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软膜下切除技术在功能区胶质瘤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软膜下切除技术在功能区胶质瘤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9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62例功能区胶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均应用软膜下切除技术。术后评价肿瘤的切除程度、神经功能、术区水肿程度、出血及缺血性脑损伤情况。术后3个月随访患者的神经功能状态;神经功能障碍持续时间<3个月为早期神经功能障碍,否则为长期神经功能障碍(根据严重程度分为严重和一般)。结果:62例患者的手术均顺利完成。病理学结果显示,世界卫生组织(WHO)肿瘤分级Ⅱ级46例(74.2%),Ⅲ级9例(14.5%),Ⅳ级7例(11.3%)。肿瘤全切除26例(41.9%),近全切除30例(48.4%),部分切除6例(9.7%)。术后复查头颅CT或MRI显示术区无明显异常54例(87.1%),水肿4例(6.5%)、出血2例(3.2%)、深部缺血2例(3.2%)。术后3个月随访,无神经功能障碍15例(24.2%),早期神经功能障碍41例(66.1%),长期严重神经功能障碍2例(3.2%),长期一般神经功能障碍4例(6.5%)。结论:功能区胶质瘤术中采用软膜下切除技术可安全、有效地保护功能区皮质和过路血管,有助于最大程度地安全切除肿瘤,长期严重神经功能障碍的发生率较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儿童H3K27变异型弥漫性中线胶质瘤41例临床病理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儿童H3K27变异型弥漫性中线胶质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并分析预后相关因素。方法:收集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39例)和西安交通大学附属西安市儿童医院(2例)2016年7月至2020年7月诊断为H3K27变异型弥漫性中线胶质瘤、年龄≤18岁的病例41例,分析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组织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及分子遗传学特征,并对肿瘤的大小、发生部位和病理组织学分级在诊断及判断预后方面的意义进行探讨。结果:41例患儿中,男性21例,女性20例;发病年龄为3~14岁,平均年龄和中位年龄分别为7.6岁和7.0岁。其中发生于脑干36例,非脑干部位5例。临床多表现为头晕、行走不稳和肢体乏力等。影像学表现多变。组织学表现多样,从低级别到高级别胶质瘤形态均可见到,还可伴有神经元分化。免疫组织化学显示肿瘤细胞均弥漫表达H3K27M、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Olig2。基因检测显示76%(16/21)病例肿瘤细胞H3F3A基因突变,多伴有TP53(62%,13/21)的错义突变;5例为(24%,5/21)HIST1H3B基因突变,均伴有ACVR1和磷酸肌醇3激酶(PI3K)途径基因(PIK3CA占4/5和PIK3R1占1/5)的错义突变。该肿瘤预后较差,随访显示仅1例患者存活,其余均死亡,平均总体生存时间7个月,中位总体生存时间为4个月。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肿瘤部位、影像学肿瘤最大径、组织学级别和手术方式对患儿的总体生存时间影响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儿童H3K27变异型弥漫性中线胶质瘤具有独特的临床病理和分子遗传学特征,预后较差,肿瘤部位和病理组织学级别对预后无明显影响,需要新的特效药物和综合治疗方案来改善患儿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儿童视路胶质瘤自然消退三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视路胶质瘤的自然消退现象,提高对儿童视路胶质瘤的认识。方法:对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2012年9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3例发生自然消退的视路胶质瘤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3例患儿中,女性2例,男性1例,中位发病年龄为4月龄(3~5月龄),肿瘤开始消退的中位年龄为10月龄(8~13月龄),从肿瘤发病到开始消退的中位间隔时间为5个月(4~10个月)。其中1例伴有间脑综合征,1例伴有肿瘤播散转移。结论:视路胶质瘤的自然消退现象多发生在婴幼儿时期,伴发间脑综合征和颅内转移播散的儿童视路胶质瘤也有肿瘤自然缩小的可能,但肿瘤缩小并不意味着症状能完全改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高级别脑胶质瘤电场治疗同步放化疗的疗效评估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索肿瘤电场治疗(TTFields)同步放化疗治疗高级别脑胶质瘤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9月至2023年5月江苏省肿瘤医院收治的38例明确诊断为高级别脑胶质瘤(按世界卫生组织标准Ⅳ级36例,Ⅲ级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在术后接受TTFields联合同步放化疗。按照神经肿瘤反应评价(RANO)标准判断肿瘤缓解、稳定或进展。按照不良事件通用术语5.0版标准和TTFields相关皮肤不良事件(dAE)分级标准记录不良事件。治疗依从性通过NovoTTF-200A治疗设备的使用数据进行评估,以每日TTFields使用时间的百分比计算。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比较。结果:38例患者使用TTFields的中位治疗持续时间为19.2h(范围为2.4~22.6 h),中位治疗依从性为80%(范围为10.0%~94.0%)。为期42 d的TTFields同步放化疗后,12例行肿瘤完全切除患者的影像学表现均为疾病稳定。26例行肿瘤部分切除的患者中,23例(88%)评价为疾病缓解。7、10、13个月的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81.0%、64.0%、49.5%。TTFields相关dAE主要是1级(45%)和2级(8%),无3-4级;典型表现为接触性皮炎、水泡、皮损或溃疡、脓肿。中位随访时间10.0个月(范围为1.6~21.3个月),随访截至2023年7月,38例患者中26例稳定,12例进展(其中8例死亡)。结论:初步结果显示高级别脑胶质瘤TTFields同步放化疗是有效的且安全可靠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miR-1254通过靶向CSF-1抑制胶质瘤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能力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miR-1254及其靶基因巨噬细胞集落剌激因子-1(CSF-1)在胶质瘤组织、胶质瘤细胞中的表达,以及miR-1254和CSF-1对胶质瘤细胞增殖和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收集2017年4月至2019年5月在湖北省十堰市太和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30例胶质瘤患者的临床病理标本以及癌旁组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胶质瘤组织、癌旁组织以及细胞株U87和人脑正常胶质细胞HEB中miR-1254和CSF-1 mRNA的表达水平。将胶质瘤U87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mimic NC组、miR-1254 mimic组以及siRNA NC组、CSF-1 siRNA组。采用qRT-PCR检测各组细胞miR-1254及CSF-1的mRNA表达水平;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各组细胞CSF-1的蛋白表达水平;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miR-1254和CSF-1基因的靶向关系;采用CCK-8法和Transwell侵袭实验检测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能力。结果:胶质瘤组织中miR-1254 mRNA的相对表达量为0.44±0.16,癌旁组织为1.15±0.2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12.914, P<0.001);胶质瘤组织中CSF-1 mRNA的相对表达量为1.96±0.27,癌旁组织为0.98±0.2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14.970, P<0.001)。胶质瘤细胞U87中miR-1254 mRNA的相对表达量为0.39±0.11,人脑正常胶质细胞HEB中为1.03±0.0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10.113, P=0.008);胶质瘤细胞U87中CSF-1 mRNA相对表达量为1.02±0.03,人脑正常胶质细胞HEB为0.32±0.1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9.037, P=0.009)。转染miR-1254后,CSF-1 mRNA、蛋白的表达水平均随miR-1254表达水平的升高而降低。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结果显示,与mimic NC组(1.04±0.12)比较,miR-1254 mimic组(0.31±0.02)CSF-1-WT细胞中荧光活性显著降低( t=10.430, P<0.001)。转染48 h后,空白对照组(0.71±0.01)、mimic NC组(0.68±0.04)、miR-1254 mimic组(0.35±0.01)细胞增殖能力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F=252.651, P<0.001);miR-1254 mimic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01);miR-1254 mimic组与mimic NC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01)。空白对照组(0.71±0.01)、siRNA NC组(0.68±0.04)、CSF-1 siRNA组(0.25±0.01)细胞增殖能力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F=320.309, P<0.001);CSF-1 siRNA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01);CSF-1 siRNA组与siRNA NC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01)。侵袭实验结果显示空白对照组(365±27)、mimic NC组(388±24)、miR-1254 mimic组(83±15)细胞穿膜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F=173.915, P<0.001);空白对照组(365±27)、siRNA NC组(404±32)、CSF-1 siRNA组(87±14)细胞穿膜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F=141.294, P<0.001)。 结论:miR-1254在胶质瘤组织和胶质瘤细胞株U87中的表达均显著下降,CSF-1在胶质瘤组织和胶质瘤细胞株U87中的表达均显著升高。过表达miR-1254可能通过靶向降低CSF-1的表达来抑制胶质瘤U87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脑胶质瘤的治疗现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脑胶质瘤患者存在明显的生存差异,是一组难治性异质性疾病,即使是相同病理类型和级别的胶质瘤,治疗效果也存在很大差异。术中辅助手段的发展,使手术切除胶质瘤的程度和治疗效果都有明显提高;增敏剂的研发实现了与放化疗的结合,可以改善口服替莫唑胺的抗肿瘤效果;脑胶质瘤的分子标志物及所涉及的信号通路如异柠檬酸脱氢酶-1突变、表皮细胞生长因子扩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高表达、Notch信号通路、miRNA等,这些标志物及信号通路参与了胶质瘤的发生、发展,对胶质瘤的增值、转移、侵袭等具有明显影响,是临床脑胶质瘤潜在的分子治疗靶点;许多不同的免疫治疗方案在脑胶质瘤患者中积极进行,但还需考虑中枢神经系统独特的免疫微环境。本文就近几年脑胶质瘤的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绿色荧光裸小鼠髓源巨噬细胞的极化培养及特征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巨噬细胞为适应肿瘤微环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TME)需要而在其自身极化层面上发生谱系变化模型的特征,为进一步研究TME中巨噬细胞的可塑性提供参考。方法:取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转基因并已建成近交系的Foxn1 nu.B6-CAG-EGFP/SU裸小鼠骨髓细胞,分别在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1(colony-stimulating factor 1,CSF-1)、IFN-γ+LPS、IL-4诱导下,培养出M0、M1和M2亚型,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GFP。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检测巨噬细胞标志蛋白和极化蛋白,并进一步与人脑胶质瘤干细胞SU3共培养。 结果:倒置荧光显微镜下,原始骨髓细胞和条件培养基培养出的M0、M1和M2都发出强烈的绿色荧光。瑞氏-吉姆萨(Wright-Giemsa)染色后,普通显微镜下能观察到巨噬细胞固有的可塑性。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检测CD11C和CD206标志蛋白表达都呈阳性,CD68只在M1巨噬细胞上为弱阳性,CSF-1和CSF-1R在各亚型细胞上都呈强阳性。在共培养的干细胞球体中观察到了绿色荧光细胞浸润,并发生了吞噬反应。结论:本研究建立了绿色荧光裸小鼠的髓源性巨噬细胞谱系模型,包含M0、M1和M2亚型,都有巨噬细胞固有的可塑性,表达共同的标志蛋白和极化相关蛋白,具有巨噬细胞固有的吞噬功能,可用于与肿瘤细胞之间相生相克表征的研究,特别是需要示踪研究时,可通过巨噬细胞发出的绿色荧光进行识别。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促红细胞生成素产生肝细胞受体2在脑胶质瘤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促红细胞生成素产生肝细胞受体2(EphA2)是受体酪氨酸激酶最大家族中最广泛表征的成员,被认为是调节恶性肿瘤进展的关键因素。EphA2在胶质瘤中高表达,对胶质瘤的发生、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文章就EphA2的结构、功能及其在脑胶质瘤中的表达情况、在胶质瘤细胞迁移、维持胶质瘤干细胞、血管生成中的作用及靶向治疗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生物信息学筛选胶质瘤预后相关的甲基化调控差异表达基因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筛选与胶质瘤患者预后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DEGs)并预测其潜在生物学功能。方法:通过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GEO)数据集下载胶质瘤mRNA数据集、中国脑胶质瘤基因组图谱(CGGA)数据集下载胶质瘤甲基化数据集,进行差异分析并取交集。对差异化基因进行生物功能及通路富集分析( P<0.05),使用STRING和Cytoscape构建DEGs的蛋白-蛋白相互作用网络(PPI),筛选核心基因。利用癌症基因组图谱计划(TCGA)数据库对筛选出核心基因进行表达验证及生存分析( P<0.05)。 结果:在不同级别胶质瘤的差异化分析中共识别出3个上调DEGs和25个下调DEGs,PPI分析得出11个核心基因。这11个基因生物功能富集主要是神经再生( P<0.01),信号通路富集主要是羟色胺能神经突触( 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发现,其中9个DEGs的高表达与患者总生存率呈正相关( P<0.01)。 结论:筛选出的DEGs参与胶质瘤的恶性进展,从而影响患者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1,4,5-三磷酸肌醇3激酶A调控脑胶质瘤细胞增殖、迁移和上皮间质化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1,4,5-三磷酸肌醇3激酶A(ITPKA)在脑胶质瘤细胞的表达和功能。方法:利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和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比较SVGP12、U118和U87细胞系(购自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ITPKA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将U87细胞分为对照组、对照短发卡RNA(shRNA)组和sh-ITPKA组,噻唑蓝法检测转染细胞培养24、48、72、96 h后细胞活性,平板克隆和小室迁移(Transwell)法检测克隆形成能力与细胞迁移能力,Western blot检测ITPKA、波形蛋白、N-钙黏蛋白和E-钙黏蛋白表达水平。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U118和U87细胞中ITPKA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SVGP12细胞(mRNA水平:2.81±0.40、3.92±0.19比1.06±0.06, F=94.48, P<0.01;蛋白水平:0.57±0.05、0.66±0.03比0.20±0.01, F=161.30, P<0.01)。培养24、48、72、96 h后,sh-ITPKA组细胞活性明显低于对照组和对照shRNA组(24 h:0.14±0.01比0.19±0.01、0.20±0.02, P<0.01;48 h:0.20±0.01比0.30±0.01、0.30±0.02, P<0.01;72 h:0.26±0.01比0.37±0.01、0.38±0.01, P<0.01;96 h:0.29±0.01比0.45±0.01、0.45±0.01, F交互=17.22, F时间=713.00, F分组=662.60, P<0.01)。sh-ITPKA组细胞细胞迁移数目低于对照组和对照shRNA组(25.40±2.51比41.20±4.66、42.00±5.24, F=23.69, P<0.01)。同时,sh-ITPKA组细胞克隆形成数目明显低于对照组和对照shRNA组(120.60±11.41比215.00±18.73、221.40±14.83, F=68.15, P<0.01)。sh-ITPKA组细胞ITPKA、波形蛋白、N-钙粘蛋白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和对照shRNA组,而E-钙粘蛋白表达则高于对照组和对照shRNA组(ITPKA:0.11±0.02比0.70±0.02、0.68±0.03, F=637.00, P<0.01;波形蛋白:1.06±0.07比1.65±0.07、1.60±0.08, F=58.31, P<0.01;N-钙粘蛋白:0.88±0.04比1.15±0.07、1.20±0.03, F=31.56, P<0.01;E-钙粘蛋白:0.85±0.03比0.46±0.04、0.43±0.04, F=116.80, P<0.01)。 结论:ITPKA在胶质瘤细胞中表达升高,敲低ITPKA表达则抑制胶质瘤细胞恶性行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