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针刺联合推拿治疗延髓背外侧综合征1例
编辑人员丨2024/6/22
延髓背外侧综合征亦称 Wallenberg 综合征(WS),是指各种病因致延髓背外侧缺血,累及局部神经核团和神经纤维束导致的临床综合征[1].延髓背外侧综合征是脑干缺血性脑卒中的特殊类型,也是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的典型表现之一.约 20%的缺血性脑卒中为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其中约 50%表现为延髓背外侧综合征,男性居多,好发于中老年人群[2].约75%的延髓背外侧综合征为大动脉粥样硬化(LAA)所致,17%为心源性栓塞(CE)所致,8%为椎动脉夹层所致[2].高血压、糖尿病及吸烟均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发生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3].糖尿病易导致后循环梗死发生,进一步提示预防中风,需控制血压、血糖、戒酒戒烟[4].延髓背外侧综合征的典型临床表现:1)眩晕、恶心、呕吐和眼球震颤,为前庭神经核损伤所致;2)声音嘶哑、吞咽困难及饮水呛咳,为舌咽神经、迷走神经、疑核受累;3)小脑性共济失调,为绳状体损伤;4)交叉性感觉障碍(同侧面部及对侧偏身),为三叉神经脊束核及对侧交叉的脊髓丘脑束受损;5)同侧 Horner征,为交感神经下行纤维损伤[4].由于小脑后上动脉的解剖变异较大,除上述症状外,一些不典型的临床表现,如呃逆、复视[5],尚可见于眼球运动和视觉障碍[6].在中医传统理论的指导下,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运用针刺联合推拿治疗延髓背外侧综合征 1 例,现报道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中风后呃逆病机探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中风后呃逆是临床神经内科常见并发症,通过分析文献,总结中风后呃逆的病机,为中医辨证治疗提供指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调神和胃”针法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观察“调神和胃”针灸取穴法与普通针灸取穴法在中风后呃逆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有30例.治疗组采取“调神和胃”针法进行取穴治疗,对照组采取普通针灸取穴治疗,通过对针灸治疗前后患者的相应中医症状变化评分、生活质量评分等观察指标进行科学评价,观察其最终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后中医症状评分改善和生活质量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3.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0.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调神和胃”针法取穴治疗与普通针刺取穴治疗对中风后呃逆的治疗均有一定的疗效,但前者的治疗效果明显的优于后者,可明显改善患者呃逆发作的频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本研究结果对临床治疗该病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对推动中风后呃逆的规范化,特异性治疗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健脾止呃汤保留灌肠治疗中风急性期顽固性呃逆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健脾止呃汤保留灌肠治疗中风急性期顽固性呃逆的疗效.方法:选中风急性期顽固性呃逆患者12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肌肉注射盐酸甲氧氯普胺注射液,观察组采用健脾止呃汤保留灌肠治疗.两组疗程均为7d.比较两组治疗疗效、平均起效时间,治疗前后精神状态和睡眠状态积分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67%,高于对照组80.00%,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平均起效时间快于对照组,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精神状态和睡眠状态积分增加,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精神状态和睡眠状态积分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脾止呃汤保留灌肠治疗中风急性期顽固性呃逆的疗效显著,具有重要研究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自拟止呃汤联合针灸、穴位敷贴治疗中风后呃逆临床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观察自拟止呃汤联合针灸、穴位敷贴治疗中风后呃逆症的效果及对饮食状况、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11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中风后呃逆症患者7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37)和观察组(n=37),对照组给予针灸、穴位敷贴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自拟止呃汤,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呃逆症状积分、饮食积分、呃逆发生频率和呃逆持续时间、简明生活质量量表(SF-36)评分.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4.5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68% (P<0.05);观察组治疗后呃逆症候积分和饮食状况积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呃逆发生频率和呃逆持续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自拟止呃汤联合针灸、穴位敷贴对中风后呃逆症疗效较好,能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饮食状况,提高其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中药灌肠治疗中风急性期顽固性呃逆36例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观察自拟健脾止呃汤保留灌肠,治疗老年人群中风急性期顽固性呃逆的临床疗效.方法:将于2015年9月至2017年1月在河北省廊坊市中医医院就诊的72例60~75岁的中风急性期顽固性呃逆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6例.治疗组采用健脾止呃汤保留灌肠治疗,对照组采用肌肉注射盐酸甲氧氯普胺注射液,两组疗程均为7d.结果:治疗后第7天两组患者呃逆症状积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组患者的呃逆症状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4.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7.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结论:健脾止呃汤保留灌肠对老年人群中风急性期顽固性呃逆的治疗有较好的疗效,且明显优于甲氧氯普胺肌注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丁香柿蒂代赭石联合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联合应用丁香、柿蒂、代赭石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的临床效果,并对其不良反应进行研究.方法 3组患者均以对症治疗为基础,后续按方案实施.治疗1组:丁香10 g,柿蒂10 g,代赭石10 g.治疗2组:丁香15 g,柿蒂15 g,代赭石15 g.治疗3组(对照组):甲氧氯普胺(胃复安)10 mg口服,3次/d,或甲氧氯普胺(胃复安)10 mg肌肉注射,1次/d.结果 治疗7 d后,1组总有效率为85.37%,2组为93.22%,对照组为78.91%,治疗1组、治疗2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 d后,与对照组比较,呃逆症状治疗2组改善更为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联合应用丁香、柿蒂、代赭石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为一种安全且有效的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中医药治疗中风后呃逆临床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中风后呃逆是常见并发症,经久不愈严重影响病人呼吸、睡眠、饮食等.笔者总结近10年文献,发现中医药治疗中风后呃逆占主导地位,尤其是在病机、治疗原则、临床治疗方法等方面.多疗法结合是近几年研究热点,中药灌肠结合穴位注射、中药结合针灸、电针结合温针灸、电针结合穴位注射、针刺结合艾灸、针刺结合穴位注射、针刺结合敷脐、头针结合腹针、穴位敷贴结合穴位按摩或隔姜灸等,丰富了中风后呃逆的临床治疗方法,疗效确切,副作用小,经济实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纳子法辰时针刺对脾胃阳虚型中风后呃逆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观察纳子法辰时针刺对脾胃阳虚型中风后呃逆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患者严格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采用纳子法辰时针刺治疗)与对照组(采用肌肉注射盐酸氯丙嗪注射液治疗),各36例,治疗后统计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试验组的中医症候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饮食、睡眠、精神状况评分较治疗前明显升高;试验组的中医症候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饮食、睡眠、精神状况评分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且试验组总有效率(88.9%)高于对照组(66.7%)(x2=3.94,P<0.05).结论:纳子法辰时针刺治疗脾胃阳虚型中风后呃逆有效可行,且安全,不良反应少,明显优于肌肉注射盐酸氯丙嗪注射液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理气和胃调神法针刺治疗中风后呃逆疗效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比较理气和胃调神法针刺治疗与单纯西药治疗中风后呃逆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100例中风后呃逆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口服巴氯芬片,口服10mg/次,3次/d,试验组患者给予理气和胃调神法针刺治疗,疗程均为3d.于治疗前后采用呃逆症状评分比较两组患者疗效,并分析治疗前后的总有效率、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试验组及对照组患者呃逆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两组患者在治疗即刻(P=0.001)、30 min(P=0.000)及第1天(P=0.000)的呃逆症状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试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结论:理气和胃调神法针刺治疗能够显著降低中风后呃逆患者治疗即刻、30 min后及第1天的呃逆症状评分,提高总有效率,较常规西药具有明显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