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例正中弓状韧带压迫综合征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总结1例正中弓状韧带压迫综合征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经验.护理要点:缓解局部受压程度,改善胃肠道症状;建立以腹痛为主线的监测评估方案,谨防严重血管不良事件发生;实施预康复护理,降低手术风险;积极做好术后胃瘫综合征的护理及出院后延续护理.患者于术后第22天出院,随访6个月,体重有所增加,生活质量提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正中弓状韧带压迫综合征的诊治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正中弓状韧带压迫综合征即正中弓状韧带直接压迫腹腔干动脉引起慢性、复发性腹痛等相关的临床表现,目前尚不明确的病理生理机制、不同严重程度的临床症状以及不可预测的治疗结果使其成为有争议的话题。目前治疗手段有腹腔干外科减压术,可采用开放或微创方式,如标准腹腔镜或机器人辅助下完成腹腔干动脉减压术,一些患者还需进行腹腔干动脉血运重建。术前对每一位患者进行具体评估,根据疾病严重程度作出合适的个体化选择,是获得最佳临床治疗效果的关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急性正中弓状韧带压迫综合征介入治疗一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腹腔干因正中弓状韧带压迫而狭窄的患者中多可见以胰十二指肠动脉弓为主的侧支循环形成,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切除胰头侧支后可并发急性正中弓状韧带压迫综合征。本文介绍1例经支架植入手术治疗而获得康复的病例,提示介入手术可作为此病症的有效治疗手段,且特别适用于难以耐受外科手术的患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保留胰十二指肠动脉弓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胰头肿瘤合并中弓韧带综合征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者 女性,48岁,因“持续上腹痛伴反酸3个月”于2018年9月17日就诊于我院。患者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餐后反酸,中上腹痛,数字疼痛评分5~6分,无背部放射痛,伴呕吐,呕吐后腹痛可稍缓解,无发热、皮肤巩膜黄染,排气排便正常。体重无明显减轻。既往无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病病史;无传染病病史;无重大手术、外伤及输血史。体检:体温36.2 ℃,脉搏64次/min,呼吸频率19次/min,血压125/76 mmHg(1 mmHg=0.133 kPa)。全身皮肤及巩膜未见黄染,浅表淋巴结未触及明显肿大,腹软,右上腹深压痛、无反跳痛,肝脾肋下、剑突下未及,Murphy征(-)。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4.17×10 9/L,中性粒细胞百分 比66.3%,血红蛋白143 g/L;谷氨酰胺转肽酶11 U/L,白蛋白 42 g/L,总胆红素13.8 μmol/L;肿瘤标志物CA19-9 108 U/ml;凝血功能检查结果均正常。腹部增强CT、胰腺CT薄层扫描和三维重建结果显示,胰头部囊性占位,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肿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IPMN)可能,大小约1.7 cm×1.8 cm;囊壁较厚伴强化,考虑恶变不除外,病变紧邻肠系膜上静脉根部,管腔略窄;病变周围多发迂曲动脉影,起自肠系膜上动脉;腹腔干起始处重度狭窄,考虑由中弓韧带压迫所致可能(图1)。PET-CT检查结果显示,胰头区囊性低密度影,大小约1.6 cm×1.4 cm,似与胰管相通,囊壁不均匀放射性摄取增高,最大标准摄取值(maximum standard uptake value,SUVmax)为2.3,延迟显像后SUVmax为3.2;胰管扩张,未见其余异常放射性摄取增高影。腹部血管超声检查结果显示,腹腔干起始段血流明显变细、紊乱,内径约0.16 cm,收缩期峰期血流速度为249 cm/s,肝动脉、脾动脉管腔未见明显狭窄及扩张,血流方向正常。腹腔干起始处狭窄,中弓韧带压迫综合征(median arcuate ligament syndrome,MALS)可能性大。电子超声内镜检查结果显示,胰头囊性结构,大小约3.1 cm×1.8 cm,囊壁较厚不规则;胰管扩张,直径5~7 mm;穿刺囊性病变未成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以胸痛为首发症状的正中弓状韧带压迫综合征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正中弓状韧带压迫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疾病,临床表现为腹痛、恶心、呕吐和体重减轻,由于该病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症状和体征与其他慢性肠缺血等导致的腹痛相似,进而常导致漏诊或误诊。该文报道1例以心前区疼痛为首发症状,最终确诊为正中弓状韧带压迫综合征的患者,为正中弓状韧带压迫综合征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提供新的思路和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腔镜介入复合手术治疗正中弓状韧带压迫综合征一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腹腔镜治疗中弓韧带压迫综合征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探讨中弓韧带压迫综合征(middle arch ligament syndrome, MALS)的诊治。方法:回顾性分析2023年5月苏州大学附属第四医院(苏州市独墅湖医院)收治的1例MALS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女,60岁,因"间断性腹部隐痛1年,突发上腹部剧痛16 h"入院。体格检查未发现阳性体征,血常规示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稍高,余血液检验结果未见明显异常。心脏及腹腔脏器检查结果未显示特异性异常,胸腹大血管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示:腹腔动脉起始处管腔重度狭窄,狭窄率为85%。于2023年5月全麻下行腹腔镜下中弓韧带松解术及腹腔神经节切除术。观察患者手术情况及术后症状缓解情况。结果:通过五孔腹腔镜切开肝胃韧带并顺行探查至腹腔动脉,切开后腹膜后见中弓韧带压迫腹腔动脉,切断中弓韧带并剥离腹腔动脉周围神经节。术后患者恢复良好,症状较术前明显缓解,术后4 d复查胸腹大血管CTA示腹腔动脉狭窄较前明显好转,遂出院。术后20 d门诊复诊,症状完全缓解,随访至投稿日期,未观察到腹腔动脉再狭窄或症状复发。结论:MALS是一种罕见综合征,目前主要依赖于排除性诊断,大血管CTA可较好地显示腹腔动脉受压情况。腹腔镜下中弓韧带松解术及腹腔神经节切除术为治疗MALS的主流,根据动脉形态及病情转归,选择血管内治疗或血管重建以根本消除腹腔动脉狭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CT诊断正中弓状韧带压迫综合征合并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临床案例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26
本文探讨1例正中弓状韧带压迫综合征合并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CT表现及转归,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三维重建能清晰地观察到腹腔干狭窄程度、侧支循环建立、肠系膜上动脉夹层转归和重塑的动态过程,有助于判断病情,指导临床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26
-
中弓韧带压迫综合征合并腹腔动脉瘤1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患者女,75岁,因“慢性腹痛10年,消瘦1年”就诊.高血压病史30年.体格检查:中上腹轻微压痛.超声检查:腹腔动脉起始段距离开口约5 mm处管腔狭窄,远端瘤样扩张,呈梭形,大小约17 mm×11 mm,瘤体内可见旋涡状血流信号,呈红蓝交替改变(图1A).瘤体近心端狭窄处血流信号加速、紊乱,静息状态收缩期峰值流速约284 cm/s,嘱患者深吸气后狭窄处流速明显减低至150 cm/s(图1B),瘤体范围略缩小;深呼气后狭窄处流速明显增高至339 cm/s,瘤体范围稍增大(图1C).超声诊断:中弓韧带压迫综合征(median arcuate ligament syndrome,MALS)、腹腔动脉瘤.CTA:吸气末扫描可见腹腔动脉近端呈特征性鱼钩状狭窄,远端管腔梭形瘤样扩张,呼气末狭窄明显加重,狭窄处管腔未见明显斑块或动脉炎性改变(图1D、1E).综合影像学及临床诊断为MALS合并腹腔动脉瘤形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中弓韧带压迫综合征的诊治新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中弓韧带压迫综合征(median arcuate ligament syndrome,MALS)是罕见的肠系膜血管疾病,又称为腹腔动脉压迫综合征、膈肌中脚压迫综合征等,由Harjola[1]于 1963 年首次报道.MALS 的发病率约为1.74%~4.0%[2],多见于体型瘦长的年轻女性,男女发病率比为1:4[2-3],但钟小梅等[4]认为本病无明显年龄、性别差异.对于需要进行胰十二指肠切除的患者,若术前漏诊MALS,术后可能产生肝细胞溶解、胆道缺血梗死等严重后果[5].MALS 及其侧支循环的准确识别将会影响肝脏移植、肝癌介入治疗等,故及时、正确地诊断MALS有重要临床价值.然而,MALS的发病机制、影像学诊断和临床治疗尚存在争议[2,3,5-8],本文拟对此进行综述,以提高对MALS的认识,减少漏诊和误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