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韦尼克脑病的前庭功能异常表现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韦尼克脑病(WE)患者的前庭功能异常表现,并探讨其对该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眩晕中心的WE患者,对所有患者进行临床神经学评估,治疗前除完善头颅磁共振、血清硫胺素水平检查外,并完成视频头脉冲检查(vHIT)、眼震视图检查及前庭双温试验。结果:12例患者均有饮食缺陷病史,其中8例酗酒。12例患者均有行走不稳,7例有头晕,8例出现振动性幻视。有眼肌麻痹者6例,12例患者均可见凝视诱发眼震。12例患者在治疗前vHIT均发现双侧水平半规管病理性扫视波,而垂直半规管仅1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8例完善眼震视图检查,所有患者均可检测到双向水平凝视诱发眼震,其中3例伴有垂直眼震,扫视试验结果1例异常,平稳跟踪试验结果3例异常,视动性试验结果1例异常,双温试验结果均存在异常。 结论:WE患者可出现vHIT异常及双向水平凝视诱发眼震,类似前庭周围及前庭中枢同时受损的特殊异常表现。前庭功能检查有利于WE的诊断,适合于有营养障碍病史并出现头晕或行走不稳怀疑WE患者的筛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前庭疾病前庭康复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前庭康复治疗(VRT)是治疗外周及中枢眩晕/前庭疾病的有效方法,可提高患者的前庭觉、视觉和本体觉对平衡的协调控制能力,促进前庭代偿,从而减轻或消除患者的头晕、眩晕和不稳症状。随着眩晕/前庭医学的快速发展,VRT已逐渐发展为基于循证医学的更为个体化和精准化的治疗手段,其临床疗效也在越来越多的研究中得到证实。在多学科专家的参与下,本文围绕前庭康复的治疗前评估、治疗方案的制定/实施、常见眩晕/前庭疾病基于循证医学的治疗建议达成共识,并对前庭康复的治疗前景进行展望,旨在进一步规范、补充及更新针对不同眩晕/前庭疾病的VRT方案,以期为临床提供符合我国国情、实操性强且更为详细的VRT指导,同时为国内未来前庭康复的高质量临床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应重视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与前庭性偏头痛的鉴别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外周性前庭疾病,前庭性偏头痛是中枢性前庭疾病,虽然二者是不同的独立疾病,但常选择耳鼻咽喉科和神经科两个专科就诊。这两种疾病的部分患者临床表现相似,诊断易混淆,但治疗手段完全不同,治疗方法不正确必然影响疗效和预后。前庭性偏头痛的特点是临床表现和体征具有多样性,部分患者的偏头痛症状与前庭症状不同步,约30%表现为孤立性发作性眩晕/头晕和眼震,极易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混淆而需鉴别。在前庭疾病国际分类的框架下,依据Barany协会新颁布的眼震检查与分类,依据这两种疾病新的诊断标准进行甄别,可弥补由于学科专业化导致的对二者认识的片面性,提高对包括这两种疾病在内的前庭疾病诊疗水平,以期减少误诊误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中枢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初步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通过分析中枢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central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CPPV)的临床表现和特点探讨CPPV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收集2014年6月至2018年6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3例CPPV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例,女性2例,年龄分别为36、14、70岁。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症状、眼震特征、伴随的其他中枢眼动异常、MRI、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所有患者在头部相对于重力变化时均表现出短暂的眩晕和诱发的眼震,但眼震的特点不符合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眼震的典型特征。3例患者行复位治疗均无效,并且都伴有视眼动系统异常的体征或其他中枢系统症状。MRI、PET-CT、血生化结果证实了病因分别为慢性出血、炎症和副肿瘤小脑变性。3例患者虽病因不同但病变部位均涉及中枢速度存储机制(velocity storage mechanism,VSM)。结论:VSM破坏,导致反馈性旋转信号修正通路受损,头位相对于重力发生变化时呈现CPPV的临床表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发作性前庭综合征相关筛查问卷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发作性前庭综合征(epsiodic vestibular syndrome,EVS)是指复发性前庭疾病和功能障碍的一组疾病,以发作性头晕、眩晕为主要症状,包括暂时或短暂的前庭功能障碍(如眼震、跌倒发作),伴有耳蜗或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前庭疾病病因复杂且相互之间容易继发或并发,漏诊误诊率高,而患者诊疗主要依靠病史、临床查体及各类仪器检查,导致就医时间久、医疗负担重。本文对国内外EVS相关问卷的研究进行综述,以便为临床医生规范化诊疗前庭疾病,为EVS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在前庭康复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Functioning,Disability and Health,ICF)是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为不同健康领域的应用而建立的一种国际分类标准,已在康复医学领域广泛应用多年,且仍在进一步发展之中。近年来,国际上逐渐重视该分类在前庭康复治疗领域的应用,并已取得部分进展。前庭康复治疗临床工作在国内开展多年并逐渐深入,其适应证已从外周性眩晕延伸到中枢性眩晕、老年性平衡功能障碍等领域。对该国际分类的应用实践将有助于临床上规范、系统、科学地开展前庭康复工作,有助于以康复科学角度,从整体上深化前庭康复临床实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中枢性位置性眼震的研究现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中枢性位置性眼震不仅存在于累及小脑和(或)脑干的结构性病变,也见于无明显结构性病变中,最常见的病因是前庭性偏头痛。若临床仅表现为孤立的位置性眩晕/头晕,无其他中枢神经定位症状和体征时,观察眼震特点有助于区分中枢性位置性眩晕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本文分别从中枢性位置性眼震的病因、病变部位、发病机制、临床特点、鉴别、治疗和临床应用进行阐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突发性感音神经性聋伴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突发性感音神经性聋伴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为早期识别此类疾病提供依据。方法:病例系列研究。回顾性纳入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北京天坛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以突发性聋(SHL)收入院,住院期间经头磁共振成像(MRI)扩散加权成像(DWI)诊断为急性脑梗死的29例患者,收集其一般资料、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临床症状、听力及颅脑结构与血管影像学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患者中男性占82.8%(24/29),年龄31~71(56±12)岁,合并3个及以上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者占82.8%(24/29),既往突聋史24.1%(7/29),听力分型均为平坦型及全聋型,重度以上聋占86.2%(25/29),双侧SHL占27.6%(8/29),住院期间听力进一步下降者占17.2%(5/29),发病时伴头晕或眩晕者占82.8%(24/29),后续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受累体征主要有言语不利、复视、吞咽困难、中枢性面瘫、面部和肢体感觉减退、共济失调、肌力下降。经影像学评估,其中位于后循环供血区21 例,前循环供血区8例,患者中82.8%(24/29)有椎基底动脉狭窄,58.6%(17/29)为椎基底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结论:在本研究中进展为脑梗死的SHL患者常合并多个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及SHL病史,患者多为中老年男性,常主诉头晕或眩晕且伴有重度以上平坦型及全聋型单侧或双侧SHL。影像学提示多为后循环供血区梗死,常合并椎基底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前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治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前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发病率低,其特征表现为位置性眩晕以及Dix-Hallpike试验或正中深悬头位试验出现带扭转成分的单侧或双侧垂直下跳性眼震,需与中枢性眩晕相鉴别,给诊断带来困难,且常因患侧不能明确而降低手法复位的成功率。本文回顾相关文献综述前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研究历史与发展,以期诊治过程中综合运用各种检查治疗方法精确定位,提高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脑功能评估技术对耳源性眩晕的探索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耳源性眩晕占所有眩晕病例的半数以上,其致病机制复杂,涉及多个感觉系统和中枢信息整合,临床诊断与疗效分析普遍缺乏客观指标。前庭相关中枢网络是形成眩晕感知的最终部位,其功能改变可能是眩晕的后果及其症状慢性持续的潜在原因。脑功能评估技术从高级中枢角度探索了耳源性眩晕的特征,证实了患者的皮层多感觉前庭皮质网络发生了活动性及功能连通性改变,为临床认识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阐述了耳源性眩晕脑功能改变的研究进展,并着重探讨脑电图在此领域的应用现状与前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