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索磷布韦的药物治疗中国海南地区基因6型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真实世界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在真实世界中,探讨基于索磷布韦为基础的方案对海南岛丙型肝炎病毒(HCV)基因6型慢性感染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20年3月期间的53例初治基因6型HCV感染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以索磷布韦(SOF)为基础的方案治疗[索磷布韦维帕他韦(SOF/VEL)12周或索磷布韦联合利巴韦林(SOF + RBV)24周],停药后随访24周。主要疗效指标为治疗结束停药随访12周时获得持续病毒应答(SVR12)发生率。次要指标为治疗结束时、治疗结束后24周病毒学应答情况。并观察治疗期间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组间比较用 t检验,持续病毒学应答用意向治疗及改良性的意向治疗分析。 结果:53例HCV基因6型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亚型分布情况:6a型22例,6w型5例,6xa型5例,6v型3例,6e型2例,6r型2例,6xh型1例,13例为不能确定基因亚型的特殊病毒株。停药12周总体持续病毒应答率为100%,且治疗期间(4周)、治疗结束时、治疗结束后(24周)均未检测到HCV RNA。共有7例报告了不良事件,主要为疲乏、纳差、轻度贫血,未见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结论:基于索磷布韦为基础联合利巴韦林或者维帕他韦的治疗方案不仅对HCV 6a亚型可获得较高应答率,对于HCV基因6型中的少见流行基因亚型及特殊病毒株均可获得良好的病毒学应答,不良反应轻微,安全性可接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广东东海岛与硇洲岛海域底栖贝类物种多样性及其地理分布
编辑人员丨2024/7/13
海洋底栖贝类是海洋底栖动物区系的重要组分之一,也是影响海洋生态系统和海洋底质环境的关键类群之一.粤西岸段地处南海北部,海洋底栖贝类物种丰富,但却是我国海洋底栖贝类区系调查最为缺乏的区域之一,严重妨碍了我国近海底栖动物地理区系区划工作的开展.东海岛与硇洲岛海域是粤西岸段中底栖贝类历史研究相对较多的地区,也是揭示南海北部底栖动物地理格局的关键地区.本文基于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2021-2023年间在东海岛与硇洲岛潮间带及近海海域采集的底栖贝类标本的鉴定,结合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馆藏标本记录及己发表文献中记载物种的整理,更新了该海域的底栖贝类名录,并对各物种在东亚大陆近海的地理分布类型进行了分析.本研究共采集贝类标本2,600余号,分属73科144属207种,其中38种为东海岛与硇洲岛海域新记录.结合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馆藏标本及历史文献资料记录的物种,至本研究为止,东海岛与硇洲岛海域共记录底栖贝类115科330属602种,为目前南海北部大陆岸段海洋底栖贝类物种数最多的地区.区系成分上,热带性暖水种占26.2%;热带-亚热带性暖水种占49.3%;余下24.4%为广温性种.地理格局上,有89.0%的种类在海南岛也有分布记录,80.2%的种类在北部湾也有分布记录,粤东岸段有分布记录的种类也占80.2%.研究结果表明,东海岛与硇洲岛海域的底栖贝类区系十分丰富,热带性特征明显,且与海南岛的联系最为密切,在南海北部近海底栖生物地理区划上可考虑同海南岛划入同一生物地理地区.基于本文结果及近年来的南海北部底栖生物相关研究,我们推测雷州半岛及琼州海峡对南海北部底栖生物扩散及生物地理格局的影响程度很有可能被高估了.本研究丰富了雷州半岛东侧海域的底栖贝类区系,为开展整个南海北部的底栖生物地理格局与区系区划工作提供了数据支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
中国孑遗红树植物水椰的资源现状与种群特征
编辑人员丨2024/3/23
水椰属棕榈科真红树植物,也是孑遗植物,被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中国水椰仅天然分布于海南岛.为探讨其濒危现状和保护策略,本研究采用样方法对水椰群落进行调查,并分析其地理分布、群落特征、种群结构及其空间分布.结果表明:(1)中国水椰共有6个自然种群,总面积为3.96 hm2,种群数量为9319棵,自然分布于海口东寨港的野菠萝岛和道学村、文昌的玉阳公园和头苑村、琼海长坡镇文场村、万宁日月湾,并且仅在日月湾有小面积成片分布,其他种群均为零星分布.(2)水椰样地内共有28种红树植物,形成以水椰+海莲+桐花树、水椰+海莲等为优势种的红树林群落.(3)海口、琼海、万宁水椰的种群结构均为衰退型,而文昌水椰种群为增长型,并且各种群分布格局都为聚集分布.(4)宏观尺度的极端气候变化、过度砍伐与开发利用、小尺度上的个体自身繁殖受限是水椰种群濒危的三大原因.建议通过增加科研技术投入解决种源问题、加大生境修复与就地保护力度、优化迁地保护与野外回归策略等措施扩大其种群数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23
-
广东东海岛与硇洲岛潮间带蟹类(十足目:短尾下目)物种多样性及其地理分布
编辑人员丨2023/12/9
潮间带蟹类是近岸底栖生物区系中最具代表性的生态类群之一.我国南海北部潮间带底栖蟹类丰富,但不同区域的研究进展差异显著.相较于粤东、北部湾和海南岛,目前对粤西岸段潮间带蟹类区系的了解相对欠缺.东海岛与硇洲岛地处雷州半岛东侧,其潮间带蟹类区系是揭示粤西及南海北部近岸底栖生物地理格局不可或缺的一环.本文基于对东海岛与硇洲岛22个采样点的潮间带采样调查,结合对硇洲岛历史记录种的整理和订正,编目更新了两岛的潮间带蟹类物种名录,并梳理了各物种在中国海区沿岸的地理分布.本次调查共采集蟹类标本325号,分属26科62属91种,其中52种为两岛潮间带的新记录.至本研究止,东海岛与硇洲岛共记录潮间带蟹类33科91属150种.其中72.0%的种类为南海-台湾海峡或南海-东海分布的热带/亚热带种,28.0%为南海-黄渤海广布种.研究区域在近岸底栖生物区系上与南海周边地区关系密切,90.7%的潮间带蟹类物种在海南岛有分布,82.7%在北部湾有分布,82.0%在台湾岛有分布,72.7%在东南亚有分布.结果表明,雷州半岛东侧在生物地理区划上与海南岛北部同属于中国亚热带近海底栖动物区系,雷州半岛及琼州海峡对潮间带底栖生物扩散的地理屏障效应不甚明显.本研究可为中国近岸底栖生物区系区划研究、海洋生物资源利用与保护提供数据和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9
-
海南潜在世界自然遗产地的突出普遍价值初探
编辑人员丨2023/11/11
世界自然遗产地是全球最具有保护价值的自然保护地,强调全球突出普遍价值的完整性和在全球的唯一性.世界自然遗产有助于更好地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原真性,促进人类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该研究在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以海南潜在世界自然遗产地(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原生动植物及植被群落(亚洲北缘热带雨林)为研究对象,从植被类型、物种多样性、区系组成、特有种等生物生态过程方面,评估海南潜在世界自然遗产地的全球突出普遍价值.结果表明:(1)海南潜在世界自然遗产地分布有 3653 种野生维管植物,资源植物种类丰富.陆栖脊椎动物有 540 种,各类野生动物占全国的比例高达 10%~30%,生物多样性极高.(2)植物区系独特,海南岛的热带雨林植被区划属于印度-马来雨林群系,属马来区的部分呈现出热带性和与中国华南大陆的共源性显示出明显的热带边缘性质,为中国华南植物区系与亚洲热带雨林的过渡类型.(3)植物区系中的植物物种特有性较低,特有属仅有 7 个,特有种仅约占岛内植物的 1/10,较低的特有性表明了其大陆起源特征,是生物多样性不可替代的元素,具有鲜明的环境指示特色.该研究明确了海南潜在世界自然遗产地在全球背景下的突出普遍价值,为海南未来申遗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11
-
中国热带雨林的群落特征、研究现状及问题
编辑人员丨2023/8/19
中国的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西藏东南部、云南南部、广西南部、台湾南部和海南岛,它们具有与亚洲热带季风气候地区其他热带雨林类似的群落结构、生态外貌和物种多样性,是亚洲热带雨林的北缘类型.由于发生在热带季风气候地区北缘,受到季节性干旱和热量不足的影响,它们在植物区系组成上缺少典型的热带分布属种;在生态外貌上,低地的热带雨林的林冠层中具有一定比例的落叶树种,大高位芽植物和附生植物比例相对较低,而藤本植物和叶级谱上的小叶植物更为丰富;与热带亚洲非季节性气候地区的低地热带湿润雨林有一定区别,被称为热带季节性雨林.中国的热带季节性雨林在西南部与热带山地的常绿阔叶林交错过渡,在南部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交错过渡.通过比较,云南与广西的热带季节性雨林在群落结构和生态外貌特征上最接近;云南含龙脑香科植物的热带季节性雨林尽管分布海拔偏高(可分布到海拔1 100 m,最高可达1 300 m),但体现了低地热带雨林的群落结构特征,并在植物区系组成上具有最高比例的热带亚洲分布属种.中国不同地区对热带雨林研究的文献在对其界定、分类、描述及生态外貌特征和树种丰富度等方面的记载都不尽相同.该文简要评述了中国热带雨林的群落特征、研究的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期望能对中国热带雨林的深入研究、保护和管理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9
-
海南长臂猿食源植物的潜在物种丰富度分布格局
编辑人员丨2023/8/19
海南长臂猿(Nomascus hainanus)是全球最濒危的灵长类动物之一,是唯一一种中国特有的长臂猿.该研究利用最大熵(MaxEnt)模型,基于海南长臂猿食源植物的分布数据和影响其分布的环境数据,模拟了海南长臂猿食源植物在海南岛的潜在分布.结果表明:(1)海拔、坡度和气温年较差是影响海南长臂猿食源植物潜在分布的重要环境因子,所有类别食源植物的潜在物种丰富度均与海拔和坡度呈正相关关系,与气温年较差呈负相关关系.(2)在海南岛,南部的10个县(市)是海南长臂猿食源植物的潜在集中分布区,海南长臂猿取食的果实类和叶类植物、旱/雨季取食和喜食植物的潜在物种丰富度南高北低,但取食的花类植物的潜在物种丰富度中间高四周低.(3)海南长臂猿食源植物的潜在丰富度热点区域最多占海南岛面积的25.50%,但在霸王岭片区,除爱取食的果实类、喜食的桑科和樟科植物外,其他类别食源植物的潜在丰富度热点区域面积均占霸王岭片区面积的40.00%以上.该研究提供了不同类别食源植物的潜在集中分布区和潜在丰富度热点区域,对海南长臂猿的保护和恢复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9
-
季风对亚洲热带植物分布格局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亚洲是全球季风气候最典型的区域,也是热带植物分布距离赤道最远的地区.揭示季风对热带植物迁移与进化的影响规律,有利于深入认识东亚植被分布和生物多样性形成与维持机制.亚洲地区夏季盛行东亚季风、南亚季风和西北太平洋季风.历史上,季风盛行的时间与早期被子植物在东南亚群岛、华夏古陆起源的时间大致吻合,季风可能促进了被子植物的快速分化与扩散.季风是热带植物得以向北扩散到我国滇黔桂交界区和雅鲁藏布江河谷的根本原因,并导致了热带季节性雨林、热带季雨林、干旱河谷稀树灌丛或草原、海南岛西部滨海稀树草原等特殊植被的形成.亚洲的三大夏季风在高山纵横、大河奔流和石灰岩地貌密布的中国西南与中南半岛一带交汇、叠加,使之成为一些典型热带类群的物种多样与特有种分布中心.这可能是中国-缅甸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形成与维持的一个重要原因.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季风可能促进热带植物的进一步北迁,增加中国南方植物区系的热带植物成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海南岛气候对候鸟老人慢性病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观察候鸟老人在海南岛疗养6个月前后血压和血脂的变化,探讨海南省气候对候鸟老人慢性病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5年9月至2016年12月期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分院心血管内科门诊就诊的178例候鸟老人高血压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统一问卷收集患者初次就诊及6个月后的基本情况、血压和血脂数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候鸟老人数据进行分析.通过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天气网数据,记录2015年9月至2016年12月期间海南省与全国其他16个地区的历史平均温度、PM2.5和空气质量指数(AQI).结果 在海南岛疗养6个月以上的候鸟老人收缩压、舒张压、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指标均显著低于入岛时,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于入岛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4).调查期间海南的平均温度明显高于其他16个地区,PM2.5和AQI明显优于其他16个地区.结论 调查期间,海南省气候温度和空气质量明显优于16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高血压病患者在海南疗养6个月后,血压和血脂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因此,海南岛的气候对候鸟老人的疾病康复可能有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新入侵害虫椰子织蛾的3种本地寄生蜂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椰子织蛾是近期入侵中国的棕榈植物重要害虫,研究其天敌寄生蜂,能为椰子织蛾的进一步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海南岛收集鉴定了椰子织蛾天敌寄生蜂,观察记录寄生蜂发育历期、雌雄性比、成虫寿命等基础生物学特性.[结果]经形态及分子鉴定,收集到的椰子织蛾寄生蜂有幼虫期寄生蜂麦蛾柔茧蜂、蛹期寄生蜂金刚钻大腿小蜂和周氏啮小蜂.在温度(26±2)℃、湿度(75±10)%RH、以椰子织蛾为寄主条件下,麦蛾柔茧蜂、金刚钻大腿小蜂和周氏啮小蜂发育历期分别为11.8、19.6和20.6 d;每头寄主的出蜂量分别为10.1、1.0和81.5头;雌蜂占比分别为26.6%、40.6%和89.8%;每种寄生蜂雌蜂寿命均长于雄蜂.[结论]保护和利用椰子织蛾的3种本地寄生蜂,将有助于椰子织蛾的防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