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雷火灸配合中西医疗法及护理干预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观察雷火灸配合中西医疗法及护理干预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 2017 年1 月至 2018 年 10 月在山西中医药大学针灸医院确诊为周围性面瘫的 50 例住院和门诊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简单随机方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 25 例.对照组给予面瘫的常规治疗和护理;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和护理基础上采用雷火灸配合并辅助有效的护理干预方式,连续 5d为 1 个疗程,共治疗 2 个疗程:①雷火灸:点燃雷火灸,灸条距离患侧皮肤 2~3 cm,横向和纵向灸法,灸条每晃动 10 次,即用手指按压被灸处皮肤 1 次,再用回旋法,取地仓、颊车、颧髎、阳白穴,距穴位 1.5 cm施灸,每穴灸 8~10 min;②针刺:取患侧阳白、颧髎、太阳、地仓、颊车、睛明、迎香、丝竹空、鱼腰、头维穴,对侧取合谷、双侧足三里穴行针,得气后留针 30 min,每日 1 次;③中药熏蒸:采用本院自拟方(由桂枝、茯苓、红花、木瓜、当归、赤芍、鸡血藤、防风各 15g组成),煎煮取汁倒入加药处,熏洗温度 40~45℃,熏蒸喷口与患侧面部距离 25~30 cm,熏蒸 20 min,每日 1 次;④ 药物治疗:早期给予注射用阿昔洛韦等抗病毒,中药以祛风化痰,舒经通络煎剂为主;⑤护理干预:雷火灸疗时火头不能接触皮肤,防止烫伤;点穴配合按摩手法;灸疗中随时注意观察,询问患者感受;灸疗后,头面部血管处于扩张状态,告知患者面部皮肤发红,有痒感是正常现象,指导患者注意休息,适当运动,外避风寒,禁生冷厚腻,忌烟酒辛辣,并教授其自我训练操.比较两组疗效积分、临床疗效和患者依从率及满意度的差异,并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治疗和护理 2 个疗程后临床疗效积分均较治疗和护理 1 个疗程明显降低,且治疗组的降低程度较对照组更明显(分:1.12±0.88比1.79±0.76,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100.0%(25/25)比 96.0%(24/2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依从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100.0%(25/25)比 20.0%(5/25),P<0.05];两组满意度均较高,均为 100.0%.两组均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结论 雷火灸药力足、药效强、渗透作用明显,操作简便,配合中西医疗法护理干预周围性面瘫疗效满意,疗程短,患者依从性和满意度较高,且无不良反应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围生期中医推拿在剖宫产术后泌乳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中医推拿按摩在剖宫产产妇产后缺乳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10月在上海市金山区中西医结合医院行剖宫产分娩的产后缺乳产妇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加用乳房推拿按摩。比较两组产妇的泌乳指标、泌乳始动时间、血清泌乳素水平和喂养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产妇的泌乳量、乳房轻盈度和乳汁淤积程度相近;治疗后两组产妇的上述指标明显改善,观察组产妇的泌乳量、乳房轻盈度和乳汁淤积程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前两组产妇的血清泌乳素水平相近( P>0.05),治疗后两组产妇的血清泌乳素水平明显上升,观察组产妇的血清泌乳素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产妇产后48 h的泌乳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泌乳始动时间整体短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产妇的母乳喂养43例(95.56%),混合喂养2例(4.44%),对照组产妇的母乳喂养37例(82.22%),混合喂养8例(1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中医推拿按摩能够促进剖宫产产后缺乳产妇泌乳,提高泌乳量和血清泌乳素水平,减轻涨奶程度,缩短泌乳始动时间,提高母乳喂养率,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中医非药物疗法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中医非药物疗法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主要有运动疗法,如八段锦、太极拳;中医适宜技术如艾灸、针刺、穴位贴敷、耳穴贴压、按摩推拿、拔罐、刮痧、药茶;情志疗法如音乐疗法等,多简便易行、疗效明显、不良反应少,配合药物治疗有协同降压作用,更有利于血压平稳控制。今后研究还需进行长期的持续随访、加强研究规范性,对高血压病3级和继发性高血压患者仍有待展开深入的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早期康复训练联合穴位按摩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和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效果探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训练联合穴位按摩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和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分析2022年1—12月在温岭市中医院接受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70例的临床资料,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85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干预基础上接受早期康复训练联合穴位按摩干预。干预2周后,观察疗效和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及简式Fugl-Meyer(FMA)评分,巴塞尔指数评分(BI)评定等。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71.76%(61/8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9.41%(76/85)(χ 2=8.46, P < 0.05);干预后,观察组纤维蛋白原[(3.01±0.82)g/L]、D-二聚体[(0.35±0.09)mg/L]、肿瘤坏死因子α[(30.78±5.97)ng/L]、白细胞介素6[(118.2±10.28)pg/m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3.53±1.03)g/L、(0.44±0.07)mg/L、(41.15±4.35)ng/L、(135.93±10.93)pg/mL]( t=3.64、7.28、12.94、10.89,均 P < 0.05);干预后,观察组Fugl-Meyer评分[(72.58±10.35)分]、巴塞尔指数评分[(66.56±9.04)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3.99±12.18)分、(57.69±11.82)分,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15.45±1.43)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0.86±0.88)分( t=-4.95、29.71、-5.50,均 P < 0.05)。 结论:早期康复训练联合穴位按摩可显著提高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效果,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程度以及日常生活能力,降低血清凝血指标及炎症因子水平,值得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捏脊疗法联合穴位按摩对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捏脊疗法联合穴位按摩对反复呼吸道感染(RRTI)患儿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对照试验研究。选取2020年6月-2021年10月本院96例RRTI患儿作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48例。对照组给予穴位按摩,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捏脊疗法。2组均治疗8周,随访8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中医证候评分,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CD4 +、CD8 +水平和CD4 +/CD8 +比值。观察随访期间RRTI发作次数,评价临床疗效。 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75%(45/48)、对照组为81.25%(39/48),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 2=3.43, P=0.064)。观察组治疗后咳嗽、疲乏、气短懒言、自汗积分低于对照组( t值分别为3.95、9.64、7.68、8.34, P<0.01)。与同组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CD4 +水平及CD4 +/CD8 +比值升高( P<0.01),CD8 +水平降低( P<0.01),但2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随访期间,观察组反复发作次数少于对照组( t=10.60, P<0.01)。 结论:捏脊疗法联合穴位按摩可有效提高RRTI患儿的抗病能力,减少RRTI次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甘肃省成人大骨节病患者个体化治疗模式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了解甘肃省成人大骨节病患者个体化治疗模式。方法:2021年3月,对符合《大骨节病诊断》(WS/T 207-2010)标准、有明显关节疼痛及功能障碍且愿意接受治疗的甘肃省成人大骨节病患者开展个体化治疗,分析治疗模式及效果。结果:甘肃省6 711例大骨节病患者个体化治疗后,显效率、有效率、无效率分别为9.76%(655/6 711)、74.70%(5 013/6 711)、15.54%(1 043/6 711),总有效率为84.46%(5 668/6 711)。不同临床分度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 = 16.95, P < 0.001)。选择口服药物治疗的患者最多(98.26%,6 594/6 711),物理疗法次之(23.60%,1 584/6 711),局部药物治疗(15.48%,1 039/6 711)、针灸(15.45%,1 037/6 711)、按摩(14.39%,966/6 711)的患者相对较少。患者多采用单一方法治疗(59.48%,3 992/6 711)或2种方法联合治疗(20.73%,1 391/6 711);不同治疗方法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 = 283.51, P < 0.001),以3种方法联合治疗总有效率最高(92.73%,816/880)。药物治疗与中医适宜技术+药物治疗的总有效率相对较高,分别为86.43%(3 765/4 356)和81.13%(1 887/2 326);而中医适宜技术治疗的总有效率相对较低(55.17%,16/29)。59.29%(3 979/6 711)的患者单纯采用口服药物治疗,其中80.32%(3 196/3 979)使用消炎镇痛类药物,63.94%(2 544/3 979)使用中成药,52.25%(2 079/3 979)使用软骨保护剂类药物,39.86%(1 586/3 979)使用维生素类辅助治疗药物。消炎镇痛类药物中,双氯酚酸钠(50.46%,2 008/3 979)和布洛芬(29.20%,1 162/3 979)使用相对较多;服用布洛芬不良反应发生率(24.96%,290/1 162)高于双氯酚酸钠(2.49%,50/2 008)。 结论:甘肃省成人大骨节病患者个体化治疗规模大、方法多、药物选择性强、效果明显,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中药热奄包联合穴位按摩对腹部手术后并发腹胀及疼痛干预效果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究中药热奄包联合穴位按摩对腹部手术后并发腹胀及疼痛干预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1月在广东省台山中医院院行腹部手术治疗的患者220例,根据患者入院时间分为常规组和联合组各110例。常规组患者行常规护理,联合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中药热奄包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腹胀、疼痛程度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干预后,两组患者腹胀及疼痛程度均有显著改善,且联合组患者腹胀及疼痛程度均显著优于常规组( P<0.05)。联合组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及腹胀恢复时间均显著短于常规组( P<0.05)。 结论:对腹部手术患者术后行中药热奄包联合穴位按摩,能够有效改善患者术后腹胀及疼痛程度,同时能够缩短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对改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危重症患者ICU获得性衰弱的早期识别及中医护理干预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本研究主要介绍危重症患者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获得性衰弱的早期识别的重要作用、早期识别工具及使用方法,结合音乐疗法、中药调理、饮食疗法、运动疗法(太极拳)、穴位疗法(针刺、按摩、敷贴)等诸多中医护理干预措施,对存在问题进行总结,并对未来ICU获得性衰弱(ICU-AW)的早期识别及护理进行展望,以期降低危重症患者的ICU-AW的发病率,提升其治疗效果,为良好的ICU-AW护理提供理论依据及参考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国家糖尿病基层中医防治管理指南(2022)》制订要点及关键内容解读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国家糖尿病基层中医防治管理指南(2022)》是我国首部基层糖尿病中医指南。指南制订过程严格遵循循证临床实践指南的制订方法和步骤,重视中医理论的指导,吸纳了近年来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最新研究证据。通过对全国1 150名医师进行调研、31名医师进行访谈,了解基层医疗现状,从而构建了指南的临床问题,力求该指南在基层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指南编撰过程中,召开多轮专家会议,来自全国50多所医院的80多名中西医专家参与了讨论。指南充分发挥中医“治未病”的优势,强调早筛查、早评估、早干预,倡导针刺、耳穴、穴位贴敷、穴位按摩、穴位埋线等中医非药物疗法,并将代茶饮、传统锻炼功法融入防治体系,从重点解决患者常见症状入手提升患者的生命质量,强调综合管理模式,尤其对内分泌糖尿病专科医师、中医师、健康管理师共同参与的“三师共管”团队诊疗模式进行了推荐。为便于医务人员深入理解及更好地应用本指南,现对指南的制订背景和方法学要点进行概述,并对指南关键内容进行解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饮食运动管理联合中医治疗干预对妊娠期高血压产妇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饮食运动管理联合中医治疗干预对妊娠期高血压产妇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1月至2019年11月该院妇产科收治的妊娠期高血压病患者216例,采用住院编号奇偶数字排列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妊娠期高血压病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饮食运动管理联合中医治疗干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血压血脂、免疫功能以及母婴结局。结果:实施饮食运动管理联合中医治疗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血压血脂各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免疫功能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不良母婴结局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饮食运动管理联合中医治疗干预可有效控制妊娠期高血压病患者的血压血脂,显著增强患者的免疫功能,降低不良母婴结局发生率,为患者获取良好母婴结局具有积极意义,应用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