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行互藏理论探讨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五行互藏,其理甚妙,五中有五,交互无穷,作为五行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五行互藏能从多角度、多层次阐释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五行之间生克制化的内在依据及动力根源,是维持中土枢转、四气回旋动态平衡的基本条件.然而,目前五行互藏理论未引起足够重视,相关研究尚未形成体系.因此,本文立足"气-阴阳-五行"思维模式,对五行互藏理论作进一步探讨,认为五行五气互藏其间,每一行中五气俱备,每一气于五行俱存,提出五行互藏中五气存在"死""相""王""休""囚"的消长运动规律,并对每一行中五气的主次关系及五行互藏时空一体属性进行探讨分析,旨在完善五行互藏理论,使其更好地服务于临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
《四圣心源》"中土"理论在妇科病中的意义及延伸论述
编辑人员丨2023/8/6
清代著名御医黄元御十分重视"中土"思想,其所著《四圣心源》为其扛鼎之作.认为"中土"即脾胃,脾胃升降关系协调为人体正常发挥生理功能的基础.黄氏十分重视阳气,扶阳抑阴,基点在于"中土"脾胃之升降.《四圣心源》对妇女之经带胎产及杂病临证多从"阳衰土湿、水寒木郁"立论,在妇科疾病治疗方面很具有代表性意义.从黄元御顾护"中土"观点出发,从妇科疾病内科治疗方法和针灸治疗方法等方面佐证五行"中土"理论在妇科疾病中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整体观念探究黄元御脾胃中气理论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基于整体观念探究黄元御脾胃中气理论.方法:依据医经运气、脏象、气血、精神等论述,沿四时阴阳五行之运变,脏腑气机之升降,气血之生化,精神意志之交通,起居动静之势力脉络,探析黄元御《四圣心源》脾胃中气理论.结果:阴阳五行,土成方运;脏腑气机,升降于中;气血生化,中土为本;精神意志,交通在中;起居动静,势发于中.结论:黄元御脾胃中气理论,贯通阴阳五行、脏腑气机、气血生化、精神情志、起居动静,充分体现人体本身及人与环境两个统一之整体观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齐鲁补土流派重视脾胃气机升降学术思想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中土五行是齐鲁补土流派的文化基础,文章深入阐述齐鲁补土流派以中土五行理论为指导认知脾胃气机升降理论,明确了这一学术思想的临床指导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周彩云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经验
编辑人员丨2023/8/6
纤维肌痛综合征(FMS)是一种以弥漫性对称性疼痛、特殊部位压痛点为主证的功能性风湿病.周彩云教授认为,肝之阴血不足为本病发生的主要病机,脾胃亏虚为发病的重要因素.周师在中医五行理论指导下,总结出本病的治疗规律:即以滋水涵木、调补中土为主,佐金平木、潜阳归元为辅,自拟水木归元汤治疗本病,在临证中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浅谈中医脾的主时理论
编辑人员丨2023/8/6
脾的主时理论源于阴阳五行,成说于《黄帝内经》,其内容是以脾对应中土,并形成了脾主长夏、脾不独主时的2种时脏关系.脾主长夏是对应着大自然时序的变化规律,具有明显湿热盛的特点,据此,脾与外界自然环境的适应性调节,应重视脾的夏季调养;脾不独主时说,是脾在空间方位上的时序变化模型,脾应四时而滋养着其他脏腑,因而脾脏的养护也应重在全年.“脾主长夏”和“脾不独主时”2种时令关系,明确了脾在四季时序中所通应的具体时间和在空间方位基础上的所主之时.此二说相辅相成,是脾主时理论的核心内容.脾主时理论对于疾病的治疗和养生都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黄帝内经》五行学说的源流及应用探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五行学说作为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也影响着中医学的发展,其在《黄帝内经》中虽有多处体现,却存在着前后表达不一致的现象.文章从五数、五方、五材三方面梳理了五行学说发展源流,明晰了该学说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生克五行和方位五行两种模式,详细探讨和分辨了两种模式在《黄帝内经》中的具体应用,认为《黄帝内经》以生克五行模式阐释协调变动、机动制衡,以方位五行模式解释中土为重、脏气升降,两种模式的运用都体现了中医学整体观念和“以和为贵”的思想.这对于把握传统中医理论脉搏,揆度和参验中医经典,将这一理论准确且灵活地运用于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中土五行思想在李东垣治喘中的运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中土五行思想在李东垣治喘病案中得到充分体现,为后来学者治喘不离脾提供了一定的思路和治疗经验.文章通过分析李东垣治喘病案,以探求基于中土五行思想治喘的病因病机、治疗方法和用药特色.认为喘可因脾胃气虚,阴火上冲犯肺而喘;因脾胃寒热不调,冲脉上逆而喘;因中焦气机不利,肺失宣降而喘;因中焦浊阴内停,逆于肺而喘.脾病致喘者,当治以补中焦之气、调中焦寒热、理中焦气机、祛中焦水湿;他病致喘者,又可通过调理脾胃而治,治以甘温补中以泻火、辛温理中以化痰、苦温调中以降气、温中散寒以助表与固气.李东垣从脾胃治喘是脾胃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了中土五行思想在喘病中的具体运用,并为“脾为后天之本”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中土五行理论探析"聚于胃,关于肺"在咳嗽因机证治中的意义
编辑人员丨2023/8/6
基于《黄帝内经》原文,结合诸多学者对"聚于胃关于肺"的论述及相关临床实践,在"中土五行"理论的基础上,本文提出此聚胃关肺中的"胃",并非狭义之胃腑,而是指以脾胃为代表的"中土".文中着重探讨了肝木、肾水、心火与中土资生制约关系失衡,影响肺金,发为咳嗽的机理,辅以解读古今医家从中土治咳的经验,结合《名医类案》中相关验案,揭示中土在咳嗽病机证治中的重要地位,以期对临床论治咳嗽有新的启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中土五行理论中脏腑与情志的关系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通过分析中土五行理论,结合医案医论与中医基本理论综合讨论肝血、心神、肺气、肾精,四脏及血气精神与情志的关系.认为中土五行理论可以解释情志的发生发展,在正常情志发生中,心肝二脏所藏精气及气机升降关系直接相关,肺肾二脏间接相关;而脾胃是情志发生的基础.其作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化生气血精神为情志发生的基础,二是脾胃气机升降为正常情志的发生方式.情志病会引起脾胃功能失常从而使病情进一步恶化,把握住中土化生气血为气机枢纽是防治情志病的关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