的医护人员潮湿相关性皮肤损伤发生率较高,其中出汗潮湿和三级装备是主要风险因素,预防不足。需要加强评估、洁肤、润肤、护肤、吸湿等预防策略,损伤后需在预防基础上做好局部抗炎和保护处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金的达标理论构建因地制宜个人防护装备穿脱原则的思考
编辑人员丨3周前
近年来国际传染病频发,一线医护人员职业暴露标准预防成为讨论的焦点.而正确选择和穿戴个人防护装备(PPE)是其中重要环节,世界卫生组织(WHO)和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均提出了建议和指南,但在操作程序方面各指南类似,在实际执行指南环节和构建实践程序过程中,医护人员遇到的实际问题要比各指南更具体、更复杂.笔者结合自身曾经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医疗队队员支援利比里亚抗击埃博拉及支援武汉抗击新冠疫情的实践经验,聚焦PPE的穿脱,分析相关指南,并基于金的达标理论,构建因地制宜的PPE穿脱原则.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湖南省实验动物机构生物安全管理现状调查
编辑人员丨2024/6/1
目的 通过问卷调查,进一步了解湖南省实验动物机构在生物安全管理方面的现状,查找管理工作中的"短板",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方法 2023年7月对湖南省内40家实验动物机构发放调查问卷,内容主要包括实验室管理体系建立和整体运行情况、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医疗废弃物处置、实验动物运输管理、从业人员管理、环境设施消毒及设备使用维护等情况;同时在每家单位至少抽取1名实验动物饲育或实验操作人员,对共计50名从业人员的生物安全意识、动物咬伤情况和疫苗接种情况等进行问卷调查.结合文献查阅和比较研究等方法,从生物安全管理体系、人员培训、环境设施消毒及废弃物处置等方面,对湖南省实验动物生产、运输和使用过程中生物安全管理现状进行剖析并提出建议.结果 在湖南省40家实验动物机构中,有39家(97.5%)建立了实验室管理体系,37家(92.5%)建立了实验动物突发事件应急预案,15家(37.5%)有完整的实验动物生物安全应急演练记录,39家(97.5%)建立了实验动物尸体及废弃物管理处置制度,26家(65.0%)有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评估报告.在8家生产单位中,4家(50.0%)制定了实验动物运输途中应急预案,7家(87.5%)使用专用车辆运输实验动物.在50名实验动物饲育或实验操作人员中,2人(4.0%)不了解实验动物应急预案或处置程序,6人(12.0%)未能做到在进行实验动物操作时穿戴个人防护装备,38人(76.0%)有被实验动物咬伤或抓伤经历.调查发现,湖南省内在实验动物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运输管理、人员管理等方面尚待完善,建议相关职能部门加大监督管理力度,建立本省的实验动物运输管理规范,督促各单位严格执行相关文件并开展应急演练,加强从业人员培训.结论 湖南省40家实验动物机构的日常管理总体较为规范,运行情况良好,但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运输管理、人员管理等方面仍需进一步加强,逐步提升实验动物安全管理水平,共同维护公共卫生安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
-
广东省2020-2023年重点行业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结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5/18
目的 分析2020-2023年广东省重点行业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情况.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系统子系统"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系统",收集2020-2023年广东省20个重点行业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数据,对其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职业卫生培训、职业健康检查、职业防护和职业病危害因素(粉尘、化学因素和噪声等)检测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2020-2023年广东省共监测13 058家重点行业企业.其中,大、中、小、微型企业分别有290、1 342、7 635和3 791家,企业规模以小、微型企业为主,分别占58.5%和29.0%;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超标企业7 542家,超标率为57.8%.13 058家企业涉及劳动者1 942 517人,其中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劳动者835 567人,接害率为43.0%.企业负责人、职业卫生管理人员、劳动者接受职业卫生培训率分别为71.9%、73.8%和86.5%.接触噪声、粉尘和化学因素的劳动者职业健康检查异常率分别为2.0%、0.6%和1.0%.企业防尘口罩、防毒口罩或面具、防噪声耳塞或耳罩的发放率分别为83.3%、71.3%和77.8%;防尘设施、防毒设施、防噪声设施的设置率分别为85.6%、81.2%和50.1%.各类职业病危害因素中,粉尘、噪声岗位/工种和工作场所超标率均呈逐年下降趋势(P值均<0.01),化学因素岗位/工种超标率和工作场所超标率均呈逐年上升趋势(P值均<0.01).结论 广东省重点行业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比较普遍,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劳动者占比较高,需进一步完善防噪声设施和个人防护装备的使用,加强全省企业职业卫生培训、职业病危害因素定期监测,以降低发生职业病的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18
-
职业性噪声性听力损失的4种风险评估方法介绍
编辑人员丨2024/5/18
噪声是工作场所较常见的职业病危害因素,长期接触高强度噪声主要造成职业性噪声性听力损失(ONIHL).噪声性听力损失的发展具有不可逆性,尚未有治愈的方法.目前以噪声接触强度为评估依据的风险评估方法主要有风险指数评估法、英国工程专业理事会(EDC)评估法、美国国家职业安全与卫生研究院(NIOSH)评估法与国际标准化组织(ISO)评估法.但风险指数评估法带有一定主观性且未考虑工人佩戴个人防护装备的有效性;英国EDC评估法对ONIHL的定义与我国不一致;美国NIOSH评估法和ISO评估法的人群数据源与我国存在偏差,可导致风险评估的偏差.未来应继续深入开展我国噪声作业人员ONIHL的发生风险评估的应用研究,比较各种评估方法的适用性,开展大样本人群流行病学研究验证,以充分发挥风险预测功能,达到防治ONIHL的目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