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模拟搬举作业的表面肌电数据处理方法差异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研究不同表面肌电信号数据截取方法在判断肌肉疲劳应用中的差异。方法:于2019年7至10月,以模拟手工搬举作业为模型,采集13名受试人员肱桡肌、肱二头肌、三角肌、左竖脊肌、右竖脊肌及股外侧肌产生的表面肌电信号。应用3种不同的肌电信号处理方法(全部信号、波峰信号、规定动作信号)对原始数据进行时域[均方根值(RMS)]、频域[平均中位频率(MDF)]分析,利用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以及非线性曲线拟合分析不同肌电数据截取方法间的数据差异性。结果:模拟搬举作业受试人员年龄(24.31±2.02)岁,身高(173.78±4.84)cm,体重(66.28±5.58)kg,体重指数(BMI)21.94±1.58;肱三头肌皮褶厚度(14.08±4.86)mm,肩胛骨下皮褶厚度(15.54±3.59)mm。应用不同肌电信号截取办法处理信号数据后,经正态性检验、方差齐性检验、Wilcoxon检验,除肱二头肌MDF指标外,其余各肌肉RMS、MDF信号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6)。全部信号截取方法处理的数据分布离散度多数优于其他信号截取方案,RMS信号斜率变化率高于其他信号截取方案。非线性回归结果显示,全部信号截取方法处理数据的波动性小,回归方程拟合度高。 结论:不同肌电信号处理方法存在差异,以动作周期起始点至结束点的全部信号截取法处理数据的波动性最小,肌电时域、频域指标随时间变化灵敏度最高,适用于在动态复杂作业中判断肌肉疲劳情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悬吊运动疗法对颈椎病患者颈部肌肉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悬吊运动疗法(SET)对颈椎病治疗前、后的表面肌电活动的影响,并与常规推拿治疗效果相比较,探讨SET治疗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将颈椎病患者4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40例患者分成SET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推拿治疗训练,SET组根据表面肌电图的结果实施特异性的SET治疗。2组患者均连续治疗6周。2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治疗后)进行颈伸肌的sEMG测试[包括平均肌电值(AEMG)和中位频率斜率值(MF slope)]和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治疗后,SET组颈部竖脊肌和斜方肌的AEMG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2组患者颈部竖脊肌和斜方肌的MF slope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且SET组治疗后颈部竖脊肌和斜方肌的MF slope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SET组和对照组的VAS评分分别为(2.1±1.3)分和(3.0±1.1)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显著改善( P<0.05),且SET组治疗后的VAS评分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 P<0.05)。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颈部竖脊肌和斜方肌MF slope降低值与VAS的变化值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SET组分别为( r=0.463, P<0.05; r=0.678, P<0.05),对照组为( r=0.550, P<0.05; r=0.486, P<0.05),即颈部竖脊肌和斜方肌的MF slope的下降率与VAS变化值呈显著正相关。 结论:SET可显著改善颈椎病患者的颈部肌肉功能,且疗效优于推拿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上斜方肌静力牵伸与等长收缩运动干预对颈肩肌肉疼痛患者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通过6周静力牵伸联合等长收缩方法对上斜方肌进行运动干预,观察其肌电、主观疼痛感觉、肌力和疲劳等指标变化,评价运动干预的效果,为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通过调查问卷的方法和参照国内外研究诊断标准招募右侧颈肩疼痛受试者20例,随机分为干预组(10例)和对照组(10例),试验组分别于午休和下班后由物理治疗师分别进行一组静力牵伸加等长收缩的运动干预,每6次为一组,每组时间20min,每周5次,共计6周;对照组为正常上班和日常生活活动,两组干预前后分别进行颈部主观疼痛指数(VAS)、sEMG静息绝对值和相对值,最大等长收缩肌力(MVC)以及肌肉疲劳试验的测试,试验组实验前后采用配对的t检验,试验组与对照组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6周静力牵伸加等长收缩的运动干预后,试验组干预前后和试验组与对照组间,右侧上斜方肌颈肩部主观疼痛感(VAS)有显著降低(P<0.01,P<0.01,);sEMG静息绝对值和相对值有显著降低(P<0.01,P<0.01);肌肉疲劳频域指标肌电中位频率(median frequency,MF)和平均功率频率(mean power frequency,MPF)斜率绝对值有显著性下降(P<0.05,P<0.05);最大等长收缩肌力(MVC)试验组干预前后有显著性增加(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6周静力牵伸与等长收缩能够有效缓解职业性颈肩肌肉疼痛患者颈上斜方肌肌紧张,缓解肩部疼痛、增加最大等长收缩肌力,减少肌肉疲劳程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表面肌电图在腰骶神经根病诊断中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究与分析表面肌电图在腰骶神经根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腰椎间盘突出症(LDH)伴神经根损伤患者130例,均行CT、MRI检查和肌电图检查,且均经手术探查明确神经根损伤部位共177根,比较不同诊断方法与手术探查的符合率、不同神经根受损几率.根据腰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将所有患者分为轻度疼痛组和中重度疼痛组,采集2组患者在完成自身重量时L5~S1水平竖脊肌、腓肠肌内侧头的表面肌电信号,比较其平均肌电值(AEMG)和中位频率的斜率(MFs).结果:肌电图定位受损神经根敏感度为90.96%,明显高于CT检查定位(75.15%)和MRI检查定位(67.80%)(P<0.05),以腓浅神经受损率最高,且中重度疼痛组患者较轻度疼痛组竖脊肌、腓肠肌AEMG明显偏低(P<0.05),MFs绝对值明显偏大(P<0.05).结论:表面肌电图定位神经根损伤部位较CT、MRI检查,有较高敏感度,能准确判断患者腰部和下肢神经肌肉功能状态,对临床诊断和判断预后有积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体外冲击波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观察体外冲击波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采用表面肌电图分析患者腰部肌肉生物力学特性.方法 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3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19例)和对照组(1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则在此基础上采用体外冲击波椎旁痛点治疗,1周2次.观察患者治疗前后数字疼痛量表(NR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同时利用表面肌电图收集患者治疗前后双侧椎旁肌表面肌电信号,包括平均肌电波幅(AEMG)、平均功率频率(MPF)和中位频率的斜率(MFs).结果 治疗2周后NRS、ODI评分减低,AEMG和MPF增加,MFs绝对值降低,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NRS、ODI、MFs、MPF第1周结束后治疗组和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第2周结束后治疗组的NRS、ODI、AEMG及MFs与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体外冲击波治疗能显著缓解LDH患者腰部疼痛、改善腰椎功能评分以及腰部肌肉的电生理状况,提高肌肉的收缩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腰背肌筋膜痛综合征核心肌群的表面肌电信号与肌纤维类型的相关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运用表面肌电检测腰背肌筋膜痛患者腰部核心肌群,通过中位频率及中位频率斜率的分析,判断其肌纤维类型分布规律.方法:2017年10月至2018年3月100例腰背肌筋膜炎患者,男45例,女55例;年龄29~76岁,平均48.5岁;左侧腰背疼痛(左侧疼痛组)40例,右侧腰背疼痛(右侧疼痛组)60例;病程>6个月.另有40例腰部无疼痛健康人为对照组,男20例,女20例;年龄29~76岁,平均47.3岁.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背部酸痛及背部肌肉僵硬,经临床和影像学检查诊断为腰背肌筋膜炎.使用表面肌电测量3组人群的腰部核心肌肉(多裂肌、髂肋肌、最长肌)在腰背肌等长收缩试验过程中的肌电信号特征,如中位频率及中位频率斜率绝对值.结果:3组多裂肌的中位频率,对照组左侧(133.88±26.61) μV,右侧(131.39±29.81)μV;左侧疼痛组左侧(117.29±10.93) μV,右侧(133.70±17.81) μV;右侧疼痛组左侧(131.36±17.37) μV,右侧(118.28±13.57) μV.3组髂肋肌的中位频率,对照组左侧(106.94±28.01) μV,右侧(114.68±18.96) μV;左侧疼痛组左侧(93.95±11.17) μV,右侧(107.60±27.86) μV;右侧疼痛组左侧(105.93±15.52) μV,右侧(97.27±19.27) μV.3组最长肌的中位频率,对照组左侧(109.24±26.20) μV,右侧(112.58±17.70)μV;左侧疼痛组左侧(95.58±10.83) μV,右侧(108.79±26.39) μV;右侧疼痛组左侧(106.50±17.98)μV,右侧(98.20±11.16) μV.3组多裂肌的中位频率斜率绝对值,对照组左侧0.221±0.109,右侧0.259±0.169;左侧疼痛组左侧0.318±0.184,右侧0.210±0.159;右侧疼痛组左侧0.258±0.169,右侧0.386±0.166.3组髂肋肌的中位频率斜率绝对值,对照组左侧0.241±0.158,右侧0.238±0.128;左侧疼痛组左侧0.330±0.208,右侧0.252±0.171;右侧疼痛组左侧0.249±0.150,右侧0.343±0.144.3组最长肌的中位频率斜率绝对值,对照组左侧0.244±0.252,右侧0.210±0.128;左侧疼痛组左侧0.348±0.255,右侧0.241±0.224;右侧疼痛组左侧0.239±0.155,右侧0.334±0.233.对照组左右侧腰多裂肌、髂肋肌、最长肌的中位频率和中位频率斜率绝对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腰痛组疼痛侧多裂肌、髂肋肌、最长肌的中位频率值小于非疼痛侧(P<0.05),中位频率斜率绝对值大于非疼痛侧(P<0.05).结论:慢性腰背筋膜痛患者疼痛侧的腰部肌肉耐疲劳程度下降,肌纤维类型百分比转变为以Ⅱ型肌纤维为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生后早期大鼠初级视皮层Ⅰ层中间神经元电学特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研究视觉发育可塑性关键期内大鼠初级视皮层Ⅰ层中间神经元的电学特性,以期通过分析其电学特性进一步区分神经元的类型.方法:采用脑片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技术,观察13~15天SD大鼠初级视皮层Ⅰ层单眼反应区(Oc1M)中间神经元的被动、主动电学特性和动作电位的发放特征.结果:大鼠初级视皮层Ⅰ层中间神经元动作电位的后电位表现为后去极化和后超极化两种形式.后去极化的幅度能够达到15.11±3.02 mV;而后超极化的幅度为-6.22±0.53 mV.基于后电位的不同,将Ⅰ层中间神经元分为后去极化神经元(ADPNs)和后超极化神经元(AHPNs)两类.对两类神经元的电学特性进行统计比较发现,ADPNs具有较高的静息电位、较低的阈电位和较高的能障(P<0.05).此外,两类神经元在动作电位峰幅值、最大下降斜率、峰展宽以及频率适应性上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视觉发育可塑性关键期内,大鼠初级视皮层Ⅰ层中间神经元可根据其电学特性分为ADPNs和AHPNs两种类型,二者可以进一步通过其被动和主动电学特性以及动作电位发放特性加以区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腰椎伸肌强化和神经肌肉再训练对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功能障碍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观察腰椎伸肌强化和神经肌肉再训练对慢性非特异性腰痛(non-specific chronic low back pain,NSCLBP)患者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7年1月-2018年12月就诊的94例NSCLBP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7例.对照组给予针灸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神经肌肉再训练和腰伸肌强化训练.观察两组患者干预前、干预4周末、干预8周末时的 ODI 指数和疼痛 VAS 评分,统计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多裂肌静息电信号幅值和收缩时平均肌电值(AEMG)、均方椎根(RMS)、中位频率(MF)、平均功率频率( MPF)、中位频率斜率( MFs)、平均功率频率斜率( MPFs).结果 干预4周末、8周末,两组患者ODI指数和VAS评分均较干预前显著降低( P<0. 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 P<0. 05);干预后,两组患者AMEG、RMS、MFs、MPFs水平均较干预前显著升高(P<0. 05),且观察组上述指标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 05);干预后两组患者MF、MPF水平均较干预前显著降低(P<0. 05),且观察组上述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 05).结论 神经肌肉再训练和腰伸肌强化训练联合针刺治疗NSCLBP可改善患者多裂肌神经肌肉受损情况,降低患者疼痛程度,改善其腰部功能状态,值得临床重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斜方肌静力牵伸与等长收缩对颈部肌肉疼痛的干预效果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斜方肌静力牵伸与等长收缩对颈部肌肉疼痛的干预效果.方法 本研究对象为2017年1月~2019年1月于本院治疗的88例颈部肌肉疼痛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推拿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斜方肌等长收缩与静力牵伸训练,连续治疗4周.比较治疗前后VAS评分、NPQ评分、右侧上斜方肌表面肌电图(surface electromyography,sEMG)及电频域以及最大等长收缩肌力(maximal voluntary contraction,MVC).结果 两组治疗后,右侧上斜方肌MVC显著增加,VAS评分、NPQ评分均显著降低,且治疗后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右侧上斜方肌电频域指标均显著升高,且治疗后观察组平均功率频率、肌电中位频率斜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sEMG静息相对值、绝对值均显著降低,且治疗后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斜方肌等长收缩与静力牵伸训练能有效改善颈部肌肉疼痛,缓解肌肉疲劳程度及紧张感,提高肌肉最大等长收缩肌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基于肌电变化评估肾着汤对腰椎间盘突出症腰背伸肌群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应用肾着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并通过分析肌电变化评估患者腰背伸肌群功能及总体疗效.方法 选取2014年6月—2019年3月期间郑州市骨科医院颈肩腰腿痛科收治的8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对照组40例,接受常规治疗、腰椎牵引、小针刀等治疗;治疗组40例,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联合口服肾着汤.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症状、腰椎功能以及腰背伸肌群功能等指标.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直腿抬高角度(ASLR)明显增加、视觉疼痛量表(VAS)评分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患者直腿抬高角度(ASLR),视觉疼痛量表(VAS)评分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JOA评分明显增加、腰椎功能障碍指数(ODI)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JOA评分、腰椎功能障碍指数(ODI)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平均肌电波幅(AEMG)和平均功率频率(MPF)明显增加,中位频率斜率(MFs)绝对值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各参数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75.00%(30/40),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5.00%(34/40),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治疗方案中联合肾着汤治疗有着确切的疗效,能有效减轻患者腰腿部疼痛症状,改善腰背部肌群的协调性,平衡伸、屈肌的肌力与肌张力,减轻肌肉疲劳程度,提高腰背伸肌群放电频率,有利于恢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背伸肌群的生理功能及生物力学特性,具有满意的临床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