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饮食运动管理联合中医治疗干预对妊娠期高血压产妇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饮食运动管理联合中医治疗干预对妊娠期高血压产妇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1月至2019年11月该院妇产科收治的妊娠期高血压病患者216例,采用住院编号奇偶数字排列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妊娠期高血压病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饮食运动管理联合中医治疗干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血压血脂、免疫功能以及母婴结局。结果:实施饮食运动管理联合中医治疗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血压血脂各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免疫功能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不良母婴结局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饮食运动管理联合中医治疗干预可有效控制妊娠期高血压病患者的血压血脂,显著增强患者的免疫功能,降低不良母婴结局发生率,为患者获取良好母婴结局具有积极意义,应用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国家糖尿病基层中医防治管理指南(2022)》制订要点及关键内容解读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国家糖尿病基层中医防治管理指南(2022)》是我国首部基层糖尿病中医指南。指南制订过程严格遵循循证临床实践指南的制订方法和步骤,重视中医理论的指导,吸纳了近年来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最新研究证据。通过对全国1 150名医师进行调研、31名医师进行访谈,了解基层医疗现状,从而构建了指南的临床问题,力求该指南在基层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指南编撰过程中,召开多轮专家会议,来自全国50多所医院的80多名中西医专家参与了讨论。指南充分发挥中医“治未病”的优势,强调早筛查、早评估、早干预,倡导针刺、耳穴、穴位贴敷、穴位按摩、穴位埋线等中医非药物疗法,并将代茶饮、传统锻炼功法融入防治体系,从重点解决患者常见症状入手提升患者的生命质量,强调综合管理模式,尤其对内分泌糖尿病专科医师、中医师、健康管理师共同参与的“三师共管”团队诊疗模式进行了推荐。为便于医务人员深入理解及更好地应用本指南,现对指南的制订背景和方法学要点进行概述,并对指南关键内容进行解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危重症患者ICU获得性衰弱的早期识别及中医护理干预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本研究主要介绍危重症患者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获得性衰弱的早期识别的重要作用、早期识别工具及使用方法,结合音乐疗法、中药调理、饮食疗法、运动疗法(太极拳)、穴位疗法(针刺、按摩、敷贴)等诸多中医护理干预措施,对存在问题进行总结,并对未来ICU获得性衰弱(ICU-AW)的早期识别及护理进行展望,以期降低危重症患者的ICU-AW的发病率,提升其治疗效果,为良好的ICU-AW护理提供理论依据及参考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围生期中医推拿在剖宫产术后泌乳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中医推拿按摩在剖宫产产妇产后缺乳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10月在上海市金山区中西医结合医院行剖宫产分娩的产后缺乳产妇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加用乳房推拿按摩。比较两组产妇的泌乳指标、泌乳始动时间、血清泌乳素水平和喂养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产妇的泌乳量、乳房轻盈度和乳汁淤积程度相近;治疗后两组产妇的上述指标明显改善,观察组产妇的泌乳量、乳房轻盈度和乳汁淤积程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前两组产妇的血清泌乳素水平相近( P>0.05),治疗后两组产妇的血清泌乳素水平明显上升,观察组产妇的血清泌乳素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产妇产后48 h的泌乳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泌乳始动时间整体短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产妇的母乳喂养43例(95.56%),混合喂养2例(4.44%),对照组产妇的母乳喂养37例(82.22%),混合喂养8例(1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中医推拿按摩能够促进剖宫产产后缺乳产妇泌乳,提高泌乳量和血清泌乳素水平,减轻涨奶程度,缩短泌乳始动时间,提高母乳喂养率,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中医非药物疗法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中医非药物疗法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主要有运动疗法,如八段锦、太极拳;中医适宜技术如艾灸、针刺、穴位贴敷、耳穴贴压、按摩推拿、拔罐、刮痧、药茶;情志疗法如音乐疗法等,多简便易行、疗效明显、不良反应少,配合药物治疗有协同降压作用,更有利于血压平稳控制。今后研究还需进行长期的持续随访、加强研究规范性,对高血压病3级和继发性高血压患者仍有待展开深入的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从心辨治耳鸣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阐述从心辨治耳鸣的理论依据,认为心寄窍于耳,与耳藏神相通、气血相关、经络相连,心神失调,心气、心血亏虚等均为引发耳鸣的重要病机。从心辨治耳鸣的常见证型有心气虚、心血虚、心阴虚、心阳虚、心火上炎、痰热扰心、心血瘀阻等,根据患者不同情况,治疗上常配合中医辅助疗法,如针刺、运动灸、耳灸、中药封包、耳穴压豆、穴位注射、穴位贴敷、中药泡洗、足底按摩、推拿、拔罐等,效如桴鼓。并附验案一则进行分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捏脊疗法联合穴位按摩对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捏脊疗法联合穴位按摩对反复呼吸道感染(RRTI)患儿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对照试验研究。选取2020年6月-2021年10月本院96例RRTI患儿作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48例。对照组给予穴位按摩,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捏脊疗法。2组均治疗8周,随访8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中医证候评分,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CD4 +、CD8 +水平和CD4 +/CD8 +比值。观察随访期间RRTI发作次数,评价临床疗效。 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75%(45/48)、对照组为81.25%(39/48),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 2=3.43, P=0.064)。观察组治疗后咳嗽、疲乏、气短懒言、自汗积分低于对照组( t值分别为3.95、9.64、7.68、8.34, P<0.01)。与同组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CD4 +水平及CD4 +/CD8 +比值升高( P<0.01),CD8 +水平降低( P<0.01),但2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随访期间,观察组反复发作次数少于对照组( t=10.60, P<0.01)。 结论:捏脊疗法联合穴位按摩可有效提高RRTI患儿的抗病能力,减少RRTI次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中药热奄包联合穴位按摩对腹部手术后并发腹胀及疼痛干预效果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究中药热奄包联合穴位按摩对腹部手术后并发腹胀及疼痛干预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1月在广东省台山中医院院行腹部手术治疗的患者220例,根据患者入院时间分为常规组和联合组各110例。常规组患者行常规护理,联合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中药热奄包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腹胀、疼痛程度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干预后,两组患者腹胀及疼痛程度均有显著改善,且联合组患者腹胀及疼痛程度均显著优于常规组( P<0.05)。联合组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及腹胀恢复时间均显著短于常规组( P<0.05)。 结论:对腹部手术患者术后行中药热奄包联合穴位按摩,能够有效改善患者术后腹胀及疼痛程度,同时能够缩短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对改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脐灸联合砭石穴位按摩治疗老年气虚型便秘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脐灸联合砭石穴位按摩对老年气虚型便秘患者的临床疗效、复发情况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1年6月—2023年1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呼吸科住院的160例老年气虚型便秘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区组随机化方法将160例老年气虚型便秘患者分为4组,对照组( n=40)给予常规健康教育及护理,按摩组( n=40)给予砭石穴位按摩治疗,脐灸组( n=40)给予艾绒隔姜灸脐周治疗,按摩脐灸组( n=40)给予砭石穴位按摩联合艾绒隔姜灸脐周治疗,均连续治疗2周。比较4组患者临床疗效、便秘症状评分、中医证候积分、便秘患者生存质量自评量表(PAC-QOL)的变化及治疗结束后3个月的复发情况。 结果:治疗后,按摩脐灸组临床总有效率最高,便秘症状积分、中医证候积分、PAC-QOL评分均最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4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砭石穴位按摩、脐灸均可以改善老年气虚型便秘患者的临床症状,二者联合使用效果更佳,降低复发率,提高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运动针法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运动针法指针刺过程中配合患处运动的疗法,行针过程中,患处的“动”对“神”与“气”起到靶向性引导作用,可引意(神)与气到病所,以达“治神”“引气”“守气”境界,通过激活人体自愈力祛除疾病。“以动引气”既是本针法的重要操作方法,也是核心思想及取效关键。本针法多局部取穴或左右交叉远端健侧取穴针刺,运动方法多以主动或被动运动为主,治疗郁证、呃逆、心绞痛等内科疾病时常配合呼吸运动,亦有按摩和自我感觉等运动之法,多应用于骨伤科疾病的治疗,以及面瘫、抑郁、焦虑、脑卒中及卒中后遗症、呃逆、心绞痛等内科疾病,在妇科、五官科等方面应用报道较少,运动针法治疗效果多优于单纯针刺,即刻效应明显,还可与电针、中药、西药等联用以提高疗效。今后还需进一步探究相关优势病种,并探讨与相关疾病更适配的运动方法,而本针法中蕴含的运动引气思维及治神理念,亦应得到更多重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