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甲状腺乳头状癌喉返神经入喉处淋巴结清扫的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究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喉返神经入喉处区域(recurrent laryngeal nerve inlet zone,RLNIZ)淋巴结转移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18年6月烟台毓璜顶医院甲状腺外科738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病例资料,将108例单独送检RLNIZ淋巴结的病例纳入研究,统计分析RLNIZ淋巴结转移情况与患者临床病理特点的关系。结果:RLNIZ淋巴结整体检出率为12.3%(91/738),平均淋巴结检出数目为1.5±0.7,淋巴结转移率为30.8%(28/91)。RLNIZ淋巴结转移与肿瘤直径( P=0.028)、被膜侵犯( P=0.019)、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数目( P<0.001)及侧颈部淋巴结转移( P<0.001)相关,其中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数目为RLNIZ淋巴结转移独立危险因素。上位甲状旁腺损伤及吞咽功能障碍发生率为0.9%(1/108)。 结论:RLNIZ淋巴结转移常见于肿瘤负荷高的患者。对于术前影像学发现肿瘤>1 cm、可疑被膜侵犯、侧颈部淋巴结转移患者术中需常规行RLNIZ淋巴结清扫。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甲状腺乳头状癌复发及持续状态再次手术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再次手术的原因及对预后的影响因素,总结经验,规范手术范围及方式,减少可避免的再次手术。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乳腺甲状腺外科行再次手术的60例PTC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不同区域肿瘤复发的临床特征描述及比较其与再次手术后复发的差异,分析再次手术原因及影响再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中,患侧中央区及侧区淋巴结转移(lymph node metastasis,LNM)有11例(18.3%);仅有患侧侧区淋巴结转移(lateral lymph node metastasis,LLNM)有34例(56.7%);喉返神经后方LNM有6例(10.0%);对侧LLNM有10例(16.7%)。单因素 χ 2分析发现再次手术后复发转移的患者,初次手术时年龄更大( P=0.003),LNM数目更多( P=0.037),再次手术前甲状腺球蛋白(thyroglobulin,Tg)水平更高( P=0.034)。多因素分析中,初次手术LNM数目( OR=1.174, P=0.008)、年龄( OR=1.130, P=0.014)及再次手术前Tg水平( OR=1.156, P=0.040)是手术后复发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局部淋巴结复发及持续状态是致再次手术的主要原因,初次手术LNMN及年龄影响再次手术预后。再次手术操作难度大、风险较高,术中应配合神经监测和冰冻活检来加强喉返神经及甲状旁腺功能的保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经腋窝无充气后方入路腔镜甲状腺系膜切除术清扫右侧喉返神经深层(ⅥB区)淋巴结350例回顾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索经腋窝无充气后方入路腔镜甲状腺系膜切除术在清扫右侧喉返神经深层(ⅥB区)淋巴结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2年12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普通外科采用经腋窝无充气后方入路腔镜甲状腺系膜切除术进行治疗的右侧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资料,术式均为甲状腺右侧叶及峡部切除术+右侧中央区淋巴清扫术。总结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和术后并发症情况。采用SPSS 25.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入组350例患者,其中女性303例,男性47例,年龄(36.3±9.2)岁。pT1a期287例,pT1b期62例,pT2期1例,无T3及T4期患者。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没有中转开放。右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数目为(8.11±4.65)枚(范围:1~31枚)。右侧ⅥB区淋巴结清扫数目为(2.62±1.86)枚(范围:1~12枚)。14.86%(52/350)的患者存在ⅥB区淋巴结转移,0.86%(3/350)出现暂时性喉返神经损伤,0.86%(3/350)出现术后血肿。结论:经腋窝无充气后方入路腔镜甲状腺系膜切除术可以清扫ⅥB区淋巴结,是安全可行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T 1a期单灶性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T 1a期单灶性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CLNM)与临床病理特征、超声特征及淋巴结清扫数量的相关性,以及CLNM发生的危险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唐山市协和医院2017年1月至2021年5月收治的218例经手术治疗的T 1a期单灶性PTC患者资料,根据CLNM情况分为CLNM阳性组和CLNM阴性组,记录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术前超声特征、病理类型、淋巴结清扫数量及转移数量。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CLNM的危险因素。 结果:218例患者中,CLNM阳性组71例(32.6%),CLNM阴性组147例(67.4%)。CLNM阳性组和阴性组患者间年龄、肿瘤长径、甲状腺被膜是否被侵犯、肿瘤是否有血流及淋巴结清扫数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性别、肿瘤边界是否清晰、肿瘤形态、肿瘤纵横比、肿瘤是否钙化、有无结节性甲状腺肿、有无桥本甲状腺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55岁( OR=2.995,95% CI 1.228~7.307)、肿瘤侵犯甲状腺被膜( OR=5.297,95% CI 2.494~11.248)及淋巴结清扫数量≥6枚( OR=4.085,95% CI 2.059~8.104)是CLNM的独立危险因素(均 P<0.05)。 结论:年龄<55岁、肿瘤侵犯甲状腺被膜的T 1a期单灶性PTC患者更容易发生CLNM,足量的淋巴结清扫数量可得到更准确的CLNM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血清癌胚抗原预测可手术甲状腺髓样癌淋巴结转移的临床价值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血清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在预测可手术甲状腺髓样癌(medullary thyroid carcinoma,MTC)淋巴结转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9年2月在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浙江省肿瘤医院)头颈肿瘤外科和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肿瘤外科接受手术的140例MTC,回顾性分析血清CEA和140例可手术MTC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计算血清CEA预测可手术MTC总体、中央区、侧颈和上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敏感性、特异性,以评估血清CEA表达水平预测可手术MTC淋巴结转移的临床价值。结果:140例可手术MTC中有108例血清CEA呈阳性表达,阳性率77.14%。伴淋巴结转移的MTC患者血清CEA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 P<0.001),且血清CEA与淋巴结转移数目正相关( P<0.001)。血清CEA预测可手术MTC总体、中央区、侧颈和上纵隔淋巴结转移的AUC分别为0.773、0.768、0.827及0.847。以约登指数最大时,分别取界值为6.58、11.43、15.74、30.45 ng/ml,血清CEA预测总体、中央区、侧颈和上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分别为88.46%、81.43%、85.00%、95.00%,特异性分别为56.45%、60.00%、71.25%、69.17%。 结论:血清CEA在可手术MTC中有较高的阳性率,其表达水平在评估MTC淋巴结转移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cN1b期甲状腺乳头状癌Ⅴ区淋巴结转移因素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颈侧区淋巴结转移(cN1b)甲状腺乳头状癌Ⅴ区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0年4月至2021年4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初次手术的613例cN1b期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病例资料,分析其年龄、性别、原发肿瘤特征、颈部其他区域淋巴结转移与Ⅴ区淋巴结转移的关系。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计量数据组间采用 t检验。 结果:613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中,559例(91.2%)无Ⅴ区淋巴结转移,54例(8.8%)存在Ⅴ区淋巴结转移,其中男性( χ2=11.822, P<0.01)、肿瘤多灶( χ2=6.327, P<0.05)、肿瘤外侵( χ2=8.676, P<0.01)、肿瘤最大径>20 mm( χ2=22.760, P<0.01)、肿瘤位于非上极( χ2=4.310, P<0.05)、同侧中央区淋巴结(CLN)转移≥6枚( χ2=13.569, P<0.01)、对侧CLN转移( χ2=31.912, P<0.01)、同侧Ⅲ+Ⅳ区淋巴结转移≥5枚( χ2=8.816, P<0.01)、同侧Ⅱ区淋巴结转移≥2枚( χ2=5.891, P<0.05)、对侧颈侧区淋巴结转移( χ2=42.659, P<0.01)者更容易发生Ⅴ区淋巴结转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年龄( χ2=1.444, P>0.05)、BRAF基因突变( χ2=0.166, P>0.05)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性别、原发肿瘤特征及其他区域淋巴结转移情况均与Ⅴ区淋巴结转移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直径1 cm以上甲状腺乳头状癌侧颈淋巴结转移155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原发灶直径1 cm以上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 PTC)侧颈淋巴结转移(lateral cervical lymph node metastasis,LLNM)规律及相关影响因素,指导临床诊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2年12月安徽省肿瘤医院头颈乳腺外科155例行根治性手术治疗原发灶>1 cm并伴LLNM的PTC患者临床病理资料,观察指标:性别、年龄、术式、原发灶数目、最大径、位置、合并桥本氏甲状腺炎(Hashimoto’s thyroiditis, HT)、中央区及侧颈区淋巴结清扫总数及阳性数、转移比例及转移率。计量资料采用 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以Pearson相关性分析及多因素回归分析淋巴结转移(lymph node metastasis, LNM)的影响因素。 结果:155例PTC最大径(19.67±8.15)mm,共清扫中央区淋巴结1 933枚,转移比例91.61%(142/155),转移率50.77%±29.14%;共清扫侧颈淋巴结5 371枚,转移率14.44%±9.89%。III区、IV区LNM发生比例分别为70.97%、60.10%,阳性率分别为19.51%、17.07%。43例发生侧颈单区转移,其中23例为单区寡转移。中央区淋巴结转移(central lymph node metastasis,CLNM)率与LLNM率呈正相关关系(Pearson=0.28, P=0.000)。性别( P=0.022)、年龄( P=0.038)、病灶数( P=0.025)、病灶最大径( P=0.002)、有HT( P=0.000)是CLNM率的独立影响因素。LLNM率仅与病灶最大径有关( P=0.040)。侧颈单区转移仅与有无HT相关( P=0.034);有HT( OR=3.515, P=0.008)、单病灶( OR=3.217, P=0.047)是发生单区寡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论:在直径>1 cm的PTC病例,LLNM以III区、IV区为转移最高发、最早发区域;LLNM率与CLNM率呈正相关。侧颈单区转移易在有HT患者中发生,当病灶为单灶时,更易出现单区寡转移,对此类患者应重视术前精准评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白介素-10、趋化因子受体7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白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趋化因子受体7(chemokine receptor 7,CXCR7)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侵袭转移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8年6月在温州市中医院外科进行甲状腺切除术PT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获得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68例癌组织及其癌旁组织石蜡标本,同时选择同期进行甲状腺切除术32例甲状腺滤泡性腺瘤患者病理标本作为对照。将所得石蜡标本分为癌组织组、癌旁组织组及甲状腺滤泡性腺瘤组。通过免疫组化SP染色法观察不同组织中IL-10与CXCR7表达情况,同时将IL-10与CXCR7表达与肿瘤病理特征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癌组织中IL-10及CXCR7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及甲状腺滤泡性腺瘤组(88.24% & 14.71% & 0.00%,75.00% & 32.35% & 15.63%, P均<0.05)。68例PCT患者中IL-10高表达38例(55.88%),IL-10低表达30例(44.12%);CXCR7高表达32例(47.06%),CXCR7低表达36例(52.94%);IL-10表达与肿瘤多灶性、TNM分期、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中央区+侧颈部淋巴结转移、浸润程度及肿瘤最大径呈明显正相关( r=0.486、0.509、0.468、0.422、0.629、0.674, P均<0.05);CXCR7表达与肿瘤多灶性、TNM分期、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中央区+侧颈部淋巴结转移及浸润程度呈明显正相关( r=0.425、0.563、0.490、0.287、0.481, P均<0.05)。 结论:PTC患者癌组织中IL-10及CXCR7呈高表达状态,其中IL-10表达水平与肿瘤分化程度、TNM分期、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侧颈部淋巴结转移、浸润程度及肿瘤最大径密切相关,CXCR7表达水平与肿瘤分化程度、TNM分期、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侧颈部淋巴结转移及浸润程度有关,两者均可能参与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DTC远处转移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列线图预测模型的建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患者发生远处转移的危险因素,构建远处转移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并评估其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2月至2021年12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655例DTC患者的临床及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等资料,其中男性221例、女性434例,年龄(44.4±11.5)岁,范围10~77岁。通过单因素分析确定DTC患者远处转移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最佳临界值。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DTC患者远处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构建远处转移的列线图预测模型。通过ROC曲线、校准曲线和临床决策曲线分析(DCA)评估模型的区分度、校准度和临床净收益。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病理类型、肿瘤最大径、脉管癌栓、包膜或甲状腺外侵犯、颈侧区淋巴结转移、颈侧区合并中央区淋巴结转移、转移淋巴结数量、首次 131I治疗距离手术时间、 131I治疗前刺激性甲状腺球蛋白(sTg)水平为DTC发生远处转移的危险因素( χ2=4.150~215.570,均 P<0.05)。年龄、肿瘤最大径、转移淋巴结数量、首次 131I治疗距离手术时间、 131I治疗前sTg水平预测远处转移的最佳临界值分别为55岁[曲线下面积(AUC)为0.548,95% CI:0.452~0.643]、2 cm(AUC为0.740,95% CI:0.663~0.818)、6个(AUC为0.684,95% CI:0.605~0.764)、3个月(AUC为0.625,95% CI:0.548~0.702)、19.43 ng/ml(AUC为0.927,95% CI:0.886~0.96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龄≥55岁、肿瘤最大径≥2 cm、转移淋巴结数量≥6个以及 131I治疗前sTg水平≥19.43 ng/ml是DTC发生远处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OR=3.427~34.239,均 P<0.05)。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效能,即良好的区分度(AUC为0.920,95% CI:0.877~0.963, P<0.05)和校准度(平均绝对误差=0.007)。临床DCA结果表明,模型的临床净收益较好。 结论:年龄≥55岁、肿瘤最大径≥2 cm、转移淋巴结数量≥6个以及 131I治疗前sTg水平≥19.43 ng/ml是预测DTC发生远处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以此建立的列线图预测模型效能良好,可作为临床个性化评估DTC患者 131I治疗前发生远处转移风险的工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改良免充气经锁骨下入路腔镜手术与传统开放手术治疗cN0期单侧甲状腺乳头状癌临床效果比较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比较改良免充气经锁骨下入路腔镜手术与传统开放手术治疗cN0期单侧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0月至2022年11月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普通外科中心甲状腺外科接受单侧甲状腺癌根治术的135例cN0期单侧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资料。男性37例,女性98例,年龄(43.2±8.8)岁(范围:21~59岁)。51例接受改良免充气经锁骨下入路腔镜手术(腔镜组),84例接受传统颈部切口手术(开放组)。采用 t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和 χ2检验比较两组手术结果。 结果:所有经锁骨下入路腔镜甲状腺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开放手术。与开放组相比,腔镜组手术时间[ M(IQR)]稍长[73.5(22.5)min比90.0(30.0)min, Z=-5.831, P<0.01],引流量更多[60(25)ml比95(45)ml, Z=-6.275, P<0.01],住院费用更高[22 687(3 488)元比26 652(2 431)元, Z=-6.944, P<0.01],甲状旁腺自体移植率更高[15.5%(13/84)比60.8%(31/51), χ2=29.651, P<0.01]。两组的中央区完全显露率、术后住院时间、清扫淋巴结数目、转移淋巴结数目、手术前后C反应蛋白比值及手术前后甲状旁腺素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结论:改良免充气经锁骨下入路腔镜手术的创伤和安全性与开放手术相当,手术时间稍长,引流量略多,住院费用略高,下位甲状旁腺原位保留难度增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