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系统性红斑狼疮CAR T细胞治疗疗效预测及安全性评估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复杂的自身免疫疾病,传统治疗在部分重度和难治性患者中效果有限.近期研究显示,嵌合抗原受体(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CAR)T细胞疗法在SLE治疗中展现出了具有前景的疗效.生物标志物在精准评估治疗效果和安全性方面至关重要,CAR T细胞治疗与安全性评估标志物包括传统标志物和与CAR T细胞疗法相关的标志物.传统的SLE病情监测标志物,仍可用于CAR T细胞治疗基线随访和病情监测,如血清抗双链DNA、抗单链DNA和抗核小体等自身抗体的滴度下降,血清补体水平恢复正常,以及尿蛋白/肌酐比值的改善,均提示病情得到有效控制.CAR T细胞疗效监测标志物分为B细胞和T细胞标志物.输注后,B细胞数量下降,B细胞表型以初始B细胞为主,记忆B细胞和浆母细胞的比例显著降低,表明治疗取得了疗效.输注前,初始T细胞(CD45RA+CD27+)和中央记忆型T细胞(CD45RA-CD62L+CD27+)的高比例则提示更强的抗肿瘤效应;患者的CAR T细胞表达与早期记忆分化相关的转录因子,如T细胞因子7和淋巴增强子结合因子1,提示这些患者对CAR T细胞疗法更为敏感.输注后,CD25、CD69和CD137等T细胞激活标志物,以及CD57、PD-1和Tim-3等耗竭标志物的高表达,提示T细胞的杀伤能力受到限制.CAR T细胞治疗安全性标志物不仅包括CAR T细胞分泌的效应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2和IFN-γ),还包括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如IL-1和IL-8),其水平可用于评估CAR T细胞疗法最常见的毒副反应[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ytokine release syn-drome,CRS)和免疫效应细胞相关神经毒性综合征(immune effector cell-associated neurotoxicity syndrome,ICANS)].高水平的血清巨噬细胞炎性蛋白1α对于预测CAR T细胞治疗后发生严重CRS和ICANS的风险具有较高的价值.此外,基线血小板计数和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可预测血液毒性,由IL-8、IFN-γ和IL-1β组成的感染相关预测模型,能够有效预测患者输注后出现严重感染的风险.CAR受体结构设计、清除淋巴细胞的化疗方式,患者曾接受的治疗选择及自身免疫状态等都会影响CAR T细胞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在当前及未来将开启的相关临床研究中,应纳入全面、规范的检测和评估体系,为CAR T细胞疗法在SLE等自身免疫疾病的应用,提供比较标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儿童中央核肌病临床基因型分析及随访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儿童中央核肌病的临床表型、转归及基因型,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0月至2018年12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经临床和病理检查确诊的中央核肌病9例患儿的临床、病理和基因检测资料,随访8个月~8.6年[(4.4±3.1)年]。结果:1.临床表型:9例患儿中,男6例,女3例;起病年龄为出生1 d~10岁。8例以肢体无力或运动发育落后为主诉,1例因体检发现血清肌酸肌酶升高就诊。体格检查示患儿均存在骨骼肌无力,其中4例伴颜面肌受累。6例患儿接受随诊,其中4例运动功能无显著下降,2例改善;随诊患儿均无显著心脏受累;4例出现脊柱侧弯。5例接受肺功能检测,其中2例出现限制性通气障碍。2.基因型:接受检查的8例中4例诊断明确,其中2例 DNM2基因新生变异c.1893+1G>A、c.1856C>T(已报道致病变异),1例 RYR1基因复合杂合变异c.2044C>G和c.6823G>A, 1例 TTN基因复合杂合变异c.2106_2107insAAGCTGTA、c.107377+1G>A(已报道致病变异)。 结论:中央核肌病病程相对静止,易累及颜面肌,较少累及心肌。新发现中央核肌病相关基因变异位点4个。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肝血池显像的意义:鉴别肝占位2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患者女,45岁,右下腹疼痛3周来诊,超声和CT检查发现右侧腹直肌血肿,同时发现肝占位。血液学检查提示乙型肝炎表面抗体、乙型肝炎核心抗体、乙型肝炎e抗体均阳性;腹部增强CT提示肝脏多发类圆形稍低密度影,大者直径约27 mm,病灶增强扫描动脉期见病变边缘结节状强化,门静脉期及延迟期强化逐渐向中央填充(图1)。鉴于肝占位动脉期高强化且逐渐向中央填充的特点,临床考虑肝脏多发海绵状血管瘤(hepatic cavernous hemangioma, HCH)可能,遂行 99Tc m-RBC肝血池SPECT/CT显像(图2)。血流相肝区未见异常显像剂摄取增高区(图像未显示),血池相SPECT/CT见肝左、右叶多发类圆形稍低密度灶,边界尚清,显像剂摄取明显增高,较大者2.4 cm×2.2 cm,符合肝多发血管瘤的表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神经源性膀胱过度活动症患者膀胱储尿期大脑功能连接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神经源性膀胱过度活动症(NOAB)患者膀胱储尿期大脑中枢控尿区域及其相关的功能连接。方法:2019年9月至2021年1月选取北京博爱医院就诊的NOAB患者。纳入标准:①存在明确的神经系统原发病(除外脑部疾病和脊髓发育异常),选择脊髓损伤(Asia评级C级)、能够随意排尿的患者,主诉为尿急、尿频、急迫性尿失禁等OAB症状;②记录3 d排尿日记,24 h排尿次数≥8次,残余尿量≤100 ml;③尿动力学检查提示逼尿肌过度活动。排除标准:①有泌尿系肿瘤、结石、感染等疾病者;②不能进行MRI检查者;③存在认知障碍不能配合者;④留置导尿、膀胱造瘘者;⑤静息态功能磁共振(rs-fMRI)扫描时,头部活动超过1.5 mm和1.5°。在受试者膀胱空虚时和强烈尿意时分别进行脑部rs-fMRI扫描,第1次扫描后饮水500~1 000 ml,两次扫描间隔时间为20~40 min。采用MATLAB、SPM8、DPABI等数据处理、图像分析软件,分析两种状态下患者大脑血液灌注差异。rs-fMRI扫描的主要观察数据包括:①大脑兴奋区域和抑制区域;②激活区域峰值点坐标X、Y、Z值;③激活区域体积;④区域的关系连接情况。采用局部一致性(REHO)方法分析rs-fMRI扫描中有明显激活的功能区域,做为感兴趣区域(ROI)种子点进行功能连接(FC)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NOAB患者20例,年龄(30.2±4.3)岁,均为右利手。第1次扫描前检查所有受试者的残余尿量均<10 ml,排尿感评分为0分。第2次扫描前测量膀胱容量为(203.7±41.8)m1,排尿感评分为(7.1±0.5)分。NOAB患者储尿期,大脑兴奋性激活区域为左侧眶部额上回、右侧额中回、右侧背外侧额上回,抑制性激活区域为右侧中央前回。将此4个激活区域的峰值点做为ROI种子点进行全脑FC分析,发现控尿区域与额叶、顶叶、扣带回、颞叶、豆状核、岛叶、角回、海马旁回、中央前后回均存在相关性。结论:NOAB患者的脑激活区域主要在右侧额叶,抑制区域在右侧中央前回。NOAB患者额叶、中央回的兴奋及抑制性连接均有增加,岛叶的兴奋及抑制性连接明显减少,海马旁回兴奋及抑制性连接有所减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Danon病心内膜心肌活检病理诊断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Danon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收集2019年1—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确诊的2例Danon病患者资料,行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电镜检查及基因检测。结果:患者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21岁和19岁,2例患者临床均表现为肥厚型心肌病。心内膜心肌活检镜下组织学特征为心肌细胞肥大,细胞空泡样变性,心肌细胞中央可见窗格状透明区域,细胞核增大、深染、畸形,部分心肌细胞内可见脂褐素。超微结构特征性表现为糖原聚集。基因检测结果分别为:LAPM2基因移码突变(c.973delC)和半合子插入突变(c.719_721dupAGC)。结论:Danon病是一种罕见的LAMP2基因突变导致的疾病,以肥厚型心肌病为典型临床表现。心肌细胞空泡变性是典型组织学特征,心肌细胞内糖原颗粒异常聚积为超微结构特征,结合LAMP2基因突变即可确诊Danon病;熟悉该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可避免漏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疑似由新型冠状病毒疫苗致玫瑰糠疹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患者女,38岁,因周身红斑、丘疹、斑丘疹、脱屑伴瘙痒9 d于2021年3月26日就诊。患者9 d前注射2019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生产企业: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批号202012332)第2剂(第1剂接种时间2021年3月1日,两剂间隔15 d)10 h后于左上臂注射部位出现红斑、丘疹、斑丘疹,伴瘙痒。曾予盐酸西替利嗪片、盐酸司他斯汀片口服,复方甘草酸单铵S静脉滴注,疗效欠佳,皮疹逐渐增多,蔓延至躯干及四肢。发病以来无发热,无咽痛、四肢乏力、关节肌肉疼痛等不适。既往体健,24 d前(发病前15 d)曾接种同批号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第1剂,当时无不适,周身无皮疹。起病前无感染史,无特殊用药史。否认药物、食物及其他过敏史。个人史、月经生育史及家族史无特殊。体检:各系统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皮肤科检查:左上臂伸侧注射疫苗部位可见一约8.0 cm × 5.0 cm淡红色斑片,形状不规则,上覆细小糠秕样鳞屑(图1A);躯干及四肢近端散在分布红斑、丘疹、斑丘疹,呈圆形、椭圆形及不规则形,皮疹长轴与皮纹大致一致,上覆细小糠秕样鳞屑,皮疹分布相对对称(图1B、1C)。皮肤镜下为红色背景,皮疹中央呈褐色外观,白色鳞屑呈边缘分布(领圈样,图2A),皮损表面可见非特异性分布的点状血管及线状血管(图2B)。辅助检查: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为阴性,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心肌酶(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血脂(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心电图、肺部CT均无明显异常。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一种循环高表达IL-6慢性系统性炎症小鼠模型的建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通过外源性引入IL-6载体,实现在循环中长期高表达IL-6,构建一种慢性系统性炎症的动物模型。方法:构建重组鼠IL-6编码腺相关病毒(IL-6-encoding adeno-associated virus, AAV-IL-6)。24周龄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AAV-IL-6组、空白载体对照组、空白对照组,每组各7只,分别在干预开始0、8、16周尾静脉注射100 μl 0.5×10 10 vp/ml的AAV-IL-6、空白载体AAV或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ELISA检测小鼠血清IL-6水平。观察小鼠一般情况、血常规、血生化、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在24周干预结束后处死小鼠,取心肌、肝脏、脾脏、股四头肌、膝关节、股骨中段做HE染色。 结果:在干预后4、8、16及24周,AAV-IL-6组小鼠血清IL-6水平为(75.41~169.28) pg/ml,而两对照组均低于检测下限(7.8 pg/ml)。干预后24周,AAV-IL-6组小鼠体重明显低于两对照组;AAV-IL-6组小鼠中性粒细胞计数和CRP水平均高于两对照组,而白蛋白、肌酐、甘油三酯和胆固醇水平低于两对照组,上述指标在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AV-IL-6组及空白载体对照组小鼠淋巴细胞均高于空白对照组;3组小鼠肝、肾功能在干预结束后均正常。组织病理显示,AAV-IL-6组小鼠肝脏中央静脉区及心肌肌纤维间隙、骨骼肌肌纤维间隙灶性淋巴细胞浸润,脾脏弥漫性多核巨细胞浸润;骨骼肌肌纤维萎缩;骺板结构紊乱和软骨增生区变小,骨小梁变薄、稀疏;骨皮质变薄、类骨质减少,两对照组小鼠无相应的组织病理改变表现。结论:通过重复尾静脉注射AAV-IL-6能够实现小鼠长期循环高表达IL-6,初步检测该小鼠具有慢性系统性炎症表型,为相关研究提供了一种安全、有效且相对简单可及的动物模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原发性肺涎腺型导管癌2例临床病理学分析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原发性肺涎腺型导管癌(primary salivary gland-type duct carcinoma of lung,LSD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以提高对该肿瘤的认识。方法:收集并分析2020—2021年间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手术切除后病理确诊的2例LSDC患者的临床特征、病理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分子特点并文献复习。结果:本组2例LSDC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49岁(例1)和64岁(例2),均有吸烟史。CT表现及大体检查显示2例均为中央型肿块,最大直径分别为16 mm和35 mm;LSDC组织形态上与乳腺导管癌相似,肿瘤细胞具有在导管内生长的特征,形成实性巢状、乳头状、微乳头状或筛孔状,可见原位癌成分伴有粉刺样坏死;细胞显著异型,核大、不规则,圆形、卵圆形,核仁显著,胞质丰富,嗜酸性或胞质透亮,核分裂象多见;免疫组织化学示肿瘤细胞广谱细胞角蛋白(CKpan)和细胞角蛋白(CK)7阳性,部分表达雄激素受体,HER2呈中等强度表达(2+),甲状腺转录因子1、Napsin A、p40、GATA3、mammaglobin、GCDFP15、SOX10、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504S、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波形蛋白、S-100蛋白、平滑肌肌动蛋白、CK5/6、p63阴性,部分基底细胞/肌上皮细胞表达p40和CK5/6,显示出导管的双层细胞结构;二代测序检测本组LSDC发现例1未见基因异常,例2伴有TP53和KMT2A基因突变。结论:LSDC是一种十分罕见具有高度侵袭性的涎腺型恶性肿瘤,确诊主要依赖于术后病理组织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应注意鉴别诊断以防误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扩散张量成像评估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脑炎患者脑结构网络改变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R)脑炎患者的脑结构网络改变、认知障碍及其相互关系。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收集2012年9月至2019年12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抗NMDAR脑炎患者39例作为自身免疫性脑炎组(AE组),男16例、女23例,年龄13~66(34±15)岁,病程11~110(31±20)d。另招募常规头颅MR检查正常且既往无神经系统疾病史的32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男14名、女18名,年龄20~67(34±12)岁。对所有受检者进行扩散张量成像(DTI)并评估认知功能。采用确定性纤维追踪法构建2组脑结构网络,运用图论法分别分析2组脑结构网络全局网络拓扑属性[聚类系数(C p)、最短路径长度(L p)、局部效率(E loc)、全局效率(E glob)、标准化C p(γ)、标准化L p(λ)、小世界指数(σ)]和局部网络拓扑属性的差异,并进一步分析脑结构网络特征性参数与认知功能评分的相关性。 结果:AE组与对照组患者年龄、性别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AE组C P值[0.005(0.004,0.007)]、γ(1.76±0.13)、λ(0.51±0.03)及σ值(1.57±0.13)与对照组[分别为0.007(0.004,0.017)、2.13±0.63、0.55±0.06、1.73±0.36]比较均下降( Z=-939.00、 t=-3.58、 t=-4.16、 t=-2.58, P<0.05)。与对照组相比,AE组左侧眶部额中回、双侧补充运动区、左侧嗅皮质、左侧回直肌、双侧脑岛、左侧中央后回、左侧中央旁小叶及右侧颞横回节点效率改变( P<0.05)。AE组与对照组有5个相同核心节点,分别为右侧中央前回、双侧补充运动区及双侧楔前叶;AE组较对照组减少3个核心节点为左侧枕中回、左侧颞中回、右侧颞中回,增加的核心节点为左侧中央前回。AE组左侧补充运动区( r=0.393、 P=0.013)、右侧补充运动区( r=0.384、 P=0.016)及左侧中央旁小叶( r=0.356、 P=0.026)节点效率与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评分呈正相关。 结论:抗NMDAR脑炎患者大脑存在广泛白质改变,部分脑区网络拓扑属性改变与认知功能下降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BRAF基因V600E突变的软组织透明细胞肉瘤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患者女,36岁,因左上臂肿物伴疼痛6个月就诊。患者6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左上臂出现一突出肿物,时有压痛,曾在外院诊断为寻常疣并多次行激光及冷冻治疗,无明显好转。近期自觉肿物增大明显而就诊。既往体健,家族中无类似疾病史。体检:各系统检查无明显异常。皮肤科检查:左上臂可触及皮下肿物,边界尚清楚,大小约2 cm × 2 cm,质硬,有压痛,表面见色素减退性瘢痕,中央一针头大小黑褐色斑点(图1A)。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乳酸脱氢酶、肌酸磷酸激酶、糖基抗原19-9、糖基抗原125、甲胎蛋白、癌胚抗原未见异常。彩色超声检查:左上臂皮下1.6 mm处囊性病变(18 mm × 9 mm),性质待查。后行"左上臂深部肿物切除术",组织病理示表皮突部分消失,真皮散在炎症细胞和黑色素沉着,肿瘤位于真皮中下层,病灶延伸至皮下脂肪组织,肿瘤细胞被纤维分隔,呈条束状及致密小巢状分布,细胞呈卵圆形或梭形,胞质透明,胞核空泡状,核仁明显(图1B ~ 1D)。免疫组织化学:S100、HMB-45、Melan-A、波形蛋白均阳性,CD56、细胞角蛋白、突触素、嗜铬细胞素A均阴性,Ki-67 20%阳性(图2)。PCR检测显示BRAF基因V600E突变,FISH检测显示EWSR1基因易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