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痛性三叉神经病为首发表现的AQP4-IgG阴性的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一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以痛性三叉神经病为首发表现的水通道蛋白-4抗体(AQP4-IgG)阴性的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MOSD)的临床、影像特征。方法:对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1例AQP4-IgG阴性的NMOSD患者症状、体征、影像学检查及诊治过程进行报道,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该患者第一次发作表现为右侧面部疼痛起病,伴左侧肢体节段性感觉异常,第二次发作表现为顽固性呃逆、呕吐起病,伴左侧肢体乏力及感觉异常。头颅及脊髓核磁共振平扫提示病灶累及延髓、颈髓,两次血清、脑脊液AQP4-IgG、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MOG)抗体、髓鞘碱性蛋白(MBP)抗体、寡克隆区带(OCB)均呈阴性,诊断为AQP4-IgG阴性的NMOSD。经激素抗炎、止痛等治疗后,患者面部疼痛、感觉异常、呃逆、呕吐、肢体乏力明显好转。结论:痛性三叉神经病可能是AQP4-IgG阴性的NMOSD的首发临床表现,仅表现为三叉神经分布区疼痛的NMOSD易误诊、漏诊,核磁共振检查有助于早期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瑞马唑仑复合瑞芬太尼用于无痛胃镜检查术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价瑞马唑仑复合瑞芬太尼用于无痛胃镜检查术的效果。方法:选择行无痛胃镜检查术患者150例,年龄18~64岁,ASA分级Ⅰ或Ⅱ级,BMI 18~30 kg/m 2,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 n=50):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组(P组)、瑞马唑仑0.3 mg/kg复合瑞芬太尼组(R1组)和瑞马唑仑12 mg复合瑞芬太尼组(R2组)。按体重给药以理想体重计算。静脉注射瑞芬太尼0.25 μg/kg,然后P组静脉注射丙泊酚1.5 mg/kg,R1组静脉注射瑞马唑仑0.3 mg/kg,R2组静脉注射瑞马唑仑12 mg。改良警觉/镇静评分(MOAA/S评分)≤3分时即开始胃镜操作。给予丙泊酚或瑞马唑仑3 min时若MOAA/S评分仍≥4分,则为镇静失败。术中发生体动反应时,P组静脉注射丙泊酚初始剂量的1/4,R1组静脉注射瑞马唑仑初始剂量的1/4,R2组静脉注射瑞马唑仑2.5 mg,维持MOAA/S评分≤3分。15 min内追加超过3次仍不能维持足够的镇静,则为镇静失败。记录镇静成功情况。记录胃镜检查时间、苏醒时间和离院时间。记录术中体动反应、心动过缓、低血压、呼吸抑制、呃逆、呛咳和注射痛的发生情况。 结果:与P组比较,R1组镇静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中体动反应、心动过缓、低血压、呼吸抑制、呛咳和注射痛发生率降低,R2组镇静成功率降低,术中心动过缓、低血压、呼吸抑制和注射痛发生率降低,呃逆发生率升高( P<0.05);与R2组比较,R1组镇静成功率升高,术中体动反应、呛咳和呃逆发生率降低( P<0.05)。 结论:瑞马唑仑0.3 mg/kg复合瑞芬太尼可安全有效地用于无痛胃镜检查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脑卒中后顽固性呃逆的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顽固性呃逆(IH)是脑卒中后较常见的并发症,不仅不利于脑卒中恢复期的康复,甚至会使患者生活质量进一步恶化.IH的治疗以针对病因治疗为主,同时辅以药物对症治疗.西医治疗脑卒中后IH主要应用抗精神病药、肌松药、抗癫痫药、止吐药、组胺H2受体拮抗剂.中药治疗脑卒中后IH采取辨证治疗,胃寒、胃热治法为温中散寒、清热泻火,和胃止呃;气逆痰阻治法为理气化痰,和胃降逆;瘀血阻滞治法为活血化瘀;脾胃虚寒治法为温中散寒,和胃健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以呃逆为主诉的心肌梗死11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总结以呃逆为第一主诉或主要症状,临床诊断为心肌梗死患者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八医院鹰潭医疗区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以呃逆为第一主诉或主要症状,临床诊断为心肌梗死患者11例的临床资料。结果:11例患者初诊均未能明确诊断,而就诊于其他科室,甚至拟行有创操作,在心电图检查发现ST段显著抬高或压低,心肌损伤标志物显著升高后,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狭窄程度均 ≥ 80%,其中犯罪血管为右冠状动脉7例、冠状动脉旋支3例、前降支远端1例,均行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治疗,呃逆均在冠状动脉开通后24 h内停止,11例患者全部痊愈出院。结论:心肌梗死发生时,有时因各种原因,特征性表现不明显,而单纯表现为呃逆,医生必须高度重视,开拓诊断思路,形成发散性诊断思维,合理并完善相关检查,以尽早明确诊断,降低误诊率,提高诊疗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瑞马唑仑和丙泊酚对高龄衰弱患者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中血流动力学和术后早期恢复质量的比较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比较瑞马唑仑和丙泊酚对高龄衰弱患者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中血流动力学和术后早期恢复质量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纳入2022年11月至2023年5月北部战区总医院择期行ERCP的高龄(年龄≥75岁)衰弱患者108例,根据使用的不同麻醉药物,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瑞马唑仑组(R组)和丙泊酚组(P组)。R组麻醉诱导静脉注射瑞马唑仑0.15~0.20 mg/kg和阿芬太尼5.0 μg/kg,麻醉维持静脉泵注瑞马唑仑0.4~0.8 mg·kg -1·h -1和阿芬太尼0.5 μg·kg -1·min -1;P组麻醉诱导静脉注射丙泊酚1.0~1.5 mg/kg和阿芬太尼 5.0 μg/kg,麻醉维持泵注丙泊酚2.0~6.0 mg·kg -1·h -1和阿芬太尼 0.5 μg·kg -1·min -1。主要观察指标为两组患者术中低血压[平均动脉压(MAP)<65 mmHg(1 mmHg=0.133 kPa)或较基础值下降>20%]、严重低血压(MAP<55 mmHg)的发生率;次要观察指标为两组患者在入室麻醉诱导前(T 0)、麻醉诱导后1 min(T 1)、内镜通过口咽部(T 2)、取石即刻(T 3)、内镜撤出口咽部(T 4)、患者苏醒(T 5)不同时点的MAP、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SpO 2)、脑电双频指数(BIS),术中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量以及心动过缓、低氧血症、注射痛的发生率和术后15项恢复质量量表(QoR-15)评分情况。 结果:R组男33例,女20例,年龄(81.5±4.9)岁;P组男26例,女29例,年龄(82.3±6.0)岁。R组患者术中低血压的发生率为24.5%(13/53),低于P组的43.6%(24/55)( P=0.036);两组患者术中严重低血压的发生率分别为0(0/53)和5.5%(3/5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225)。与T 0时点比较,两组T 1~T 4时点MAP降低,BIS降低(均 P<0.05);两组T 1~T 2时点心率减慢,SpO 2降低(均 P<0.05)。与P组比较,R组T 1~T 4时点MAP升高,T 1~T 2时点心率增快,SpO 2升高,BIS升高(均 P<0.05)。R组患者术中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量为(93.9±21.4)μg,低于P组的(123.3±29.7)μg( P<0.001);R组患者术中心动过缓、低氧血症、注射痛的发生率分别为5.7%(3/53)、13.2%(7/53)、3.8%(2/53),低于P组的18.2%(10/55)、30.9%(17/55)、16.4%(9/55)(均 P<0.05)。两组患者术中呛咳体动、呃逆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R组患者苏醒时间为(11.8±3.0)min,长于P组的(10.3±3.3)min( P=0.016),苏醒期躁动发生率为3.8%(2/53),低于P组的16.4%(9/55)( P=0.031)。两组患者麻醉后恢复室停留时间、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两组患者术后1 d的QoR-15评分分别为(131.9±4.7)和(129.3±5.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0),术后3 d的QoR-15评分分别为(134.8±4.3)和(133.6±5.0)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205)。 结论:与丙泊酚比较,瑞马唑仑可以降低高龄衰弱患者ERCP术中低血压、心动过缓、注射痛的发生率,减少术中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量,具有相对稳定的血流动力学,虽延长了患者的苏醒时间,但未影响术后早期恢复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瑞马唑仑复合阿芬太尼用于无痛胃镜检查术患者麻醉效果的评价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价瑞马唑仑复合阿芬太尼用于无痛胃镜检查术的麻醉效果。方法:择期行无痛胃镜检查术患者400例,性别不限,年龄20~64岁,BMI 18~30 kg/m 2,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 n=200):瑞马唑仑复合阿芬太尼组(RA组)和丙泊酚复合阿芬太尼组(PA组)。采用深吸气法进行吸氧去氮,RA组依次静脉注射阿芬太尼7 μg/kg和瑞马唑仑0.2 mg/kg,PA组依次静脉注射阿芬太尼7 μg/kg和丙泊酚1.5 mg/kg。术中发生体动反应时,RA组静脉注射瑞马唑仑2.5 mg,PA组静脉注射丙泊酚0.5 mg/kg,15 min内追加3次仍有体动反应则定义为麻醉失败。记录麻醉成功情况、镇静药物显效时间、胃镜检查时间、苏醒时间、围术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和内镜医生-麻醉医生-患者的满意度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 结果:与PA组比较,RA组术中低血压发生率(6.2%/14.0%)、心动过缓发生率(6.2%/19.0%)、呼吸抑制发生率(3.1%/8.0%)、注射痛发生率(2.1%/30.0%)和术后恶心发生率(6.3%/25.0%)、乏力发生率(7.8%/14.0%)降低,术中呃逆发生率(8.3%/1.0%)及患者满意度评分升高( P<0.05);2组镇静成功率、镇静药物显效时间、胃镜检查时间、苏醒时间、麻醉医生-内镜医生的满意度评分和术后呕吐、头晕、嗜睡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相对于无痛胃镜检查术常规麻醉而言,瑞马唑仑(0.2 mg/kg)复合阿芬太尼(7 μg/kg)麻醉具有一定的优化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化疗联合手术治疗原发胃髓系肉瘤一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髓系肉瘤的诊断及化疗联合手术治疗原发胃髓系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20年4月收治的1例原发胃髓系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疗效及预后,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患者诊断后行化疗,过程中出现病变范围略增大、中度贫血及病变部位出血,行手术治疗后患者贫血纠正,疾病未见明显进展。结论:髓系肉瘤诊断相对困难,化疗联合手术治疗原发胃髓系肉瘤可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改善患者生命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苯磺酸瑞马唑仑用于小儿全身麻醉诱导镇静成功的半数有效量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苯磺酸瑞马唑仑用于小儿全身麻醉诱导镇静成功的半数有效量(ED 50)和95%有效量(ED 95)。 方法:选取择期行全身麻醉手术的3~12岁患儿,首例患儿静脉给予苯磺酸瑞马唑仑0.2 mg/kg,采用改良Dixon序贯法,下一例患儿苯磺酸瑞马唑仑剂量由上一例患儿镇静情况决定。采用保序回归和自举法计算ED 50、ED 95及其95%置信区间(CI),记录患儿镇静成功时间及诱导期低血压、心动过缓、低氧血症、呃逆、注射痛的发生率。 结果:苯磺酸瑞马唑仑用于小儿全身麻醉诱导镇静成功的ED 50、ED 95及其95%CI分别为0.405(0.312~0.738)mg/kg、0.673(0.503~0.954)mg/kg,镇静成功时间为(76±11)s,麻醉诱导过程中1例(2.5%)患儿出现心动过缓、6例(15%)患儿出现呃逆,无患儿发生低氧血症、低血压和注射痛。 结论:在不使用其他药物辅助时,苯磺酸瑞马唑仑用于小儿全身麻醉诱导镇静成功的ED 50为0.407 mg/kg,高于成年患者所需剂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金匮要略》探讨针灸辨治百合病思路与方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金匮要略》之百合病属情志病范畴,症状复杂,可归纳为饮食失常、情绪低落、失眠、行动不便、精神恍惚、口苦、小便色深,主要由内热灼伤阴液所致。临床中,针灸对百合病呃逆、呕吐、失眠等症具有治疗优势,分析原文针对正病、误治及变证的治法,拟定针灸治疗主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运动针法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运动针法指针刺过程中配合患处运动的疗法,行针过程中,患处的“动”对“神”与“气”起到靶向性引导作用,可引意(神)与气到病所,以达“治神”“引气”“守气”境界,通过激活人体自愈力祛除疾病。“以动引气”既是本针法的重要操作方法,也是核心思想及取效关键。本针法多局部取穴或左右交叉远端健侧取穴针刺,运动方法多以主动或被动运动为主,治疗郁证、呃逆、心绞痛等内科疾病时常配合呼吸运动,亦有按摩和自我感觉等运动之法,多应用于骨伤科疾病的治疗,以及面瘫、抑郁、焦虑、脑卒中及卒中后遗症、呃逆、心绞痛等内科疾病,在妇科、五官科等方面应用报道较少,运动针法治疗效果多优于单纯针刺,即刻效应明显,还可与电针、中药、西药等联用以提高疗效。今后还需进一步探究相关优势病种,并探讨与相关疾病更适配的运动方法,而本针法中蕴含的运动引气思维及治神理念,亦应得到更多重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