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蜕膜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外泌体对高糖老化人真皮成纤维细胞功能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建立人真皮成纤维细胞(HDF)高糖老化模型,探讨人蜕膜间充质干细胞(dMSC)来源外泌体对高糖老化HDF增殖、迁移、凋亡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收集2021年1—3月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收治的4例男性包茎患者(18~22岁)环切术后废弃包皮组织,分离培养获取原代HDF。取第6代HDF,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低糖组和高糖组,分别采用低糖完全培养基和高糖完全培养基进行每72小时换液、不传代培养,10 d后取细胞,于接种后24 h,采用β-半乳糖苷酶试剂盒检测细胞衰老情况;于接种后48 h,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细胞衰老相关蛋白p16、p53表达情况;于接种后24、48、72 h,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于接种后48 h,采用脱氧尿嘧啶核苷(EdU)染色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及凋亡情况;于接种后24 h,采用Transwell实验测定细胞迁移能力。取人dMSC培养48~72 h,采用差速高速离心法获取其外泌体,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dMSC外泌体形态,采用纳米颗粒追踪分析法检测dMSC外泌体的粒径分布,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dMSC外泌体标志蛋白CD9、肿瘤易感基因101(TSG101)的表达。取dMSC外泌体及前述高糖完全培养基诱导老化的HDF共孵育24 h,采用PKH67试剂盒检测细胞摄取外泌体的情况。取前述高糖完全培养基诱导老化的HDF,同前分为单纯高糖组、高糖+低浓度外泌体组、高糖+高浓度外泌体组,分别于高糖完全培养基中加入等体积的磷酸盐缓冲液、终质量浓度为50 μg/mL dMSC外泌体、终质量浓度为100 μg/mL dMSC外泌体进行常规细胞培养。分组后同前于对应时间点采用CCK-8法和EdU染色法、流式细胞术、Transwell实验分别检测细胞增殖、细胞周期和凋亡及细胞迁移情况。根据前述结果,另取经高糖完全培养基诱导老化的HDF,分为单纯高糖组、高糖+高浓度外泌体组并同前处理。分组培养48 h,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法检测单纯高糖组和高糖+高浓度外泌体组细胞衰老相关的微小RNA-145-5p(miR-145-5p)、miR-498、miR-503-5p及其靶基因钙/钙调素依赖性蛋白激酶1D(CAMK1D)、人第10号染色体缺失的磷酸酶及张力蛋白同源的基因( PTEN基因)和细胞周期蛋白D1的mRNA表达情况。对数据行析因设计方差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LSD- t检验和独立样本 t检验。 结果:接种后24 h,高糖组HDF β-半乳糖苷酶阳性染色率为(38.4±4.2)%,明显高于低糖组的(16.5±2.2)%( t=4.65, P<0.01)。接种后48 h,高糖组HDF的衰老相关蛋白p16和p53的表达量均明显高于低糖组( t值分别为11.85、3.02, P<0.05或 P<0.01)。接种后24、48、72 h,高糖组HDF的增殖活性均明显低于低糖组( t值分别为4.13、9.90、15.12, P<0.01)。接种后48 h,高糖组HDF的EdU阳性染色率明显低于低糖组( t=3.83, P<0.05)。接种后48 h,高糖组HDF周期的G2/M+S亚群在3个亚群(G0/G1、S和G2/M)的占比明显低于低糖组( t=8.74, P<0.01)。接种后24 h,高糖组HDF穿过Transwell滤膜到达下室的细胞数量为(37±6)个,明显少于低糖组的(74±7)个( t=8.42, P<0.01)。接种后48 h,高糖组HDF凋亡率明显高于低糖组( t=8.48, P<0.01)。dMSC外泌体为边缘清晰、大小分布均匀的杯状或者圆形囊泡,粒径基本处于80~200 nm。dMSC外泌体标志性蛋白CD9、TSG101表达均呈阳性。共孵育24 h,外泌体被HDF摄入胞内,主要分布于细胞核周围。分组培养24、48、72 h,高糖+低浓度外泌体组和高糖+高浓度外泌体组HDF增殖活性均明显高于单纯高糖组( t值分别为6.36、6.10、7.76,8.92、12.17、10.74, P<0.01),高糖+高浓度外泌体组HDF增殖活性均明显高于高糖+低浓度外泌体组( t值分别为7.92、4.82、4.72, P<0.01)。分组培养48 h,与单纯高糖组比较,高糖+低浓度外泌体组和高糖+高浓度外泌体组HDF EdU阳性染色率均明显升高( t值分别为5.32、9.88, P<0.01);与高糖+低浓度外泌体组比较,高糖+高浓度外泌体组HDF EdU阳性染色率显著升高( t=5.27, P<0.01)。分组培养48 h,与单纯高糖组比较,高糖+低浓度外泌体组和高糖+高浓度外泌体组HDF中的G0/G1期亚群占比均显著降低( t值分别为3.81、4.31, P<0.05),G2/M+S亚群占比均明显升高( t值分别为3.81、4.31, P<0.05)。分组培养24 h,与单纯高糖组相比,高糖+低浓度外泌体组和高糖+高浓度外泌体组HDF穿过滤膜的数量均明显增多( t值分别为10.14、13.39 ,P<0.01);与高糖+低浓度外泌体组相比,高糖+高浓度外泌体组HDF穿过滤膜的数量明显增多( t=6.27 ,P<0.01)。分组培养48 h,与单纯高糖组比较,高糖+低浓度外泌体组和高糖+高浓度外泌体组HDF凋亡率均明显降低( t值分别为3.72、5.53, P<0.05或 P<0.01)。分组培养48 h,与单纯高糖组相比,高糖+高浓度外泌体组HDF的miR-145-5p、miR-498 mRNA表达量均明显上升( t值分别为13.03、8.90, P<0.01),miR-503-5p mRNA表达量明显下降( t=3.85, P<0.05);高糖+高浓度外泌体组中HDF的CAMK1D、 PTEN基因mRNA表达量均明显低于单纯高糖组( t值分别为8.83、5.97, P<0.01),细胞周期蛋白D1 mRNA表达量明显高于单纯高糖组( t=4.03, P<0.05)。 结论:人dMSC来源外泌体可显著提高高糖老化HDF的增殖和迁移能力,抑制其凋亡。这可能与HDF内miR-145-5p和miR-498表达增高抑制了CAMK1D和 PTEN基因的表达及miR-503-5p表达下降促进了细胞周期蛋白D1的表达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PINK1/Parkin-溶酶体相关膜蛋白2通路介导的线粒体-溶酶体自噬在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后上皮-间充质转化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PINK1/Parkin-溶酶体相关膜蛋白2(LAMP2)通路介导的线粒体-溶酶体自噬对肾缺血再灌注(I/R)损伤后上皮-间充质转化(EMT)的影响,探讨其在移植肾损伤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2只Sprague Dawley(SD)大鼠分为4组( n=8):假手术组(S组)、肾I/R组、肾I/R+Parkin过表达组(I/R+rAAv组)、肾I/R+Parkin沉默组(I/R+sh组)。采用夹闭双侧肾蒂45 min后恢复肾脏灌注24 h的方法制备肾I/R损伤模型。尾静脉注射腺相关病毒rAAv-Parkin和sh-Parkin分别过表达和沉默Parkin,并设空载体对照。术后24 h处死大鼠,采血并取肾皮质,检测血清肌酐(Scr)、尿素氮(BUN)水平,使用试剂盒分别检测乳酸脱氢酶(LDH)、丙二醛(MDA)、大鼠肾损伤分子-1(Kim-1)和腺苷三磷酸(ATP)水平,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肾组织E-黏钙蛋白(E-cad)、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AM)及线粒体自噬相关蛋白PINK1、Parkin、LC3B、P62及LAMP2的表达。两组间的比较采用非配对 t检验。 结果:与S组比较,I/R组血清Scr、BUN、LDH和MDA浓度升高,Kim-1表达上调[(123.45±21.23) μmol/L比(60.12±8.98) μmol/L, t=9.381, P<0.05;(40.57±9.33) mmmol/L比(18.22±6.34) mmmol/L, t=7.527, P<0.05;(65.12±12.87) U/L比(30.12±6.21) U/L, t=6.145, P<0.05;(13.21±4.23) mmmol/L比(6.78±2.21) mmmol/L, t=6.445, P<0.05;(10.11±4.23) nmol/L比(1.21±4.0.43) nmol/L, t=5.125, P<0.05];肾皮质ATP含量减少,E-cad表达下调及α-SAM表达上调(0.34±0.14比1.00, t=5.608, P<0.05;1.78±0.21比1.00, t=7.129, P<0.05);PINK1、Parkin和LC3B表达下调,LAMP2表达上调(0.41±0.23比1.00, t=6.134, P<0.05;0.54±0.16比1.00, t=7.182, P<0.05;0.45±0.23比1.00, t=6.051, P<0.05;1.56±0.14比1.00, t=7.109, P<0.05)。与I/R组比较,I/R+rAAv组血清Scr、BUN、LDH和MDA浓度降低,Kim-1表达下调[(78.32±12.24) μmol/L比(123.45±21.23) μmol/L, t=5.137, P<0.05;(20.45±9.67) mmmol/L比(40.57±9.33) mmmol/L, t=6.182, P<0.05;(45.27±10.46) U/L比(65.12±12.87) U/L, t=5.891, P<0.05;(7.23±3.56) mmmol/L比(13.21±4.23) mmmol/L, t=5.128, P<0.05;(4.67±1.65) nmol/L比(10.11±4.23) nmol/L, t=6.871, P<0.05];肾皮质ATP含量增多,E-cad表达上调及α-SAM表达下调(0.89±0.35比0.34±0.14, t=7.598, P<0.05;1.11±0.45比1.78±0.21, t=5.125, P<0.05);PINK1、Parkin和LC3B表达上调;LAMP2表达下调(2.12±0.55比0.41±0.23, t=6.678, P<0.05;2.78±0.33比0.54±0.16, t=6.982, P<0.05;1.45±0.52比0.45±0.23, t=6.571, P<0.05;1.01±0.20比1.56±0.14, t=7.223, P<0.05)。与I/R组比较,I/R+sh组血清Scr、BUN、LDH和MDA浓度明显升高,Kim-1表达明显上调;肾皮质ATP含量明显减少,E-cad表达下调及α-SAM表达上调;PINK1、Parkin和LC3B表达下调,LAMP2表达上调。 结论:调控Parkin的表达且通过PINK1/Parkin-LAMP2线粒体-溶酶体自噬途径能减轻肾I/R损伤引起的EMT,其可能是逆转移植肾EMT的重要机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瑞巴派特对非甾体抗炎药相关小肠黏膜损伤的保护机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研究瑞巴派特在NSAID相关小肠黏膜损伤中的保护作用及其相关机制。方法:选取21只C57BL/6小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阴性对照组(0.9%氯化钠溶液连续灌胃4 d)、吲哚美辛建模组(20 mg/kg吲哚美辛连续灌胃4 d)和瑞巴派特干预组(20 mg/kg吲哚美辛灌胃4 h后,给予320 mg·kg -1·d -1瑞巴派特灌胃,连续4 d),每组7只。建模结束后,通过大体观察和病理学分析吲哚美辛建模组和瑞巴派特干预组小鼠小肠黏膜损伤情况,采用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IL-6、IL-10、三叶因子3、前列腺素E2和EGF的含量,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小鼠小肠组织中 IL-6、 IL-10、三叶因子3、环氧合酶2和 EGF的mRNA表达水平,采用蛋白质印迹法分析小鼠小肠组织中三叶因子3、环氧合酶2和EGF蛋白质相对表达量。采用Levent检验和独立样本 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瑞巴派特干预组小鼠的小肠黏膜损伤大体评分和组织学评分均低于吲哚美辛建模组[(2.80±0.45)分比(4.60±1.14)分、(1.67±0.52)分比(3.00±0.7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667、3.618, P=0.029、0.006)。吲哚美辛建模组小鼠血清IL-6的含量和小肠组织中 IL-6的mRNA表达水平均高于阴性对照组,而血清IL-10的含量低于阴性对照组[(48.83±5.40) ng/L比(40.96±5.92) ng/L、5.23±2.36比1.12±0.56、(168.50±10.57)ng/L比(186.30±7.77) 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307、3.372、3.366, P=0.047、0.007、0.012);瑞巴派特组小鼠小肠组织中 IL-6的mRNA表达水平低于吲哚美辛建模组(1.74±0.82比5.23±2.36), IL-10的mRNA表达水平高于吲哚美辛建模组(6.44±3.46比1.22±0.8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3.409、3.025, P=0.008、0.014)。吲哚美辛建模组小鼠血清三叶因子3、前列腺素E2和EGF的含量,小肠组织中三叶因子3的mRNA表达水平,小肠组织中环氧合酶2和EGF的蛋白质相对表达量均低于阴性对照组[(131.20±16.37) ng/L比(150.30±9.66) ng/L、(32.68±6.88) ng/L比(41.51±3.20) ng/L、(112.70±17.17) ng/L比(138.20±10.10) ng/L、0.43±0.22比1.20±0.50、0.33±0.25比1.30±0.43、0.28±0.19比1.15±0.1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290、2.645、2.867、3.097、3.405、7.106, P=0.048、0.021、0.025、0.017、0.027、0.002);瑞巴派特干预组小鼠血清中前列腺素E2、EGF的含量,小肠组织中三叶因子3、环氧合酶2和 EGF的mRNA表达水平,小肠组织中三叶因子3和EGF蛋白质相对表达量均高于吲哚美辛建模组[(43.55±5.28) ng/L比(32.68±6.88) ng/L、(153.30±15.66) ng/L比(112.70±17.17) ng/L、2.48±1.70比0.43±0.22、2.95±1.56比0.88±0.45、3.97±2.54比0.98±0.76,1.47±0.26比0.72±0.35、1.08±0.36比0.28±0.1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711、3.658、2.656、2.856、2.524、3.013、3.435, P=0.024、0.008、0.026、0.019、0.033、0.039、0.026)。 结论:瑞巴派特通过抑制炎症因子表达,促进肠黏膜保护因子表达,进而缓解吲哚美辛所致的小肠黏膜损伤,提示瑞巴派特在NSAID相关小肠损伤中可能通过维持肠黏膜的化学屏障从而发挥黏膜保护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Danon病心内膜心肌活检病理诊断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Danon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收集2019年1—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确诊的2例Danon病患者资料,行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电镜检查及基因检测。结果:患者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21岁和19岁,2例患者临床均表现为肥厚型心肌病。心内膜心肌活检镜下组织学特征为心肌细胞肥大,细胞空泡样变性,心肌细胞中央可见窗格状透明区域,细胞核增大、深染、畸形,部分心肌细胞内可见脂褐素。超微结构特征性表现为糖原聚集。基因检测结果分别为:LAPM2基因移码突变(c.973delC)和半合子插入突变(c.719_721dupAGC)。结论:Danon病是一种罕见的LAMP2基因突变导致的疾病,以肥厚型心肌病为典型临床表现。心肌细胞空泡变性是典型组织学特征,心肌细胞内糖原颗粒异常聚积为超微结构特征,结合LAMP2基因突变即可确诊Danon病;熟悉该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可避免漏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串联质谱标签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筛选糖尿病足皮肤抗菌肽的可行性和价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基于定量蛋白质组学串联质谱标签(TMT)技术筛选糖尿病足皮肤抗菌肽的可行性和价值。方法:收集2017年4月至2018年12月在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行清创手术的糖尿病足患者的下肢溃疡周围皮肤全层和同期行其他手术非糖尿病患者的下肢皮肤全层标本各3例患者标本。利用TMT技术分别对上述标本进行蛋白组学分析,筛选出发生显著变化的差异蛋白。搜索UniProt-GOA数据库对鉴定到的差异蛋白生物学作用阐释。以鉴定到的蛋白为背景,利用Fisher精确检验法评价差异表达蛋白。利用InterPro数据库分析差异表达蛋白功能结构域的富集情况。结果:共发现133个差异蛋白,其中表达上调和下调的蛋白分别为101个和32个。基因本体(GO)富集分析表明,在蛋白生物学过程中最显著富集的过程为对细菌的防御过程,其次为抗菌体液反应过程。共有19个蛋白涉及对细菌的防御反应过程,其中18个蛋白发生了上调,1个蛋白发生了下调。差异蛋白上调倍数达4倍以上的共有8个,分别为蛋白为溶菌酶C、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杀菌渗透性增加蛋白、乳铁蛋白、膜相关磷脂酶A2、肽聚糖识别蛋白1、免疫球蛋白J链和蛋白S100-A12。共有8个蛋白涉及抗菌体液反应过程,其中7个蛋白与对细菌的防御反应中涉及的蛋白重叠。通过蛋白互作分析显示,差异表达的抗菌反应蛋白形成了一个包含14个节点和34条边的复杂调控网络,平均节点度为4.86,聚类系数为0.652。结论:通过TMT标记蛋白组学技术发现,参与对细菌的防御反应及抗菌体液免疫反应的差异蛋白,如溶菌酶C、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杀菌渗透性增加蛋白、乳铁蛋白、膜相关磷脂酶A2、肽聚糖识别蛋白1、免疫球蛋白J链和蛋白S100-A12,有望成为治疗糖尿病足感染的新靶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依达拉奉对视网膜脱离模型大鼠早期感光细胞自噬的调控作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研究氧自由基清除剂依达拉奉对视网膜脱离(RD)模型大鼠早期视网膜自噬的调控及感光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取51只成年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进行RD造模,另取24只大鼠作为PBS注射组。造模组采用右眼视网膜下注射0.5%透明质酸钠的方法制作RD动物模型。将造模成功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RD模型组和依达拉奉治疗组。依达拉奉治疗组造模后连续给予3 mg/kg依达拉奉腹腔内注射,每天2次,PBS注射组和RD模型组腹腔注射等容量0.9%氯化钠溶液。分别于造模后1、3、7 d处死动物并取材。收集眼内液并检测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视网膜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2(SOD2)、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自噬相关基因4(Atg4)、微管相关蛋白质1轻链3(LC3)蛋白表达。全眼球石蜡切片TUNEL染色分析感光细胞凋亡情况。结果:所有RD模型眼视网膜脱离范围均>60%。不同时间点各组眼内液中MDA含量和T-SOD活性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MDA: F分组=385.513, P<0.01; F时间=13.021, P<0.01.T-SOD: F分组=48.865, P<0.01; F时间=7.700, P=0.003);与PBS注射组相比,造模后1、3、7 d RD模型组和依达拉奉治疗组眼内液MDA含量显著升高,T-SOD活性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与RD模型组比较,造模后1、3、7 d依达拉奉治疗组MDA含量显著降低,T-SOD活性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与PBS注射组相比,RD模型组和依达拉奉治疗组造模后1、3、7 d视网膜中SOD2和Nrf2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造模后1、3 d视网膜中Atg4、LC3B-Ⅱ/LC3B-Ⅰ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与RD模型组比较,依达拉奉治疗组造模后1、3、7 d视网膜中SOD2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造模后1、3 d视网膜中Nrf2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造模后3 d视网膜中Atg4、LC3B-Ⅱ/LC3B-Ⅰ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PBS注射组各时间点未见明显阳性染色细胞,RD模型组造模后1、3和7 d均可见感光细胞TUNEL阳性染色细胞,视网膜caspase-3水平较PBS注射组显著升高,依达拉奉治疗组造模后1、3、7 d感光细胞凋亡指数及视网膜caspase-3水平均较RD模型组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采用依达拉奉每天2次腹腔内注射能明显提高RD大鼠视网膜的抗氧化能力,调控视网膜自噬,减轻RD早期感光细胞凋亡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补体C1q C链—骨肉瘤预后因子的生物信息学分析与验证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用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骨肉瘤预后相关基因。方法:从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下载GSE33382、GSE21257数据集。分析获得差异表达基因(DEGs)。对差异基因进行GO分析,构建蛋白互作网络。Cytoscape进一步筛选关键基因,对关键基因进行生存相关性分析。用临床样本验证关键基因与患者预后情况。两组间差异采用Student’s t检验。 结果:筛选下调基因43个,上调基因43个,GO分析发现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在免疫应答、抗原处理和呈递、免疫反应、蛋白质加工和成熟等免疫相关过程。在分子功能中,主要参与细胞内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Ⅱ类受体活性、核糖体结构组成、信号和分子转导活性等。在细胞组成成分方面,主要与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蛋白质复合物、裂解空泡、液泡、溶酶体、细胞膜、核糖体等细胞器的功能有关。筛选出10个关键基因:补体C1q A链(CIQA)、补体C1q B链(C1QB)、补体C1q C链(C1QC)、单核细胞分化抗原CD 14(CD14)、单核细胞分化抗原CD 74(CD74)、IgE受体Fc片段(FCER1G)、纤维蛋白原样蛋白2(FGL2)、组织相容性抗原(HLA-DRA)、整合素β2亚基(ITGB2)、酪氨酸激酶结合蛋白(TYROBP)。生存分析发现C1QC与骨肉瘤患者生存呈明显负相关。临床样本证实C1QC与肿瘤Enneking分期、转移显著相关( χ2=4.288和9.809, P<0.05),与患者生存时间呈明显负相关( χ2=5.175, P<0.05)。 结论:生物信息学分析是有效的筛查方法,C1QC是骨肉瘤预后相关因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槲皮素对敌草快中毒致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槲皮素(QR)对敌草快(DQ)中毒致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80只SPF级健康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DQ模型组、QR治疗组和QR对照组,每组20只。采用一次性腹膜腔注射40 mg/kg DQ溶液1 mL的方法建立DQ中毒模型;正常对照组和QR对照组腹膜腔注射等量纯水。制模4 h后,QR治疗组和QR对照组灌胃50 mg/kg QR溶液0.5 mL;正常对照组和DQ模型组灌胃等量纯水;均每日1次,连续7 d。7 d后麻醉小鼠取眼球血,处死后收集肝组织。透射电镜下观察小鼠肝组织结构改变;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分别采用水溶性四氮唑-1比色法(WST-1)、硫代巴比妥酸法(TBA)和酶促反应法检测肝组织还原型谷胱甘肽(GS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水平;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ting)检测肝组织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血红素加氧酶-1(HO-1)、Kelch样ECH相关蛋白1(Keap1)、活化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9(caspase-9)的蛋白表达。结果:透射电镜下显示,DQ模型组小鼠肝组织线粒体严重损伤,QR治疗组线粒体损伤情况较DQ模型组明显减轻。与正常对照组比较,DQ模型组血清ALT和AST水平及肝组织MDA水平均显著升高,肝组织GSH和SOD水平均显著降低;与DQ模型组比较,QR治疗组血清ALT和AST水平及肝组织MDA水平均显著降低〔ALT(U/L):52.60±6.44比95.70±8.00,AST(U/L):170.45±19.33比251.10±13.09,MDA(nmol/mg):12.63±3.41比18.04±3.72〕,肝组织GSH和SOD水平均显著升高〔GSH(μmol/mg):39.49±6.33比20.26±3.96,SOD(U/mg):121.40±11.75比81.67±1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1)。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DQ模型组肝组织Nrf2和HO-1蛋白表达均显著降低,Keap1和活化caspase-9蛋白表达均显著升高;与DQ模型组比较,QR治疗组肝组织Nrf2、HO-1蛋白表达均显著升高〔Nrf2/β-actin:1.17±0.08比0.92±0.45,HO-1/β-actin:1.53±0.17比0.84±0.09〕,Keap1和活化caspase-9蛋白表达均显著降低〔Keap1/β-actin:0.48±0.06比1.22±0.09,活化caspase-9/β-actin:1.17±0.12比1.59±0.3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1)。 结论:QR可通过激活Keap1/Nrf2信号通路减轻DQ中毒所致小鼠急性肝损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虾青素对Ⅲ度烧伤大鼠急性肾损伤的作用及机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虾青素对Ⅲ度烧伤大鼠急性肾损伤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取48只8~10周龄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伤组、单纯烧伤组、烧伤+溶剂组、烧伤+低剂量虾青素组、烧伤+中剂量虾青素组、烧伤+高剂量虾青素组,每组8只。假伤组大鼠背部皮肤浸入20 ℃的温水中15 s模拟致伤;其他5组大鼠背部皮肤浸入100 ℃沸水中15 s,造成30%体表总面积Ⅲ度烧伤。伤后即刻及伤后6 h除假伤组外的5组大鼠进行液体复苏。伤后30 min,假伤组和单纯烧伤组大鼠按1 mL/kg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烧伤+溶剂组大鼠按1 mL/kg尾静脉注射虾青素溶剂,烧伤+低剂量虾青素组、烧伤+中剂量虾青素组、烧伤+高剂量虾青素组大鼠分别按5、10、20 mg/kg尾静脉注射5、10、20 mg/mL的用虾青素溶剂溶解的虾青素溶液。伤后48 h,取肾脏组织,苏木精-伊红染色行组织病理学观察和肾小管损伤评分;取静脉血,血生化分析仪检测血肌酐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血尿素氮水平。取伤后48 h肾脏组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法检测髓过氧化物酶(MPO)、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IL-6的mRNA表达,蛋白质印迹法检测Toll样受体4(TLR4)、磷酸化核因子κB(p-NF-κB)p65及血红素加氧酶1(HO-1)的蛋白表达,免疫荧光法检测HO-1的表达。对数据行Kruskal-Wallis H检验、Dunn-Sidák校正、单因素方差分析、Bonferroni法。 结果:(1)伤后48 h,假伤组大鼠肾组织中无炎症细胞浸润和细胞变性坏死,肾小管结构完整;烧伤各组大鼠肾小管内呈现出上皮细胞与基底膜分离、管腔内空泡细胞和裂解蛋白聚集等损伤表现,烧伤+高剂量虾青素组大鼠肾组织损伤程度较单纯烧伤组明显降低。(2)伤后48 h,与假伤组比较,单纯烧伤组、烧伤+溶剂组、烧伤+低剂量虾青素组和烧伤+中剂量虾青素组大鼠肾小管损伤评分显著升高( P<0.05或 P<0.01);与单纯烧伤组和烧伤+溶剂组比较,烧伤+中剂量虾青素组和烧伤+高剂量虾青素组大鼠肾小管损伤评分显著降低( P<0.05或 P<0.01);与烧伤+低剂量虾青素组比较,烧伤+高剂量虾青素组大鼠肾小管损伤评分显著降低( P<0.01)。(3)伤后48 h,假伤组大鼠血肌酐水平为(2.42±0.06)mg/L,显著低于单纯烧伤组、烧伤+溶剂组、烧伤+低剂量虾青素组和烧伤+中剂量虾青素组的(6.11±0.11)、(6.48±0.08)、(5.79±0.09)、(4.03±0.12)mg/L( P<0.05或 P<0.01);假伤组大鼠血尿素氮水平为(21.9±1.3)mmol/L,显著低于单纯烧伤组和烧伤+溶剂组的(32.1±7.4)、(30.2±4.8)mmol/L, P<0.05或 P<0.01。伤后48 h,与单纯烧伤组和烧伤+溶剂组比较,烧伤+中剂量虾青素组大鼠血肌酐和血尿素氮水平[(16.0±2.9)mmol/L]、烧伤+高剂量虾青素组大鼠血肌酐[(3.02±0.08)mg/L]和血尿素氮水平[(14.5±2.9)mmol/L]及烧伤+低剂量虾青素组大鼠血尿素氮水平[(22.8±5.5)mmol/L]显著降低( P<0.05或 P<0.01)。伤后48 h,与烧伤+低剂量虾青素组比较,烧伤+高剂量虾青素组大鼠血肌酐和血尿素氮水平及烧伤+中剂量虾青素组大鼠血肌酐水平明显降低( P<0.05或 P<0.01)。(4)伤后48 h,与假伤组比较,单纯烧伤组、烧伤+溶剂组、烧伤+低剂量虾青素组、烧伤+中剂量虾青素组大鼠肾组织中MPO、IL-1β和IL-6 mRNA表达及烧伤+高剂量虾青素组大鼠肾组织中的IL-1β和IL-6 mRNA表达显著升高( P<0.01);与单纯烧伤组和烧伤+溶剂组比较,烧伤+低剂量虾青素组、烧伤+中剂量虾青素组和烧伤+高剂量虾青素组大鼠肾组织中MPO、IL-1β和IL-6 mRNA表达显著降低( P<0.01);与烧伤+低剂量虾青素组比较,烧伤+中剂量虾青素组和烧伤+高剂量虾青素组大鼠肾组织中MPO、IL-1β和IL-6 mRNA表达显著降低( P<0.01);与烧伤+中剂量虾青素组比较,烧伤+高剂量虾青素组大鼠肾组织中MPO、IL-1β和IL-6 mRNA表达显著降低( P<0.01)。(5)伤后48 h,与假伤组比较,单纯烧伤组、烧伤+溶剂组、烧伤+低剂量虾青素组和烧伤+中剂量虾青素组大鼠肾组织中TLR4和p-NF-κB p65蛋白表达及烧伤+高剂量虾青素组大鼠肾组织中TLR4蛋白表达显著升高( P<0.01)。与单纯烧伤组比较,烧伤+低剂量虾青素组、烧伤+中剂量虾青素组和烧伤+高剂量虾青素组的大鼠肾组织中TLR4和p-NF-κB p65蛋白表达显著降低( P<0.01)。(6)蛋白质印迹法结合免疫荧光法检测结果显示,伤后48 h,与假伤组比较,烧伤+溶剂组、烧伤+低剂量虾青素组、烧伤+中剂量虾青素组和烧伤+高剂量虾青素组大鼠肾组织中的HO-1蛋白表达显著升高( P<0.01);与单纯烧伤组比较,烧伤+中剂量虾青素组和烧伤+高剂量虾青素组大鼠肾组织中HO-1蛋白表达显著升高( P<0.01)。 结论:虾青素可缓解肾组织结构损伤和功能减退,并调节损伤相关炎症因子释放,从而实现对烧伤后大鼠急性肾损伤的保护。HO-1/TLR4/NF-κB信号通路是虾青素实现抗炎性肾保护作用的主要调节机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和差异基因表达分析鉴定氯离子通道附件1基因对结肠癌预后保护作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结合应用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GCNA)和差异基因表达分析2种方法筛选结肠癌mRNA表达谱中的差异共表达基因,并分析差异共表达基因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基于生物信息学方法从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和基因表达综合(GEO)数据库分别下载TCGA结肠腺癌数据集的转录组学数据和GSE68468数据集的芯片表达谱数据,筛选出两者在正常组织与结肠癌组织之间的差异表达基因(DEG)和最显著相关的加权基因模块,通过差异基因和加权基因取交集筛选出结肠癌相关差异共表达基因。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 )网络,利用最大派系中心度(MCC)计算方法筛选出MCC评分排名前10位的核心差异共表达基因,使用TCGA结肠腺癌数据集验证核心基因在正常组织和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探索核心基因与患者总生存期和无病生存期之间的关系。使用人类蛋白质图谱(HPA)数据库,对生存相关的差异共表达基因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验证。结果:TCGA结肠腺癌数据集中DEG共3 481个,GSE68468数据集中DEG共7 275个,共获得237个差异共表达基因。使用PPI网络的MCC计算方法得到10个核心的差异共表达基因,分别为氯离子通道附件1( CLCA1)、 MAPK3、胰高血糖素( GCG)、溶质载体家族26成员3( SLC26 A3)、核受体亚家族1组H成员4( NR1 H4)、脂肪酸结合蛋白1( FABP1)、鸟苷酸环化酶激活因子2A( GUCA2 A)、二磷酸尿苷葡糖醛酸糖基转移酶家族2成员A3( UGT2 A3)、肉碱棕榈酰转移酶2( CPT2)和跨膜4域A12( MS4 A12)。与正常组织相比,TCGA结肠腺癌数据集结肠癌组织的 CLCA1、 GCG、 SLC26 A3、 NR1 H4、 FABP1、 GUCA2 A、 UGT2 A3、 CPT2和 MS4 A12 9个核心基因均下调( P均<0.05),其中 CLCA1高表达结肠癌患者的总生存期和无病生存期均长于低表达组( P均<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在蛋白质水平也验证了结果的准确性。 结论:CLCA1可能在结肠癌的发展中起关键作用,可作为进一步诊断和治疗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