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药治疗COPD合并呼吸衰竭痰湿阻肺证方药规律信息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基于R语言数据挖掘平台探讨中药治疗COPD合并RF痰湿阻肺证的方药规律.方法:计算机检索8个数据库,按照预先设定的纳入、排除标准筛选自建库起至2022年2月期间收录的中医药治疗COPD合并RF痰湿阻肺证的文献,采用Excel软件提取纳入文献信息,运用R语言对中药频次、频率、中药剂量、关联度、聚类等进行挖掘分析,并结合方药频次、频率,分析中药治疗COPD合并RF痰湿阻肺证的用药规律.结果:本研究共检索到文献1 357篇,最终纳入文献37篇.共纳入中药37味,累计频次196次,其中频次>5的中药共5味,累计频次142次,占比72.45%,依次为茯苓(30,15.31%)、橘红(30,15.31%)、陈皮(29,14.80%)、厚朴(28,14.29%)、姜半夏(25,12.76%).37味中药可分为13类,前5类频率从高到低依次为理气药(64,32.65%)、化痰止咳平喘药(40,20.41%)、化湿药(33,16.84%)、利水渗湿药(32,16.33%)、补益药(13,6.63%).其中化痰止咳平喘药以温化寒痰药(34,17.35%)、止咳平喘药(4,2.04%)为主;补益药以补气药(11,5.61%)为主.药性偏温、平、微寒,药味偏辛、苦、甘;主归肺、脾、胃经.共涉及方剂6首,累计频次38次,其中频率最高的方剂为燥湿化痰方(30,78.95%),其次为二陈汤(4,10.53%).关联规则与聚类分析形成以茯苓、橘红、陈皮、厚朴、姜半夏为基础的核心药物组方.结论:中药治疗COPD合并RF痰湿阻肺证以茯苓、橘红、陈皮、厚朴、姜半夏为核心药物组方,以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为主要治则,在此基础上加入益气健脾和中、宽胸散结的中药,可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未来可进一步规范COPD合并RF中医证候诊断标准的制定,进一步增加以辨证为前提精准施治的相关研究,为本病的中医辨证施治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的用药规律信息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分析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伴肠上皮化生(Intestinal epithelial metaplasia)的用药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借助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检索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治疗的相关文献,建立Excel数据库进行高频药物、性味归经及其证候要素的描述性统计,借助SPSS Statistics 23.0进行聚类分析、SPSS Modeler 18.0进行关联规则分析、Lantern 5.0软件进行隐结构分析.结果:研究录入相关文献165篇,处方214首,药物229味,用药总频次2 642次,核心中药47味(使用频次>15),以甘草、白术、白芍、半夏、茯苓等应用较广.并根据最大剂量、常用剂量和最小剂量,对47味高频中药进行药物剂量统计.性味以甘温为最,归经以肝经为首.提取出病位证素6个,脾、胃、肝位居前列;病性证素12个,气虚、血瘀、气滞频次较高.以置信度>85%,支持度>10%,提升度>1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得到常用三联药对组合11对;并对高频药物、高频证型汇总进行关联分析,按照置信度>90%,支持度>2%,提升度>1,按证型分类,自高至低筛选前5位关联组合,共得到关联组合40对.隐结构分析得出47个隐变量、7个隐类,总结得出5个综合聚类模型.结论:CAG伴IM多见虚实夹杂证,脾胃亏虚、本虚标实是本病的关键所在.临床治疗以"健脾益胃、扶正祛邪"为基础.虚则补益,健脾、益胃、补肾、滋肺以扶正;实则泻之,利湿、清热、散寒、化瘀、解毒以祛邪.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荔枝核总黄酮对肝纤维化大鼠lncRNAs、mRNAs表达的影响和生物学功能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 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探讨荔枝核总黄酮(TFL)对肝纤维化大鼠差异lncRNAs、mRNAs表达的影响及其生物学功能分析.方法 2021年4-7月于广西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进行实验,建立肝纤维化大鼠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ontrol,n=6)、模型组(Model,n=7)和荔枝核总黄酮组(TFL,n=7),TFL组大鼠给予TFL 50 mg·kg-1·d-1干预6周.采用HE和Masson染色观察肝脏组织纤维化改变,ELISA法测定血清透明质酸酶(HA)、Ⅳ型胶原(Ⅳ-C)、层黏连蛋白(LN)、Ⅲ型前胶原(PC-Ⅲ),RNA-seq高通量测序技术筛选Model和TFL组差异表达lncRNAs和mRNAs.cis方式预测差异表达lncRNAs靶基因,GO和KEGG对各差异表达lncRNAs靶基因和mRNAs进行生物学功能富集分析.结果 纤维化评分比较,Model组>TFL组>Control组(F=14.420,P<0.001),大鼠血清 HA、LN、Ⅳ-C 和 PC Ⅲ 水平比较,Model 组>TFL 组>Control 组(F=47.055、74.655、177.328、54.445,P 均<0.001).共筛选出Model组与TFL组差异表达lncRNAs 73个(上调43个,下调30个),Model组与TFL组差异表达mRNAs 261个(上调150个,下调111个),采用cis方式共预测到Model与TFL组24个靶基因;差异表达lncRNAs靶基因和mRNAs的生物学富集功能分析显示TFL通过参与昼夜节律、谷胱甘肽代谢泛醌、戊糖磷酸途径等信号通路发挥抗肝纤维化的作用.结论 TFL能够明显改善大鼠纤维化组织病理学形态,降低血清HA、Ⅳ-C、LN、PC-Ⅲ含量,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特定差异lncRNAs和mRNAs表达,参与昼夜节律、谷胱甘肽代谢泛醌、戊糖磷酸途径等信号通路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基于生物信息学多数据库探讨半夏泻心汤干预胃癌细胞焦亡的分子机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基于生物信息学多种数据库,探讨半夏泻心汤(BXXXD)干预胃癌(GC)细胞焦亡(pyroptosis)的分子机制,为胃癌患者生存、预后提供新思路。方法:本研究使用到的生物信息学数据库包括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raditional TCMSP)、有机小分子生物活性数据(Pubchem)、String、人类基因的综合数据库(Genecard)、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GEO)、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等。首先利用中药复方网络药理学方法获取"半夏泻心汤→胃癌→细胞焦亡"共有靶点并对其进行基因本体(GO)、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分析;其次利用GEO数据库对胃癌芯片进行差异分析,绘制其差异表达基因(DEGs)火山图及热图,并利用韦恩图获取"半夏泻心汤→胃癌DEGs"共有靶点。通过TCGA数据库获取临床胃癌患者信息,比较正常组、胃癌组相关靶点的表达水平差异,并分析各靶点的表达水平与胃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半夏泻心汤干预胃癌细胞焦亡共有29个靶点,多生物进程、多细胞组分、多分子功能、多条KEGG信号通路发挥作用,其中最主要的可能是:在细胞质中,分子靶点之间蛋白相互结合,通过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信号通路,正向调控转录途径的生物进程。进一步研究发现促胃泌素受体抗体(CCKBR)、ATPase H +/K +转运亚基Alpha(ATP4A)、ATPase H +/K +转运亚基Beta(ATP4B)为"半夏泻心汤→胃癌DEGs"的3个共有靶点。正常组与胃癌组分子靶点CCKBR、ATP4A、ATP4B的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胃癌患者的CCKBR表达水平与年龄、T分期、M分期有关(均 P<0.05),ATP4A表达水平与年龄、T分期有关(均 P<0.05),ATP4B表达水平与组织学分期、T分期、N分期有关(均 P<0.05)。 结论: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通过多种数据库获取了半夏泻心汤干预胃癌细胞焦亡的相关靶点,并对该靶点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为中医药干预肿瘤疾病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基于生信分析及实验验证探讨中医药抗糖尿病肾脏病的组方规律及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索中医药抗糖尿病肾脏病(DKD)的用药规律和作用机制,并通过动物实验验证。方法:收集中医药抗DKD的文献报道,提取方药信息,筛选高置信度和支持度药物组合作为新方,并获取新方的活性成分及作用靶点;从GEO数据库获取DKD相关的数据集GSE30122和GSE30529,联合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WGCNA)和机器学习鉴定新方抗DKD的关键基因(hub genes),并验证hub genes的表达差异。结果:药物组合"黄芪-丹参-山茱萸"作为新方,涉及靶点1 378个,基于GSE30122和GSE529,进一步获得新方与疾病共同作用靶点19个,作用靶点主要富集于Hippo信号通路、环磷酸鸟苷/蛋白激酶-G信号通路等;最终筛选出2个hub genes:EDNRA和HDAC9。与对照组相比,hub genes在模型组具有更高的表达,且肾组织损伤更甚;经新方干预,治疗组有效降低了hub genes的表达量,且肾组织较模型组改善。结论:"黄芪-丹参-山茱萸"作为新方,可能通过EDNRA和HDAC9,调节Hippo、cGMP-PKG等信号通路抑制肾损伤,进而发挥DKD的治疗作用,为后续治疗DKD的药物开发和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微小RNA-221靶向凋亡蛋白酶活化因子1对神经胶质瘤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微小RNA(miRNA,miR)-221对神经胶质瘤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选取2015年6月到2018年9月期间南阳市中心医院和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手术切除的脑胶质瘤和相应的癌旁组织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分析肿瘤组织和癌旁组织中miR-221的表达水平。在脑胶质瘤细胞株U251建立miR-221沉默细胞株(miR-221沉默组)和对照细胞株(miR-control组)。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和5-乙炔基-2’脱氧尿嘧啶核苷(EdU)染色测定miR-control组和miR-221沉默组细胞的增殖能力。体外移植瘤实验测定两组细胞在裸鼠体内的生长速度。采用凋亡检测试剂盒测定两组细胞的凋亡水平。采用生物信息学和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分析miR-221的靶基因。组间数据比较采用 t检验。 结果:与癌旁组织(1.21±0.16)比较,脑胶质瘤组织中miR-221表达水平(3.01±0.19)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991, P<0.05)。与miR-control组细胞(1.89±0.22)比较,miR-221沉默组细胞增殖能力(1.16±0.18)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2.618, P<0.05)。与miR-control组细胞EdU染色阳性率(56.33±9.18)%比较,miR-221沉默组细胞EdU染色阳性率(22.12±7.10)%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2.418, P<0.05)。miR-control组细胞在裸鼠体内生长速度明显高于miR-221沉默组细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2.011, P<0.05)。与miR-control组细胞凋亡率(3.17±0.78)%比较,miR-221沉默组细胞凋亡水平(21.33±3.09)%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712, P<0.05)。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凋亡蛋白酶活化因子1(APAF1)是miR-221的靶基因。与miR-control组(0.78±0.13)比较,miR-221沉默组细胞APAF1蛋白表达水平(2.39±4.91)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991, P<0.05)。 结论:miR-221通过靶向凋亡激活蛋白APAF1,调节脑胶质瘤细胞的增殖和凋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长链非编码RNA GAS5调控乳腺癌细胞阿霉素耐药的分子机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长链非编码RNA(lncRNA) GAS5对耐阿霉素乳腺癌细胞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采用浓度梯度(0.50、1.00和4.00 μg/ml) μm阿霉素长期处理MCF-7乳腺癌细胞(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五临床医学院的),建立阿霉素耐药的细胞株MCF-7/ADR,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MCF-7细胞和MCF-7/ADR细胞lncRNA GAS5表达水平;采用对照lncRNA和lncRNA GAS5慢病毒感染MCF-7/ADR细胞株,构建lncRNA对照和lncRNA GAS5过表达细胞系(lncRNA对照组和lncRNA GAS5组)。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测定两组细胞对阿霉素的敏感性;采用平板克隆形成实验分析两组细胞细胞克隆形成率;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两组细胞的凋亡;采用生物信息学和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分析lncRNA GAS5的靶基因;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分析lncRNA GAS5靶蛋白的表达水平。计量数据比较采用 t检验。 结果:采用阿霉素浓度递增法成功构建对阿霉素耐药的乳腺癌细胞株MCF-7/ADR。MCF-7乳腺癌细胞lncRNA GAS5表达水平(1.09±0.11)明显高于MCF-7/ADR细胞lncRNA GAS5表达水平(0.51±0.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9.127, P<0.05)。lncRNA对照组细胞吸光值(1.96±0.09)明显高于lncRNA GAS5组(1.42±0.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9.258, P<0.05)。lncRNA对照组细胞克隆数[(218.81±23.51)个]明显高于lncRNA GAS5组细胞克隆数[(114.23±16.27)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8.181, P<0.05)。lncRNA对照组细胞凋亡率[(4.70±0.89)%]明显高于lncRNA GAS5组细胞凋亡率[(18.53±2.9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9.913, P<0.05)。lncRNA对照组细胞MRP1、ABCB1、ABCG1、P-gp蛋白表达水平(1.25±0.10、0.97±0.08、1.80±0.15、1.50±0.12)明显高于lncRNA GAS5组细胞(0.75±0.07、0.43±0.06),0.83±0.11、0.72±0.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9.315、11.710、11.780、11.971, P<0.05)。 结论:lncRNA GAS5在阿霉素耐药细胞株中表达水平显著下调,通过调节肿瘤细胞耐药相关蛋白的表达参与乳腺癌耐药过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中医药信息模型国际标准化组织标准研制的思考
编辑人员丨2天前
中医药信息模型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ISO)标准的研制是全球范围内促进中医药信息研究与应用协同发展的需要,对促进中医药数据的利用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基于13年来对中医药信息模型ISO标准的研制体会,从研制背景、研制平台、国际性及标准的分类研制情况几方面展开介绍与讨论,确定了中医药信息模型ISO标准独立于现代医学信息模型标准之外的必要性、在大科学平台上开展标准研制的必要性及健康信息学专家参与标准研制的必要性,总结了国际协调及国内协调的要点,强调了兼顾整体布局和新领域开拓,以及应用与推广的重要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基于数据挖掘及网络药理学探讨运脾法治疗儿童便秘的用药规律及机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结合数据挖掘及网络药理学,探讨运脾法治疗儿童功能性便秘的用药规律及作用机制.[方法]收集562例功能性便秘患儿病案,采用SPSS Statistic 24.0软件进行聚类分析,SPSS Modeler 18.0软件进行关联规则分析,Liquorice软件进行复杂网络分析,得出核心方药.运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stems Pharmacology Database and Analysis Platform,TCMSP)、中药分子机制 生物信息学分析工具(Bioinformatics Analysis Tool for Molecular Mechanism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BATMAN-TCM)数据库筛选核心方活性成分及靶点,通过基因组注释数据平台(Genome Annotation Database Platform,GeneCards)数据库筛选功能性便秘相关靶点,取交集后获得预测靶标.基于蛋白质基因相互作用分析(Search Tool for the Retrieval of Interacting Genes/Proteins,STRING)数据库构建靶基因蛋白互作网络(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利用Cytoscape 3.8.0软件建立核心方成分-便秘-靶点网络图,借助Network Analyzer工具进行拓扑分析,确定核心靶点.基于STRING数据库,使用R语言4.2.2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功能富集与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所纳病案包含1 121诊次方药记录,各疗程的症状改善率在86%~97%,便秘三大主症的改善率均在90%左右.涉及中药119味,药性以寒、平为主,药味以苦、甘居多,归经多属胃、脾.通过药物关联、聚类和复杂网络分析得到9味药物构成的核心组方.核心组方调治便秘的主要活性成分为槲皮素、甲基庚烯酮、胆汁三烯、烟酸、木犀草素、山柰酚、汉黄芩素.关键靶点包括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合酶2(prostaglandin-endoperoxide synthase 2,PTGS2)、V-Jun肉瘤病毒17癌基因同源物(V-Jun sarcoma virus 17 oncogene homolog,JUN)、蛋白激酶B1(protein kinase B1,AKT1)、磷酸肌醇-3-激酶调节亚基 1(phosphoinositide-3-kinase regulatory subunit 1,PIK3R1)、磷脂酰肌醇-3-激酶 α 催化亚基(phosphatidylinositol-4,5-bisphosphate-3-kinase catalytic subunit alpha isoform,PIK3CA).对炎症相关通路如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 B(phosphatidylinositol-3-kinase/protein kinase B,PI3K/AKT)的调节可能是核心组方改善便秘的作用机制.[结论]运脾法治疗小儿便秘核心方包括麸炒枳实、厚朴、生白术、鸡内金、焦山楂、连翘、决明子、火麻仁、胡黄连,其主要成分可能通过影响炎症因子水平、修复肠道黏膜以恢复肠道平滑肌功能,改善便秘症状,对运脾法的临床应用及儿童功能性便秘的中医药治疗有一定借鉴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基于生物信息学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铜死亡相关基因及中药预测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本研究旨在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的铜死亡相关基因和诊断性生物标志物,并预测调控铜死亡基因治疗NASH的潜在中药.从GEO数据库获取GSE89632数据集作为训练数据集,提取 NASH 中差异表达的铜死亡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cuproptosis-related genes,DECRGs),运用R4.2.2软件对DECRGs进行相关性分析和富集分析.基于DECRGs对NASH患者进行聚类分型,构建机器学习模型,筛选关键基因并验证.通过COREMINE数据库预测调控铜死亡基因治疗NASH的潜在中药,运用中医传承计算平台(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heritance Computer System)v3.5 软件挖掘用药规律.筛选得到 9 个 DECRGs,DECRGs 间存在相互调控的作用,富集分析发现DECRGs主要介导硫辛酸代谢、碳代谢、三羧酸循环等途径干预NASH.共识聚类将NASH患者分为3个亚型;支持向量机模型(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为最合适的机器学习模型;NFE2L2、LI-AS、GLS和GCSH和PDHB等5个与NASH最相关的铜死亡基因可作为NASH的诊断性生物标志物.在调控铜死亡基因治疗NASH的中药中,四气以寒、温、平为主,五味以苦、甘、辛味为主,主归肝、脾经,功效方面以补虚、清热、活血化瘀为主.本研究发现了 NASH的铜死亡相关基因、诊断性生物标志物及对应中药的用药规律,可为中医药治疗NASH的临床应用和新药研发提供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